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行书的审美特性综论

2022-04-11 10:22
美育学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字旁章法

宋 民

(大连艺术学院 美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八大山人行书的笔画简约、古厚、圆畅、遒韧,结字奇荡、峻扬、疏阔、纵展,章法参差、欹侧、腾越、多重,表现出散率、幽远、拙朴、浑浩、闲适、空明、高旷、超拔等丰富的意味、情趣、气度。

一、简约、古厚、圆畅、遒韧的笔画

八大山人行书的笔画简约而有韵致,洗练遒韧,圆曲润畅,书写轻松率然,毫无拘束,蕴含拙朴、幽远、散率的审美意趣。

其鲜明的简约书风主要体现在笔画肥瘦方面的简约化。肥瘦对比的弱化程度很大,简约化的肥瘦效果比其他古代经典行书更加突出。不同于典型的楷书中横竖两端与中段、撇捺的两端等粗细肥瘦的较大对比,在八大山人行书中,这些对比之处更是弱化和简约化的。起笔、行笔、收笔的轻重比较均匀,几乎没有米芾、王铎那样起笔处的鲜明肥重。转折处匀畅书写,弱化提按,避免重顿。笔画与笔画之间也不作肥瘦对比,整个字的笔画之间肥瘦协调。

肥瘦简约但不简单、单调、雷同。单一笔画、笔画之间的肥瘦相对均匀,但又有微妙的肥瘦变化。八大山人行书中引带牵丝和出锋之笔,形成笔势性的瘦笔,使单一笔画、笔画之间产生了自然而适当的渐肥渐瘦效果。那些撇、捺、钩笔更是自身肥瘦不同,与其他笔画的肥瘦也有区别。

肥瘦简约的笔画厚实圆浑,润畅洗练,不单薄,筋肉交融,含蓄内敛,凝聚着高古的篆籀气。杨翰《归石轩画谈》评八大山人的画有“古厚”之气:“八大山人鱼石,上作一石,皴点圆劲可爱,下作小石,鱼二头游泳其下。全幅无数十笔,古厚之气,人不能学。”八大山人奉行“书画兼之”的创作方式,画的“古厚”之笔恰恰也是书法“古厚”之笔的充分体现。

笔画的简约化还体现在笔画缩短等方面。其一,长横化长为短,楷书中那些长长的横画,在八大山人行书中是短化的,如“王”“不”“六”等字。其二,短横化横为点,一些短横往往按更短的、右下方向的点势书写,如隹字旁的横、“日”“目”里面的短横、“些”字下两横等。

八大山人的行书较多地融汇了简化、圆畅的草笔草势。从一些偏旁中的笔画看,人字头的撇短化,与短横化的捺合连;山字头竖折的横笔短化;竹字头简化为点、点、撇;雨字头的竖与四点写为圆转的短笔竖弯形态;榮字头和學字头上部简化为点、点、撇;四点底按一横书写;心字底简写为三点;紧字底第二个横笔与竖钩常合连为圆转的弯钩形态;弓字旁简省为横折与横折钩的连笔,中间两个转折处圆畅书写;車字旁简化为三横一竖;口字旁写为两点;金字旁简省为撇折与连笔的王字旁的组合,连笔的王字旁往往类似于撇与横折提的连笔;女字旁的撇点写为向右下书写的较短的弧笔;斤字旁上撇与下撇简省为左下书写的斜笔,与横、竖合连,转折圆畅。

这些简约化用笔,有利于书写的顺畅、笔势的运行和结构的松活、灵动、开张。这样,也避免了装饰性的夸张和做作的描画。简约之笔更有利于提高书法的审美格调:肥瘦简约的笔画适宜表现幽远、拙朴、古雅的审美趣味。

简约通“远”。八大山人的简约之笔体现了“远”的审美理想。他在《书临河集序·题识》中写道:“晋人之书远,宋人之书率,唐人之书润,是作兼之。”何绍基《题八大山人〈双鸟图轴〉》说:“愈简愈远,愈淡愈真。天空壑古,雪个精神。”淡远、幽远、高远的境界与简约笔法具有密切的审美关系。

简约存“拙”、脱俗。八大山人尚“拙”,认为“百巧不如一拙”。(《题山水花鸟图册散页》)其简约书风是尚“拙”审美理想的体现。八大山人推崇“无半点尘俗气”的作品:“倪迁作画,如天骏腾空,白云出岫,无半点尘俗气,余以暇日写此。”(《仿倪瓒山水册页》)从其摘录的语句中也透露出超尘脱俗的情趣:“自有林下风味,无一点尘埃气,不为凡笔也。”(书《米芾西园雅集图记》摘句)八大山人行书质朴无华的简约笔法,摆脱奢巧,超尘脱俗。

肥瘦简约的书写更便于线条的圆转畅达,展现笔画的曲致。八大山人对转笔有娴熟的控制力,极尽圆转、弧线、曲笔的妙用。横竖等直笔往往因势曲化弧化。当承接左上或左下而来的不同笔势、收笔向右上或左下送势时,横往往有明显的下凹或上凸弧度,如“生”字的第一横下凹、第二横上凸,“呈”字的倒二横上凸。承、送前后笔势,竖笔圆转弧行,使书写更连贯。竖笔在纵展倾斜中曲线势态丰富,往往先左下、后右下、再左下,或先右下、后左下、再右下多重弧线流转。八大山人行书更充分地体现了竖笔曲化的特点,婉转舒放,摇曳多姿。其点势长弧的捺往往有多重凸凹起伏的曲致,圆顺又有变化,流畅而不流滑,自然波动,毫无刻意。横折、横折钩的横笔、竖笔、钩笔都曲化、弧化,尤其是“勿”字等竖笔倾斜的横折钩。有时增加环绕,“為”字第二个横折与横折钩弧笔环绕,把尖折之笔化为圆环之势。竖弯钩也多弧笔,竖笔向右下、横笔向右上、钩向上弯弧书写。“表”“衣”等字的上撇与下面点化的捺的合连,写为左凸的弧笔,不写成尖折变向,撇与点势捺的弧度顺势圆转相连。从偏旁看,绞丝旁的尖折、单人旁的牵丝弧化书写;左偏旁的长竖笔往往有外凸弧度;欠字旁、宝盖头等的横钩的横笔、折角、钩笔都弧化处理,收笔向后一笔圆畅引带和连绵。

其简约、圆畅的笔画“筋力”“筋味”充足。“筋力”“筋味”主要指遒韧灵活、脉络连通的生命力感和意味。“骨力”侧重于坚实、刚挺,而“筋力”侧重于遒韧、含忍。刘熙载《艺概》指出:“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含忍的坚韧性具有刚柔相济的弹性之美。“筋”更具有脉络连通的特点,起到纽络作用。“筋之融结在纽转。”“何为丰筋?察其纽络一路。”“筋脉相连而有势。”“筋”富于灵活性、运动性。“物之有筋,所以束骨而运关节,肉不得此则痴,骨不得此则悍。”“活处在筋也。”八大山人行书的笔画正给人这些遒韧、连通、活络的“筋力”美感。

丰厚的简约、畅达的圆转具有“润”的审美效果。“圆”与“润”密切联系。宋曹认为“形圆则润”。杨守敬评怀素《圣母帖》“颇圆润”。梁巘说虞世南书法“温润圆浑”。虞世南、怀素等唐人之“润”正是八大山人的审美理想之一。八大山人《临河叙》题识中谈到自己的书作“远”“率”“润”“兼之”。润畅、遒润、弘润、和润、澄润,也是八大山人行书笔画的重要特色。

八大山人的行书透露出轻松率意的书写笔致。他所谓“宋人之书”之“率”主要体现在洒脱率意的书写方面。苏轼的“意造”,黄庭坚的“荡漾”,米芾的“刷字”,弥漫着真率不拘的气息。八大山人行书“兼”有宋书之率,“天机浑浩,无意求工,而自到妙处”。其散率、率放的“率”气书写,既有从容不迫的悠然,又有行云流水的畅达,还有酣畅淋漓的痛快!

二、奇荡、峻扬、疏阔、纵展的结字

八大山人行书字势欹斜,转左侧右,转上侧下,仰俯起伏,参差错落,穿插避让。字形大小、长扁、宽窄、高低鲜明对比。昂扬着高旷、空超精神;奇势、奇境、奇趣横生,奇迈超绝。

结字较多右仰左倾之势。横折、横钩、横折钩等往往向右上开张,折角上耸,明显右仰,具有腾升高扬的审美效果。小字头等竖笔左倾斜度大,位置明显左移。侧倾之欹造成险、奇之势,险则气势锐利,奇则精神显耀。在书法鉴赏品评中,倾斜不稳的险、奇之势受到格外推崇。《书林藻鉴》中有曾熙评沈曾植的一段话,极赞“不稳”的胜人之妙——“余评寐叟书:‘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不稳”也是八大山人行书的“妙处”。虽然不稳,右仰左倾,但并不失去整体的平衡。八大山人自如运用仰俯对应的结构规律,当上边右仰时,字中、字下有下俯的横笔,或俯势、垂势的捺、竖笔等,实现欹中取正、似斜反正的动态平衡。

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职业素养有三个来源:一是资格,如专业能力、行业知识、外语水平、计算机能力等,这些往往以学历、职称、资质及各类证书来评判;年龄、性别、党派和民族出身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二是经验,如任职时间、任职的单位、所任职务、工作业绩等。三是通用特质(Generic Attributes),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个性、价值观、职业道德、思维模式等个人内在的要素。通用特质往往通过关键行为、关键事件表现出来。职业素养的这三个来源相互关联,但多数人的短板在于通用特质的欠缺。教师发展,同样如此。

在转侧之势中,八大山人行书更突出了上下笔画、部件之间的转上侧下方式。转侧主要指左右笔画或部件、上下笔画或部件反向倾斜的结字规律。通过向左和向右的反向对应倾斜,达到斜中取正的动态平衡效果。从“转左侧右”、左右笔画、部件的转侧看,有左边向左而右边向右的上开下合转侧,也有左边向右而右边向左的上合下开转侧。八大山人行书中上开下合的转侧较多,字势更显动感。“转上侧下”、上下笔画、部件的转侧更是他行书的特色。有上边向右而下边向左(如“幸”等),或上边向左而下边向右(如“育”等)倾斜书写。也有左倾、右倾、左倾的多重转侧(如“尊”等)。

主笔显著。夸张主要笔画和部件,营造大小、长短、疏密、宽窄的对比效果,奇势多多。横折、横钩、横折钩、末笔竖、撇、写为垂曳之势的末笔竖钩、弯钩,或体势较大,或超长下垂,主笔效果鲜明。为了突出主笔,其他较长的笔画则缩短书写,如“身”的撇短化、“第”的撇点化。主笔是字中起决定作用、规定着基本体势、体现出书家风格的笔画。它往往被书家格外强调,正所谓“善书者必争此一笔”。从结字安排方面,书家要“争”此一笔,从审美意味的表现上,书家要“立”此一笔。八大山人更是强化了这一主笔。

体势纵展。竖笔往往长化,尤其是末笔的竖、竖钩、竖弯钩等,出锋尽势,使结体更纵伸。右下出锋的竖弯钩也将横向形态化为纵展体势,有左凸和右凸弧度地向右下书写,收笔出锋,长长垂曳,如“也”字等。“少”字等的末笔长撇也是向左下长伸。这种纵伸之笔、纵展之势更突破了楷书书体的方严框架,洋溢着行草书放达、豪迈的神采。

空间疏阔。疏密对比程度大。往往向右、右上、下伸展笔画,拉开笔画、部件之间的距离,营造了左密右疏、上密下疏等空间关系,也拉开了字内部件之间的空间。弧化送势的横钩往往拉大钩笔与横笔之间的空间,与其他部件形成明显的疏密对比。八字头等笔画少者之间的距离拉得比二王、米芾、王铎等的结字更大。结体虽疏,但神气凝聚。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谈到疏密之美说:“洞达正不容针,茂密正能走马。”“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这也正是八大山人行书的艺术效果。疏阔的结构妙臻“空”境,空超、空明、旷达的审美效果油然而生。

穿插巧妙。某些笔画、部件“插”入其他笔画、部件之间。通过这种穿插,使多个笔画、偏旁、部件紧凑、协调地安排在字中,如“熟”的上部左右部件的横向、斜向笔画伸插交错。在八大山人行书中,有较多的插入写法,尤其当上下结构字的上部又有左右部件时,往往上、下部的某些笔画、部件伸插在对方空间中,如“驚”“磐”“整”“肇”“棨”等。这些笔画之间的穿插,增加了作品的奇妙之趣。

避让得当。八大山人深谙避让之法。某些笔画、偏旁、部件缩短、缩小,或改变方向、位置,先写的为后写的笔画、偏旁、部件让出一定空间,后写的避免与先写的笔画、偏旁、部件相冲撞,以达到整体结构的和谐。如“非”的左竖下端、“御”上部的右竖下端缩短,“翥”上部的“日”写为两点并右上移位,“奪”的竖钩上端、“莫”的下撇上端缩短,“報”的左部横画右端、右部横笔左端缩短,等等。

八大山人行书中,有的偏旁的写法奇异独特。如:角字旁横撇的横笔穿过撇,横撇与下部左竖合连,下部里面部件简省为一提,提收笔穿过横折钩;馬字旁三个横点化,按俯势书写,省略右竖或省略第三横,第二横与横折钩(类似弯钩形态)连笔,在横笔下起笔写竖提;隹字旁撇、左竖连写为横折形态,右部简化为三个短横,上横仰势,下两横俯势,三横往往连写,三横或后两横与左竖之间留空透气。独特的偏旁写法既书写简便,又为奇迈之势增色。

三、参差、转侧、腾越、多重的章法

八大山人行书的章法充分体现散乱之白、不齐之齐。因字为形,体势丰富多变。字间或紧或松,行距时密时疏。字行走向不垂直一律,纵有欹侧,腾左挪右,摆荡摇曳。高低起伏,极尽行款参差之妙。时见连绵字组,酣畅淋漓。通篇散放着脱洒悠然、率真烂漫气息。

行款高低参差,形式多样。《致鹿邨先生》(图1)等行书信札中正文、款识在上边、下边都有不同的高低起伏,更充分显示行款低、高、低的节奏性,具有多层次的参差效果。《韩愈文》、《行书四言箴轴》(图2)、录寄宝崖先生的题画诗等的名款在末行下稍偏左书写,高于上一行。相比直接落在末行下,增加了高低层次,并能拉开行势。二月三日、二月七日、二月望日的信札中,姓名与日期等又有高低、里外变化,错落有致。行款多样参差的章法布局,极大地丰富了艺术效果。

图1 《致鹿邨先生》

图2 《行书四言箴轴》

纵见欹侧的章法经常运用。在八大山人行书中,这种章法在字势和行势两个方面都较多。从字势看,上下字之间上仰下俯,转左侧右。从行势看,左右纵行之间有左右倾斜的对应转侧。《致卷舒先生》中,“六”“二”左倾,“月”“日”右侧。《致海老年翁先生》中,前三行是比较垂直的行势,四、五、六行向左下书写的倾斜较为明显,后两行下部向右下走势。末行款往往向右下书写,行势收进。纵见欹侧的章法,斜中取正,动态平衡。字与字、行与行的对应欹侧,增加摆动,避免了过于垂直平行的排列,字的转侧还有呼应左右行势的作用。字、行的这些转侧也增加了自然不拘的书写性效果。

上下字时见腾左挪右。一行中的上下字不在一条中心线上,或左或右,时里时外。打破齐整的纵行直线排列,参差错落。八月廿五日《致鹿邨先生》的“谢”字腾左,“也”字挪右。有的信札落款时,年号、题目等与姓名字号左右腾挪。有时腾左挪右是为了更符合引带连绵的笔势,或缩短收笔处与下一字起笔处的距离,使书写更顺畅。闰七月六日的信札中,“七”“六”末笔收笔处在字的右下,“月”“日”挪右凑近承接。虽然腾左挪右,移左趋右,但不离笔势字脉。左顾右盼,互相照应,行气一贯。

上下连绵流贯,连绵字组起伏。笔画和牵丝延长,与下一字连笔书写。下一字或顺笔而入,或转折而起,有顺畅,有变向,势态丰富。往往两三字或四五字连写,形成连绵字组。《致鹿邨先生》的一件信札中,“不敢”“台號”“主人”两字、“水先生”“去取何”三字、“鹿邨先生”四字连字成组。为避免齐整雷同,行与行之间的连绵字组有高低参差。《白居易〈北窗三友〉诗册》中,分布在三行里面的连绵字组“皆吾诗”“带索”“高風”写为低、高、最低的起伏变化。

疏密效果丰富。在八大山人行书作品中,有的字密行疏,有的字距行距相当,往往时疏时密,或宽阔,或密集,而非疏密相同。字距行距虽远,但神气凝聚;字距行距虽近,但神气舒旷。垂曳下伸的长笔,造成大块空白,疏朗空间。根据不同字形,字与字之间的空间距离不同,也利用连绵、穿插调整疏密关系。左右行的疏密有高低参差,避免平齐、雷同。《临河叙》系列、题画诗等字间、行间都疏,空朗散落。许多信札字与字密,行间疏空,激畅而空落;行与行之间的疏密有多样的高低参差。

因字为形,势态变化。按照每字的体势特点,或纵或横、有长有扁、时伸时缩,不同、多样的形态错综组合。尽字之真态,体势自然。这样,即使是行势比较整齐的布局,也绝无雷同、刻板的状如布算之弊。

章法多重。在一幅作品中,往往纵有欹侧、引带递接、连绵流贯、腾左挪右、穿插迎就、疏密相间、行款参差等章法有机结合,协调运用,洋溢着松活、开荡、突越、透脱、浑合的丰富的审美风采。

终篇和谐。作品的笔法、字势、意境协调统一,体现“相管领”的章法规律,以上管下,以前领后。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以第一字确定笔势、笔意的基调,统领全幅,统一整体中的诸多因素。笔画的方圆肥瘦,结构的斜正纵横,书意的或高古或奇迈,都有精神挽结之处。从八大山人行书的几种主要书风看,《临河叙》一类闲适清远,笔画简约,凝练圆畅,字距、行距舒朗。《致鹿邨先生》信札一类率放洒脱,中侧、藏露、方圆兼备,仰俯转侧、腾挪穿插、牵丝连绵突出。《行书四言箴轴》(图2)、《行书高适诗卷》(图3)等朴茂浑浩,笔画厚实沉健,字势拓展开张,章法或密集或疏阔。作品都有各自统一协调的基调、神采。

图3 《行书高适诗卷》局部

四、结语

八大山人的行书既突出了鲜明的风格特征,又具备了行书书体的艺术典范性。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行书以势为主、肥瘦简约、横的短化点化、竖的曲化长化、捺的点化、折的圆转化、钩的引带化等笔画技法;有完备的仰俯、转侧、向背、大小、主次、疏密、透气、穿插、避让、高低、宽窄、变换等结字规律和左右、上下、包围偏旁的书写方法;在纵见欹侧、连绵流贯、腾左挪右、穿插迎就、疏密相间、行款参差等章法方面的艺术效果显著而丰富。散率、幽远、拙朴、浑浩、闲适、空明、高旷、超拔,艺术意蕴丰厚,审美格调高超。八大山人行书不仅具有特别重要的艺术地位,在当代书法教学和审美教育中也具有非常突出的价值。在书法教学中,以八大山人的行书为临习、借鉴范本,更便于以简约轻松的笔法顺利地掌握行书要领,写出更有韵味的作品。在审美教育中,通过欣赏、领悟八大山人行书的艺术风貌、审美内涵,更有助于培养抽象审美能力,丰富和提高审美趣味,完善审美心理结构。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字旁章法
詞作章法的藝術辯證法講究
硬笔临李阳冰小篆《千字文》教程(七)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质地
图说书法(179)
高冷人设的八大山人作品价值连城
八大山人:我很惨,但我有胜算
多一分不平凡
“乔”字娃娃变戏法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