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中 范明
从1978年到2018年,深圳从一个仅数万人口的小县城迅速发展为一个近3 000万人口的超大型国际化大都市,城市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1)。作为中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深圳的发展速度不断刷新纪录,在2019年更是被中央支持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的城市化进程还在逐步加快,给深圳中小学发展也带来了新的变化。
《深圳大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的幼儿园在园人数为52.42万人,排名全国第一,深圳的中小学在校人数为145万人,排名全国第二。深圳市面临着巨大的学位压力,截止到目前,深圳中小学的学位缺口仍有7万多个。由此可见,中小学学校的建设热潮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深圳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世界上其他城市几百年才能完成的壮举,飞跃式的发展为深圳的城市面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全球信息化、经济一体化、地域差别缩小化的浪潮使地方传统文化的特征逐渐消亡,这也导致了城市建筑风貌的趋同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地方性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
通常所说的建筑地方性是一种集体认同,是集体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里对一个特定空间环境所产生的共同认知,进而达到一种文化上的共识,该共识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引领这个特定空间环境的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直至“新地方性”的出现。深圳地处岭南,岭南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人文历史环境造就了岭南建筑的传统地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地理环境——岭南气候
深圳背山面海,地势南低北高,境内山脉起伏,城市地形比较自然化。深圳所处的岭南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具有阳光充足、炎热多雨、高温潮湿的特点。因此,建筑需对阳光、潮湿有足够的应对措施,传统岭南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设计手法是设置骑楼和庭院(图2,3)。
(2)经济技术——材料建构
城市的经济状况决定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所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材料和建构方式的发展。受滨海文化的影响,深圳的传统建筑采用了诸如蚝壳墙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材料(图4)。与此同时,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玻璃等新材料也被逐渐运用到建筑之中。
(3)传统文化——历史习俗
岭南地区的文化发源自海洋文化,包容性、开放性和探索性是海洋文化的典型特征。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这种开放包容的性格更加明显,建筑风格往往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近代所说的岭南建筑更多是现代建筑与岭南传统历史建筑的结合和演绎,传统历史、文化因素对近代岭南建筑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客家围屋就是其中一类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5)。
“新地方性”是一个相对“传统地方性”的概念,本文所说的“新地方性”区别于“传统地方性”,是指新时代环境下深圳中小学呈现出的具有深圳特点的新气象、新特点,反映近年中小学建筑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局限在对传统建筑的文化符号、文化暗示等传统地方性的讨论。
随着近年深圳中小学的建设加快,一大批具有“新地方性”的新中小学相继涌现(表1)。针对近五年的深圳中小学设计方案,对新地方性展开分析,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地理环境是影响中小学建筑设计最直观的因素,如何应对深圳地区特有的地理环境是深圳中小学建筑设计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近年深圳中小学设计中,地理环境方面与过去最为不同之处在于城市密度的提升、学校用地面积的减少以及学校容积率的增大。根据2016版《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以下简称《深标》)规定,深圳市小学的生均用地面积在8~12m之间,初中的生均用地面积在10~16m之间,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生均用地面积在9.5~15m之间。从近年深圳中小学的实际平均用地面积来看,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其面积均要低于《深标》的下限(表2)。
深圳的城市密度为中小学校的布局带来了新的挑战,近年新建的学校大都被高密度的住宅所包围,在面对周边高层建筑的压迫时,往往通过运动场或辅助功能退让的方法避让(表3)。架空、庭院、风雨连廊等岭南传统园林的做法可以应对深圳湿热的气候:通过新型的架空层设计,灵活适应湿热的南方气候(表4),缓解高密度下校园的内部空间环境。与此同时,在校园主题色调的选择上,深圳地区的中小学多采用灰白色调搭配少量鲜艳色彩(图6),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建筑看上去也显得轻盈。同时,清新明快的校园风格对于中小学生的审美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表1 深圳各区近五年部分中小学方案设计数据统计
表2 深圳近年部分中小学生均用地面积指标统计
1 深圳市城市面貌对比
2 深圳东门传统骑楼空间
3 深圳大鹏所城传统庭院空间
表3 深圳中小学适应高密度城市环境的策略
新形式的出现离不开深圳特有的高密度环境,同时也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深圳有“设计之都”之称,各种前沿技术被广泛地探索和运用,并逐渐引用到解决深圳中小学的高密度困局之中。巨大的学位缺口迫使新校园的建造不得不加快脚步,与此同时,原址重建或扩建使得原本正常的教学受到较大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具有开创性的解决方案迫在眉睫,可短期快速建造的装配化、轻质钢结构则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在2018年新建的一批装配式试点学校中,建造工期之短为中小学建筑快速设计建造提供了新的思考(表5)。在极限的用地条件下,传统的多层建筑难以解决容量需求,高层及大跨度技术也被尝试引用到校园建筑中。目前,“教学综合楼”“文体综合楼”等集约化的高层校园建筑已经逐渐出现在校园的改扩建设计中(表6)。根据《深标》规定,普通中小学的教学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和宿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高度,一般控制在50m左右。
通过下挖地下室、将部分功能置于高层来解决自身的高密度难题,即所谓的“上天入地”。这样的做法虽然未必适合学生的心理发展,但是却反映出深圳新时代中小学建筑设计的特点以及时代性。这样的校园建筑是深圳这样的高密度城市才会具有的“新地方性”。除此之外,近年中小学通过抬高运动场获取更多地下空间的做法也越来越多,甚至有方案将运动场抬高至屋顶来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虽然超出了常规的做法,却也不失为应对高密度的一种有效办法。
4 深圳传统民居蚝壳墙
5 深圳传统客家围屋
地方性离不开具体的时代背景,时下的流行文化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中小学建筑的设计。中小学建筑在设计中对时代文化的回应也构成了学校本身鲜明的特色,赋予了新型中小学个性。
中小学校往往依附于住宅区而存在,学校与社区之间关系比较紧密。重塑学校与社区的边界是新时代文化背景下的重要策略,通过这样的改变使得学校可以将文化渗透到社区中,促进社区的良性发展。同时,近年“共享”的浪潮不断兴起,资源共享成为近年中小学设计的新趋势(表7)。
表4 深圳中小学的架空层设计
表5 深圳2018 年短期建造的四所学校
表6 深圳中小学突破24m 的叠加布局
表7 深圳中小学共享资源的设计
信息化、多元化、全面化的教育思潮让设计师在设计校园的时候也要重新思考教育方式对教学空间的影响。在越来越注重全面发展的背景下,深圳中小学在校园空间设计上更加注重空间的开放化,更多的空间被赋予非正式学习的功能。近年来新兴中小学建筑都逐渐体现出这样的趋势,这也是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建筑设计“新地方性”的特点之一。
分析近年来深圳中小学不难发现,其建筑设计逐渐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上表现为环境高密度化和气候适应化;经济技术上表现为建造快速化和布局集约化;时代文化上表现为资源共享化和空间非正式化。
(1)地理环境的新地方性表达
在面对近年来逐渐显著的高层林立的城市背景时,通过布局和空间避让来寻求中小学校相对理想的校园环境;在应对湿热的气候条件时,通过架空、遮阳、庭院、种树等形式来改善校园的微气候。随着深圳的城市发展以及更新速度的加快,传统的地理环境也在不断发生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新的问题正在催生地理环境地方性的新内涵。
(2)经济技术的新地方性表达
在深圳中小学学位短缺、校园建造时间短、减少施工干扰以及保护环境等多重挑战面前,快速建造的装配化技术被应用到中小学设计中。在城市用地资源缺乏的背景下,高层、大跨度、叠加的技术也在深圳中小学的设计中展现了新的思路与方法。“上天入地”的建设方式为深圳中小学建筑设计创造了新的条件和可能性。
(3)时代文化的新地方性表达
近年来共享文化的盛行使得中小学校园设计也在不断探索校园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可能,应对多元化的教学环境和重新思考校园教学空间的构成,成为中小学建筑设计中被广泛关注的重点。不仅如此,信息化时代新的文化思潮不断涌现,也逐渐体现在中小学的设计中。
当下对于深圳中小学建筑设计的新地方性研究是对深圳近年中小学在地理环境、经济技术以及时代文化三个方面特点的总结,也为未来深圳中小学的发展提供了三个不同视角。地理环境、经济技术以及时代文化的新地方性是深圳近年中小学“新地方性”的内涵,随着深圳城市自身的不断发展,中小学建筑将在以上三个方面呈现出新的“地方性表达”。
6 深圳中小学的浅色调风格
1-6来源于网络
表1-7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