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具备并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对于新时代的“赶考人”而言尤为重要。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在于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在于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发展大势;历史发展主动权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2)02-059-008
基金項目:中国人民大学2021年度中央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和特色发展引导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马克思精神生活观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吕明洋(1995- ),男,辽宁营口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理论、执政党建设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不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1]。其中,历史思维能力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一些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支离破碎的历史细节与无关紧要的“历史事实”肆意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导人,妄图否定党的艰苦奋斗史、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瓦解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因此,具备并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科学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更能在“两个大局”下把握历史发展的主动权、以历史主动精神与历史创造精神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光荣。
一、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毛泽东指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3]。
(一)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和阐发。因此,学深、悟透、练通、用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看家本领,离不开对唯物史观核心观点的学习与理解,离不开对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的掌握与运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提出了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观点,指出了“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4](P196)。此后,马克思基于对人类历史客观事实和演进过程的考察与总结,提出了“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重要理念。这些理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揭开历史发展规律之谜的关键概念和有效工具,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之网的纽结。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对社会基本矛盾以及历史发展规律作了详细的论述,指明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三个要素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这一经典论述被梅林称为“确定了历史唯物主义本质的名言”[5]。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伴随生产力的进步与发达化,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不断发生改变,并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内在的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阐明了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规律。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参照,立足中国国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6]。他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具有对抗性,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解决,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深刻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的目的在于科学运用,即用好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以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7]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但前行之路仍然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不完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学习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以正确理解社会形态更替、敏锐洞察社会现实问题、科学预判社会发展走向至关重要,特别是通过持之以恒的改革化解社会矛盾,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依据经济基础的需要不断完善上层建筑,从而达到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因此,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或因素必须不断进行下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唯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基础变革的思想禁锢,克服其中的体制机制弊端,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在分析与把握矛盾中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在应对与化解矛盾中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
(二)全面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内在、必然、稳定、本质的联系以及反映出的发展趋势。在恩格斯看来,规律“只是一种近似值,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但不是直接的现实”[8](P666),所以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并非易事。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积极的理论探索与深入的革命实践,既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深刻阐明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经典论断。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人类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大趋势。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基础在于准确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需要结合社会主义的发展经验与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全面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理论内涵与现实走向。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4](P413)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以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而在社会化生产条件下,社会化劳动与生产产品资本家私人占有是不相适应的。因此,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不断发展,工人阶级被剥削和压迫的程度与日俱增,阶级矛盾日益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日益尖锐化,资产阶级终将被最伟大的无产阶级所战胜。“‘两个必然的提法,是我国理论界根据《共产党宣言》以及经典作家后来的有关论述进行的理论概括。”[9]伴随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两个必然”的思想内涵日益丰富、全面和完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0]“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理论补充和深化,其阐明了社会主义埋葬资本主义并最终迈向共产主义的时间、前提和条件,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历史发展的前景是光明广阔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伴随着迂回起伏。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与曲折的过程。历史地看,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期间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和挫折。1917年,列宁成功领导了十月革命,在世界上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两个必然”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重大飞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进行了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发生了深刻演变。而在党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也曾出现过右倾或“左”倾错误,但这些曲折迂回并没有影响“两个必然”的历史进程,并没有影响科学社会主义步入崭新阶段、焕发崭新活力,更没有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胜利与辉煌。现实地看,21世纪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化,也遭遇了经济危机与衰退,但总体上是获得了发展的。尽管金融危机和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与缺陷,证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绝非完美,但资本主义不会在短期内走向衰亡,其仍处于向前发展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砥砺奋进、顽强拼搏,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充分证明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科学性与真理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与必然趋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与时代发展的最终走向。从历史和时代发展全面理解“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科学论断,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不仅是具备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百年的奮斗中,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11](P13)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既要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看“形”,又要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势”;既要立足本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客观实际,又要统筹分析历史、现实、未来的动态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以整体性视域和历史性思维科学研判国家发展状况,制定顺应时代发展大势的方针策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由此可见,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关键环节,不仅要善于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同时也要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突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高度的历史主动精神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不断前进。
(一)增强总结历史经验的意识和能力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正如恩格斯指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其他任何一个先前的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12]毛泽东多次强调总结与运用历史的重要性,他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隔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13]。他要求全党学习党史,告诫全党:“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14]。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学习和总结历史,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并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15]回顾过去,我们并非为了从硕果中寻求慰藉,并非为了登上歌功颂德的光荣榜,并非为了逃避现实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在总结历史经验中洞察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大势,在反思成败和明鉴是非中逐步提升认知水平与辨别能力,不断增强昂首阔步向前进的勇气与力量,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坚定的信念办好当下事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实质上是一部从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汲取丰富养分,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光辉历史。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不仅要增强总结、学习与运用历史经验的意识,更重要的在于增强总结历史经验的能力。第一,总结历史经验要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历史经验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与现实紧密相连的发展的理论知识。总结历史经验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将实践结果凝练与升华为科学理论的活动。同时,历史规律的表现形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发生变化,所以总结历史经验必须结合客观实际和现实活动,与时俱进地反思和学习历史,持续、动态、及时地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深化对历史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第二,总结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原则。邓小平指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16]历史经验既包括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的成功经验,又包括从错误、挫折、失败中取得的教训。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8](P79)我们党的一大特点与优势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从失败中总结、从挫折中奋起,不断自我革新与完善。历史事实充分印证了联系客观实际总结历史经验,用好经验和教训两种财富,就能起到总结过去、凝聚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作用,党和人民的事业就能不断破浪前行。
(二)全面理解“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基本论断
战略机遇期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国际、国内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有利于实施重大发展战略的特殊历史时期,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深远性、全局性、根本性、决定性影响。因此,能否抓住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能否在关键节点利用好战略机遇,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未来发展走向。抓住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错失机遇,国家和民族则将陷入被动局面,逐渐与时代发展潮流脱轨。科学研判特定历史时期是否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将战略机遇期所蕴含的发展契机真正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主要取决于历史活动主体在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因此,国家或民族的领导者与决策者凭借突出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制定出与时代发展相符合的方针政策尤为重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17]二十一世纪以来,党和国家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重要发展契机,将全球化的竞争压力转变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带领人民成功化解了一系列风险挑战,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新的变化”[18]。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的动荡变革进一步加剧。我国已进入新发展阶段,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产业结构、收入分配、民生保障、生态环保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短板弱项。由此可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9](P377)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建设发展的时代方位和时势之变,在敏锐把握机遇和挑战的新内涵基础之上作出的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科学性的重大战略判断。从外部环境与国内形势全面理解“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19](P377)基本论断,正确认识机遇和挑战的辩证关系,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与战略思维能力,不断提高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水平,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就能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进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新的更大机遇。
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核心: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11](P12-13)其中,把握历史主动就是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动权,而主动权表征着历史活动主体的主观精神状态和实践活动状况。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及准确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它是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毛泽东曾强调,“主动权是一个极端重要的事情”[20],“被敌逼迫到被动地位的事是常有的,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如果不能恢复到这种地位,下文就是失败。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2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首先要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同时,在波谲云诡的时代,更要以识变之智、应变之方、求变之勇科学研判国内局势与国际形势,积极主动调整完善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在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中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一)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既要在历史观与认识论上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和经验以及人民的地位和作用,又要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继承求真、求实、经世的优良传统,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站稳人民立场,在明理、增信、崇德、力行中把握历史主动,在乱云飞渡中勇毅前行。人民之中深蕴着“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智慧和精髓,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历史表征为人之活动的过程集合体,正如马克思所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2]。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其中包括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伟力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列宁曾指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一切社会主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出色地把以下两方面结合起来:既以完全科学的冷静态度去分析客观形势和演进的客观进程,又非常坚决地承认群众(当然,还有善于摸索到并建立起同某些阶级的联系的个人、团体、组织、政党)的革命毅力、革命创造性、革命首创精神的意义。”[23]首创精神是一种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精神品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精神。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责任感、紧迫感、使命感,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积极力量与经验智慧,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的重要法宝。因此,秉持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不断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与底线思维能力,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必须坚持群众史观,相信群众的坚韧毅力、创新能力与创造活力,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彰显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的历史性和决定性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考察调研时指出,“共产党做事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尊重群众首创精神”[24],这个定性论断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和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创始者站在无神论的人类立场,清算与超越了唯心史观,深刻批判了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其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系统而科学地回答了历史发展的创造力量與历史走向的决定力量问题。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走向是由无数参与实践活动的个体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这就要求将个体的实践活动纳入历史的总体范畴加以考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25]。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历史走向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决定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对人民主体地位的肯定与尊重。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尊重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我们党在调查研究与开门问策的良性互动中自觉将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与带领群众进步结合起来,善于将实事求是与远见卓识统一起来。”[26]唯有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扎根中国大地、倾听人民呼声、汲取群众智慧,将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相结合,党和国家才能制定出顺应历史发展大势、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深受人民拥护支持的大政方针。尊重和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既能将人民群众鲜活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与真实材料总结、概括、升华为体系化和系统化的理论政策,又能在这个整合提炼过程中不断提高思维能力、领导本领与决策水平,更能将理论化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行动自觉,为人民继续书写历史新篇章提供行动指南。
(二)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当今是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与日俱增的时代,在纷繁芜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应主动增强本领,勇立时代潮头,适应变化,把握变化,驾驭变化,在实干中践行为民初心”[27]。唯有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变和不变、危机和新机、变局和新局的关系问题,不断提高历史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才能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准确识变就是要敏锐地感知变化、正确地认识变化、客观地分析变化,既观局部又观全局,既观现象又观本质。观世界,既要看到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日益突出,新矛盾与新挑战日益增多,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日益蔓延;又要看到全球化大潮浩荡前行且不可逆转,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未改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全人类共同价值成为各国人民的永恒追求。观中国,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又要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第二,科学应变就是以科学的思维、精神、态度与方法,在准确识变基础上因时制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谋势而动,坚持问题导向,遵循客观规律对症下药、统筹谋划、精准施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科学研判我国发展阶段、条件、环境的新变化,作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部署。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重塑我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第三,主动求变就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察时局、明时势、抓时机,实现从自为向自觉、从实然向应然的转变,变中革故、变中鼎新、变中突破、变中致远,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话语权与主动权,体现了一种自我革命、自我革新的精神品格,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性、先进性和革命性。列宁曾指出:“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28]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29]主动求变不仅包括积极从事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活动,也包括在随时而变、随势而变、随机而变中不断主动调适与修复自身,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是一个整体,有机统一于“两个大局”之中。准确识变是前提,科学应变是关键,主动求变是精髓,三者分别从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层面深刻回答了如何应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如何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百年来世界变化之大、变动之多、变革之烈、变迁之速前所未有,只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破除条条框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不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创造精神,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特优势和无穷智慧,牢牢把握历史发展主动权,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必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223.
[2]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06.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德〕弗·梅林.马克思傳[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14.
[6]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4.
[7]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 朱炳元.“两个必然”仍然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J].红旗文稿,2019(06).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03.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520.
[1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14] 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9.
[15] 习近平.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11(10).
[16]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34.
[17] 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42.
[1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67.
[19]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1.
[20]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7.
[21]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23.
[2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23]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47.
[24] 习近平谈改革:尊重群众首创精神[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big5/n1/2021/0324/c64094-32059379.html.
[2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05.
[26] 侯衍社,周康林.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论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4).
[27] 习近平.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7-05.
[28]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7.
[2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60.
Abstract: Historical thinking is the ability to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to know the past and to judge the present, to be good at using historical vision to understan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to grasp the direction of progress, and to guide the practical work.??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est takers” for the new era to possess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The foundation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 lies in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key to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 lies in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general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the core of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historical thinking lies in firmly holding the initia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
Keywords: Historical Thinking Ability; Law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Gerenral Trend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責任编辑:任德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