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今年1月底,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已累计孵化科技创新企业81家,其中8家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企业融资总额超27亿元。近年来,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孵化器建设,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技术转让等方面探索形成一系列创新经验。
双轮驱动,发挥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实力
一直以来,园区坚持本土创新和离岸创新“双轮驱动”、开放创新与自主创新有机结合,加速创新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实现开放创新“从单向流动到双向互动、从碎片化向结构化”的转变,有力支撑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
2007年,被称为世界生命科学圣地、分子生物学摇篮的冷泉港实验室在园区建立海外第一个分支机构——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并于2010年正式落成启动。2018年,冷泉港亚洲学术中心再落子园区,通过冷泉港亚洲,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家将目光聚焦到了园区,园区逐步成为全球生命科学版图的中心位置之一,打响了园区生物医药高端创新品牌。此外,冷泉港亚洲还直接或间接吸引一批行业内的顶尖团队到园区创新创业,极大促进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事实上,引入世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国际合作创新平台,是园区配置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目前园区建成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蒙纳士科学技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等20多个国际合作创新平台。
除了本土化部署,园区还在海外创新密集区布局离岸创新中心。据了解,依托苏州作为全国首批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试点的机遇,园区已在美国、英国等国家建设了20多个海外离岸创新中心,促进创新资源流动,构建开放创新格局。
与此同时,园区还大力推动国际合作孵化器建设。据了解,苏州腾飞创新园企业孵化器、西交SKEMA国际创新创业园、欧朗物联硬创空间等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与新加坡、法国、美国等相关机构和创新企业开展了孵化合作,累计孵化企业近600家,吸纳就业近万人,每年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逾百场,搭建起连结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桥梁。
以世界级标准,跑出创新“加速度”
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中,平台型企业是提升产业能级的重要动力。它不仅能自我成长,还能驱动、携手合作伙伴一起前进,将市场各方以“最短路径”直接关联。
成立于2011年的信达生物,深耕园区十多年,搭建国际化平台,促进成果转化。2019年,其与礼来医药联合研发的“达伯舒”成为全球首个、也是当年唯一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PD-1抑制剂,与研发配套的高端生物药大规模产业化基地落地园区。
事实上,像信达生物这类的平台型企业在园区不计其数。去年10月中旬,由百奥赛图牵头成立的多玛医药宣布在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落地运营,多玛医药的目标是建成孵化平台——专业孵化前沿领域的创新型生物技术公司,同时为被孵化企业提供人才、场地、启动资金、药物产品生产和临床运营等多方面支持,助力创新抗体药物快速开发。业内人士认为,多玛医药不光是一个平台,更是园区集聚创新资源、营造更优产业生态,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的一次探索。
多年來,园区在一次次攻关、一项项突破中不断提升创新浓度,例如:围绕新型疫苗、核酸药物、细胞和基因治疗等生物药前沿前瞻重点领域积极布局,引进多个顶尖团队;与新药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医学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达成合作,与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等科研平台及龙头企业成功“联姻”;启动运营沪苏生物医药临床研究联合平台和江苏省生物医药创新资源协同运营平台;积极推动建设类器官药物筛选平台、mRNA技术创新与服务平台等前沿技术平台建设……以世界级标准,跑出创新“加速度”。
国家级平台落户,构建科技创新矩阵
一年前,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落户园区,在创新资源聚集、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公共技术平台搭建、成果转化孵化、应用场景开放和创新生态营造等方面主动出击,勾勒出“一号产业”跳跃腾飞的线路图。
除了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同期在园区落户。众所周知,近年来,园区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几大国家级平台的落户,无疑为这片创新之城的高质量发展构建了新的科技创新矩阵。
“得益于精准快速测量技术带来的优势,以前测试一个样品要送到国外,通常要30天左右而且费用高达几万元,现在送到园区就可以实现快速测试,极大地提高了研发进程,节约了成本。”国内一家激光芯片企业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江苏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求,我们全力打造国家级材料生长创新平台、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器件工艺与封装平台、模块设计与集成应用平台四大核心硬件中枢平台,直击半导体关键性技术痛点。
据了解,目前,材料生长创新平台、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累计对外服务客户100余家。业内人士称,如今,在园区的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聚焦第三代半导体的测试分析与服役评价平台,正为激光产业链插上腾飞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