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少雄, 梁 泽, 韩景钊, 脱红芳, 彭彦辉
1 河北医科大学 研究生学院, 石家庄 050017; 2 河北省人民医院 肝胆胰脾外科, 石家庄 050051
胆囊穿孔是临床上较为危重且少见的一种疾病,Niemeier胆囊穿孔[1]分为以下三型:Ⅰ型为急性胆囊穿孔,胆汁外渗至腹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Ⅱ型为亚急性胆囊穿孔,形成胆囊周围脓肿,表现为局部腹膜刺激症;Ⅲ型为慢性胆囊穿孔,长时间的炎症,造成胆囊与周围脏器之间形成内漏。胆囊穿孔致肝脓肿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及漏诊[2],其治疗尚无规范可循。现将本院收治3例Ⅱ型胆囊穿孔致肝脓肿并文献回顾报告如下,以期提高收治水平。
病例1:患者男性,72岁,因“间断性上腹痛2个月,加重1天”于2020年10月4日入院。既往心律不齐病史6年。查体: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8.8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6%;肝功能:ALT 50.7 U/L,AST 32.9 U/L;肿瘤标志物:CA19-9 107.2 U/mL;CA125 54.55 U/mL。超声示胆囊多发结石。腹部CT示胆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侵及肝脏(图1a)。腹部MR:胆囊炎侵及临近肝实质(图1b)。
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减轻。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室内传导延迟”,心内科评估此时手术风险较高,加用美西律150 mg,3次/d,控制早搏。复查炎症指标良好,给予出院。2个月后患者复查腹部CT及MR提示炎症较前消退(图1c、d)。肿瘤标志物CA19-9:19.63 U/mL,CA125:14.9 U/mL,较前明显下降。
心内科评估后于2021年1月11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底与肝脏相连处一肿块,直径约4 cm。胆囊周围包裹性粘连,与肝脏分界不清,与术前MR相符。胆囊前后三角解剖不清,为避免损伤肝总管,纵行切开胆囊前壁,可见直径约1.8cm黄褐色结石1枚,取出结石,于胆囊颈部横断胆囊,应用超声刀顺行将胆囊自肝床上分离,见胆囊壁破溃入肝脏,形成肝脓肿,内有数枚结石(图2),取净结石,冲洗脓腔,应用4-0可吸收线缝合胆囊管开口。查看纱布黄染,考虑迷走胆管漏,应用4-0可吸收线缝合。出血约100 mL,未输血。术毕解剖胆囊,见胆囊壁厚约8 mm,胆囊内多发结石。术后出现胆漏,保持腹腔引流通畅,每日引流约40 mL淡黄色液体,10天后逐渐减少,给予出院。2周后拔管。
注:a,第一次肝脏CT;b,第一次肝脏MR;c,第二次肝脏CT;d,第二次肝脏MR。
病例2:患者男性,60岁,因“上腹部持续隐痛1周”于2020年11月3日入院。既往发现胆囊结石10年。查体:急性病容,巩膜及皮肤颜色正常,腹部体征阴性。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10.8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5%;降钙素原0.873 ng/mL;肝功能:ALT 58.4 U/L,AST 60.3 U/L。超声示:胆囊结石胆囊炎,胆囊穿孔可能。腹部CT:胆囊穿孔,破入肝脏(图3a)。给予抗生素治疗,复查炎症指标不高,体温36.5 ℃,患者不适症状消失,办理出院。
4个月后患者再次入院进行手术治疗。复查CT示:肝脓肿范围较前缩小,炎症消退(图3b)。
于2021年3月2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被网膜、结肠肝区及胃窦十二指肠包裹性粘连,胆囊及三角区冰冻样粘连,胆囊周围可见白色稀薄脓液,吸引器吸净脓液。胆囊管及动脉可吸收夹及塑料夹处理后剪断。超声刀顺行切除胆囊,壁厚6 mm。查看胆囊可见胆囊壁一穿孔,直径约0.3 cm。胆囊床渗血,电凝止血。出血20 mL。术后9天出院。
病例3:患者男性,38岁。因“间断性上腹部疼痛4天”于2018年10月19日入院。查体:急性病容,右上腹压痛,Murphy征阳性,听诊肠鸣音减弱。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23.4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93.8%;降钙素原1.77 ng/mL;C反应蛋白338.59 mg/L;肝功能:TBil 26.4 μmol/L,ALT 29 U/L,AST34.4 U/L。入院后超声未见胆囊穿孔,给予抗生素治疗,腹痛症状不好转,逐渐加重,查腹部CT:胆囊底局部欠连续,与肝脏边缘分界不清,邻近肝内可见柱状低密度影似与胆囊底相通,考虑胆囊穿孔(图4a)。患者保守治疗效果欠佳,体温最高达38.9 ℃,血液分析:白细胞计数24.93×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8.8%,降钙素原0.47 ng/mL;肝功能:ALT 69.4 U/L,AST174.3 U/L。于2018年10月26日行经皮肝胆囊穿刺术,同时给予抗生素,患者症状逐渐好转,体温控制平稳,复查腹部CT示引流管位置良好(图4b),办理出院。
1个月后返院复查,引流管已近1周无引流液,腹部CT示局部炎症较前明显减轻(图4c),于2018年1月5日行手术治疗。术中可见肝脏脏面与网膜粘连,胆囊萎缩,壁厚,钳夹困难,胆囊大部分被网膜包裹性粘连,三角区有索状粘连。仔细分离胆囊三角,应用可吸收夹及塑料夹处理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后,顺行切除胆囊。术中出血20 mL。术后6天出院。
注:a,第一次入院肝脏CT;b,行胆囊穿刺后肝脏CT;c,手术治疗前 肝脏CT。
胆囊穿孔为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之一,本文3个病例均为结石性胆囊炎所致,其发生机制为胆囊壁缺血坏疽穿孔,化脓胆汁因腹膜的防御作用聚集于胆囊床,胆囊床无腹膜覆盖,与肝脏之间充满疏松结缔组织,脓肿向肝内侵蚀形成肝脓肿[3]。胆囊穿孔的发生率为2%~10%[4],进展成为肝内脓肿则更为少见,危险程度高,死亡率为5.6%[5]。
胆囊穿孔临床往往表现急性胆囊炎的症状,患者多有数年胆囊结石病史。结石嵌顿于胆囊颈管处,类似伐门作用,允许胆汁进入胆囊,不允许胆汁排出,造成胆囊内压持续升高[5],进而穿孔。老年人痛觉迟钝,症状及体征均不典型,易导致误诊[6]。有报道[2]患者会出现黄疸,本研究患者3的TBil也有轻度升高,其机理为肝脓肿形成脓栓堵塞胆管。确诊依赖于影像学检查。B超具有简洁迅速的特点,但对于肝脓肿的诊断价值较低[7],不易与肝脏肿物、胆囊肿物鉴别,胆囊壁缺损(“孔征”)是胆囊穿孔唯一的可靠标志[8]。超声造影可连续、动态、实时监测病变或肿物的血流状态,动脉期早期可看到“高回声线”,这种“高回声线”上的胆囊壁缺损,对于诊断胆囊穿孔有着较高的意义[9]。CT可观察到胆囊周围炎症渗出及肝脏占位,对于疾病诊断较B超更有价值。对于行CT检查仍难以与胆囊癌相区别的病例,建议行肝脏核磁检查,其对于组织鉴别较CT更具有优势[10]。胆囊癌侵犯肝脏在核磁上有以下特征[11]:(1)胆囊癌的MRI扫描多表现为T1WI稍低或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胆囊内、胆囊壁强化软组织信号;(2)增厚的胆囊壁与肝脏的脂肪界面消失和/或局部形成肿块。胆囊炎穿孔致肝脓肿,腔内脓液及结石影多为低信号,无增强迹象。并且经过抗生素治疗,患者肿瘤标志物能够迅速下降,也是排除恶性疾病的参考指标。
通过Pubmed检索近15年胆囊穿孔致肝内脓肿病例(表1),发现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种。(1)早期手术:开腹胆囊全切或次全切除、腹腔镜下胆囊全切或次全切除术、尝试腹腔镜手术失败后中转开腹;(2)经皮肝胆囊穿刺后择期行LC;(3)ERCP下行胆囊管支架置入,术后择期LC;(4)仅行经皮肝胆囊穿刺或ERCP下胆囊管支架置入术:此种治疗方案未彻底解决病灶,主要针对不能耐受全麻和预期生存期较短患者。
表1 胆囊穿孔致肝脓肿诊疗汇总Table 1 Summary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liver abscess caused by gallbladder perforation
早期手术具有较高风险,中转开腹或胆管损伤风险较高[1],面对急性炎症,胆囊三角难以解剖,安全视角[23]无法保证,术者多会选择中转开腹或者胆囊次全切除[17,21],即使中转开腹后仍有选择胆囊次全切除或胆囊大部分切除的情况。早期手术仅限于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开展,并且尽量在72 h内,牢固粘连形成以前进行,术中不勉强全切胆囊,不强行解剖胆囊三角,胆囊大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是理想的备选方案[24]。如果操作风险高,适时中转开腹。如果>72 h,建议择期手术。
延期手术则较为安全,本研究全部采用延期腹腔镜微创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通过保守或胆囊穿刺治疗,度过重炎症期。对于胆囊穿孔致肝脓肿,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可首选抗生素保守治疗,若患者体温及炎症指标控制不佳,或影像学检查提示肝脓肿有进展,则行经皮肝胆囊穿刺,作为通向择期手术的桥梁[25],胆囊穿刺后至少4~8周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若患者体温控制良好,影像学检查显示炎症未进一步进展,则无需行穿刺治疗,经皮肝脓肿穿刺有着其自身的风险,比如瘘管形成、出血、穿刺管移位及患者不适等[5]。二次手术时间推荐为4~8周后。含有胆囊结石的脓肿需要手术时切开取石,小的脓肿往往可以被局限吸收,或者部分吸收,由正常肝组织替代。病例2间隔时间长达16周,是因为2021年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疫情期间电话随访,未出现腹部不适。虽然Krishnamurthy等[26]研究指出,对于胆囊穿孔早期手术可以保证安全,但是该研究并未对Ⅱ型胆囊穿孔致肝脓肿的情况进行独立分析。对于Ⅲ型慢性胆囊穿孔已形成内瘘者,延期手术并无获益可能;对于Ⅰ型急性胆囊穿孔造成弥漫性腹膜炎患者,延期手术耽误治疗时机。对于Ⅱ型胆囊穿孔,炎症较为局限,延期手术可以降低误伤胆管及中转开腹率,以时间换得安全。
对于精神失常、行为不自知患者,ERCP放置支架相较于经皮肝胆囊穿刺,有避免患者误将穿刺管拔出、方便生活的优势[5]。Kang等[12]和Williams等[5]尝试胆囊管内支架引流成功,并取得满意效果,为临床医师提供了治疗新思路,但是需要在有丰富经验的内镜中心进行。
伦理学声明:本报告均已获得患者知情同意。
利益冲突声明: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任少雄负责资料分析,撰写论文;梁泽、韩景钊负责课题设计,参与收集数据;脱红芳负责修改论文,拟定写作思路;彭彦辉负责指导撰写文章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