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机遇 共谋新发展

2022-04-14 12:36
当代党员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机遇双城经济圈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围绕全国两会展露了哪些发展新机遇、重庆如何把握这些新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问题,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黨建全媒体约请重庆社会科学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詹懿,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城乡规划系教授李斌,全国人大代表、中联律师事务所重庆办公室执行合伙人韩德云进行深度解读。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此次全国两会有哪些发展新机遇是重庆需要牢牢把握住的?

詹懿:一是要把握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机遇。配合实施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扎实推进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加快国内外科研机构和高端创新人才集聚,推进一批前沿基础研究项目,打造国内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策源地。着力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围绕全市汽车、电子、装备制造、材料等传统产业,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一批行业性“专精特新”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二是要把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机遇,深入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重庆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建设,完善金融、政务、法律等业务功能,发挥好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作用,不断放大“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效应。

三是要把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高质量推进“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充分凸显“两群”地区的生态和人文资源优势。

李斌:重庆应结合自身优势,把握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关于数字经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较2021年的“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提法有质的变化。根据规划,到2025年,重庆数字经济总量将超过万亿级规模,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数字经济成为支撑重庆“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的主力军。到2035年,重庆数字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将会稳居全国前列。国家在数字经济发展思路上的转变,势必将为重庆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此外,要把握推动消费持续增长的新机遇。扩大内需“稳增长”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要看点之一。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之一,重庆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和“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持续释放消费潜力,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等举措,将为重庆持续恢复消费、以消费带动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韩德云:此次全国两会,发展新机遇不断涌现。对重庆而言,一是把握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机遇,精准“对接”国家政策,加大投入,持续推进重大项目落地,争取让国家第五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落户重庆。二是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重庆制造业发展正处在迈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一定要把握住“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等机遇,为重庆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发挥“风向标”作用。三是把握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开好成渝经济一体化这班车,争取实现“加速超车”。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设立成渝金融法院的决定》,中西部首个金融法院落地重庆将给重庆带来哪些利好?重庆应如何着力?

詹懿:一是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重庆正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庆将迎来更多的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类金融纠纷。设立成渝金融法院有助于重庆提高金融纠纷处理效率和能力,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助推重庆建设西部金融中心。

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金融中心发展法治化的要素保障,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立将集聚和培养一批熟练审理跨区域和涉外金融案件的金融人才队伍,缩短成渝地区涉及金融、证券、期货类案件的诉讼周期、降低当事人的诉讼成本,有效解决投资者维权难的问题,进一步优化重庆的营商环境。

三是推动相关制度创新。成渝金融法院的设立和运行,将为成渝地区的金融创新实践提供丰富的案例支撑和经验积累,为内陆地区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供经验积累,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提供司法服务。

接下来,重庆要借鉴上海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经验,结合成渝地区发展情况,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加大相关领域金融法律人才引进力度。充分发挥成渝金融法院未来可能带来的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化解潜在金融风险以及优化发展环境等作用,加快集聚金融、法律等相关人才,促进更多的全国性交易所、金融机构、涉外金融机构在重庆设立区域性中心,更好服务重庆经济高质量发展。

李斌:中西部首个金融法院落地重庆将为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进一步保障;将促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金融创新保驾护航,为优化市场经济环境尤其是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将推动内陆金融开放,为重庆坚持“两点”定位,实现“两地”“两高”目标提供有力支撑。重庆应抓住成渝金融法院落地重庆的契机,做好制度设计,强化人才储备,加强宣传力度等。

韩德云:设立成渝金融法院是重庆代表团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全团建议。成渝金融法院是国家第一次设立跨区域受理金融案件的金融法院,其落户重庆,既是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特别是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视,对重庆代表团全团建议所反映的重庆人民的期盼的大力支持和有力回应,也是国家对重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寄予的厚望和期许。同时也说明,重庆西部金融中心建设工作推进有力,全市法院工作和司法改革成效得到肯定。

成渝金融法院未来如何发展?《重庆市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借鉴上海金融法院、北京金融法院的先进经验,凝聚金融机构、行业组织、金融管理部门、司法机关合力,健全金融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打造国际化金融纠纷解决平台。重庆要着眼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等重点,助推成渝地区营商环境特别是金融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七一客户端暨重庆市委党建全媒体:在此次全国两会上,川渝两省市代表团共同建议加快推进川渝能源保障一体化建设,住川渝全國政协委员联名吁请国家层面支持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背景下,重庆如何在与四川携手共进的同时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詹懿:重庆应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作出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要求,既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又坚持以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推进两地协同发展中不断壮大升级。

一是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不断补足制约全市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生产等短板,围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全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水平,与四川一起共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二是提升主城都市区发展能级,统筹推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等,通过不断集聚整合相关高端产业、高端要素、高能级发展平台和机构,以及推进相关城市功能的集中优化布局,放大主城都市区的经济辐射带动效应、全球性资源配置效应、人口集聚效应,既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向更大规模、更高质量和更高能级迈进。

李斌:两年多来,川渝两地在互联互通、科技创新、人才教育、生态保护等一体化发展方面形成了巨大合力。重庆要实现高质量差异化发展,关键在于更好地优势互补、借力发展,推动两地在高质量发展中形成共性中的个性,实现多元分工差异化发展。一是,重庆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在强调质量、效率、动力、生态、融合变革的当下,重庆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实施绿色制造,促进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进服务型制造,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借助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服务型制造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二是,重庆具有先天的资源禀赋优势,应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势,加大对外开放,打造对外互联互通重要节点和全球生产要素的汇聚地,实现工业生产和物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三是,培育品质消费和新型消费,挖掘重庆特色文化、特色美食和特色旅游资源,推动消费产业联动融合,提质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商旅文体跨界发展,实现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韩德云:继2020年1月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于此,重庆在交通建设上,要积极抢抓《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赋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四极”之一的战略机遇,紧扣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门户枢纽战略定位,加强与四川联动协同,合力推进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在经济发展上,积极推进更加紧密的金融合作,以金融先行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猜你喜欢
新机遇双城经济圈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干农业,这儿有致富新机遇
中国双城发展模式
抓住医改新机遇
希望老促会在新机遇下再立新功
首都经济圈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双城和一周
论兰州经济圈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首都经济圈京津冀分产业区位优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