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阳, 李曼竹, 冉 鑫, 冯银虎,
(内蒙古工业大学 1.经济管理学院; 2.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创新创业教育通过高校与企业、 社会、 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 旨在激发培养对象潜在的创新创业意识、 精神, 更加注重提升培养对象创新创业的“软、 硬”综合能力[2]. 因此, 深刻反思当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短板, 科学设计并有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不但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进一步深化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而且对于推动我国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理念反映着教育初衷, 是引领教育实践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 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在当前经济增长压力加大, 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 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诉求上将工作的薪酬、 稳定性等作为求职的首选目标甚或最终目标, 客观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需求形成一定“挤出”效应, 进而加剧了社会与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不重视态度[3]. 个别高校简单按照就业指导教育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仅将其作为大学生走向职场前的短暂“充电”, 并未将其作为高等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4]. 究其原因, 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理解上存在偏差, 认知上存在偏颇, 实践上存在偏离, 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期需求结合起来[5].
现阶段, 国家层面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重要举措. 如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 明确了该领域9大项、 30多条具体改革措施, 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南. 然而, 从实践效果看, 还存在政策体系的完整性的问题, 特别是基层高校方面落实的配套措施不够系统、 完善, 制约了有关改革措施的实施效果[6].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元主体的独立活动, 需要高校、 政府、 企业、 家庭等多元主体共同推动. 目前, 尽管有关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但并未明确高校、 政府、 企业、 家庭等的角色划分, 使支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存在实施难、 落地难等现实问题. 此外, 由于不同地区、 部门在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制定、 实施标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 政策协调互动、 整合存在一定难度, 压缩了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空间, 一部分高校业已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走不出校园”的尴尬境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前, 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以专题讲座、 辅修课程、 主题竞赛、 课外实践实训活动等形式开展, 尚未达到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深度融合的要求. 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停留在知识性认知层面, 教学内容设计过于宽泛, 教学形式以课堂传授为主且存在与学科专业内容脱节的问题. 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面向就业的专业技能、 操作能力提升为主体内容, 缺少创新创业基本素养提升与重塑的相关内容. 总之, 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处理“短期”和“长期”的关系上, 存在明显的功利化、 短期化倾向, 缺乏与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融合.
总体来看,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 创新创业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匮乏, 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 一方面, 迫切需要建立一支整体水平高、 综合素质强的专业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师资是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和关键. 由于缺少专门的师资培养体系, 兼顾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师资力量缺口较大. 另一方面, 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场所配套明显不足.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集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 结合实践、 指导帮扶、 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并不等同于学生就业实习或课程实践.
根据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尝试构建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重”四元主体模型[7], 如图1所示. 根据该模型, 由政府主管部门、 企业、 科技服务组织、 家庭构成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大支持主体”, 由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科研(转化)平台、 科研项目构成支撑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
图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双重”四元主体模型
根据上述基本模型揭示的内在机理, 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大支持主体”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倡导和鼓励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 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提供支持并出台相应的引导性政策; 企业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第一线, 要通过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科研转化基地等各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基地, 培养大学生树立起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 并提升其相关能力; 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在通过坚持为(包括高校教师在内的)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的同时, 也要积极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 为培养新时代科技创新后备军发挥积极作用; 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摇篮, 家长是第一任教师. 大学生的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成长、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鼓励孩子积极接受创新创业教育, 为其成长、 成才提供坚强后盾.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方面.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方面, 一是要重视其创新创业能力, 即科研创新意识、 能力及相关成果以及创新创业教学能力, 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及教学方法等的掌握; 二是要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成功企业家、 投资专家、 创业成功人士、 技术专家、 管理专家做创新创业活动课程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 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地到学校讲课, 介绍创业经验与教训.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 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应当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体系来进行构建, 遵循与市场经济需求相符、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激情和主动性、 增强其创造性思维等综合创新创业能力的原则. 科研(转化)平台方面, 工程研究中心、 技术转移中心、 大学科技园等是政府有关部门和高校近年来进行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 这些平台作为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新组织载体, 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开辟了新的渠道. 科研项目方面, 不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项目选题立项、 试验研发、 阶段性成果到项目结题验收全过程. 同时, 要让在校生参与科研项目从“试验研发”到“产业示范”的全流程, 让创新创业意识在其认识与实践中巩固, 并成为其日后的职业发展优势.
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工科院校, 拥有完整的本、 硕、 博人才培养体系. 长期以来, 该校着力提升创新创业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质量, 强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训力度. 通过推动科研人员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 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学科交叉融合等形式初步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良性互动. 为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 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提供了新动能, 在更大范围、 更高层次、 更深程度上提升了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实习基地单位老师负责考评学生的出勤率、实习态度、沟通能力和业务能力。校方指导老师负责考评学生的实习记录和实习报告。双方评分权重各占一半,最后得分为综合得分。
内蒙古工业大学现阶段从科技项目选题立项、 试验研发、 阶段性成果到项目结题验收, 为科研人员提供全过程的知识产权服务, 及时申请专利, 必要时进行专利布局, 同时引导、 协助科研人员进行前期的检索、 查新, 以及专利信息分析, 寻找现有技术难点、 避免重复研究.
内蒙古工业大学以国家产业政策和内蒙古产业发展趋势为根本导向, 以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为出发点, 以市场技术需求为第一要素, 围绕重点领域进行专利布局. 针对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支持申请一批发明专利、 一系列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 构成核心专利保护网, 在技术层面、 法律层面、 市场层面实现全方位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达到高价值专利培育目标.
在上述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 让在校生参与到科技项目的“试验研发-阶段性成果-小试-中试-产业示范”中去, 从而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树立起围绕企业技术需求从事科学研究的意识, 并结合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公选课及知识产权系列课程, 搭建起“懂技术、 懂法律、 懂市场、 擅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培育体系, 从而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 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实效.
经过数年的建设与发展, 内蒙古工业大学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创造技术-成果转化”创新链条, 探索出一条“源自学科-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产业孵化路径, 打造了“理论创新-数据集成-智库平台-社会服务”融合体, 形成了综合性高校的创新创业模式, 营造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内蒙古工业大学通过一系列政策创新、 机制创新、 模式创新和路径创新, 极大地盘活了学校科技成果“存量”, 扩大了技术转移“增量”, 提升了成果转化“效率”, 提高了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进一步把高校的人才和技术的“势能”转化为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动能”, 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创新举措包括3个方面.
第一,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内蒙古工业大学成立“产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心”, 独立运行, 具体负责学校知识产权管理、 运营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 统筹成果管理、 技术转移、 资产经营管理、 法律等事务;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 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机构和职能, 落实科技成果报告、 知识产权保护、 资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责任主体.
第二, 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内蒙古工业大学实行“统一领导、 分级管理、 部门协同”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机制. 按照监督管理与服务支撑并重的基本原则, 在知识产权管理运营决策过程中, 产业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中心牵头, 学校科学技术处、 党政办公室、 计划财务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纪检监察处和资产公司等全面参与, 各部门联合梳理知识产权转化流程. 经过数年的工作积累, 在知识产权管理、 无形资产处置和使用、 校内国有资产监管、 创新创业、 内部审批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
第三, 政策制度建设方面. 根据国家、 地方在科技创新、 成果转化、 创新产业等方面出台的文件精神, 明确各方职责, 确立了科学合理、 分级分工的知识产权体制机制. 进一步深化与落实三权改革, 通过政策制度建设为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 总结近年来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管理工作的经验, 吸收兄弟院校的做法, 根据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相关要求, 从工作机制与制度保障、 管理运营能力建设、 收益分配政策、 知识产权人才培养、 学生创新创业等方面规范要求, 明确行动指南.
内蒙古工业大学紧扣区域市场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 围绕内蒙古产业布局发展方向, 如稀土、 大规模储能、 石墨烯、 氢能、 碳捕集等重点领域, 依托学校特色学科、 科研平台及创新人才团队进行高价值专利培育. 对每个工科学院进行上门服务, 紧抓重点项目、 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及重点应用成果研发团队, 进行有针对性的专利挖掘与布局, 积极开展科研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以学校入选自治区一流学科建设学科为研究对象, 着力打造学科建设高原高峰, 并对学科建设过程中相关知识产权创造、 保护、 管理、 运用进行分析评议. 构建包括学科知识产权技术发展趋势、 知识产权区域分布状况、 主专利权人的技术优势与薄弱区、 行业技术空白点等维度的知识产权评议体系, 为学校领军人才引进, 研发方向及研究力度、 专利质量和数量“双提升”等提供参考, 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再上新台阶.
为了促进学校师生创新创业, 学校积极申报并获批第二批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 承担内蒙古科技厅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项目计划, 开设知识产权系列课程, 将专利申请、 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创业纳入学生课程大纲. 课程核心在于培养知识产权方向相关人才, 培养与知识产权创造规模、 运营需求相适应的专利导航、 知识产权运营和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 专业教育、 体育、 美育、 劳动教育相融合, 打造创新创业与“五育”融合大平台. 加强科教和产教融合, 紧密结合新工科、 新文科建设, 优化创新创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 更好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 讲堂、 训练、 竞赛和成果孵化“五位一体”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搭建“科创之星”大学生众创空间、 大学生创业园、 创新创业教育培育点和科创实验室等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实训平台, 制定一系列鼓励支持师生投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制度, 逐步形成了一套综合性大学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内蒙古工业大学利用众创空间、 大学生创业园、 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业苗圃、 孵化器和加速器, 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创业企业和团队提供全程规模化、 个性化的培育. 学校师生积极参加国内创新创业比赛并取得佳绩, 如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取得多项国家级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