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丽
识字多少和阅读能力并不成正比。指导幼儿阅读,首先应以获取信息为主,并非识字越多越好。
案例一:三岁的贝贝要“读书”,妈妈拿过来一本《乌龟一家去看海》。妈妈指着封面的书名说,“看啊,宝宝,这本书叫——乌——龟——一——家——去——看——海——,第一个字是乌——,第二个字是龟——,第三个字你认识啊,一二三的一……
妈妈第三个字还没有读完,贝贝就将书一推说:“不读了,不读了,我要玩积木去了!”
案例二:妞妞也三岁,这天正在读绘本《小鸭子》,当翻到“它跟着妈妈学游泳”一页时,妞妞指着下面那行字问妈妈:“这些字里哪个是‘游泳’呢?”妈妈温柔地回答道:“妞妞还小啊,看图知道意思就行了,这些字啊,等到上一年级时,老师会教你的……”
当下,对幼儿阅读和识字,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识字是阅读的前提和基础,识字越多,越利于孩子阅读。这种观点较为普遍,很多家长甚至以孩子识字多为荣。另一种观点认为,幼小孩子识字过早、过多容易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后续的阅读和学习。《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禁止幼儿园提前进行识字教学。
到底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呢?不少家长为此感到彷徨和无措。
文字是什么?文字是人类用符号记录、表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和工具,其本身是抽象的,所代表的意义是人们所赋予的。一个人认识某个字,不仅要认识这个字本身,更要联想起这个字所代表的内容才行。如果一个人根本没有见过这种事物,即便认识了这个字,对事物仍会一无所知。
婴幼儿年龄小,对现实世界认识不足,信息储备不够丰富,就算“认识(会读)”了某个字,也仅是把它当作像三角形、五角星一样的图像符号,并不代表就理解了这个字的含义,换个地方或换了本书再遇到它,也无法自动地与其当时的情境或内容对应起来。
有一个小孩,认识了“牛马羊”等字。走亲戚时,家长炫耀孩子识字多。正好亲戚家有一本幼儿识字,拿出来让孩子认。结果孩子看着“牛马羊”等字沉默不语。家长急坏了,“牛马羊这些字这么熟,你都不认得了吗?”孩子挠挠头说,“咱家书本上的牛马是红的,羊角是直的,这个牛马是黑的,羊角是卷的,都不一样啊!”
小孩子就是这样,他们对事物的认知都是从实物开始,是一种形象认识,随着年龄增长,随着认识事物的增多,才学会了概括和抽象。因此,你让年幼的孩子提前认很多字,他们只会识其字而不知其义。
“一个孩子3岁时已经认了很多字,长大后却很难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个孩子就是我的儿子。”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彭懿曾这样告诫过家长。
人的大脑有多种功能,每种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区域。这些功能区要协调发展,相互勾连,人的智能才会得到发展。
阅读是一种集合了语言、图像识别、想象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活动,其“字像转换”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书者“化像为字”——用文字将海量信息储存在书本里;读者“化字为像”——通过阅读,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体信息储存在大脑中。
由此不难看出,提升阅读能力,信息储备是基础,信息储备量越大,文字的意义才越丰富。反之,如果只有文字没有信息,文字便不过是个抽象的图形符号而已,识字再多,也无助于阅读的理解。
幼儿识字如果过早过多,他们大脑负责的图像、文字区域就会“疯长”起来。此长彼消,“识字”区域发达了,很可能影响甚至抑制其他区域的发育。
综上,识字多少和阅读能力并不成正比。指导幼儿阅读,首先应以获取信息为主,并非识字越多越好。另外,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更多的兴趣是在实物和图像上,过早、过多地逼他们认识抽象的文字,也会挫伤他们阅读的热情,就像案例一中的贝贝那样,不愿去阅读了。
那么,幼儿阅读是不是就像开头案例二中的家长那样,将识字当作洪水猛兽,禁止孩子识字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如前所言,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图形符号,不少孩子对这个“符号”也是很感兴趣的。
我们说幼儿识字不宜过早过多,是说不把识字当作目标,对他们提出硬性要求。如果在一定的阅读或生活场景中,孩子对某个(些)字感兴趣,想要认识它,家长何乐而不为呢?
在这里我想要提醒家长的是,教幼儿识字一定是只教他们“认”而不要教他们“识”。就是只让他认识就可以了,不要教他们拼音、笔画,也不要给他们讲过多的意义,更不要通过专门的练习、复习等方式,要求他们字字过关。总之一句话,教幼儿识字,要顺其自然,不要刻意为之。
我儿子四岁时就能“读”100多首唐诗了。我给他整理了一本“唐诗集”,每天睡觉前都要“阅读”。他认识这些字否?认识,你随意给他翻到一页,他都会读;他真认识这些字否?实话实说,真不认识。
一次,我领儿子到办公室玩,他看到同事语文课本上陆游的《游山西村》,就高兴地大声读起来。同事惊讶地说:“哇,你儿子连初中课本上的字都认识啊!”我笑着说:“是啊,这些字他都认识,但你若把其中一个字拿出来单独给他,他真的不认识,他是整体认读啊!”
当然,“整体认读”次数多了,对出现频率高的字,孩子自然也就熟悉和认识了!
绘本图文并茂,阅读的主体是孩子,要让他们“我的阅读我做主”,家长尽量少干预。孩子的能力是无限的,家长不要低估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孩子会以自己的方式进行阅读,用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去理解绘本中的内容。如果他们不向家长提要求,家长千万不要主动参与。这是因为家长的参与、指导和讲解,一方面会让孩子先入为主,限制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孩子养成惰性阅读习惯——阅读需要家长陪,依赖于大人讲解,不愿也不会独立阅读了。
此外,孩子阅读绘本时,如果要求家长帮助,家长也当以读图为本,文字辅之。讲解也不必拘泥于书本文字提示,更不要用手指着书本文字照本宣科,否则,不仅会将孩子阅读的注意力集中到文字上,降解绘本的“功效”,更会钳制孩子的想象,狭隘他们阅读理解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