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要驼背,要挺起胸膛”
李鹏是李硕勋烈士和赵君陶(注:赵世炎胞妹)的儿子。李硕勋曾参加过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1931年9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在海南岛海口市英勇就义,年仅28岁。赵君陶带着年幼的李鹏东躲西藏,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1939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了解到赵君陶母子的下落后,便把李鹏从四川成都接到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后送他到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北碚区创办的育才学校学习。1940年秋,李鹏接到通知,要他赶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准备前往延安。李鹏来到重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这是李鹏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当时其他烈士子女一样,他亲切地称呼他们为“周伯伯”“邓妈妈”。
这时周恩来看到李鹏有一点驼背,就用巴掌拍了拍他的背,然后又用拳头轻轻敲了敲,对他说:“可不要驼背,要挺起胸膛,这样身体才健康。”这件事让李鹏一直记忆犹新。
1945年,17岁的李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分配到前方工作。当李鹏向周伯伯和邓妈妈辞行时,周恩来亲切地勉励他要和群众打成一片,不要有干部子弟的优越感。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将一条毛毯送给李鹏,作为临别纪念,而他们自己床上放的仍是两条洗得发白的、普通战士用的旧棉被。李鹏坚决不肯要,但周伯伯和邓妈妈执意要他收下,他们慈爱地对李鹏说:“毛毯轻一点,背着好行军。”
1983年,李鹏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后,已近八十高龄的邓颖超还专门嘱咐他:“不要骄傲,不要脱离群众。”
周恩来邓颖超的两个“女儿”
周恩来和邓颖超照顾的烈士子女很多,能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较多联系的是两个“女儿”:一个是李湄,一个是孙维世。
李湄是李少石烈士和廖梦醒(注:廖仲恺长女)的女儿,周恩来是在1942年认下李湄这个干女儿的。那年,周恩来调廖梦醒协助宋庆龄恢复保卫中国同盟(注:1938年由宋庆龄在香港成立的国际性救援组织)的工作,廖梦醒带着李湄从澳门到了重庆,周恩来当即在曾家岩50号请她们吃饭。见到周恩来后,李湄亲热地叫了声周伯伯,周恩来高兴地说:“叫干爹吧!”就这样,李湄成了周恩来的干女儿。
1945年10月8日,担任过周恩来秘书的李少石在重庆遇害,周恩来闻讯后立刻把他的妻子廖梦醒和女儿李湄接到八路军办事处。为了鼓励失去父亲的李湄在学习和生活上有更大的进步,周恩来亲自给她题了一幅字:“自力更生,前程远大!”不久,他派人把李湄送往香港,同她的外祖母何香凝暂住。
1949年4月,何香凝在女儿廖梦醒的陪同下,带着外孙女李湄和孙女廖蒹、孙子廖晖(注:廖承志的两个孩子)从香港来到解放后的北平。
孙维世的父亲孙炳文是周恩来早年的战友。1922年11 月,孙炳文和朱德在德国柏林,由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共同的理想,使他们三人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1924 年,周恩来奉调回国。次年,孙炳文也在中共党组织的安排下回到广州,任黄埔军校教官,同时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上校秘书。1926年,孙炳文在广州和周恩来见面时,怀抱着5岁的女儿孙维世,从那时起,她便一直称呼周恩来为“周爸爸”。
1927年4月,孙炳文在上海龙华惨遭敌人杀害,之后,孙维世和哥哥过了10年颠沛流离的生活。1937年,16岁的孙维世和哥哥找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要求去延安参加抗日。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觉得孙维世年纪太小,没有同意。孙维世站在门口哭泣,刚好被周恩来遇见。周恩来端详着这个早在广州就熟识的机灵孩子,连连叫着她的名字。
不久,周恩来和邓颖超就派人把她送到了延安,并写信给她的母亲任銳,表示他们愿把这个孩子当作自己的女儿。此后,他们给予孙维世的关怀,远比其亲生父母给予的还多。仅从周恩来与邓颖超通信中的一些片段,就能够看出他们对孙维世所付出的心血。
在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悉心培养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孙维世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的戏剧工作者。
“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周恩来在白区工作时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寻找烈士遗孤,安排抚养。蔡和森的孩子蔡博、罗亦农的儿子罗西北及钱壮飞的孩子钱江、钱一平等,都是在周恩来和党组织的努力下,在各地相继找到的。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得到了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和中共党组织的亲切关怀。周恩来常说:“不这样,我怎么能对得起他们的父母?”他在延安时亲自安排,将许多烈士子女送到苏联接受教育、培养,这是何等苦心啊!
周恩来和邓颖超把父母般的爱,全部给予了烈士后代。当周恩来的亲属遗憾他们没个孩子时,周恩来“反驳”说:“谁说没有,我们有十个!他们的父母是为革命而牺牲的,我们就担当起父母的责任。他们都在健康地成长。”
(摘自《中国档案报》 吴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