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宝丽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书名:动物生产学
作者:张金洲,李月涛,韦光辉
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2
ISBN:9787565519871
定价:71.00 元
动物生产学是集动物科学专业与动物医学专业为一体的学科,在大力发展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背景下,其相关课程的建设情况成为了培育动物生产专业人才的关键,因此需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升人才培养效果。 基于这一要求, 产学研结合得以出现,并且成为了适应人才培育需求的新型教学思路。 从定义来看,产学研结合就是将 “学产结合”与“学研结合”相关联,以实践教学为出发点,全面改善课程教学实践内容和路径,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对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将相关专业技能运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 本文将结合《动物生产学》一书,探讨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的创新之路,以期增强动物生产专业人才的培育效果。
由张金洲、李月涛和韦光辉编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动物生产学》一书,是一部系统讲解动物生产学原理以及实践操作的著作。 该书共四个篇目,以家禽生产、养猪生产、养牛生产以及养羊生产为主题,分别阐述了各种动物生产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除了包括动物的生物特性、品种与育种、遗传特色等内容外,编者还针对不同动物生产总结了具体的实践办法,比如场所设计、环境控制、饲料管理与营养搭配等。总体上看,该书内容完善且详略得当,重视动物生产学基础知识讲解,同时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适合作为动物生产专业教材,也可作为动物生产类课程产学研结合的参考书籍。
从产学研角度来看,经过数年的积极探索,诸多地区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这种依托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资源优势互补的综合创新体系, 不仅有利于高校完善专业建设,而且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基于这一目标,该书指出:动物生产学作为一门理论、实践、科技应用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学科,其本身具备实施产学研结合的可行基础,尤其在大力发展现代畜牧养殖产业的背景下, 以产学研结合为视角对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进行创新改革,更具有充分的可行性。根据上述观点,笔者结合该书内容并充分联系产学研教学相关案例,就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创新,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完善顶层设计,营造产学研合作教学环境。为了推动动物生产类课程的产学研发展,高校一方面需要在当地教育部门的部署引导下,积极联系动物生产相关企业以及研究单位,达成友好合作关系,并共同协商教学人才队伍、教学场地以及教学设施等资源的互补互助办法,以签订具体协议的方式来明确三方权责关系。另一方面,高校还需积极制定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办法,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体系等多方面出发,构建出符合产学研要求的教学体系。
第二,“校企研”合作育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产学研结合视角下促进动物生产类课程教学创新,需要高校、企业以及科研单位三者合作育人,充分利用动物生产相关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实践资源,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比如,通过优化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研”合作育人制度,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冠名班等试点工作,让学生可以接受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的教导,增强人才培养效果。对高校而言,其可邀请合作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动物生产类课程内容, 从实际产业发展以及科技创新的角度出发,确保动物生产教学内容的全面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三,搭建合作平台,产学研助力成果转化。高校要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牵头下,积极与合作企业、科研单位共建合作平台和教学实践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派遣动物生产专业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学习。 同时,校方还需组织成立动物生产专业的科研小组,由本校教师带队参与到相关科研中,为合作企业和科研单位提供一定的支持,实现三方的优势互补。最后,高校还需参与到政府部门搭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中,积极输出科技服务,派遣动物生产专业学生到农业基层展开实践服务,以此强化动物生产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要实现动物生产类课程的产学研发展,就需要高校立足于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采取强化顶层设计、深化产学研合作、建设教育基地等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动物生产类课程的教学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