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盼盼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 肇庆 526000)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生鲜农产品的产量和流通量正逐年提高,全社会对生鲜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区别于其他类型的一般货物,具有不耐储存、易变质、季节性强等特征,温度是影响到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而且随着季节或地区的变化,农产品物流的操作要求也会随之改变。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借助人工制冷技术,保障水果、蔬菜、肉、禽、蛋、鱼及其加工品等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始终维持在低温环境中,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减少损耗的一种物流系统,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顺利流通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对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用户的消费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融合,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创造新的发展机会,对传统行业进行优化升级,使得传统行业能够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等自然特征,这决定了农产品物流体系明显区别于工业品物流体系。农产品冷链物流将会直接影响到农产品从供应地到需求地所花费的时间、农产品的鲜活性、农产品食品安全及质量水平,是农产品流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农产品从供应地到需求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中,处理程序只占整个循环过程的十分之一,物流过程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七的时间[1]。相对于一般货物而言,农产品对物流条件要求更高,其中包括预冷处理、低温加工、温控储藏、终端冷藏冷冻销售,需要与之配套的冷藏仓库、冷藏车辆及其他冷藏设施设备,保证处理工艺水平高、环境清洁卫生好,保证现代化管理和快速作业,保证农产冷链物流协调、有序、高效地运转。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农产品在流通中的质量水平,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耗,因此,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设备前期投入成本较大,农产品冷链产业链如图1所示。
图1 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交通运输、网络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在巨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下,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总额飞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生鲜农产品产量超过12亿吨,生鲜农产品的市场交易规模超2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额近1200亿元,若考虑生产加工、仓储和流通,则整个市场的年交易额超过20万亿元,我国鲜活农产品的产量也在明显扩大。此外,我国城镇化的进程还在加快,城镇人口比例逐年增长,中产阶级的比例也在增加,消费群体的食品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生鲜电商带动着国内农产品、冷链食品的产地、加工地和消费地的重塑,与之配套的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正在快速增加,2016-2020年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如图2所示。
图2 2016-2020年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亿元)
农产品从上游供应端到下游消费者之间涉及多个环节,包括产地预冷、流通加工、包装、仓储、运输、末端配送、电子商务与零售等,共同组成冷链物流产业链条[2]。由于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较晚,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产品暴露在常温或高温环境中的情况较多,产品品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大致包括专业化冷链设施设备不足、冷链运作流程环节无法有效衔接、人为因素导致的操作不规范等。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冷链物流断链现象频繁发生,使得生鲜农产品流通中未能实现应有的温度控制。2019年,我国农产品产量约为19.8亿吨,其中生鲜类农产品产量超过11亿吨,由于物流环节存在问题,无法保障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全程冷链,于是出现农产品腐烂变质的现象,因无法销售失去使用价值的生鲜农产品损失占比可达20%-30%。过去几年,平均每年浪费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也造成生鲜农产品从产到销的价格波动与品质难控现象[3]。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农产品从原产地到最终的用户手中,需要经过产地一级批发商、产地二级批发商、销地一级批发商、销地二级批发商、农贸市场(零售商店)甚至更多节点。其根本原因是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链过长,它涉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还包括产前、产中、产后涉及到的各部门、组织机构以及关联公司缔结的有机整体。从供应端到需求端,农产品物流链条越长、经过的环节越多,则农产品流通花费的成本越高、时间越久,同时农产品出现损耗的概率也越大。
2020年冷链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达694.7亿元,同比增长26.36%,百强企业市占率仅为18.1%。虽然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农产品市场对于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需求不断提升,但是由于冷链物流企业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规模较小、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企业覆盖能力有限等问题,导致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无法满足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需求。在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中,龙头企业更是缺乏,冷链类5A级物流企业占比不到2%。在冷链物流过程中,农产品经过批发、包装、仓储、运输等一系列环节,物流周期明显过长,不利于冷链物流的连贯性。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运营分散使得企业各自为政,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进行优化调度,现有物流公司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着规范性差、专业化程度弱、标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导致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出现被污染的概率较高,造成农产品损耗,甚至引发食品安全问题,拖累了行业整体的盈利水平。
据统计,目前我国易腐农产品消费规模超过10亿吨,其中50%左右的农产品需要配套的冷链物流,但从实际效果看,仅有不足20%的农产品能够实现冷链流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发达国家的冷链流通率已超过90%,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仍然采用常温方法,导致产品更容易腐烂变质,限制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增加了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例如农产品出产后就需要进行及时的预冷处理,但是由于农户缺乏相关经验或预冷设备不足,同时农产品还呈现出分散生产的问题,无法获得统一指导,所以农产品在源头的操作不当即会引起损耗增加。由于冷链物流前期投入成本和后期运作成本较高,部分参与主体为了降低农产品总成本不愿意使用冷链物流进行农产品流通,导致农产品冷链覆盖率较低。
冷链物流作为物流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影响农产品物流能否顺利展开的重要因素。首先,为提高农产品物流运作水平,物流企业需加大冷藏冷冻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确保一些对物流运作有保鲜保质要求的果蔬类、肉蛋禽类等商品能够长时间储存及运输,进而扩大农产品向外销售的范围,降低农产品对物流时效的高要求。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是推动农产品顺利流通的基本保障,只有不断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配套设施设备,才能加快实现农产品的销售升级。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设备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政策方面的倾斜和投入,做好农产品流通的基础保障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地方物流基础建设中。其次,农产品冷链物流数据信息的透明化、准确性和实时性,能够为实现客体协同衔接提供技术支撑。“互联网+”背景下,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被广泛运用,同时也为冷链物流体系协同、不同物流功能之间的有效衔接管理提供了可能[4]。在信息协同方面,需要依靠技术支撑,如积极搭建农产品生命周期查询系统,“互联网+”冷链物流链平台等。
随着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和方式的改变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线上购买农产品的规模也在逐年增长。2019年,我国农产品网络销售额约为4168.6亿元,同比增长24.8%。这种打破交易过程中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商业模式,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方便消费者购买,同时也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在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中,我国农产品经济主要是对市外、省外进行的商品交易。当前,终端消费者需求呈现出“短周期、多频次、小批量、多品种”的特征,传统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利用新媒体技术、网络红人、带货主播等使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农产品消费市场,促进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从而实现“物”与“人”的互联互通。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户关于设备知识问题进行专业化培训,让他们能够配合冷链物流企业的工作,构建专业化、高品质的冷链物流服务系统。通过专业化的产地直采直销模式与物流公司进行合作,减少农产品流通的中间环节,缩短冷链物流的链条长度[5]。
农产品供应与需求之间存在着空间和时间上的不统一,这个问题需要靠物流活动解决。因此,培养壮大冷链物流企业可以增强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质量和效果,为农产品的流通提供强有力的实体支撑。首先,需要持续做大做强龙头标杆性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培养一批星级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起到对冷链物流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冷链物流市场的集中度,提高部分企业在市场中的占有率,进而实现规模效应,降低冷链物流成本。其次,积极拓展冷链物流业务。如有些传统的冷链物流企业把发展重心放在仓储或运输环节,虽然仓储和运输是物流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但是其他物流环节同样会影响到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水平。面对当前存在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规模小、运量低、辐射范围小、农产品损耗率高等问题,地方冷链物流企业可加强行业内联盟,以互联网为工具建立农产品物流系统平台,以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同使用的方式克服农产品物流投资高的问题,以业务协同的方式调配行业内部的物流客户资源,增加物流联盟的整体盈利空间。同时,在企业增效方面,充分考虑企业经营的收益问题,协调冷链物流在城乡之间收益不均衡的问题,地方政府积极做好合理调控,加大对农村冷链物流的资金投入和补贴,促进农产品冷链物流整体发展[6]。
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冷链物流覆盖率低一方面是因为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另一方面是参与主体对于冷链物流的重要性意识不强。在居民收入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消费者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会反作用于农产品流通企业及物流企业。生鲜农产品企业与冷链物流企业携手共同宣传、推广精细化冷链管理的生鲜农产品,迎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积累市场口碑。除此之外,冷链物流具有一定的专业属性,对于管理人员的要求更高,需加快引进、培养高素质冷链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再者,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的多方参与主体进行针对性宣传教育[7]。使主体企业意识到使用冷链物流不只是增加了物流成本,反而会减少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耗进而减少商品的总成本,提高参与主体使用冷链物流的积极性。
近年来,我国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需求庞大,在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互联网+”技术与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融合是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有助于缓解当前农产品冷链物流面临的难题,对保障农产品安全、稳定农产品市场、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