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评析

2022-04-09 15:58姜延博张静
新阅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财产权政治经济学视域

姜延博 张静

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哲学与经济学并不是两个相互分离的学科领域,而是呈现为密不可分的双向互动关系。正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的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才在哲学的发展演进中实现了一场划时代的变革。可以说,没有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学研究,就不会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哲学问题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现实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马克思对人类解放的哲学探讨只有在经济学的地基上才能找到现实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只是就经济谈经济,缺乏对经济问题的哲学分析和哲学批判。马克思实现了经济学与哲学的本质性结合,创立了自己的经济哲学。从经济哲学的立场看,《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一系列范畴既具有经济学意蕴又具有哲学意蕴。比如,财产权、财富、价值、交换价值、劳动、技术、机器、货币、资本,等等。深入挖掘这些范畴的经济哲学内涵,挖掘这些范畴在社会生活中的影響以及对人的存在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塑造将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陈飞教授在这一方向上进行了许多新的探索,使经济哲学的相关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澄清和深化。

《经济哲学视域中的马克思》给我们的总体印象是:与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学术体系建构的宏观视角不同,它侧重于对经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微观研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探讨了一系列经济范畴的哲学意蕴。陈飞选取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四个论题进行了思考,它们分别是“自由意志、财产权与财富问题”“货币、自由与平等”“资本、个人与社会”“机器、节约与人的存在”。这四个论题并不是马克思经济哲学的全部,而是陈飞教授在十多年的学术研究过程中逐渐凝练出的既具有学术深度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

论题一在西方政治哲学史的语境下探讨了马克思财产权与财富问题的哲学—经济学革命。财产权问题是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对财产的占有、分配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洛克认为,财产权是最重要的自由权利,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处置自己的财产,国家未经财产权所有者的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侵犯其财产权。每个人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确立财产权,劳动成为获得财产权的基本方式。洛克确立了劳动财产权理论,第一次为劳动进行了系统的政治哲学证明,这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作者还探讨了黑格尔对财产权的理解及其与马克思的理论传承关系。关于财产权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继承了洛克的观点,自由意志是财产权和财富的哲学基础,财产权是自由意志的定在。没有财产权也就没有自由,没有财产的自由将是空洞的虚无。但黑格尔也批判了洛克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观点,他认为在某些境况下,可以侵犯个人的私有财产权。一是在人的生命遭到威胁的时候,可以侵犯一个人的财产权;二是当国家和个人的财产权发生冲突时,为了普遍性的目的,国家可以牺牲个人的财产权。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主张废除私有财产权,实现财产权的根本变革,主张联合起来的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财产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作者对财产权这一问题的研究显现出作者既具有较为扎实的思想史功夫,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反思了财产权问题的根本解决方案。

论题二探讨了货币的哲学意蕴,这是本书最精彩和最具创建性的一部分。毋庸置疑,《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有大量的关于货币的论述,含有丰富的货币哲学思想,然而与关于资本的哲学研究相比,关于货币的哲学研究则较为薄弱,从这个角度看,作者关于货币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作者在辩证法的视域中探讨了货币与自由平等的关系,一方面,货币对传统社会的等级和人身依附制度起到解体作用,逐渐催生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观念,打开了人们平等活动的自由空间,尽管这种自由和平等只是形式上的,但相对于等级观念,是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和政治解放;另一方面,货币在促进自由和平等的同时,又消解了自由和平等,转化为自身的反面。货币由于自身的特质,作为一种权力支配着每个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暗含着一种权力支配关系。马克思对作为资本的货币的理解,使货币深入到社会生产领域,把货币与剩余价值的生产结合起来,使形式上的自由平等转变为事实上的不自由不平等。作者对货币与自由平等辩证关系的研究为理解现代社会的自由平等的实质提供了一个重要切入点,其理论效应超过了仅仅在政治哲学领域谈论的自由平等。或许是受西美尔《货币哲学》的影响,作者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探讨了货币以及货币化生存世界与现代个体风格的深层关联。从马克思经济哲学出发,货币和货币经济孕育了现代个体的自由平等风格,孕育了现代个体的物化风格,孕育了现代个体的量化风格,孕育了现代个体的虚无化风格。作者基于马克思对货币的哲学理解,创见性地提出了货币在现代个体风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既深化了对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理论研究,又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论题三探讨了本源共同体的解体和资本逻辑的兴起。作者首先分析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对本源共同体三种形式的分析,并得出只有日耳曼共同体才能够最终走向市民社会。在本源共同体解体和走向市民社会的过程中,资本逻辑起到了根本的推动作用。作者指出,资本逻辑遵循的是霍布斯丛林法则,它是以自由竞争为手段,以自我增殖为目的的生产关系和交换体系。资本逻辑包含永不停息的运动逻辑、同一性逻辑、意识形态逻辑三个层面。资本在促进社会文明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多种悖论。其中最重要的悖论有生态悖论、两极悖论、存在与发展的悖论、自由与平等的悖论。科学社会主义理想的实现必须超越资本逻辑,超越资本的各种悖论,才有可能实现。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分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提。然而,资本仍然是支配这个世界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资本以不断变幻的形式向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渗透,仍然在发挥着文明作用,因此超越资本逻辑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但这并不等于说,不能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所以,作者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的控制,强调用社会主义的力量限制和规范资本。

论题四探讨了马克思的机器思想,分析了机器对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建构,机器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影响。在对政治经济学长期研究过程中,马克思一直对机器和机器体系所代表的生产方式持续关注。在传统学科视域内,马克思的机器观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这一研究的缺失不利于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马克思对机器的思考是与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密切结合在一起的,隶属于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事业。作者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分析了《共产党宣言》的机器观和《资本论》的机器观。马克思对机器的思考始终与社会存在密切结合。作者指出,以机器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方式不断地使整个世界资本主义化,整个世界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都逐渐发生了根本变化,瓦解了传统民族工业和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变迁。机器的运用加深了资本对工人在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规训,工人成为机器体系的一个环节,机器成为生产的主导逻辑。机器体系在生产方式中的运用会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整个社会创造自由时间,而自由时间是人的充分发展的空间,因而为人的解放提供了必备基础。作者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这一论题的思考符合马克思的本意,为理解马克思经济哲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点。

该书视野开阔,观点明确,论证清晰,语言精练,相关成果已经在国内重要刊物发表,这些都是对本书学术水平的肯定。在认真读完全书后,我们发现有一些问题值得作进一步思考,比如,交换价值、抽象劳动、时间、自然科学的经济哲学意蕴,作者虽偶有涉及,但并未深入展开。相信作者通过持续的努力,能够在马克思经济哲学的研究上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果。

作者姜延博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静系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财产权政治经济学视域
论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核心素养视域下“单摆”一节的教学思考
高考开放性试题视域下的初中历史论述能力提升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数除法计算教学策略
受保护的财产,才是财产
期待权刍议
不动产登记信息承载之权利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