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冰欣 宋虎虎
摘 要:现今人们理所当然认为“写真”指现代摄影照片而忽略其传统含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追溯源头,厘清“写真”一词在中国古代的含义及其演变。本次研究利用考据学方法,对古籍中“写真”一词进行整理,同时抽选每个朝代中带有“写真”一次的语句进行翻译。 “写真”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其使用频率在清代达到高峰。其含义为表达真情实感或者描绘人的真容、人物肖像画、描绘人物的真容、指描绘山川花鸟的真实面貌以及摄影照片的含义。“写真”一词随时代变化而发生改变,与时代发展紧密相关。
关键词:写真;含义;演变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习惯用“写真”一词来指代艺术摄影或照片,因此人们想当然认为“写真”为现代词汇,但实际上“写真”为中国传统中已有的词汇。但中国传统中的“写真”含义与现今的“写真”含義截然不同,并且随着中国朝代的更迭,经历了多次演变。
“写真”由“写”和“真”两个汉字组成,《说文解字》中“写”本意是“置物也,谓去此注彼也”,段玉裁注“按凡倾吐曰写,故作字作画皆约写”,即表达、描绘;《说文解字》说“真”为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段玉裁注“经典但言诚实,无言真实者”,引申为真诚。随着历史的发展,“写”和“真”相遇并结合,组成“写真”一词,成为中国古代艺术领域重要的词汇。
下表有三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能体现“写真”最初含义的是南北朝时期
2.清朝以前,“写真”使用次数经历了两次小波动
3.清朝,“写真”使用次数达到了顶峰
“中国基本古籍库”显示,“写真”一词最早出现在周代,但这里的“写真”是噪音词,因此“写真”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南北朝时期的“写真”体现的正是其最初的含义。
南北朝时期,儒学独尊的地位被破除,文人思想大解放,由此造就了一大批绘画艺术家和理论家。《文心雕龙》中写到:“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这里的“写真”是动谓结构,翻译为表达真情实感而写作品,体现了文人对情感价值的追求,对文章内容的追求。《颜氏家训》中写到:“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这里的“写真”是指武烈太子善于画人,他画出来的人与真人很像,强调他有高超的绘画技艺,而绘画对象为席上宾客。南北朝时期还有大量以爱情故事为主题和以文人才貌性情为主题的作品,如《洛神赋图》、《竹林七贤》等等,可看出,南北朝时期绘画除了以往地宣教功能外,出现了艺术自觉,开始追求和强调文章绘画的“畅神”和“怡情”作用,肖像画的描绘对象走向世俗,绘画的地位提高。那么,也就是说,“写真”最初的含义有:为表达真情实感而写作品;描绘与真人神形相似的肖像画。
唐朝更是绘画发展的繁荣时期,绘画题材众多,出现了大量与“写真”相关的衍生词汇,如“写真图”、“写真诗”、“写真者”、“写真丹青”等等,表明“写真”一词接受范围扩大,并成为了诗文书画领域的专有名词,从而使“写真”使用数量出现了第一次小高峰。《白氏长庆集》写到:“君恩不尽念不已,甘泉殿里令写真”,这里的“写真”延续了前代意思,指武帝让画家描绘李夫人的真容;《唐朝名画录》里有篇文章叫《苏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襄武李公写真图赞》,这里的“写真”意思为苏州刺史李公的肖像画。《唐朝名画录》是已知中国最早的绘画断代史,记载品评了唐代数位画家的生平和作品,因此唐代“写真”具有一定的功能性、记事性。人物画在唐代发展成熟,对“写真”一词含义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五代时期是中国大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写真”一词数量骤降,“写真”含义也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旧唐书》例句:“自言识张果、叶静能,诏写真侍诏张士昉问其形状,图之以进”,以及《才调集》中“召得丹青绝世工,写真与身真相同”中的“写真”都是名词,意思为画得十分逼真的肖像画,描绘对象皆为宫廷人物画。
宋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艺术氛围浓厚,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自成体系,“写真”使用数量出现了第二次小高峰。《图画见闻志》写到:“尝写真庙御容,称旨,授三班奉职”,这里的“写真”指描绘皇帝的真容。例句中画家仅因为描绘皇帝肖像而被授予官职,说明画家地位提高,皇帝重视绘画的发展。《庐山记》中提到“故屋壁间有写真。题曰。守太师尚书令齐王食邑一万户。实封三千户。”这里的“写真”指肖像画,有一定的记事性、政治性。
元代少数民族掌权,时局动乱,“写真”使用次数下降。《紫山大全集》写到:“山光慰眼无以报,醉墨聊与山写真”,这里的“写真”指的是描绘山水真容,文人尽情山水,怡然自得。明代时局逐渐稳定,“写真”一词数量也逐渐上升。《石仓历代诗选》中提到:“为爱寒香户镇开,坐对梅花日成趣。风流太守为写真,老手笔精妙入神,”这里的“写真”是指太守为心爱的梅花画像。以上两个例子中“写真”题材不局限于人物,花鸟和山水也可以成为描绘对象,其绘画场景不局限于室内临摹,而是对景写生。
清代书籍中“写真”一词使用数量达到了顶峰,其中一部分“写真”出自清代考据书籍。清代考据学兴盛,文人士大夫乐于著书以及为古籍作注释,出自考据书籍的“写真”数量占总数量的十分之一(表2)。其中《式古堂书画汇考》收录上溯魏晋,下迄元明的书画,其中提到:“写真仕女人物真仙鞍马禽”,这里的“写真”即为人物肖像画的意思。同时清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给中国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清代,摄影技术从西方传入,使“写真”含义有了完全不同的转变,《扶桑游记》明确提到:“而写真者尤夥,写真即西法影像”,这里的“写真”指西方影像。
清代也出现了“写真”的相似词汇,如“画小照”。《思益堂集》提到“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为画小照法。坐人平台上,面东置一镜,术从日光中取影,或药少许涂四周,用镜嵌之,不令泄气,有顷,须眉、衣服毕现,善画者不如”。这段文字详细记载了摄影操作步骤,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此时摄影技术逐渐成熟,细节毕现,可与画者相比,而“画小照”是指现代意义上的照片。“画小照”一词首次出现于清代并在清代达到高峰(表3),但使用数量远少于“写真”,并在后来消失了,因此“写真”接受广度远远高于“画小照”。
从以上论述可知“写真”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北朝,含义为表达真情实感或者描绘人的真容;唐代“写真”有了人物肖像画的含义;宋元明时期,“写真”不仅可以指描绘人物的真容,还可以指描绘山川、花鸟的真实面貌;清代“写真”词频到达了顶峰,并出现了照片的含义。“写真”一词使用数量的三次小高峰恰好与朝代的繁荣统一有关,在动乱年代,关键词使用数量减少,而统一繁荣的朝代,关键词使用数量增多,可见艺术与社会、政治发展息息相关。中国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关键词是中国文化里的基因,他仿佛一把打开历史的钥匙,带我们回溯历史,与古人对话。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著、(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2月第二版
[2]本文所引 “写真”语均出自中国基本古籍库
作者简介:
朱冰欣(1997-11),女,浙江义乌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
宋虎虎(1997-05),男,山西晋城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