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村里的其他同学比,读课外书我有优越条件:在省城工作的父亲,每个月都给我寄来几本少儿书刊。已经积累了一大摞。
同学们要读课外书都到我家来。我家渐渐成了同学们的图书馆,院子里变得拥挤不堪。
于是,母亲要我把书借给同学们,每人带回家去,看完了还回来,再让别人看。不必都挤在这里凑热闹。
我按母亲说的办了,同学们也都很高兴。
但几天后,当这些书被还回来后,却面目全非。
听听他们一个个的诉说,真令人哭笑不得:
嫚嫚沮丧着脸说:“我正在帮娘烧火,一只手拉着风箱,一只手拿着书低头看,没注意小妺妺什么时候过来了,一下子把书抓过去,说她要这个穿花衣服的大姐姐,接着就把那页撕下来了。我的课本就是被妹妹撕坏的,她的手太快了。”
杠子埋怨小猫:“我和爹拓墼①刚回来,满脚是泥,坐在小凳子上洗脚,插空看书,正看得有趣,冷不防那只小猫跳我腿上,用爪子把书猛地挠了一下,书就掉在泥水里了。其实书上根本没有鱼的画,它纯属捣蛋。”
柱子说,都怨我太大意了,当时,我在院子树荫下看书,正看得津津有味,听见屋里炉子上的壶开了,急忙把书放在板凳上,去屋里倒水,等我回来时,书被一阵风刮到院子墙旮旯去了。偏偏有几只老母鸡正在那里“打暴窝”②,斜趴在土堆上用爪子和翅膀向身上撩土。忽然看见刮过来的书,以为上面有什么可吃的,都争着踏上去,用爪子刨……当时,如果把书拿在手里再去倒水就没事了。
……
都不是故意的。但是,说什么我也不再外借了。
放假后,邮递员叔叔给我家送来了一个邮件,一看就知道又是书,柱子和杠子正好在门口,催着“快拆开看看”,希望先读为快。
我用剪子沿着一端的边小心地铰,既不能铰着书,又尽量使包装纸完整,好留着包书皮用。慢慢抽出里面的书:共两本。柱子和杠子急不可待地快速翻阅着,似乎一瞬间就能把书上的内容全印在脑子里。翻阅完了,又看插图,想通过插图对故事进行想象。两人交换,又快速翻阅了一遍,却仍然爱不释手,等着我说一声:“先拿回家去看吧。”
然而我始终没说,上次借出的教训我牢牢记着,损书的同学中就有他俩。
待了一会儿,他俩感到无望,只好把书递回我手中,但很不情愿,如同饥饿中见到了美食,只闻了闻,激起了更强的食欲。
毕竟是形影不离的小伙伴,让他们遗憾地走了,我自己也不好受。便想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反正放假了,我今天把书皮包一下,明天带到北坡大秫秸攒去,在那里一块儿慢慢地看。不认识的字,还可以互相问。”
“行,行!”他俩几乎同时答应。
家乡一带,家家都种秫黍③,秋天,当一个个沉甸甸的秫黍穗子晒红米时,就该收了。收完后,大量笨重的鲜秫秸被捆成捆,十几捆竖在一起,相互支撑着,形成一个攒。一个个攒像小塔一样立在地里,慢慢风干。攒内的空间成了孩子们的活动天地,但还嫌少,小伙伴们看上了刘大爷家地里的攒,那儿离河崖最近,一起动手,将原先的三个攒拆开,重新合并成一个大攒,攒的里面像一间屋子那样宽敞。小伙伴们在河边割草时遇到刮风下雨,就来这里避雨下棋玩游戏,成了秘密活动场所。
当我按约定时间把新书带到大秫秸攒时,柱子和杠子早已等在那里,也都没空手,杠子带来了《三字经》。柱子带来的是《庄农日用杂字》,我常听大人们说顺口溜:“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听得多了,也能背出其中的前几十句,但我从没读过,见柱子带来,喜出望外,接过来就读,书上的生字太多,连蒙加猜,快落太阳了还没读完一半。柱子对我说:“拿回家慢慢看,别急着还我。”
吃晚饭时,我一手拿着煎饼卷,一手在翻书,坐在旁边吃饭的弟弟侧着脸在看,他关心的是每页上边的插图,当我要翻到下一页时,弟弟却伸手不让我翻,说有一头牛正在拉犁,硬要再翻回来,结果,那一页被弄裂了。母亲见状,问我俩争看什么书,他把书拿给母亲,母亲说,这是一本教人识字的书,很有用。好好爱护才是。母亲停下吃饭,用糨糊仔细地把那页粘好,又用父亲寄书时的包装纸把外皮包上了一层。
第二天,在大秫秸攒会面时,大家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都把书完好无损地带回来交换。我怀着不安的心情把那本被撕破的书用手捧着还给柱子。
“看得这么快?”柱子这才把书接了过去,却又问:“怎么把书皮包上了,又不是新书,费这事干什么?”
“书里有一页被我撕破了,又补上了。”接着我就把书被撕的过程详细地告诉了柱子。
柱子停了一下,却笑着说:“又不是故意的,别当回事。”
柱子的话,瞬间让我紧张的心情轻松下来,我本以为柱子会不高兴。因为,那书是他爹的,他爹对书很在意,这次把书拿出来,也许他爹还不知道呢。但柱子只说了句“不是故意的”,就把书被撕的事原谅过去了。
到大秫秸攒看书的同学越来越多,这里很快成了一个“田间书屋”。一直持续了十几天。
一天上午,刘大爷推着车子来了,他先好奇地来到这个大攒。
“嘿,怪不得这个攒这么大,都凑在这里‘过家家’。”刘大爷生气地说,“不去帮大人干活儿,尽在这里瞎胡闹。”
“大爷,俺不是在这里‘过家家’,是在看书。”柱子说着把书拿给刘大爷看。
“村里有现成的学屋,不到那里去看,跑到野坡里看什么书?看书是假,凑上一块儿玩儿是真!”刘大爷不耐烦地说,“都快给我出来,我搬秫秸腾地耩麦子了。”
大家赶快从攒里钻出来。
刘大爷见孩子们都听他的话,不再气势汹汹的了。
小石头说:“咱一块儿帮大爷扛秫秸装车吧。”
“不用,不用,你们不会装,把车子装偏沉了。快去看你们的书去。”刘大爷高兴了,摆着手说。
大家拿书回村里去,学屋还没有开学,我和小石头、柱子去找张老师说明了情况,希望放假期间到闲着的教室里读书。
想不到张老师听了后,非常高兴,并告诉我们,教室里有木匠正在忙着把原来用墼块担着的大木板做成课桌,迎接开学。他把学屋办公室的钥匙递给了我们,要同学们去办公室里读书。读完后,先把书放在办公室的桌子上,锁好门。过几天,他会让木匠给做一个大书架子,到时候把书都放在上面。
开学后,同学们除了有新的课桌之外,还发现在办公室里边有了一个新书架,下了课都争着过来阅读。办公室变成了孩子们的阅览室。
读书给同学们带来了快乐。
那年冬天,大雪一场接一场,环环说:“趁着大雪天,我想垒一个城堡。”
“就是上次你给我看的那本《格林童话》上画的城堡。”环环对我说。
接着,说出了他的想法:“用雪砖在河滩广场上垒。我有扣雪砖的模子。是我爷爷早先在砖厂拓砖坯用的,现在不烧砖了,模子没有用了,一直挂在墙旮旯里。我想用它扣雪砖,准行。只要在厚厚的雪地上用力一扣,再把模子提起来,就会一下子得到两块雪砖。只要每次扣之前,先用刷子蘸沙子擦一下模子里面。雪就不会沾到模子里。小广场的雪又厚又平,又没有人踩,正适合扣。有了雪砖,想垒什么都行,又不用和泥。城堡垒好后,可以做些小雪人小动物放进去。”
小伙伴们被环环说得心里发痒,都跟着去他家取砖模子,踏着厚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村西的河滩小广场。
环环先示范扣了几个,验证了他说的。看见有趣,我们都争着扣。
先定下城堡的位置——靠着一排小柳树。
环环和云友各自垒一个圆形的堡,我垒城墙。其他人分工扣砖和搬运。
“工程”进展得很快。
完工后,大家在远处瞭望了一下,感到确实是那么回事,都笑了。雪花还在飞舞,在一片茫茫中,有一种梦幻感。
垒完城堡,接下来,就要请城堡的主人入住。
云友用雪捏了七个小雪人和一个高个子的雪人。他说:“这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我们笑着把它们从“墙头”上放了进去。
兴宇精心做了会站的小雪人,让它倚在城墙外,手上插了几根枯草。他说:“这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小伙伴余兴未尽,兴宇提出最好在城堡外搞一个森林,那一排小柳树是“大树”,树下再弄几个小动物。
柱子率先在森林中筑起了一个小雪丘,丘下挖了个洞,一只“獾狗子”正躲在洞里。这是他在夏天去赵爷爷瓜田里逮獾时的记忆。
环环在森林中挖了一个沙坑,他说,这是给小兔子准备的窝,只要再放进几个萝卜,小兔子就一定会来参观。
接着,其他人各自发挥想象力,用雪做出了小熊、猴子、小鹿、老虎、狐狸什么的,尽管都做得不大像,但凑在一块儿,显得森林很热闹。
大家说:这里有城堡,有森林,干脆咱把这儿叫“童话世界”吧。
天色已晚,该回家了,我们都不时回头看着城堡在大雪中神秘的样子。这时,大家一个个都成了小雪人,帽子上、衣服上全是雪。
第二天一早,环环又来了,他真的带来了几个小萝卜,放进了他为小兔子准备好的洞穴里。
过了农历年已经不下雪了,但积雪未化,从初一到十五,几乎每天都有孩子们来这里看。
正月十五晚上,当地有到井边、河边送灯的风俗:将胡萝卜切成段,挖成碗,插上棉棒,倒上花生油,当灯点。那天晚上,小伙伴们都来到城堡,每人送来了一个灯,为“童话世界”带来了一片光明。
正月十六开学,张老师听同学们说,我们在河滩小广场建了一个童话世界,便与同学们踏着初春的残雪来到那儿。城堡令老师深感惊奇,他说:童话故事都是人们联系实际想象出来的,你们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证明了你们都很聪明。
张老师见“森林”里有许多小兔子的脚印,风趣地说:“小兔子也被吸引来了,真成了童话世界。”其实,张老师不知道,真正吸引小兔子来这儿的是环环的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