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桂花
摘 要:目的 探讨积极护理干预在初产妇产后抑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产后抑郁初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积极护理干预,对比干预后初产妇睡眠质量、生活质量、角色适应情况、护理满意度、抑郁量表及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结果 研究组初产妇抑郁量表及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初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产后抑郁的初产妇展开积极护理干预可助其稳定心理状态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并可进一步改善初产妇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使其更快地适应产后角色,更好地乳养新生儿,值得在临床应用。
關键词:积极护理干预;初产妇;产后抑郁;心理状态;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2)-7-0089-04
产后抑郁症是由心理压力过大或劳累,或是对产后的恐惧感,以及内分泌失调或遗传等多种因素引起的。近年来,产后抑郁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病情严重者甚至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所以产妇的心理健康及临床护理至关重要[1]。初产妇由于缺乏相关分娩与生育知识,以及分娩疼痛、分娩后的心境变化,发生产后抑郁的概率较高。产后抑郁不仅对新生儿乳养、家庭和谐关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因此需要加强对初产妇的护理干预,以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率,同时帮助出现产后抑郁的产妇快速恢复正常生活,使其可以胜任母亲的角色,更好地抚育新生儿。本研究讨论了护理干预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21年8月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收治的产后抑郁初产妇6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产妇中,年龄23~31岁,平均年龄(25.68±2.06)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87±0.54)周;产妇体质量68~89 kg,平均体质量(75.37±4.55)kg;新生儿体质量3.17~4.02 kg,平均体质量(3.56±0.41)kg;产妇初中及以下学历11例,高中学历10例,大学及以上学历9例;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10例。研究组产妇中,年龄22~33岁,平均年龄(25.94±2.31)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92±0.60)周;产妇体质量67~88 kg,平均体质量(75.12±4.37)kg;新生儿体质量3.20~4.01 kg,平均体质量(3.48±0.43)kg;产妇初中及以下学历10例,高中学历9例,大学及以上学历11例;自然分娩21例,剖宫产9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产妇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东营市利津县中心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产妇年龄≥18岁;②沟通良好;③依从性良好;④临床资料齐全;⑤符合《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中产后抑郁诊断标准[2]。
排除标准:①产前合并精神疾病;②合并多胎妊娠;③不足月分娩;④合并认知功能障碍;⑤无法独立完成本次研究中相关量表调查。
1.3 方法
对照组初产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包括:①分析初产妇心理状态及诱发产后抑郁的具体病因,然后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②对初产妇展开健康教育,将产后抑郁的危害予以说明,并将母亲责任予以说明,使其认识到自身责任,从而更好进行新生儿抚养;③联合家属给初产妇创建更好的生活环境,并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与爱护初产妇,使其感受到家庭温暖,从而改善抑郁状态;④产褥期发放新生儿及初产妇护理措施相关资料,并在病房内播放产科护理视频,以提升初产妇自我护理能力,掌握更多的新生儿护理知识;⑤保持良好且安静的住院环境,并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初产妇,以使其可以安静休息,并稳定心理状态。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初产妇展开积极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①产前与产妇家属进行联系,邀请其到院进行产前教育,并将产后抑郁的危害予以说明,同时告知其相关预防知识,以使其在围生期注意日常行为并纠正错误观念,以降低对初产妇的影响,从而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②产前与产妇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与家庭支持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以降低产后抑郁的发生率。③产后增加与初产妇的有效沟通交流,及时发现其心理异常改变,并给予相应心理疏导,同时也要及时告知其家人,使家属给予产妇足够的关怀、安慰和陪伴,分担或处理产妇的困扰;对于在生活上有困难的初产妇,要及时请家属帮忙分担,以及告知产妇相关医疗政策,以疏导产妇心理与降低经济压力。④护理人员需帮助初产妇正确认识新手妈妈的身份,了解并接受新手妈妈的职责和压力,同时邀请其加入医院产科建立的亲子社群,吸收别人的带娃经验,也可以分享初产妇自身的困扰。⑤联合家属给予初产妇更多地关心爱护,使其认识到虽然已为人母,但仍是老公的娇妻、父母的爱女,仍然可以享受这些待遇,进而减少心理落差,并维持家庭的和谐氛围,使其可以快速走出心理阴影。⑥了解产妇饮食喜好,为其制订饮食多样化、荤素搭配、粗细配合的合理的饮食计划,同时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提升产妇身体机能,加快产后康复速度。⑦鼓励产妇在产后适度锻炼身体,可以多到户外散步、享受大自然,接触新鲜的事物,以舒缓情绪,使心态更为平和;同时指导初产妇学会与新生儿同步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睡眠不足对其心境的影响。⑧选择科室内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组成延续性护理小组,同时制订相关护理干预流程;在初产妇出院前邀请其关注公众号及加入科室微信群,定期推送相关产后保健文章以及新生儿护理知识,以此来增加初产妇健康知识掌握度,并提升护理能力;同时通过微信多关心和安抚初产妇,鼓励初产妇共同讨论疾病、康复锻炼等问题,同时及时解答疑问及给予相关指导,改善产妇产后抑郁状态,使其快速恢复正常生活。
1.4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产妇各项指标[3-4]。
①应用爱丁堡产后抑郁(EPDS)量表评估初产妇抑郁状态,满分为30分,≥14分为产后抑郁,9~13分为情绪稳定,≤8分为正常。
②应用自我效能感(GSES)量表评估初产妇自我效能,满分为40分,分数越高代表自我效能感越高。
③应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估初产妇睡眠质量,满分为30分,分数越低代表睡眠越好。
④应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74)评估生活质量,包括生理、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4个子量表,每项为25分,分数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
⑤比较初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熟练且良好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并且心境平和、母婴关系融洽为优秀;基本掌握新生儿护理方法、心境较为平和、母婴关系较为融洽为良好;未意识到自身责任并且心境较差为差。角色适应优良率=(优秀+良好)例数/总例数×100%。
⑥应用纽卡斯尔护理服务满意度(NSNS)量表评估护理满意度,>80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为60~80分,<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度=(滿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初产妇产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初产妇产后抑郁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28 d后,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初产妇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两组初产妇自我效能感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 d、14 d、28 d后,研究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初产妇睡眠质量量表评分比较
比较两组初产妇睡眠质量量表评分,干预前,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两组初产妇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对比
比较两组初产妇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研究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2.5 两组初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比较
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角色适应情况,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6 两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比较
比较两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论
产后抑郁为女性产后常见并发症,是产妇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5-6]。临床医学认为,产后抑郁主要与激素水平、社会角色变化、面临负性生活事件、环境应对的心理机制等有关[7]。此外,初产妇缺乏生育与养育经验,进而增加身心压力,不知道该如何照顾好新生儿,导致有初为人母的焦虑[8]。部分初产妇生产后,还会出现自身角色转变,无法平衡家庭与工作,从而导致产后抑郁[9]。同时,新生儿出生后,家属会将更多的人力与精力投放在新生儿身上,忽略了初产妇最基本的需求,给初产妇一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从而造成初产妇极大的心理落差,在该种心理落差的长期影响下,最终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10]。
鉴于产后抑郁给初产妇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加强对产后抑郁的相关干预,以帮助初产妇改善不良心理状态,并使其生活恢复正常,同时担负起哺育新生儿的职责。而为了更好地改善产后抑郁产妇的状态,需要加强相关的临床干预,以最终改善预后质量[11]。既往针对产后抑郁主要是开展常规护理,该种护理措施尽管有一定效果,但是其更加注重疾病治疗效果,同时更多的是开展被动护理,当患者出现疾病或相关并发症后才会对其进行相应护理,无法充分满足患者的身心需求,并且不能提升临床护理效果[12]。而为了改善与提升临床护理质量,积极护理也应运而生,其较常规护理更具有主动性,可使护理人员更加主动地为患者提供相应临床服务,即可满足患者身心需求,又可提升临床护理质量,并确保临床治疗效果,对疾病预后质量的改善与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研究为提升初产妇产后抑郁的临床干预效果,特将积极护理应用到其中,结果显示,研究组产妇的产后抑郁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积极护理的应用可使临床护理更具有效性。通过产前对家属进行相关培训及疏导产妇异常情绪,可使产妇稳定心理状态,并使家属可以注意到不良行为。同时,产前给予产妇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可最大程度地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并有效改善产妇的抑郁表现。研究组产妇的睡眠质量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助于保持充足睡眠,进而消除因睡眠不足而出现的情绪波动。研究组产妇的产后角色适应情况,自我效能感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积极护理通过增加心理疏导及安慰,可有效稳定产妇心理状态,从而改善其抑郁表现。产后通过分担照顾新生儿的任务,提供产妇喜好的饮食,缓解其负性情绪。积极护理可帮助初产妇认知新手妈妈的身份,通过健康教育、产后保健文章推荐等方式的延续性护理干预,进一步使初产妇完成角色的适应与转变,并逐渐改善自我效能感,从而使其改变错误观念,消除不良情绪,积极主动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并全面提升生活质量。研究组初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积极护理的应用下,还可以使产妇充分感受到来自医护人员的关心,进而有利于和谐护患关系的养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护理的应用可以使临床护理更具科学性、有效性及系统性,并更加注重初产妇的身心需求,可提升其心理承受能力,并帮助其建立育婴信心,同时给予其各种生活支持,使其可以更好地养育新生儿。
综上所述,将积极护理应用到初产妇产后抑郁中,临床护理效果显著,预后意义积极,值得在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小琴,汪勇俊.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中外医学研究,2021,19(25):193-196.
[2]产后抑郁防治指南撰写专家组.产后抑郁障碍防治指南的专家共识(基于产科和社区医生)[J].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14,15(6):572-576.
[3]孙建玲.家庭化产房联合无痛分娩对产后抑郁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7):1519-1522.
[4]吴晓蕾,施燕禧,张月珍.早产初产妇育儿胜任感与心理弹性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护理研究,2021,35(11):1997-2000.
[5]狄桂平.细节优化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母乳喂养康复及抑郁的护理效果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1,21(10):1814-1815.
[6]王晓博,金羽,鞠莹.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1,38(2):234-235.
[7]王媛.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6):814-815.
[8]杜培侠.分析导乐陪伴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及预防产后抑郁的临床效果[J].系统医学,2021,6(4):149-151.
[9]王嫚,于莹莹.初产妇产后抑郁症患者实施基于家庭的护理模式的影响[J]. 黑龙江中医药,2020,49(6):319-320.
[10]郭建.康复按摩配合袋鼠式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0,27(11):114-116.
[11]张虹.心理护理在无痛分娩初产妇产后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20):175-176.
[12]李海燕.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初产妇产后抑郁及睡眠的影响[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0,7(6):100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