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晓 理
过去的一年,意义重大、成就非凡!1月21日下午,9位省人大代表分别在主、分会场以自信的步伐走上代表通道,以自豪的话语畅谈发生在南粤大地上的喜人变化、讲述身边动人的履职故事。让我们跟随他们的发言,看新时代的人大代表是如何为广东奋进新征程、再创新佳绩而勤履职、建功业、献良策。
“人才兴则国家兴,人才强则国家强。人才振兴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在回答记者关于乡村振兴的问题时,河源龙川县岩镇鹊塘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卢海代表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和村情实际,畅谈如何通过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年前,卢海通过河源市大学生村官招聘考试,被录取回到老家工作,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他发现,农村发展普遍都面临这样一个短板的制约——村“两委”班子干部基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在家党员老龄化严重。2017年6月,卢海通过换届选举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上任后,他一直努力让乡村找得到可用的人才、让乡村留得住优秀的人才,但仍遇到不少困难。2019年,龙川县委实施“育苗”工程选拔培养村级后备干部。后备干部的到来,大大弥补了鹊塘村“两委”班子的短板,提升了“班子”整体工作能力。新“班子”充分调动党员干部、村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外出乡贤和村内能工巧匠积极性,从他们身上挖掘“人才”、汇聚“人才”,鼓励引导他们参与美丽农村建设,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力所长和资源优势,融入鹊塘村乡村振兴总体工作部署中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乡村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村内主干支道路基本完成硬底化了,村域内的亮化工程也完工了,占地360平米的老人活动中心大楼也建成了,还盘活了村内遗留集体土地,建成了占地60多亩的八景公园。这些美丽变化不仅大大改善了鹊塘村的生活环境,更让鹊塘村留住人才的硬件环境大大提升。
十年的实践让卢海认识到,需要激励更多青年优秀人才返乡,投身到美丽岭南、美丽乡村的建设中。为此,他建议省委省政府尽快出台“育苗”工程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类政策,科学规划他们的成长轨道,让美丽乡村成为年轻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2021年,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能源电力有效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虽然一度遭遇了‘大缺电’,但居民、农业、公用事业等重点领域用电始终有保障且价格平稳。‘十四五’时期,广东规划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约4 300万千瓦,计划在阳江、揭阳等市布局建设海上风电装备和运维基地,推动海上风电在全国率先实现平价上网。目前,广东的单位GDP能耗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已在源头管控、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和落后用能设备、存量企业节能增效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在回答关于推进广东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项工作时,本职工作是省节能中心信息部部长的田中华代表给出了上述几组数据信息。
卢 海
对标“双碳”目标,对标广东提出的2035年能源利用效率力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目标,下一步应如何做?田中华认为,从供应端来讲,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从消费端来讲,需要强化节能、提高能效,用尽可能少的能源支撑生产和生活需要。她为此提出,需要继续充分发挥节能的源头把控作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持续提升工业用能效率,超前部署、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加快高效节能先进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减少高耗能产品出口。在节能管理机制和体制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节能基础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加快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强制性地方能效标准。她同时呼吁大家养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做好垃圾分类。
从事制造行业一线信息化工作12年的软件开发工程师陈洪锦代表见证了自己所在的企业依托技术创新和全球化战略,从传统软件走向现在的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尤其是2020年,面对全球疫情蔓延影响,公司仍然实现了营收同比增长近30%。这都深深得益于企业重视创新,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得益于广东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战略。去年10月发布的《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到2035年广东将建成为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成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对于科技创新与自立自强的重要性,陈洪锦有自己的实践感悟,也有作为人大代表的宏观认识。
田中华
广东如何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陈洪锦给出了三点对策。对策一:政策引领。出台更具吸引力的创新政策,积极建设数字经济平台,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等示范区,链接核心产业上下游。对策二:人才统筹。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育计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聚焦人才评价的创新性,聚焦人才成长的稳定性,营造社会尊崇“大国工匠”的氛围,营造“近悦远来、拴心留才”的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筑巢引凤”打造环境、机会和制度优势的人才高地。对策三:教育先行。立足长远规划,在人才培养上,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超前培养科研和生产人员。将创新教育的阵地不断地向前延伸,进行教育变革,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广东的创新时代不断注入“造血细胞”。
陈洪锦
江门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张杰代表首先和大家分享了在基层立法联系点里那些让他印象深刻的事情。2020年8月,江门市江海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基层立法联系点后,坚持扎根基层、面向群众,原汁原味收集群众意见,原原本本提供民意参考,使“街谈巷议”成为立法者的考量,以点点滴滴实际行动践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修订草案)》在江门征求意见时,立法联系点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通过走进社区、企业,向基层立法联系单位以及社会公众,征集到37条意见建议,最终有11条意见被采纳。其中有一条意见的征集,让张杰印象非常深刻。在走访一家科研企业时,负责人反映,整个社会对女性从事科研事业缺乏系统性的政策支持。于是,他向张杰提出了一条关于鼓励和支持女性科学技术人员在科学技术进步中发挥更大作用的建议,得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可,被写进了新修订科技进步法第六十六条。企业负责人得知后非常开心!
“就是像这样一条条来自基层的意见被采纳,越来越多这样基层的声音被听见,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存在和意义也被越来越多的群众知晓和认可。‘国字号’基层立法联系点得以在江门生根发芽、不断成长,不仅反映出江门基层民主的厚积薄发,更催生了各种创新性的民主实践,比如‘民生无小事,代表来议事’主题活动、凤凰树下的议事会、幸福驿站等等。”张杰为基层立法联系点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点赞。
张 杰
夏慧敏
樊 荣
“去年6月份,当广州面临着新冠病毒德尔塔变异株的正面袭击的时候,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第一时间快速上线了‘穗好孕’小程序,在短短72个小时里面,我们就收集了封控区内3 200多名孕妇的基本信息及她们的需求。基于这些信息,我们建立由医生、护士、社区工作者构建的‘三人小组’提供上门服务。同时,我们还‘点对点’用专车把需要分娩的孕妇及时地接送到封控区医院,派出了11名医务人员进入封控区内的医院提供相应的服务,把那些需要转诊的新生儿及时地转运到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救治。这样每个环节形成了全流程的闭环管理,在封控期间,220名孕产妇顺利分娩,所有母亲和孩子都健康。”作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党委书记的夏慧敏代表介绍了广州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
这些成效得益于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探索建立的超大城市妇幼健康精准服务的新模式。“它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广州市妇儿中心基于新生儿以及儿童、孕产妇和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技术为支撑,优化出生缺陷全链条防控的服务,降低了新生儿结构性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其次,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基于已经构建的孕产妇和新生儿的重症救治中心为龙头,强化了三级妇幼救治网络,降低了孕产妇和新生儿的死亡率。另外,广州市妇女儿童中心已经构建了高水平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和互联网医院,无缝地连接了家庭、社区和医院的妇女儿童健康网络服务,使得我们的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夏慧敏说。
来自岭南文化和粤语发源地肇庆的樊荣代表对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有着多年的实践经历。她首先列举了肇庆市在传统岭南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与未来规划:不仅仅围绕着本土特色的文化、古城墙、端砚石、玉器雕琢等本土文化保护加大投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围绕着“一墙一砚一湖”制定了相关的条例。“一墙”指的是古城墙,“一砚”指的是端砚,“一湖”指的是七星湖,制定的条例有《肇庆古城墙保护条例》《肇庆市星湖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保护管理条例》《肇庆市端砚石资源保护条例》,这些条例很好地推动了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接下来,肇庆市还将继续加大力度,打造府城复兴、粤桂画廊、端砚文化旅游区,通过建设这些高质量的文化旅游项目,推动城市面貌的改变,丰富人文环境,更好地展示肇庆市全国文明城市的新风貌。
作为一名从事文化事业将近20年的人大代表,樊荣一直关注传统岭南文化传承和保护,这一次她又带来了五份有关文化方面的建议,其中一份是关于推动广府文化特色手信出新出彩的建议,包括三方的措施:一是加大大湾区粤港澳青年原创文化产业园基地扶持力度。二是加强法律保护,比如制定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充分地发挥好地方人大的立法和监督作用。三是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充分地发挥地方老百姓的文旅创业热情,让岭南文化走入千家万户,让本地的文化深入到每一个孩子的心中,让他们从小热爱自己的文化,传承、保护、创新自己的文化,让岭南文化活起来、动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推行税务行政处罚‘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第二税务分局副局长林炜霞代表介绍了税务部门在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推出的一些“暖企”举措。林炜霞特别对“首违不罚”作了详细说明。国家税务总局先后于2021年4月和2022年1月分别发布实施了两批“首违不罚”事项清单,共计14个项目,涉及资料报送、纳税申报和票证管理等多类型轻微税收违法行为。这项举措有什么好处呢?林炜霞举了一件她经手的案例,广州市黄埔区一家制造业企业纳税人反映,有一次忘记了及时做纳税申报,若按以前的规定是要受处罚的,虽然涉及金额不大,但对企业的纳税信用等级评价会有影响。而实施“首违不罚”之后,相当于给企业提供了改正的机会。在林炜霞的指导下,企业通过电子税务局补充申报就办理完成不予处罚确认手续,前后仅需要几分钟的时间,相关记录也不再纳入纳税信用评价。据统计,2021年4月至12月,全省共对约14.9万户纳税人适用“首违不罚”,并同步进行说理教育,打造“免罚+教育”的柔性执法模式,做到宽严相济、法理相融,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林炜霞
潘裕娟
陈 琼
“此外,我们还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切实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加强行政复议和矛盾解决机制,用心用情化解税费争议,强化纳税人缴费人合法权益保护。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努力,力争打造税收法治化营商环境新标杆。”林炜霞表示。
作为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副总工程师的潘裕娟代表通过参加代表集中视察活动,与相关部门座谈以及通过报刊还有网络,收阅合作区信息发布等渠道,直接或者间接地感受到,自《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以来,随着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落实,横琴合作区无论是在民生还是在产业发展,或者是法治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一派新气象,比如民生方面,像容闳公学,还有(珠海)德威(国际)高中以及子期幼儿园、小学等等一批学校已经投入使用了,珠海人民医院横琴医院也正式挂牌,横琴山隧道环岛南路东段顺利完工,这些设施的建设、建成大大地提高合作区居民的学习生活和就业的环境感受,合作区的城市建设品质不断得到提高。
对于如何做好合作区的进一步开发、开放,潘裕娟给出了两个方面的建议:其一,提高民生融合度。以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澳合作产业园等平台为载体,吸引更多的澳门青年前来合作区就业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和单位一定要加快建设像横琴口岸、合作区综合交通枢纽以及澳门新街坊等民生配套工程,尽快引进一批国际化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时积极对接澳门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力求营造跟澳门趋同的、优质的宜居宜业环境,还可以依托珠海的城市旅游品牌以及澳门的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举办更多的跨境文化节庆和赛事活动,尤其是在合作区开设更多跨境的一城多站的旅游产品,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合作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实现民心相通,从而提高合作区的民生融合度。其二、提高合作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水平。要提高合作区对外联系的大通道、大交通建设,尤其是合作区要融入国家高铁网,让合作区的居民出行更加便利,为合作区今后更好地吸引人才、创新产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名来自基层一线的代表,我觉得‘双区’建设既‘高大上’,也‘接地气’”,与每一位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深圳市宝安湾垃圾分类处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琼代表向媒体记者分享了她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切身体会与感受。19年前陈琼来到深圳工作生活时,身边的同事朋友大都来自国内五湖四海。但从去年开始她明显感到,身边来自港澳的同事和朋友越来越多了。身边的朋友还告诉她,去年一年深圳前海就新增孵化香港创业团队80多家,还有港籍青年到深圳当公务员。此外,深圳的环境更美了。经过治理,深圳的所有河流都实现“不黑不臭”,宝安区的茅洲河从“墨水河”到现在已是“碧水河”。过去两年,深圳大力推行垃圾分类,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升个体文明素养,促进城市文明。目前,垃圾分类已成为市民习惯,深圳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接近50%。去年,深圳首次发布全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的核算报告,为绿水青山贴上“价值标签”。“我觉得这种变化充分体现了‘双区’建设牵引着大湾区社会各方面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陈琼为此欣慰。
对大湾区明天,陈琼有更多美好的期待:希望大湾区各城市的交通网络织得更密,特别是深莞惠三城之间的城轨建设快马加鞭,更好满足通勤的需要。还希望大湾区各城市要进一步破除一些政策上的壁垒,推动教育、医疗、保障房等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打造更优质、便利的生活圈;共同规划运营垃圾、污水、污泥等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合力破解“垃圾围城”等城市治理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