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2022-04-11 19:51刘晋雯
中国药学药品知识仓库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

刘晋雯

摘要: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两年来,我国坚持社会面清零政策的同时最大化保证经济和人民正常生活的运行,高校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管理,导致有一部分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出现了心理问题。作为高校医务工作者既是医生也是老师,双重身份要求我们在关注防疫的同时,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做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教育,学校要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严格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确保师生身心健康,安全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多举措营造安全校园。

关键词: 大学生 常态化疫情 心理健康干预

【中图分类号】 R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2)05--01

面对这场来势凶猛、传染性强,又充满未知延续了两年的疫情,高校是相对密集人群活动场所,师生的心理恐慌同时更是一场心理应激。调查数据显示孤僻、焦虑、恐慌心理、抑郁等躯体化症状出现,甚至隔离观察学生出现更重的心理应激,及时开展干预这些心理危机问题,提出相应的维护办法,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1.1负性情绪累积出现恐慌焦虑抑郁心理问题

由于社会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快节奏和高压力是每个学生从升学就要面临的压力,经历中高考后当代大学生在学业、生活、人际交往、经济负担、就业考研压力、抑郁和强迫等普遍存在,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来自于学生心理特征、原生家庭、面临的压力或过往心理疾病史。但在正常的校园生活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都可以在不封闭的校园场所里正常的见面、沟通交流、排解烦恼、表达情绪,“面对面”的方式是最直接且最有效的缓解不良情绪的方式。受疫情影响,“面对面”转化为线上交流,再加上长时间居家生活状态和学识方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减少等多方面困扰,郁闷情绪便慢慢堆积,不利于情绪的释放和表达,尤其是性格较内向的学生群体,线上的方式更容易让心理问题愈发严重。

1.2躯体症状

由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对疫情信息较为敏感,形成了习惯性和强迫性思维,甚至产生恐慌、焦虑、抑郁等心理对身心症状过度关注。一旦自己或者他人咳嗽、发烧便联想到是不是被感染了?各地散发病例增多、无症状感染者的出现、经多次核酸检测才发现阳性的事例也会导致其过分关注身体状况。另外,由于疫情管控期间少数学生心理没有得到疏导,复学后更加焦虑、紧张、恐慌,加上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生活不规律,出现失眠、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等躯体化症状[1]。

2.健康心理诱导措施

2.1线上线下相融通,灵活开展心理健康服务

开展珍爱生命、隔离期情绪管理与压力应对等主题班会通过分享和倾诉的方式,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广泛宣传讨论如何以正确的心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且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学习了解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通过观看“病毒传播动漫片、情绪调节小技巧”等视频,掌握和运用心理学技术来调适心理,缓解心理困惑。其次,邀请专家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等形式向学生推送相关主题的美文,帮助学生更好的调适心理应对疫情,真正实现心理健康课的实用价值。

2.2建立心理干预应急机制

学校建立“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危机预警,成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的领导小组,建立二级学院与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协同监测心理危机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哨点作用,覆盖学生生活学习地点,如寝室、食堂、图书馆、教室、实训室、校园活动等场所,保障校园正常的生活和教学秩序[2]。使每个发生心理感冒的学生都能及时被发现,得到关心支持,抑郁症焦虑症学生能够及时进行医疗介入和治疗。

2.3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将心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实施“三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正确舆论引导,在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和平台了解知识,同时网络难免有各种谣言与不实消息,辅导员应该及时了解其思想动态,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予以针对性进行教育引导解决,向学生传递准确、权威的信息,唱响时代主旋律传播抗疫故事、抗疫精神,賦予学生战胜心理恐惧的精神力量。

2.4教学调整的具体措施

了解到针对心理健康课的调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授课形式的调整,充分利用已有的精品慕课资源,既解决了当前教学面临的困境,又能保证学习的效果;二是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通过常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3 结论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教育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包括体格、心理、社会的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尤其是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自然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课题,它是青年获得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完成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教育心理学认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心理品质进行全面培养和提高,主动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面对大学生在疫情期间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高校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作用,做到及时辅导及时疏通,早发现、早干预,不因疫情影响加重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难度。开设二十四小时的心理咨询热线,专人负责预约和咨询,给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为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其次突发事件对高校医疗后勤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的发展、教育对象整体特征的变化,要求高校校医除了具备临床医学知识之外,要研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与大学生需求密切相关的知识,我们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各种素养和能力,向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努力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果关于做好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7).

[2]高芳芳.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长治学院学报.2021(5)

猜你喜欢
大学生
杨毅帆:返乡大学生的创业足迹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