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其强 陈棪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均提出了明确要求。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坚定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大力推动劳动教育在家校社协同开展,通过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师资建设、多学科渗透教学、教研科研突破、评价改革等措施,积极培育学生劳动意识,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优化顶层设计,保障劳动教育落实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离不开劳动教育。学校培养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把劳动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实现劳动理念的扎根和劳动行为的改进。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新劳动育人模式,拓宽劳育实施途径,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学校把劳动教育课程落实作为近年来的重要工作,优化顶层设计,保障劳动教育落实。
首先,加强领导小组的力量。学校建设了劳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牵头任组长,德育副校长和教务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有办公室、教务处、德育处、教研室、总务处及团委的中层干部。领导小组在学期初对劳动教育工作进行研究,制订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学期中对工作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与跟踪,学期末进行总结与反思,并表彰取得优异成绩的个人及处室。
其次,制定《长乐一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和《长乐一中四色劳动卡实施方案》,丰富劳动教育场所和设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和规范化的动手实践环境,实现劳动意识与技术能力、劳动思想与技术思想的结合,保证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最后,每学期初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认识“五育”发展的整体性和全面性;借鉴劳动教育的先进思想,开辟劳动教育新模式,不断开发更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了解、熟悉课程内容;探索促进具有先进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学习模式的教材跨区域流通,形成有效交流。
二、研发课程体系,确立劳动教育内容
为提升劳动教育水平,学校制定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即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的价值观、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围绕四个培养目标,系统推进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
1.构建长乐一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开发的劳动教育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及综合型课程三大类,每类课程中又开发了相关的子课程,包括创意木工、化学与实验、3D创意设计、生活中的生物学、化学与生活、食用菌栽培、STEAM教育机器人、家庭花卉观赏及栽培、家庭急救、创客空间、基于Arduino的基础模块编程、生物技术实践等与劳动教育相关的创新实践类校本课程,构建了长乐一中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共建劳动教育研学基地。学校将福建省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飞思农庄作为学校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设了6大类课程,有果蔬包装、土壤、土豆、番薯、除草、水稻等课程;此外,还建立了20亩校内劳动基地,依托共建基地资源,开启了智慧农业进校园项目,并根据季节、学段、学科研发劳动教育课程。此外,学校还与省革命历史纪念馆、闽江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网龙网络有限公司、冰心文学馆、长乐区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全面拓宽学生的劳动教育平台。
3.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建设,让劳动观念成为教师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如在新教师培训中,通过专题讲座、体验实践等方式,让新教师在学中做、做中学,提升其劳动观念和劳动素养。在学科教学方面,通过师徒结对、校本研训等方式,指导新教师对教材中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此外,学校还定期开展劳动教育专项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开展多方面、多形式的劳动教育交流活动。让教师在开放的大格局中,开阔视野、比较借鉴,提升自身劳动教育教学水准。
三、探索实施途径,确保劳动教育实效
1.探索劳动教育在多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融入渗透方式。充分挖掘学科课程中的隐性劳动教育功能:在人文学科中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世界等劳动观,在数学、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中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及创新精神。以课程的融入渗透等方式,将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进行融合。如结合地理学科了解本地主要作物选种及栽培相关的水资源、土壤等地质条件;结合生物学科了解无土水培的种植原理;在通用技术中开展木工项目实践活动,通过渗透技术与设计理念,增强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学生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劳动素养。总之,从“工业+”“农业+”“科技+”“文化+”“旅游+”等方面挖掘、拓展课程资源,从而引入劳动课程的源头活水,创造多点开花的教育新样态。
2.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教研和科研,提高劳动课教学的质量。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长乐一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长乐一中四色劳动卡实施方案》,讓教师深刻领会对各年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以校本教材为依托,开展劳动教学公开课,开展“协同教育视野下高中生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研究”省级课题研究,通过研究新时期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施路径,突破劳动教育的瓶颈。
3.学校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模式。比如,开设研学劳动课程,利用企业资源、社会资源和高校教育资源开展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深入工厂企业体验生产劳动。又如,开设生涯劳动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通过担任景点实习解说员,或者到父母的工作地点参观等,接触职业、认识职业,感受各行各业劳动者吃苦耐劳的精神,建构更为立体的劳动价值观念。
四、家校社协同推进,扩宽劳动教育渠道
学校注重劳动教育实施渠道的拓展,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多方联动机制。将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
1.校内劳动教育。开发校园环境劳动课程。校园环境,如教室、宿舍、办公室和校园公共区域,是现成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推行日清扫和集体大扫除制度,划分各班包干区,制定了卫生评比标准,对每天的早晚清扫、每周的大扫除,进行检查、登记、评比,评比结果作为评选先进班集体和星级宿舍的参考。卫生清扫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使其感受到校园环境整洁美观带来的愉悦,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由此学会爱惜劳动成果,形成“劳动创造美好”的观念。
开发学校节日活动课程。学校将校内活动与劳动教育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参与节日劳动,如春节送楹联、元宵节师生家长包元宵等活动,在活动中体悟劳动的快乐。体育节,学生参与维持秩序、后勤服务、卫生清扫等志愿服务活动;读书节,学生参与图书的借阅与管理工作;艺术节,学生参与弘扬劳模精神演讲比赛、宣传劳模事迹活动等。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节日活动,学生感受到了劳动的审美价值。
开发学校社团活动课程。以社团活动方式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是劳动教育的途径之一。学校通过开设高楼米线社、光影纸雕社、国风社、手工社等社团,将劳动教育寓于社团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让劳动成为学生的技能、态度和修养。
2.家庭劳动教育。家庭是学生主要的劳动实践场所,但是很多家长往往出于心疼,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殊不知这种观念常常夺走了孩子成长的机会。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认为,劳动使青少年成长,独自完成某件事也让他们更有成就感。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动就会走向衰竭。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家庭劳动通过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强化其作为一名家庭成员的角色意识,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与情操。学校劳动教育的家庭课程中,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及假期时间为父母做一道菜、春节写楹联、贴窗花、美化家园等,将劳动教育生活化,这也能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社会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社会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每年都会布置相关的社会劳动任务。比如,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心理抚慰等;承担学校周边景区见习讲解员,清洁城乡、美化环境等志愿服务活动。除此之外,学校与长乐区特教学校签约成为特奥融合伙伴学校,每一年都与特教学校共同举办特奥融合运动会,让学生关爱特殊群体,培养学生公益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开展、推广和宣传融合理念,为营造和谐、互助、包容的社会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科学评价激励,形成劳动品质素养
评价是促进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目标、体系、内容、方式进行全面研究和建构,通过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质量、劳动习惯等考核内容,结合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正面引导性评价等多元评价的方式,完成每个学年的劳动教育积分,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1.强调过程性评价。结合制定的课程标准,关注学生对劳动的认识,考量学生参与劳动的意愿、劳动过程中的态度、劳动习惯的养成以及劳动价值观念的行为表现,而非仅仅针对某个劳动习惯的培养。因而,对于学生劳动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依托《长乐一中四色劳动卡实施方案》,以质性的、过程性的评价为主,客观呈现学生的劳动事实。比如,每周劳动课时间,对各包干区开展卫生评比活动,对参与度和积极性较高的集体都给予一定积分的奖励。
2.注重多元评价。学校劳动教育以学校评价为主,家庭、社会评价为辅,同时结合网络资源,让评价突破传统途径、方式,立体全面地展示学生劳动教育的收获。比如,校内的劳动卡必须由发布的老师、物业、德育处等共同认证,卡片才可生效;又如,校外劳动教育基地的评价是由基地的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共同认定;此外,学校还通过校级平台发布劳动任务,让学生撰写劳动收获体会,并由家长和班主任参与评价,学生提交的图片等信息也将由平台展示出来,甚至成为年段其他同学的模范和样板,这种良性的评价与反馈也将带来同学间的相互促进。
3.提倡正面引导性评价。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通过“做中学”“研中学”,培养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内在包含了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主张。在劳动教育评价中,永远不要忘记其旨归在培养人,那么,更需明确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建立积极的劳动观念,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评价与反馈旨在让学生不断观照、反思、完善、提高。对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勞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教育者予以赏识、激励等正面引导性评价,将使学生更加感受到劳动成果带来的成就感与喜悦,这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兴趣与劳动热情,并以其生动的实践产生更深远的教育引导价值。
长期以来,我们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整合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资源,打造优秀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深化劳动教育教学教研,探索劳动教育实施策略,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帮助学生树立劳动观念、磨炼劳动精神、丰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素养。未来,学校将不断破解劳动教育难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郑其强,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校长,高级教师;陈棪,福建省长乐第一中学德育处主任,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