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华
近年来,南通彩锦绣逐渐呈现出无人传承的尴尬局面,为了扭转局面,需要探索南通彩锦绣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之路。
南通彩锦绣及其制作工艺
在社会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文明不断建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在自身的物质和生活需求被满足之后,开始逐渐寻求在精神和文化以及艺术审美上的需求。民间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一度出现了“民俗文化热”现象,而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有所体现,在全世界多个国家都有复苏迹象。
彩锦绣的发展起源于南通,南通是我国产棉和蚕桑的重要基地。因此,南通的传统染织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南通的地方民间艺术研究也丰富多元,展现出絢丽多姿的特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进一步保障地方传统技艺得到发展,实现为当地经济建设的有效服务,1959年我国成立了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而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相关理念的引导之下,一方面将沈寿先生的仿真绣发扬光大,另一方面,也针对民间针法展开了进一步调查和研究,逐步衍生出了将流传民间古老的针法——点彩、纳锦运用到现代刺绣中的想法。现阶段南通彩锦绣在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和优势,除了具备一定的装饰性之外,还能够保障我国的针法语言发挥得到释放。南通彩锦绣自身具备的工艺美和材质美,既能够有效融合古人的“材美工巧”这一理念,又符合我国现代用眼睛去触摸的全新视觉感知,代表着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理念的深度融合。
在刺绣文化中,很多人都对平绣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彩锦绣却一知半解,甚至完全不熟悉,这样的刺绣文化背景也是文章选题的重要来源之一。本文旨在让更多的现代人掌握这类刺绣文化,促使刺绣文化的门类得到拓展,影响力逐渐增强,并找出传承刺绣文化的新路径。南通彩锦绣具备一定的装饰效果,被应用于很多装饰领域中,包括室内的大型刺绣壁画装饰,以及服装的腰带刺绣,这也说明南通彩锦绣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彩锦绣艺术的发展来源主要为传统的民间刺绣艺术,具备深厚的创作艺术背景和文化底蕴。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体系中,民间艺术可以被称为母体,更是传统文化的动力源泉,具有深远且永恒的魅力。民间艺术的存在不仅促使人们的休闲娱乐和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美化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能够全方位地展现出我国人民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对民间艺术淳朴的情感,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大多数民间艺术都是用装饰的手段展现人们的审美和艺术需求,而近些年来,南通彩锦绣通过不断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间艺术特征。在彩锦绣的表现方式上,选用的是艺术意象的表现方式,能够有效传承我国传统装饰刺绣的文化特点。除此之外,彩锦绣不仅具备一定的装饰效果,也能够全面继承传统的艺术精神,强化刺绣文化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展现出我国现代艺术独特的形式美和抽象美,展现出更加具象化的刺绣设计,同时,彩锦绣不管是在材料的使用上还是在针脚上都十分讲究。刺绣作品的创作可以使观赏者产生更加强烈的视觉美感。
南通彩锦绣的创作主要使用方格底料,通过运用点彩、纳锦等传统针法,以及染、衬、钉、盘等多种工艺手法,使最终创作出来的刺绣画面更具艺术性,画面中的点、线、面分布更加独特。
彩锦绣的刺绣作品更简洁,具备较强的艺术性,能够对房间和腰带、服饰进行装饰。与传统的刺绣作品相比,彩锦绣的作品在艺术处理上更为独特,可以通过对刺绣材料、针脚的创新使用,创作出更加特殊的作品。在彩锦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使用的方格纱底料主要为半透明材质,运用这样的材质创作出来的刺绣作品具有强烈的朦胧美,最终产生的作品也有虚化效果。基于刺绣的技法展开深度分析,一般运用的技法都是“纳锦”和“点彩”,同时把罗莎材料作为刺绣的底料,依照底料的规律展开刺绣。点彩在实际的刺绣过程中,刺绣方式比较单一,而纳锦则需要一直沿着网格展开刺绣,整个刺绣编排过程是否足够完善主要在于刺绣人员的智慧,以及刺绣人员的审美偏好,因此,纳锦具备较强的变化性。而对于彩锦绣的针法图案来说,其变化形式丰富多样,整体的色彩分布和色调以清新淡雅为主,可以全面地展现出刺绣艺术自身的价值和特色。
南通彩锦绣的艺术创新
从宋代开始,刺绣艺术就使用针来代替笔,将传统的绘画作为粉本,单纯关注和追求画面效果的绘画型刺绣限制了刺绣艺术的语言表达。就算是在近些年沈寿先生创建的南通女红传习所,其创作除了一部分的仿真绣外,剩下的大多数都是绘画型刺绣作品。新中国成立后,在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刺绣设计人员过度关注国画和工艺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这些人员长久以来都只是简单地为刺绣服务,忽略了刺绣人员的主体地位,导致刺绣的主体和客体颠倒。即便是真的想要从事画稿设计这一行业的人员,很多人也没有针对传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等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创新意识不足这一问题,导致其设计无法满足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因此,长久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工艺美术的发展地位一直处于弱势,直至近代杨守玉先生等人的出现,他们开始汲取西方在绘画上的技巧,学习西洋的绘画方法,实现了西方绘画艺术和我国刺绣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随后创造出了“乱针绣”和“仿真绣”。尤其是仿真绣的创造,将传统的平绣进行了颠覆性的改革,不再运用“排比其线”的绣法。仿真绣以及乱针绣这两类新型绣法的出现,实现了我国刺绣文化的创新性改革,使刺绣文化得到了升级,尤其使得传统刺绣文化艺术中的表达形式和创作内容被进一步拓宽,乱真绣逐渐成为刺绣文化中的时尚和流行元素,全面颠覆了群众对刺绣文化的思想认知,实现了刺绣理念的升级;与此同时,刺绣开始逐渐从传统的装饰效果风逐步向现代化、创新化、写实化的方向转化。
由此可以得知,刺绣画稿的风格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刺绣作品的表达形式。刺绣风格具备非常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其也导致刺绣艺术的表达形式直接划分为两大形式,即意象的表现和具象的再现。依照西方油画、照片的表现效果,加强对光影和明暗度的使用,以及对颜色造型的设计而制作出的仿真绣以及乱针绣为具象的再现,而传统民俗艺术中的绘画名稿则属于意象的表现,逐步演化为我国当代刺绣艺术文化中的主体,也对人们的工艺美术审美取向和爱好等造成了非常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在刺绣形势不断创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临摹、栩栩如生式的刺绣形式已经有了质的进步,能够展现出刺绣艺术领域中人们的超高刺绣水平。但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若是艺术始终维持现状,而不去创新和创造,那么其后续的发展之路也会不可避免地落入俗套,甚至使得传统刺绣文化的语言表达被制约,进而导致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无法被有效地传承和发扬。刺绣艺术从本质上讲是基于人类视觉系统的二维文化造型艺术,和所有的时间艺术有本质上的区别,若是在刺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单纯追求惟妙惟肖、一丝不苟、形象逼真,简单地对具象化事物进行复制粘贴,那么刺绣艺术作品也就相当于逐渐失去了本我。曾经过度吹捧顾绣的封建时期的文人,不认为刺绣是一类独立存在的艺术,而认为刺绣就是被当成“画作”供人观赏的,但是在刺绣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若是简单地将书画进行复制粘贴,那么刺绣岂不是变成了绘画艺术领域的从属物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样的错误认知也逐渐被改变,刺绣艺术逐渐发展到了全新领域,南通锦绣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逐步走上发展和创新之路的。因此,在未来南通彩锦绣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技艺、传承还是发扬光大,创新意识不可缺少。
南通彩锦绣文化的历史性传承与发展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才培育
校园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要想培养当代青少年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水平,并培养南通彩锦绣的继承人,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这一目标。因此,在传承和发扬光大彩锦绣文化艺术的过程中,需要基于学校这一教育阵地,找到教学的突破口。除了要展开广泛的宣传,增强人民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外,还需要让当代年轻人主动承担起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展现出校园这一阵地在使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成果,明确人才培育的重点,建立人才培育的目标,制定人才培养的方案,展开全方位、立体化的南通彩锦绣人才教育工作。在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工作中,主要包括四类继承模式,分别为家族、群体、社会、神授,虽然较为全面,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还是缺少在学校中的人才培育,这也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一大重点问题,更是未来传承和发扬南通彩锦绣文化的必然选择。教育这一工作的本质和重点就在于对文化的传递,让文化能够在社会中得到传承。教育工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再生的重要组织,是保障南通彩锦绣发展的重要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
长久以来,南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已经做得很完善,利用率也非常高,但是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逐渐成为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南通彩锦绣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上,认知水平较為滞后,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此,需要强化在南通彩锦绣上的旅游产品开发意识培育,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开发模式,研发出较为完善的旅游开发产品,为南通彩锦绣非遗传承和发扬光大打下基础。首先是在南通彩锦绣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上,需要基于当代人们的生活模式,保障产品开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对旅游产品的定位不能过于单调,不能将产品定位局限于观光这一层次,而需要对产品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还需要保障不能生搬硬套,要将其他地区或其他刺绣产品的旅游开发模式经过合理转化之后,使用在南通彩锦绣的旅游产品开发上。其次,需要深度发掘南通彩锦绣中存在的内涵,让其艺术特征和文化特色逐步演化为旅游产品开发的核心要素,并研发南通彩锦绣沉浸式项目,实现旅游和艺术生活之间的深度融合,让文化艺术体验真正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展现出南通彩锦绣的文化大众性特征。最后是需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深度,与其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实现南通彩锦绣的旅游一体化。
文化的本质,就是将不同区域的人连接起来,这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关注文化的协同性发展和一体化发展,是使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的重要保障。因此,将南通彩锦绣和当前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文化艺术和旅游资源的协同性与一体化发展,进而开发出内涵更为丰富、层次更高、水平更高的创新性非遗文化旅游产业,促使区域范围内的旅游产业走上一体化的发展之路,是现阶段南通彩锦绣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扬光大的重要途径。
提高从业者的文化水平
在南通彩锦绣的发展过程中,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十分重要。为了进一步推动南通彩锦绣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首先,需要保障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将继续教育作为主体,从根源上提升相关从业人员对刺绣文化的思想认知,从而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标。其次,需要从儿童抓起,保障南通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为南通市彩锦绣的发展和建设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只有南通市人民群众的综合素养和文化水平得以提升,才能促使彩锦绣的技艺得到改善,使彩锦绣逐渐走出南通市,走向全国,甚至是走向国际市场。最后,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可以积极鼓励与引导从业人员改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从业水平,加强与同行的沟通和交流,改善南通市整体彩锦绣的技艺水平,学习其他刺绣文化的先进经验,掌握现代化和先进文化的刺绣理念,改善南通市刺绣市场的竞争水平。
综上所述,南通彩锦绣作为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具备丰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通过对南通彩锦绣的制作工艺、艺术创新、发展途径的分析和探索,希望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楼云丽.刺绣工艺与民俗文化的传承探讨[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1,2(19):26-27.
[2]花艳红.南通彩锦绣壁画的装饰性语言研究[D].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20.
[3]代胜稳,张毅.南通彩锦绣的针法设计[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8(04):106-111.
[ 4 ]郁宗翰.浅析南通彩锦绣的韵外之致[ J ] .天工,2018(01):107.
[5]武琼玉.非物质文化遗产韵外之致——南通彩锦绣[J].纺织报告,2015(06):33-34.
[6]张学.南通彩锦绣主创群体研究(1959—1996)[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