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庆
溃疡性结肠炎是结肠以及直肠发生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易反复发作,主要临床表现为血性腹泻、腹痛等,频繁的腹泻不但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1]。目前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机制研究尚未有一个准确的结论,目前存在多种致病假说,包括:环境感染、微生物致病、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患者本身的黏膜屏障受损,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传统临床多通过给予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益生菌以及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对该疾病进行治疗,但由于该疾病属于慢性疾病,长期的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用药会对其他脏器以及肠道功能造成影响,并易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2]。近年来临床发现[3],中药灌肠方对该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现为探究将该方式与常规给药结合应用的临床效果,特选取80例2019年7 月~2020年7 月在本院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研究后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7 月~2020年7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女24例,男16例,平均年龄(45.09±3.39)岁,平均病程(4.39±0.43)年。对照组患者中女23例,男17例,平均年龄(45.10±3.40)岁,平均病程(4.46±0.4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基础流程院伦理委员会已批准,且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知晓,并签署同意书。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经活检病理提示有急慢性炎症细胞浸润存在,患者伴有脓血黏液便、腹泻、腹痛症状>1.5个月,并伴有其他全身不同程度的症状;肠镜检查有弥漫性、连续性病变存在,并顺着直肠的走向蔓延至近端,肠黏膜出血、充血水肿,并附着了脓性黏液分泌物,病情严重者还会伴有溃疡灶或弥漫性糜烂,符合《炎症性肠病诊断与治疗的共识意见》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脉滑数、苔黄腻、舌质红,口苦咽干而臭,身热而小便短赤,腹泻、腹痛,肛门灼热、里急后重,痢下脓血黏液便,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该疾病的诊断标准[5]。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①哺乳期、妊娠期女性;②接受过菌群调节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抗炎治疗;③合并影响药物代谢、肝肾功能损伤疾病;④对本研究涉及用药过敏者;⑤过敏体质者;⑥合并直肠息肉、肠穿孔、肠梗阻等并发症。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采用美沙拉嗪治疗,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佳木斯鹿灵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80148,规格:0.25 g/片),0.5 g/次,每日早、中、晚各1 次。连续治疗3 周。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自拟中药灌肠方治疗。方剂组成:白及(后下)10 g,黄连、当归、白蔹、黄柏、地榆、苦参各20 g,白头翁30 g。用水煎至100 ml,在肛管内插入导尿管,管道进入至少20 cm,通过注射器逐渐将药液注入。将患者调整为侧卧位体位,垫高臀部,保持1 h。1 次/d,连续治疗3 周。
1.5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5.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判定标准: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消失,病理检查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显著好转,病理检查改善明显;无效: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病理检查没有显著变化[6]。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2 对比两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 抽取患者的2 ml 静脉血,3000 r/min 离心后分离血清,进行相关的化学检测;SOD 采用比色法测定,MDA 采用化学扩增法检测,试剂盒均由TBD 天津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CRP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试剂盒由上海酶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操作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MDA、CRP 水平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对比()
表2 两组患者的MDA、SOD、CRP 水平对比()
注:与对照组对比,aP<0.05
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因素尚未明确,临床现认为是由细菌性感染、免疫学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所致,患病部位局限于结肠处,极少部分的患者其发病的部分局限于直肠,绝大部分患者的病变范围包括整个结肠,部分患者的病变范围甚至延长到了结肠的末段,且其病变的分布常常为连续性[7]。目前虽然有多种致病机制的假说,但是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为:该种疾病为在细菌性感染、免疫学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导致人体内的非特异性炎性细胞被激活,而炎性细胞产生的炎性因子与细胞因子不断攻击患者正常的肠道黏膜,从而使得正常黏膜受损,形成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往往伴随着患者长期免疫系统的问题,需要长期治疗,目前,临床多应用药物予以治疗[8]。美沙拉嗪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由于该疾病患者的前列腺素以及白三烯含量较高,美沙拉嗪对前列腺素以及中性粒细胞的脂肪氧化酶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中性粒细胞的功能,起到抑制炎症的疗效[9,10]。但由于该疾病患者多数伴有肠道内菌群紊乱,故单用该药物进行治疗,临床疗效不佳。现为探究何种治疗方式效果更佳,特做此研究。本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0%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MDA(5.98±0.55)nmol/ml、CRP(5.22±0.49)mg/L 低于对照组的(6.77±0.61)nmol/ml、(6.18±0.76)mg/L,SOD(1.61±0.42)U/ml 高于对照组的(1.27±0.33)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给予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自拟中药灌肠方联合美沙拉嗪联合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