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出良方,中医药成为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

2022-04-14 17:29:01
世纪人物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通型疫病中医药

2月28日至3月2日,世卫组织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专家评估会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来自世卫组织6个地区办事处的21名国际专家围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和循证评价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中方专家分享的关于中医药救治新冠肺炎相关报告进行了交流和评估,并形成专家评估会报告。

报告指出,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药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且根据临床疗效判定指标显示对轻型和普通型病例尤其有效,有利于降低轻型或普通型病例转为重症的风险。对于轻型与普通型病例,与单纯的常规治疗相比,中医药在作为附加干预措施时,可缩短病毒清除时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住院时间。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同时,使用中医药方法进行干预,不仅耐受性良好,其安全性与单纯的常规治疗亦相仿;尽早使用中医药可改善轻型和普通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预后。

报告建议,考虑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演变特性,世卫组织应及时与会员国分享此次评估成果。鼓励会员国在其卫生保健系统和监管框架内考虑使用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可能性;鼓励分享经验和教训,特别是通过有组织的中医药研究计划获得的积极经验和来自中国的临床经验。

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疗效此次获得世卫组织专家会议认可,这对于全球抗疫与中医药“走出去”意义重大。

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一代代中华民族的行医者在与疾病的不懈斗争中不断探索、逐渐形成的科学认识,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国文化精髓。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当前抗疫战场上,古老的中医药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成为抗击疫情的利器。

中医药发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2020年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就为中医正名。那是首次以中医药为主题的国家级发布会。

中央指导组、卫健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官员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中医3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邱海波(西医1名)出席发布会,分别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并答记者问。

三药三方有奇效

大疫出良药。在这次新冠疫情中,没有西医特效药,也没有疫苗。但中医的三药三方,却是最好的特效方案。

所谓“三药三方”,是指目前已通过实验数据和临床效果,而筛选出有效中成药和方剂。

“三药”指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血必净注射液。

金花清感颗粒

金花清感颗粒是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期间研发的中成药,主要成分由以下12味药组成:金银花、石膏、麻黄、苦杏仁、黄芩、连翘、浙贝母、知母、牛蒡子、青蒿、薄荷、甘草。

金花清感颗粒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治疗。主要功效为疏风宣肺、清热解毒,能缩短发热时间,淋巴细胞、白细胞复常率提高。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来源于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和银翘散。主要成分由连翘、金银花、灸麻黄、绵马贯众、板蓝根、石膏、薄荷脑、广藿香、红景天、鱼腥草、大黄、炒苦杏仁、甘草13味药物组成,由大黄、红景天、藿香配伍而成。

连花清瘟胶囊/颗粒主要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治疗。主要功效为清瘟解毒、宣肺泄热。服用后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消失快,能够减少轻型、普通型转重症的发生,促进核酸转阴。

血必清注射液

血必清注射液是2003年非典期间研发上市的中成药,主要成分是由5味中药提取物组成的,分别为红花、赤芍、川穹、丹参、当归。

血必清注射液适用于治疗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适用于因感染诱发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也可配合治疗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的脏器功能受损期。

主要功效为化瘀解毒,治疗脓毒症。临床研究初步显示,与西医药联合使用可提高治愈出院率,减少重症、危重症。

“三方”指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

清肺排毒汤

清肺排毒汤是来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名方组合,主要成分由以下21味中药组成:麻黄、灸甘草、杏仁、生石膏、桂枝、泽泻、猪苓、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半夏、生姜、紫菀、冬花、射干、细辛、山药、枳实、陈皮、藿香。

清肺排毒汤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主要功效为宣肺透邪、清热化湿、健脾化饮。改善发热、咳嗽、乏力等症状,见效较快且明显,有效促进重症患者肺影相学改善、肺部病灶吸收。

化湿败毒方

化湿败毒方是由国家中医医疗队在早期国家诊疗方案推荐使用方剂基础上,结合金银潭医院临床实践,总结凝练出的核心方。主要成分由以下14味中药组成:生麻黄、藿香、生石膏、杏仁、法半夏、厚朴、苍术、草果、茯苓、生黄芪、赤芍、葶苈子、生大黄、甘草。

化湿败毒方主要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和重症患者的治疗。化湿败毒方的主要功效为解毒化湿、清热平喘。可明显缩短核酸转阴时间、平均住院天数,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理化检查及肺CT好转。

宣肺败毒方

宣肺败毒方来源于麻杏石甘汤、麻杏薏甘汤等经典名方。主要成分由生麻黄、苦杏仁、生石膏、生薏苡仁、茅苍术、广藿香、青蒿草、虎杖、马鞭草、干茅根、葶苈子、化橘红、生甘草13味中药组成。

宣肺败毒方主要适用于新冠肺炎轻型、普通型患者的治疗。主要功效为宣肺化湿、清热透邪、泄肺解毒。能缩短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体温复常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轻型、普通型转重型。

据悉,在给国外朋友赠送药的时候,化湿败毒颗粒被亲切地称为“Q-14”。

Q取英文谐音CURE,治愈、解药的意思,“14”表示这张方子是由14味药组成。

四大作用救全场

中医药在本次抗击新冠疫情中,有四大重要作用:

有效治愈轻症,缓解症状

能减少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

能提高重症和危重症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能促进恢复期人群机体康复

据发布会介绍:全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其中湖北省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0.6%。(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

临床疗效表明,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

其实,中医药的武器远不止“三药三方”,多种中医药治疗方案在此次防疫中突显作用。据悉,在2020年广东省抗击疫情中,“肺炎1号方”治疗新冠肺炎(轻症)确诊病人50例,经过1周临床观察,全部患者体温恢复正常,50%的患者咳嗽症状消失,52.4%的患者咽痛症状消失,69.6%的患者乏力症状消失,无一例患者转重症。(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2月)

除汤剂或中成药外,还有按摩、刮痧、贴敷等综合治疗。湖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巴元明介绍,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做一些呼吸锻炼,同时配合中医药针灸、按摩、火罐、刮痧、五禽戏、八段锦以及心理疗法等综合治疗,可以促进肺部炎症吸收、改善症状,对保护脏器、修复免疫功能都有积极作用。

在疫情抗击过程中,中医药参与面之广、参与度之深、受关注程度之高,是新中国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回望历史,中医对于疫病防治具有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与经验,常常在救治病人过程中形成、发展疫病理论,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良方。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的记载,指出疫病的传染、流行性与临床表现相似的特点。

在汉代,大疫流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总结疫病防治经验、创新中医理论,他编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病与辨证论治的诊疗模式,伤寒六经辨证的问世与广泛应用,有效地指导着疫病防治。

明清时期,瘟疫频发,当时认为疫病与毒邪相关,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等医学大家提出温病辨病辨证方法。如“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丰富发展了疫病理论与实践。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虽屡经疫病侵害,但最终都靠老祖宗的智慧和方药战胜了疫病。

治疗肺炎的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治疗心律不齐的炙甘草汤……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中的不少经典名方,成为临床中常用的良方。

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治疗、预防瘟疫的方剂。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等消毒法。

北宋期间暴发流行病,十余次颁布医方,其中“时气疫方”“霍乱吐泻方”等良方,也沿用至今。

屠呦呦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及时从中医药经典中优化组合有效方剂,是此次疫情防控救治给我们的重要启示。

王永炎院士指出,面对新病毒和传染病,相较于西医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试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基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发病的时间、地域和气候等特点,通过病机分析、审证求因进行辨证论治,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方案,第一时间用于临床救治,这对于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薛伯寿认为,中医药典籍汗牛充栋,但并不是随便拿个方子来就能用的,必须研判病机,择善而用,创新融合应用。“清肺排毒汤”就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当前,我国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站在古代先贤的肩膀上,中医人如何让好方子治愈更多患者,让中医药为护佑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

“人与自然关系持续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传染病在世界各地的发生更加频繁,这也凸显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王志勇说,面对未来仍有可能出现的大疫,中医人还要担负起历史使命,拿出更多有效的“国家药方”。

从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温病理论的形成;从中医典籍中焕发新生的青蒿素,到将传统中药的砷剂与西药结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清肺排毒汤”的临床实践正同中医药学的发展轨迹一样,是在学习和传承古人理论与经验基础上,结合疫情的实际情况融合新的认识,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

记者采访了解到,虽然中医药法明确,注重中医药经典理论和中医药临床实践、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相结合,但一些地方暴露出学历教育和临床实践脱节、中医药人才青黄不接、中医不姓“中”的倾向。

“临床疗效是中医立业之本,是中医的生命力。”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中医药还有很多宝藏没发掘出来,当前要加大师承教育力度,做好典籍的挖掘、利用,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路志正认为,有效发挥中医药防控疫情作用还存在一定薄弱环节。要提高中医药防控突发流行传染性疾病能力,大力发掘中医药防治疫病精华,切实提高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整体能力;加强基于经典名方的中药新药研发,使中医药成为防控新发疫情的不竭动力。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正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和生命力所在。而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医人新时代的使命所在,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此部分来源《瞭望》)(内容来源:网络整合)

责任编辑/李雪曼

猜你喜欢
普通型疫病中医药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08-24 07:08:06
调峰保供型和普通型LNG接收站罐容计算
煤气与热力(2021年5期)2021-07-22 09:02:14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周大勇从湿论治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经验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8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基层中医药(2020年3期)2020-09-11 06:29:14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