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可夫(1903-1961)原名陈维敏,笔名克夫、微明,浙江海宁人,中共党员。他1926年留学法国,次年转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历任中央苏区工农剧社编剧、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笔、教育部副部长、中华苏维埃大学副校长、延安鲁艺副院长、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院长、全国文联秘书长、文化部办公厅主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等职。
沙可夫1931年开始发表作品,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明天》《团圆》《破坏》《伪善者》,诗歌《海边抒情》《鲁迅艺术学院院歌》《沿着列宁斯大林的道路前进》等。其译著《高尔基书简二十封》《高尔基的美学观》获晋察冀边区鲁迅文学奖。
1932年,他从苏联回国后不久,就奉命来到中央苏区,先后担任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主编和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并兼任文艺局局长,在任期间筹建了我党第一所艺术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抗战爆发后,他来到延安,组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并任副院长,负责了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日常工作。
1939年7月,他奉命率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一批教学人员加入晋察冀边区华北联合大学,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部部长,后改建为文艺学院,沙可夫任院长。同时沙可夫又兼任中共中央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和晋察冀边区文联主任,担当了边区的文艺领导工作,在敌后开辟一片革命文艺的新天地。
在解放战争期间,沙可夫继续担任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院长,华北大学文艺部主任,同时兼任华北人民政府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进一步发挥了他在文化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
沙可夫领导了教育、出版、文艺多方面的工作,同时又进行着多方面的創作。他在苏联学习时就创作了多幕话剧《明天》。这个戏1931年在中央苏区演出时受到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欢迎,大家普遍认为这个戏有极大的意义,可以起到鼓舞群众,坚持斗争的作用。他到苏区后,更加勤奋创作,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写了《我——红军》《谁的罪恶》等8部戏剧。组织排演了歌舞剧《送郎当红军》,为20多首苏区民歌填词,为苏联革命歌曲译词,为苏区工农剧社写了社歌。
沙可夫在抗战期间写作了鲁迅艺术学院院歌,改编、演出了话剧《母亲》。他不仅自己积极从事创作,还十分注意组织创作。在鲁迅艺术学院初期短短的一年中,他组织创作演出了根据地的第一个完全原创的民族歌剧《农村曲》及其他戏剧、音乐作品多个。
他的译作颇丰,1934年到上海治病期间,就在鲁迅创办的《译文》杂志上发表了许多译作,以后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从未间断。
新中国成立后,沙可夫又投身建设新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1953年出任中央戏剧学院第一副院长、党委书记,直至1961年病逝。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是一个综合了多个艺术门类的学校,它是一个全国性的培养和输送专业戏剧干部的人才基地。
(摘自《团结报》 亦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