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04-13 01:56雷雅凯贺丹董娜琳李永华
教育教学论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雷雅凯 贺丹 董娜琳 李永华

[摘 要] 大类招生是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在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的模式下亟须新的课程体系进行支撑。实施大类招生可以从制度层面打破专业壁垒,满足学生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在大类招生背景下,对建筑类专业下的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两个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1+1+2”的人才培养方式及八大课程模块,强化线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专业引导及教师结构组成,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全面提升专业的人才质量,以期为建筑类专业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 大类招生;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 2020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创新和实践的‘园林植物种植设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020XJGLX004);2021年度河南农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大类招生背景下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2021XJGLX004)

[作者简介] 雷雅凯(1985—),男,河南平顶山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城市规划研究;贺 丹(1983—),女,河南新乡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李永华(1974—),男,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植物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1-0177-04 [收稿日期] 2021-08-07

一、大类招生的背景和意义

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质量等提出了要求,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人才的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进行大类招生改革[1]。我国从2000年左右开始探索实行大类招生,2001年北京大学开展了“元培试验班”,通过“强基础、淡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践低年级通识教育和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在专业设计上实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在专业上实行导师制。

大类招生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该举措在“厚基础,宽口径”原则的指导下,把“通识教育”作为改革基础,跨二级学科门类,按专业大类进行人才的培养[2]。高校实行大类招生,按专业大类进行培养,在一段时间的通识课程和基础课程学习后,依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学习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大类范围中进行专业分流培养[3,4]。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对大类招生和专业招生的录取分数和第一志愿录取率进行了比对分析,发现通过大类招生模式能够提高录取分数及录取率,并提高学生的报到率[5]。同时,大类招生、分流培养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对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培养学生的多学科知识体系,创新思维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科交叉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目前大类招生的实践改革还在不断地探索中,部分学校和专业已经进行了相关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大类招生是未来高等院校发展的趋势,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通识教育,既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也能改革高校原有的教育体制[6,7]。

二、河南农业大学建筑类专业概述

河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与艺术学院建筑类专业包括风景园林学与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于2010年获取专业学位培养资格,2011年被批准为全国一级学科博士点。城乡规划学是河南农业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之一,与风景园林学、生态学等学科形成了“多位一体”的中原人居环境学科群。

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专业均属于建筑类专业的一级学科,两个专业的培养体系有一定的相通性,但是在专业设置上又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入学时对于这两个专业的区分存在困难,在后期的学习中也存在一定的被动及盲目性。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专业充分发挥了其在乡村规划设计、景观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8,9]。通过大类招生可以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实行通识教育及专业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風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专业属于综合学科,涉及艺术、人文、生态等多学科,通过多学科知识融合来促进专业更好地发展,这与大类招生的改革要求相符[10,11]。同时,为减少大类招生模式在专业分流、日常管理、专业教育和培养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及改革措施。

三、建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结构体系

在遵循专业发展规律,以及我校风景园林和城乡规划专业自身特色的基础上,以“发展现代园林,改善城乡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需求为重点。在原有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坚持“强基础、宽口径”的原则,实行“1+1+2”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理念。通过走访相关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主动进企业调研、邀请企业进校园、毕业生问卷和座谈等多种形式,深入了解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建筑类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人才需求状况,并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1+1+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第1年(“1”)课程主要为通识类课程,课程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上。通识类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公共通识模块、素养通识模块及任选通识模块。公共通识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必修课,如大学数学、大学英语、体育等;素养通识模块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近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课程;任选通识模块主要包括艺术类、自然科学类及传统文化类等课程。通过通识类课程的学习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第2年(“1”)进行分流的专业教育,对专业进行基础的了解及学习。专业理论课分为两大模块:专业基础模块(素描、色彩、钢笔画、设计初步、设计制图等课程)及专业方向模块(城市规划原理、风景园林艺术原理、建筑结构与构造等课程)。经过第2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对专业方向有了初步的了解,便于专业方向的选择。后2年(“2”)的课程主要为专业课,分为三大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选修课程模块及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主要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包括风景园林工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将选修课分为创业和创新选修课,创业教育选修课包括景观工程、建筑工程概预算等,创新教育选修课包括风景名胜区规划、城市经济学等;专业实践课程模块主要包括专业实践(课程实践课、专业实习、综合实训等专业实践)和素质培养实践(依托专业特色开展的乡村振兴实践、产学研活动等)。其中,专业实践主要在本科后2.5年完成,而素质培养实践则在4年的学习中贯穿。

(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程设计

围绕国家政策,以素质教育为重点,探索具有建筑类专业特色的教学方法改革。针对专业特点,在“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专业核心课程中采用多种授课模式,突破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采用现场教学、互动教学等模式。结合核心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线上教学资源,特别是疫情以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开通了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爱课程等多平台的线上教学资源,开展“园林初步设计”“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城乡规划设计原理”“园林树木学”等多门课程的线上教学,其中“园林树木学”获得了省级本科教育线上教学优秀课程一等奖。加大专业课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了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园林树木学”和“花卉学”,积极申报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将现代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应用在实践教学中,同时推广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比例,实现核心专业课程双语化。加强系统化教材建设,鼓励教师参与国家级专业课教材的编写,主编和参编的教材有《园林设计初步》《园林树木学》《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等,其中《园林设计初步》获得了全国农业教育优秀教材奖。同时,注重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由田朝阳等主编的《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转译十五讲》获得全国思想政治创优课程教材精选。

课程设计上主要突出课程的研究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核心课程的设计上,增加了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做了专题报告等改革创新。同时,完善教学评价制度,督促學生进行及时评价,形成有效的反馈信息。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教学的评价。

(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组成结构

推行的“双导师”制度为专业教师主抓学业方面,辅导员主抓生活方面。通过人才引进形成以双聘院士、省(校)级特聘教授为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为骨干,副教授、博士为补充的高水平教学团队。坚持“教授上讲台”和“学术报告会”制度,积极发挥专家、教授在科研及教学中的示范带头作用。本着“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积极为双聘院士、特聘教授在教学中开展科研教学创造条件,为建筑类学科的发展争取更有利的条件。

建筑类专业青年教师师资力量有待提高,可以利用攻读学位、参加青年教师进修、博士后研究、访问学者等形式,支持鼓励现有青年教师赴海内外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进修培养。目前已有青年教师先后赴同济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高校,以及英国、美国、波兰、匈牙利等国家的高校进行访学和博士后研究。贯彻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开展教学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指导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指导。资助青年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学院在该领域的影响力,推动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提升待遇、改进科研条件等一系列措施,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人才到该专业任教、学术交流或开展合作研究。

(四)完善专业分流程序,促进学科良性发展

在专业分流前,帮助学生充分了解两个专业的特点,提升对建筑类专业的认知。通过第2年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专业,对学生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同时,结合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适当调整专业布局,合理调控专业规模大小。在专业分流阶段,合理分配两个专业的师资、教学等软件设施,实验场所、设施等硬件设施,同时注意控制专业分流的人数上限,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

作为大类招生模式的核心环节,专业分流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找准学习方向的前提。通常情况下,专业分流主要分为分数优先和志愿优先两大模式。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在后续专业学习中获得长足进步,同时为了培养出社会真正所需的复合人才,根据学生志愿、综合考核和特别申请,制定出特色鲜明、科学合理的分流机制,同时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规律和学生均衡发展的教学目标,制定更加完善的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五)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作为应用型学科,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专业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创新实践教学方式以适应专业需求。实践课程体系分为专业课程体系和素质课程体系。专业实践课程阶段,一般安排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在这个阶段的课程体系可与原专业实践体系相衔接,也可将原专业课程体系移植使用,由于实践课程历史悠久、体系完备、结构已经过较长时间的考验,因此能更好地夯实专业基础。素质实践课程体系主要是对应行业发展趋势,避免培养过程与最终目标的脱节。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与产教融合这两条主线,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河南省兰考县张庄村、广西北流市、河南省光山县大栗树村、河南省荥阳南水北调工程穿黄区的草庙村等省内外乡村建设项目50余项。与郑州等18个地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规划设计、花木实践基地30余个,签署校地、校企合作协议10余项,先后合作完成了100余项规划设计项目。实践课程建设的教学团队引入企业技术人员与高校教师实现分工合作,评估各个实践基地的特色,将理论与实践经验综合应用并有机融合,全面搭建政府、行业企业、科研单位、协会等主体参与的桥梁与途径;在综合实践项目上及时总结实施效果好的综合实践类课程,使之案例化、小班化、项目化,也可及时与企业进行沟通,引入其当下新拓展领域的项目,构建出学科交叉型、项目驱动型、问题导向型和复合应用型等多维实践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好综合实践基地。

四、展望

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风景园林行业在我国城乡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彰显。因此,风景园林与城乡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任务和发展方向都有待进一步更新和明确。风景园林专业是新兴、交叉的学科,随着经济社会和现代园林产业建设的发展,对学科各个方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实施大类招生政策,并不断改进和探索,使得专业发展更加适应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有助于专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岚,刘俊宏.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大类招生培养研究——以新闻传播学为例[J].科技视界,2021(18):186-190.

[2]劉小芳,桑楠,秦国华.跨院系大类培养背景下的教学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与创新,2020(24):121-123.

[3]李查.大类招生培养内涵、现实困境与路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21(22):9-12.

[4]吴春岩.大类招生背景下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培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关系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22):70-71.

[5]李华.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大类招生的探索与实践[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21,31(4):57-59.

[6]高静.大类培养改革为交叉创新人才提供成长沃土——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航学院”为例[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1(14):27-29.

[7]肖宜,苏凯,胡志根.“新工科”大类招生背景下的实践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94-97.

[8]郑涛.浅淡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J].农业与技术,2021,41(9):113-115

[9]周敏.城乡规划视角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1(11):41-44.

[10]刘雅婧,席景会,王英,等.研究型大学农学专业“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9):150-152.

[11]吴淑芳,王嘉铭.大类招生培养模式对普通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部素质教育,2018,4(15):8-10.

Exploration on Talent Training in Architec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aking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EI Ya-kai, HE Dan, DONG Na-lin, LI Yong-hua

(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Art,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

Abstract: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is the current direction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Under the training model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and classified training, a new curriculum system is urgently need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can break through professional barriers from the system level and meet the training goals of students with a solid foundation and a wide range of standar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two major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rural planning under the architectural major, and proposes the “1+1+2” talent training method and eight major courses, strengthens online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reinforces professional guidance and teachers structure, completes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s,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enrollment according to disciplines; major in architecture; talent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