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国内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2022-04-13 04:06邹一戈李乐怡区秀滢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环境语言服务

邹一戈,李乐怡,区秀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人文与教育学院,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一带一路”具体要求的陆续提出,支点城市需要提供更完善的语言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语言支撑与服务。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重要节点城市迎来重大历史挑战,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带动泛珠江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因此,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化语言环境的城市迫在眉睫。通过梳理近十年496篇文献发现,在语言服务视域下关于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大方面:一是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调查研究。此类文献以社会调查为主,以屈哨兵、李宇明、徐大明为代表,基于社会语言学的调查方法,调查城市语言生活的发展状况,达到开发、利用、保护语言资源的目的。二是城市语言服务规划的应用研究。近年来,语言服务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包括医疗、教育、体育、司法等领域,尤其在新冠疫情期间,城市应急语言服务研究对大众应急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城市语言服务规划的对策研究。沈骑等在梳理语言战略规划的内涵后,提出语言地位、语言本体、语言教育、语言声誉、语言服务、丝路话语的战略规划问题,推进“一带一路”的语言文字建设工作[1]36-43;俞玮奇认为,我国大城市涉外语言治理能力急需提升[2]。李德鹏等提出,语言服务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要打通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环节[3]。针对以上问题,不少学者提供了相关优化策略:党兰玲从城市语言治理的经济学视角出发,阐述了多向度构建城市语言生态的具体措施[4]68-75;王海兰则以深圳为“蓝本”,为深圳“双区驱动”做好城市语言建设的准备[5]。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推进,语言服务的重要性在城市建设中日益凸显,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未来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应如何在语言服务视域下持续创新、和谐发展是学者值得研究的方向。本文拟在语言服务视域下,探讨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热点,总结研究特点与不足,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希冀进一步推动我国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发展。

一、研究问题与方法

在语言服务视域下,对中国知网近十年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着重回答两个问题:一是近十年我国语言服务研究热点主题是什么?二是近十年我国语言服务研究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研究数据来源为CNKI数据库中的期刊文献数据,来源文献包含作者、标题、来源出版物、摘要等信息。通过统计国内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相关论文,运用CNKI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与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绘制突显关键词图谱,总结研究的总体特点和趋势;绘制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总结出该领域研究热点话题和领域;最后,得出研究特点与不足,为推动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提供建议。

二、资料来源与研究工具

(一)资料来源

在中国知网主要以“语言服务并含国际”或“语言服务并含外语”或“语言服务并含城市”作为主题进行检索,返回结果556篇,时间设置为2012年7月15日至2021年7月15日,检索日期为2021年7月16日。为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剔除其中的英文文献,得到文献496篇。

(二)研究工具

本文首先通过CNKI自带的“计量可视化分析”对获取的文献进行统计,并从“总体趋势”“高被引文献”角度分析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特点。其后借助CiteSpace软件制作“关键词突现图谱”“关键词共现图谱”及“聚类知识图谱”,同时结合“高频关键词分布表”进行前沿趋势和主题剖析。在CiteSpace界面中,时间区间选取2012—2021年,时间切片1年,Node Type选择Keyword。

三、城市语言服务现状的可视化分析

(一)CNKI计量可视化分析

1.总体趋势分析

2012—2021年间,CNKI数据库国内相关发文共556篇,从文献发表的时间分布来看(见图1),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7(65篇)至2018年(91篇)发文量增长最快,增幅达40%。2020年发文量最多,共104篇。这不仅与中国国际化水平提高有关,并且与一带一路、大湾区等开放政策有很大关联。预测未来将持续对该领域的关注度,并保持这一热度持续增长。

2.高被引文献分析

通过文献被引频次分布表(前10位)(见表1)可知,2012—2021年间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均来源期刊论文,其中,有8篇来源于核心期刊。该类文章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能够展示出该领域的发展方向与趋势。通过高被引文献可以看出,该领域主要集中于“语言服务”与“国家语言能力”两个方向的研究。

(二)CiteSpace计量可视化分析

1.文献作者分析

利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5.8.R1版本对所得文献进行作者情况分析,需要在此处对一些必要参数进行说明。进入软件GO界面并选择合适格式的文件后,将Time Slicing设置为研究起始点2012年7月至2021年7月,Years Per Slice值设为1,NodeTypes一栏勾选“Author”,其他设置维持默认,运行进入可视化界面后得到图2、图3。

图2是该领域文献作者分布图,图3是该领域发文量前10的作者及其发文数量图。该领域发文数量前5位的作者分别是王立非、崔启亮、屈哨兵、李宇明、俞玮奇。结合图2及图3可以看出,该领域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研究团体较为分散,作者间缺乏合作交流。因此,语言服务领域的既有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开拓。各研究者、机构及高校应支持、鼓励并积极开展合作研究,群策群力,合作共赢,为语言产业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推动语言产业研究向更广更深处发展。

2.研究趋势分析

为初步探索近十年国内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的前沿演进,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的突变检测(Detect bursts)功能,探索该领域研究中关键词的突变点。突现值高的文献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该时间段的研究趋势和重点。图4揭示了近十年该领域的热点变化历程。近十年国内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历程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1)2013—2017年。该阶段主要关键词有“全球化”“中国译协”“服务业”“翻译人才”等。该阶段城市语言环境建设主要集中在翻译层面,强调语言服务的应用性以及在翻译产业发展和本地化服务中的作用。

(2)2017—2020年。该阶段主要关键词是“一带一路建设”“国家语言能力”“粤港澳大湾区”“应急语言服务”。该阶段主要研究“如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语言环境”,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助力。另外,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应急语言服务在2020年开始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成为新一轮研究趋势与重点。

共词分析是关键词共现情况的分析,可以展示出各关键词间的关联强度,从而显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通过CiteSpace软件制作出该领域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5)。由图6可知,图谱的模块值为0.7799,轮廓值为0.6165,文献之间联系较为密切,形成的聚类结构显著、置信度较高。可以依据该图进行分析,且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

依据图5,该领域研究大致形成了八个有意义的聚类,即“语言服务”“翻译技术”“应急语言服务”“中国译协”“语言产业”“人工智能”“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从图6中可观察到,关键词“语言服务”为中介中心性最高的节点,此节点在整个网络图谱中链接其他节点的中介能力最强, 起到桥梁的作用。

3.研究主题分析

借助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和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类,可概括出近十年国内语言环境建设的三大研究主题。

(1)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调查研究

该主题代表性关键词“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语言规划”“语言景观”,并通过“聚类#1#7”(一带一路)、“聚类#8”(一带一路建设)得出该研究主题。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逐步推进,语言服务需求与语言环境建设的调查相继开展。主要包括:屈哨兵从流入人口、原住人口视角、经济全球化视角,讨论城市化进程中语言活力表现及语言服务需求[6]155-160;沈骑、陆珏璇从语言治理层面考察城市外语能力指标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国际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全球城市外语能力指标体系[7]。邢欣等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调查支点(战略)城市(国家)的语言服务和语言环境建设,得出了语言政策结构不合理、外语人才不足、语言服务能力整体不高等问题[8];吕毅、于冰则以辽宁大连市为例,调查研究外籍人士对中国沿海城市各行业外语服务的满意度[9]。

(2)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对策研究

该主题代表性关键词“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并通过“聚类#0”(语言服务)、“聚类#2”(翻译技术)、“聚类#6”(人工智能)得出该研究主题。如屈哨兵从战略定位的角度出发,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语言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语言建设策略,主张效率优先、重视多语能力、融通主导等[10];陈颖针对我国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制定国际语言环境建设规划、构建多语言服务体系、培养语言服务志愿者、促进城市语言服务规范化等应对策略[11]17-22。

(3)城市语言服务的应用研究

该主题代表性关键词“语言规划”“语言能力”,并通过“聚类#3”(应急语言服务)、“聚类#5”(语言产业)得出该研究主题。如沈骑等提出,全球语言治理是后疫情时代语言国情研究亟待拓展的重要领域之一,他揭示了语言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与价值,为提升全球语言治理能力贡献中国力量[12];王铭玉,康喆文以应急语言为基础,探讨包括语言需求、语言服务对象、层次、方式等八大问题,并提供了富有针对性的对应策略[13]。郭家堂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待城市语言治理问题,在新时代的社会矛盾面前,城市语言治理也应该顺应时代要求,服务好国内大循环[4]68-75。

四、研究特点与不足

综上所述,近十年,国内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持续发展,随着研究视角与内容的不断拓展,该领域研究成果颇丰,呈现出以下三大特点:

(一)研究视角多元融合

国内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开始从单一的语言学视角向跨学科视角转变,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如屈哨兵从流入人口视角、原住人口视角、经济全球化视角,讨论城市化进程中语言活力表现及语言服务需求等问题[6]178;陈颖从社会学视角探讨语言服务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城市的国际化,需要国际化的城市语言环境、国际标准的语言服务体系和服务质量的支撑,提出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思路和措施[11]17-22;李现乐从经济学视角探讨语言服务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提出要关注多语种、多形态的语言服务价值,加强语言产业调查研究以及进行科学的语言经济规划,强调综合开发语言服务的多重价值[14];周荐从传播学视角介绍了“语联网”(云翻译服务平台),该平台有助于解决了澳门城小、人少、语多、文杂等特点出现的语言问题[15]。

(二)研究方法有所突破

近十年,随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非实证研究的界限,尝试将调研、调查、访谈、非介入式观察等研究方法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利用Stata,SPSS,Tableau Software,CiteSpace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的混合型实证研究相继增多。如肖维青等利用UAM Corpus Tool 3.0软件对文献进行编码,对翻译技术教学的进展与趋势进行文献研究[16];徐珺等借助Stata软件,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对语言服务业进行了实证研究[17]。还有李琳等对我国语言服务现状的可视化分析[18];王传英等对我国应用翻译领域的可视化研究等[19]。

(三)研究内容与时俱进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城市语言环境建设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其研究内容紧跟时事热点及政策改革,与时俱进。如屈哨兵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语言建设策略[10]22-23;陈颖提出中国城市国际语言环境主要的存在问题,并提供了加强城市国际语言环境建设的措施[11]17-22;沈骑等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开展战略规划,构建语言服务体系和机制[1]36-43。此外,在新冠疫情期间,国内有关应急语言研究进入起步探索阶段,应急语言建设和服务的重要性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应急语言服务主要研究方向有:(1)国外应急语言服务体系;(2)应急语言的基本内涵;(3)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语言服务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通过相关文献的梳理及历年文献可视化分析图可以看出,我国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理论构建有待完善,学界对语言服务的定义与研究范畴尚未达成一致共识。其次,研究内容不够细化,虽然语言服务相关研究众多,但针对具体城市案例分析及建议研究仍较为缺乏。再次,研究方法有待创新,近年来,尽管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的研究方法有所突破,实证研究的数量有所提高,但与非实证研究的数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仍以非实证为主。最后,研究成果有待创新,缺乏多学科的创新融合,未能在交叉领域产生与语言学领域相关的探索性成果。

五、研究展望

纵观近十年国内语言服务视域下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学者们从语言环境调查、语言环境建设问题及对策、城市语言服务的具体领域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随着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等政策的推进,未来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将持续蓬勃发展。

(一)制定语言规划,建设新生态智慧城市

语言是城市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各地政府需要制定科学的语言规划。其一,成立语言规划工作委员会,一方面负责全面调查了解本土企事业单位及市民的语言需求,另一方面邀请语言规划专家、语言人才、语言需求方共同商议,确定语言政策,选择语种定位,并在不同领域,如政务、教育、媒体等领域做出专业化的语言规划。同时,政府要助力推动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研究,拓宽研究视角,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内城市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特色,建设本土化语言发展蓝图。其二,重视语言的规范性。语言的不规范性主要源于缺乏统一筹划,以及实际管理上的多头现象。标准提供部门如果只负责发布规范,而其他部门和单位各自为政,则难以避免公共标识、公共用语、行业用语乱象的发生。国家已于2017年6月颁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系列国家标准,涉及交通、旅游、文化、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13个领域的英文翻译与书写质量原则、方法和要求。各城市可以根据该标准,并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快地方标准的补充,让国际语言文字实现标准化,为城市语言环境建设筑建一座稳定的平台。

(二)设立人才智库,构建现代化语言服务体系

文秋芳指出,国家外语能力并非取决于一国掌握外语的绝对人数或外语教育的普及程度,而是一个国家可使用的外语资源的种类和质量。因此,要提升城市外语语言能力,落脚点在于城市外语资源的种类和质量。其一,提升地区的外语能力,促进智库人才的升级。各地区根据语言能力摸底,掌握国际语言的人才保有量和层次,进而形成本土化人才智库。此外,政府和行业协会起好带头引领作用,培养行业内主要语种或复合语种的专业翻译人才,为智库做好人才储备。其二,构建良好的语言服务体系,提升语言服务的国际化水平。语言是增强互通互联能力的纽带,语言服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能为城市建设开辟多条快车道。互联网时代到来更使得网络成为国际沟通交流、人们传递信息与查找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出并完善网页、公众号、小程序、APP等多种语言应用服务平台,提升语言服务质量。实体场域如涉外部门、公交系统、医院、酒店等窗口服务的工作人员,要定期接受外语培训,特殊语言服务也应予以考虑,如盲文、手语等,关注特殊群体的需求,全面提升外语水平。

应急语言服务当属语言服务的重要部分。新冠肺炎病毒的爆发体现了医用材料说明、医用材料推广、新冠病毒防控词汇前所未有的重要性。语言应急关键时刻能否紧急找到语言应急服务是地区政府的能力体现。因此,应充分考虑公共应急事件对城市语言能力、语言服务的需求。

(三)发展语言经济,推进城市语言产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受国外语言学理论与研究的影响,国内语言学者逐渐认识到语言学习在现代化建设和商品经济环境下的重要作用及其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打造良好城市语言环境,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生产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能够满足国家或个人对各种语言类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层次的需求。其优势在于:建立良好的投资、旅游和居住软环境,提升整个城市的国际氛围,同时为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对外宣传、招商提供新的国际化形象支持,打通对外多语窗口,让城市更紧密地与外部世界接轨,从内外部双向推进城市语言产业的发展。因此,发展语言经济能够推动城市语言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语言服务能力。在语言产业研究中,翻译产业最为成熟,为城市经济的组成部分。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冲击,翻译产业不断面临冲击与挑战。智慧城市是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趋势[20],语言人才的培养模式也需随之创新。新型语言人才应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融合发展。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融合发展是在培养过程中强调技术意识、工具意识和数据意识,在掌握语言技能和知识的大前提下,能够具备运用技术工具、处理语言数据、创造性地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结语

国内语言服务研究虽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趋势。近十年,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众多且分布广泛,研究热点有“语言规划”“一带一路”“人才培养”“语言产业”等。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推进,城市语言环境建设成为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国家改革发展大局的重要任务之一,语言文字建设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可以洞见针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语言服务建设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关注热点,并为“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城市的语言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与实践借鉴。随着智慧城市等新型语言服务的蓬勃发展,未来研究者们可借力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构建形式多样、高效便捷、全面系统的语言服务机制。

猜你喜欢
环境语言服务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漫观环境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我有我语言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