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报道》记者 陈珂
疫情冲击下的全球化正面临“逆全球化”的严峻挑战,但全球化成为时代潮流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全球性问题单靠一个国家的力量也难以解决,各国要坚持多边主义,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
在经济高度全球化之后,更开放的世界经济符合未来发展趋势。
“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能使更多国家参与到国际分工与交换中来,实现优势互补,促使资源在国家和地区之间更加有效地配置,提升劳动生产率,创造经济发展的动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徐秀军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开放型世界经济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有开放的经济发展理念,二是有开放的制度环境,三是有开放的物质条件,如完善的基础设施、物流等。
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可以生产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取更大的市场和更广泛的分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能够激发技术创新。尽管理想的共赢模式并未完全实现,但越来越多的国家从全球化中受益却是事实,对外开放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被普遍看重。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罗来军看来,虽然有个别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利益优先的措施,但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以及国际组织还都是在积极推进世界经济的开放,追求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徐秀军分析,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动力强弱或反馈好坏,不能简单以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来进行划界。“每个国家都有主张开放的群体,也有阻碍开放的群体,只是有的国家从政府角度出发,在制定政策时更倾向于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构建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意义因此也更加凸显,就是要让各个国家开放的声音得到更多表达。
变革也在发生。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世界各国与国际组织对妨碍世界经济进一步开放的机制性问题进行改革。罗来军举例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舞台上的分量越来越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力相对下降,为适应新形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已经在投票权、管理权等方面作出改革,提高了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我国积极倡导国际合作,坚定维护多边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新时代中国要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对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本质和逻辑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世界经济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情况下,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我国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性任务。”徐秀军认为,这展现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心。
2008年次贷危机和2011年欧债危机发生10多年后,一场全球大流行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经济蒙上阴影,也给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带来最大变量。
2021年11月7日,“冰墩墩”和“雪容融”打卡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汽车展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日前发布的《世界经济黄皮书》显示,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应对政策带来的一些副作用,再加上疫情前便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各主要经济体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共同构成了影响202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基本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今年世界经济将增长4.4%,较去年10月发布的预测有所下调。
疫情阻碍物资、人员和资本的流动,全球供应链受阻使经济交流“如鲠在喉”,表现为芯片短缺、能源供应不足、航运不畅、运费暴涨、食材中断、劳动力短缺等。以运费为例,衡量集装箱费用的德鲁里航运指数显示,2021年9月的集装箱费用比一年前上涨291%,从东亚到欧洲最大港鹿特丹港繁忙航线的运费达到了一年前的6倍。
“补链强链”被更为迫切地提上日程,但有专家预测,政策风险正在成为短期内影响世界经济的最大风险。根据公开报道,美国等国家陆续出台或计划出台一系列旨在提高自给率或本土化率的政策,鼓励制造业回流或使供应链多样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此前在接受《中国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除了企业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使供应链的调整正在向区域内集中外,如中国和东亚经济体之间的贸易关系得到提升,目前全球供应链重组也出现了一些逆流,特别是美国认为打压中国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把中国从全球供应链中排挤出去。“以所谓的共同价值观和人权问题作为供应链组合的标准和条件,正在成为西方国家强力推进供给侧调整的一个重要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不仅仅是政府倡导的口号性质,而是逐步转化为具有法制作用的规则。”赵晋平说。
“保护主义治标不治本,与全球化趋势相悖,从根本上损害国家利益,这也是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徐秀军认为,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更重要的是奠定国内基础,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尽管遭遇多方面困境,但全球化没有终结,而是重启,且具备了一些有利条件。一方面,随着疫苗研发与接种人数的增长,第二波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减弱,各国为应对疫情而推出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助推了经济复苏;另一方面,徐秀军认为,疫情下以贸易往来、跨国直接投资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经济全球化受到阻碍,但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新型经济全球化方兴未艾,全球化仍具有生命力和韧性。
“作为手段的数字,能使传统的贸易投资或者金融合作更加便利;作为产业的数字,能构成全球化增长的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徐秀军表示,经济全球化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要利用好数字技术和数字产业发展给开放型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这是新的背景,也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新课题”。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经济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和历史潮流。”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各国秉持开放包容理念,坚定不移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我国致力于以更高水平开放有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迈向制度型开放。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回顾了我国近年来对外开放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包括出台一系列政策,放开市场准入、连续缩减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分批次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连续4年成功举办进博会,推动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实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等。
数据显示,仅在压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上,疫情发生后的这两年,我国外资负面清单的全国版、自贸试验区版分别压减9条、10条。“目前,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已经全面放开,自贸试验区内制造业的条目已经实现了清零,这是一个力度很大的开放举措。”国务院研究室综合一司司长刘日红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的国民待遇,保障各类企业公平竞争。
“十四五”时期,“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被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在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看来,开放型经济体系主要围绕贸易、投资、金融作文章。
沈国兵向《中国报道》记者回顾说,除2009年和2016年的贸易额度有所下降外,我国一直保持着有韧性的贸易大国形象,在投资方面仍处于中等水平,在贸易金融和投资金融领域,我国于2009年推出人民币跨境结算至今已有13个年头,虽然有所成就但进展仍较为缓慢。“因此,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要‘抓大放小’,继续做大做强贸易和投资,简单理解就是对内搞自贸区建设,对外签署更多的双边、多边自贸协定。”他说。
变与不变并存。沈国兵同时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面临三重新变化——外部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和严峻、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同时风险显著上升、国际经贸合作变得复杂同时也持续深化。“需要直面国际经贸摩擦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新形势下经济全球化逆流,以及疫情严峻冲击带来的世界需求端收缩、供给端不畅和世界经济预期风险增加、增长动能转弱等问题。”
“中国将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定,维护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沈国兵认为,我国将借助进博会、“一带一路”建设等,积极参与构建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一个新兴市场经济体主动开放本国市场,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这对疫情下的世界经济复苏意义重大,也值得认可,而且释放出明显的信号: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只会越开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