文图/本刊全媒体记者 张书栋 通讯员 马克义
科研人员在调研分析牡丹花开和生产情况
牡丹是洛阳的城市名片。一直以来,洛阳农林科学院全力把创新落实到产业上,自我加压拉高标杆,明确提出要打造“国内领先的牡丹科研科技创新高地”,奋力用科技支撑牡丹产业发展,用科技力量擦亮洛阳“牡丹名片”。
种质资源收集“国字号”。建设的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基地收集牡丹资源数1128份,芍药资源297份,成为国内保存牡丹芍药资源类型最全、品种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库,被国家森林草原局认定为“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正是种质资源齐全这个第一基础,牵引全院牡丹科研迈向国内第一高度。
牡丹科研成果“世界级”。与华大基因合作,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牡丹基因组。主持省重大科技专项“牡丹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等项目,在牡丹快繁、栽培等方面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先后制订省级标准4项,起草牡丹种苗国家标准。参与《中国牡丹丛书》的撰写。获得省级科技成果6项,获得国家专利技术48项。
科技研发平台“齐汇聚”。强化平台思维,建设了河南省工程牡丹基因开发技术中心、洛阳市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2021年7月,以牡丹为主要研究方向的河南省中原学者工作站获批成立,通过这些科技平台,完善了设施,汇集了人才,产出了成果,培养了人才。与中国牡丹芍药协会、中国科学院北京植物所、北京强佑集团等建立了广泛联系,协同创新持续取得新进展。
牡丹品种选育“添新丁”。先后培育牡丹新品种32个,为洛阳市牡丹大家族“添丁添彩”,持续彰显“洛阳牡丹”育种能力强、品种多的科技力量。仅2021年,就有“火炬之光”等17个牡丹新品种通过审定。基于科研优势,先后在合肥、拉萨、福州、延安、渭南、重庆等地建设牡丹园13个,为洛阳牡丹文化全国传播贡献了科技力量。
近期,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江凌同志在调研洛阳牡丹产业发展时强调,要着力打好“国花牡丹”牌,高标准提升牡丹观赏园,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品牌。为全面贯彻江凌书记讲话精神,院党组明确提出,要持续加大“国内领先的牡丹科研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力度,更加突出把创新落实到产业上,更加突出“精品化、高端化、国际化、权威化”科研要求,使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牡丹科技创新高地成为洛阳市打响“国花牡丹”牌的重要科技支撑。
资源布局更加精品化,建设牡丹数字博物馆。以国家牡丹芍药种质资源为平台,在对牡丹资源圃设施提升、形象提升改造、对现有的种质资源进一步配置规范的基础上,持续补充完善资源,进一步提升牡丹芍药种质资源库的品质,实现布局精品化。利用云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打造结合该院牡丹芍药资源圃,对每一个品种资源数据关联进行整理,形成一个识别码,构建牡丹数字博物馆,打造国内领先的牡丹资源数字化新高地。
牡丹科研更加高端化,推进牡丹科研迈向“基因时代”。在现有牡丹科研基础上,通过标记牡丹重要功能基因,利用牡丹分子育种技术和牡丹DNA指纹图谱及牡丹高密度建设连锁图,构建牡丹DNA数据库,构建牡丹分子育种技术体系,打造国内领先的牡丹现代育种技术新高地。围绕制约牡丹研究领域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牡丹组培技术,开展品种选择、生根技术、培养基配方以及防止组培苗玻璃化、褐化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与上海培林公司、河南省农科院园艺所等单位进行联合攻关,打造牡丹生物技术新高地。
品种登录更加国际化,使洛阳牡丹走向“全球知名”。申报牡丹新品种权4~5项,力争2~3个牡丹品种在美国牡丹芍药协会(American Peony Society, APS)登录认证,以此作为牡丹新品种创新国际化的开端,让洛阳牡丹新品种走向全球,牡丹文化更加深入传播。
牡丹研发能力更加权威化,用科技助力发展“风口产业”。全面深化与中国科学院、河南农大、河南省农科院等的合作,全面推动“牡丹种质资源高地、牡丹新品种创新高地、牡丹现代育种技术高地、牡丹资源数字化高地”等的打造,使全院牡丹科研能级更加权威,加快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为助推洛阳市发展牡丹“风口产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