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风婷,韩雪青
(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张太雷(1898—1927),中国早期革命家,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名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统一的组织。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主要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革命而献身。深入挖掘张太雷青年思想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张太雷青年思想的生成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生动实践,具备科学性;另一方面,张太雷青年思想宛若他的名字,震醒了旧中国的广大青年,对当下开展青年工作亦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从历史观维度看,张太雷青年思想的形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前人的智慧和优秀实践经验的结晶。张太雷出生于已衰落的封建世家,家境窘迫,生活清贫。当时的中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异常尖锐,已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即便处于这样的环境下,张太雷的父母并未忽视对他的教育。父亲张亮采是张太雷的第一任老师,教他识文断字、背诵唐诗宋词,教育他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父亲张亮采的熏陶下,张太雷就读西郊小学时十分勤奋,并立志做对国家有益的事。他曾在作文中写到:“今日之莘莘学子,明日之国家栋梁,应砥砺品行,刻苦求学,关注民众疾苦,思考祖国的前途,以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为己任……”[1]18随后凭借个人的努力和亲友的资助,张太雷在常州中学毕业后,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此,张太雷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树立了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家国情怀,这也成为他之后参加革命、入党建团、团结青年的精神指引。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类求解放的思想体系。大学阶段张太雷凭借出色的英语水平,谋得了由美国人主办的《华北明星报》的英文编辑一职。这份兼职不仅改善了他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使他开始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在认识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张太雷更加坚定要做震碎旧世界的惊雷,挽救中国人民于水火,拯救中华民族于危机。在此期间,张太雷阅读了李大钊写的《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文章,这些文章进一步激发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张太雷开始翻译社会主义文献,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力求为中国革命探索一条道路。他不仅率先加入李大钊创办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且决定出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写给家人的信中,他提到:“我想最好能自己独立生活,不要人家能操纵我的生活。”[2]1这里的“最好能自己独立”不仅仅指张太雷自己,也代表当时的中国需要独立、需要革命。所以张太雷远离家乡,将目光投向国外,到俄国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去找寻相关经验。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张太雷坚定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决心,同时认识到了青年在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为他后来开展青年团工作、领导青年运动提供了重要指导。
张太雷青年思想是他在参加五四运动、组织建立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参与筹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与发展的。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众多青年满怀革命热情加入其中,身为天津的先进青年分子,张太雷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当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传到天津,张太雷兴奋不已,积极响应并参与,他首先加入了北洋大学的学生会,参加学生会主持的支持和声援北京学生的各种活动。”[1]67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一方面张太雷接受了新思想开始觉醒,他对旧社会的黑暗深恶痛绝,决定以改造社会为己任,致力于探索真理,寻求救国救民之路;另一方面,在五四爱国运动的斗争实践中,张太雷看到了广大青年迸发出的革命力量和青年对推动革命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初步认识到从事青年运动工作对挽救民族危亡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后,张太雷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同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并开始参与组织青年工作。1920年,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由此诞生。为联合本地区先进知识分子,其他各省市纷纷效仿,开始建立本地区的青年团体组织。此后,北京、广州、长沙等地先后成立团组织。张太雷积极响应号召,同年参与组建天津地区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凭借突出的工作能力成为团书记。张太雷和团员们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办了宣传工人运动的报纸《劳报》,并到长辛店、唐山铁路工人中开展宣传工作。在张太雷的领导下,天津地区的社会主义青年团在组织工人运动、宣传民主思想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以后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天津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功建立是张太雷初步探索青年工作的生动实践,这为他继续领导青年、组织青年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各地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初期,因对青年团的性质、任务并不明确,没有统一的纲领和有力的领导者,青年团工作遇到了难题。1922年,张太雷从苏联回国后,积极从事社会主义青年团建设工作。同年,经过商议,决定在广州召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首次代表大会,以张太雷为代表的数位先进知识分子负责主持该次会议。此次会议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经过全体青年代表共同讨论,决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加入青年共产国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是张太雷进一步探索青年运动的成功实践。一方面顺应了五四运动以后中国青年运动的发展形势,引导青年投身中国共产党率领的革命大军,向着光明奋勇前进;另一方面,为张太雷指导青年运动,领导青年参加革命,把握青年运动规律提供了强力支撑。
1.指出青年的革命性特点
张太雷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和国家的政治情况,并借鉴国内外青年运动的经验,总结出那个时代青年的特点。首先,青年富有革命性的特点。“他是青年,总是比较富有革命性一点”[2]139,“尤其是殖民地上的青年学生,格外地趋向于革命”[2]139。张太雷认为,殖民地的青年学生大多数出身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同时本国的经济发展并不乐观。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殖民地青年学生对他们的未来深感担忧,这促使他们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其次,青年身上具备的革命性是隐性和不稳定的。不管是哪种制度下的学生,他们本身的属性决定了,一旦有统治阶级向他们伸出橄榄枝,他们的立场就会马上动摇。张太雷认为青年革命性动摇的原因是没有摆脱旧社会观念,他进一步指出,要想青年革命化,必须要扫除青年的旧社会观念。由此可见,张太雷科学客观地评价了青年的革命性特点,既看到青年身上的革命性精神,同时也发现了青年因受旧思想影响而导致革命性易动摇的情况。
2.肯定了青年的革命地位
张太雷是我国优秀青年的代表,是青年运动的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他自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后,就一心希望能够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祖国效力,为人民排忧解难。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的青年运动,张太雷积极参加国际共产主义青年会议。一方面,建立中国青年运动与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吸取其他国家青年运动的优秀经验,同时在其他国家青年运动领导者的帮助下认清国内形势,为我国青年运动的开展蓄力。通过交流学习和研究,张太雷明确提出,青年学生在革命中发挥着先锋作用,“证之各国先例,在无产阶级运动刚开始的时候,青年学生常常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2]130。在得到这一结论后,张太雷又对国内革命运动中青年的作为进行了分析,发现不管是五四运动还是其他爱国运动,青年都处于主导地位。 经过深入考察分析,张太雷认为青年在革命中具有先锋性地位,青年是推动革命工作的主要力量。
3.提出了青年的历史使命
1926年张太雷发表了《青年运动的使命》一文。这一时期张太雷的青年思想趋向于成熟,他开始思考中国青年运动的目的何在,中国青年到底肩负何种使命的问题。在文章中,张太雷对青年运动的意义作出了解释,认为中国的青年运动范围很广,并不属于狭义范畴。狭义的青年运动仅仅是指一种青年人的集合,为某一种目的的运动。这明显没有体现中国实际发生的青年运动的内涵,中国的青年运动的内涵远远超出上述范围。中国的青年运动并不是某一地区的青年发起的运动,而是结合了全国青年的力量。同时,张太雷还指出了青年运动的意义所在,并指出青年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之一。通过青年运动,青年要实现的不仅仅是自身的自由和解放,更为重要的是实现国家的自由和解放。“简言之,他(青年)的使命就是革命的事业。”[2]421由此可见,青年的使命就是要完成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事业,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张太雷对青年实现上述目标的能力丝毫不担忧,认为中国青年是有担当、有责任的好青年,认为他们完全有实力扛起实现解放的大旗。
1.做好青年思想引领,用马克思主义武装青年头脑
张太雷自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后,逐渐认识到引领青年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青年思想的走向影响着国家的走向,青年思想的高度关乎着国家发展的高度。中共一大召开后,中央决定在全国整顿和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党中央派张太雷负责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工作,他把思想建设放在青年工作首位,明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指导思想,并宣布“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张太雷认为当时中国青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扫除青年的旧社会观念和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青年的恶劣影响,利用学生会的活动和学生团体出版物来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青年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青年加入到社会主义革命运动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指导思想的确立,使得青年团的性质、任务更加明确,这无疑有效推动了中国青年工作的发展。
2.加强青年团结教育,团结各界青年参与革命运动
自古以来,有无数案例证明了团结的重要性。只有团结一致才能获得最大力量,否则很快就会被击败。张太雷充分认识到团结对于革命成功的重要性,他曾指出五四运动之所以能取得初步胜利,得益于青年之间团结奋斗。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团结逐渐松懈,张太雷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青年之间团结的主要原因:客观原因是中国革命因发展而自然分化以及帝国主义和反革命派的挑拨离间;主观原因是青年自身问题,青年群体依然存在信仰不同的问题,不够重视团结统一。张太雷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他认为首要任务是打破青年学生之间的分界线,减少反革命派离间的机会;其次要加强对青年的团结教育,利用出版物向青年宣传共产主义,进一步促进青年树立团结意识;最后,团组织要广泛联系青年,凝聚起各界青年,如青年学生、青年工人、青年农民等,团结一切青年团体,引导他们参与革命运动,为中国革命奉献青年力量。
3.关注青年发展需求,深入实际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张太雷虽然生于动荡不安的年代,幸运的是他有机会步入学校,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因如此,他深知教育对青年的发展意义之大,对青年能否成为栋梁之材至关重要。为此张太雷深入实际,了解各界青年状况,十分重视对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促进青年成长成才。1923年,张太雷基于对时代青年的观察,明确提出要关注青年的实际需求,注重加强青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和能力建设。 他在1924年发表的《少年国际第四次大会关于殖民地之新议决案》中谈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职责,“在教育方面要求普及义务教育和对于劳苦青年给一种政治的和自然科学教育”[2]164。除此之外,他鼓励在工业区设立夜校以及午校,以此来帮助失学的青年工人获得一定的教育。不难看出,张太雷对青年的发展殷切关注,他关心青年发展需求,努力创造条件帮助各界青年接受教育,这些举措赢得了众多青年的认可,不仅促进了青年的成长成才,同时促使广大青年能够成为为国建功立业之人。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亦是思想落地生长的现实土壤。张太雷在丰富的实践中总结出青年思想,又将青年思想付诸实践,其青年思想落实的主要路径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5日至1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在广州召开,张太雷作了团纲领和团章报告,团一大确定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性质和任务。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大召开后,大批青年自觉加入青年团,这一团体不断壮大。如何管理青年团和发展青年群众势力以及青年团如何援助共产主义革命成为张太雷思考的问题。张太雷高度重视团内教育工作,通过订阅团刊、设立团校、组织团员参与社会活动,向团员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提高团员的思想理论水平,使团员明确奋斗目标。在开展团内教育的同时,张太雷并未忽视青年团的发展工作。他积极关注各地青年工人、青年农民、青年妇女等青年群体的状况,帮助他们改善经济状况,向他们宣传共产主义,鼓励他们加入青年团,从而发展青年团体。在接近青年、关怀青年、赢得青年信任后,张太雷加强了对青年团体的政治教育,通过宣讲和普及教育提高青年的政治意识,使青年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本质,启发青年向无产阶级靠拢。在这一时期,青年团起到了教育青年、组织青年、团结青年的作用,切实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青年运动的开展。
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学生心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20世纪初期的中国学生也不例外,希望发挥自身力量为国效力。五四爱国运动中,青年学生是主要参与者。五四运动后出现的大量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报纸和期刊,均由学生指导和编辑。可见,中国学生的力量不容小觑,尤其是青年学生。张太雷认为青年学生有朦胧的革命斗争观念,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他指出“我们必须把中国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集团从所有对我们有敌意的社会集团中分离出来,并通过在学生中建立核心,宣传和介绍我们的思想”[2]54,从而赢得学生这一团体的力量。张太雷认为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革命积极性,将学生力量有效利用起来,就必须有一个能对学生活动起到组织引导作用的团体,于是,学生会应运而生。学生会通过办《学生会报》向学生宣传政治理论,通过举办演讲大会、俱乐部、音乐会、戏剧团等兴趣活动吸引广大学生加入学生会。如此,通过学生会这一组织将学生团结起来,进而为革命服务。他提出设立劳动补习学校,让学生帮助青年工人学习知识;组织学生到乡间旅行,通过戏剧演说等形式向青年农民宣传共产主义。由此可见,学生会这一组织在当时起到了组织、团结青年学生,发挥青年学生力量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青年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的思想和事物,青年思想引领工作更加复杂艰巨。做好广大青年的思想引领工作、坚定青年理想信念是张太雷领导中国青年工作的基本经验,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我们的工作重心应在以下几点:首先,必须加强对青年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利用学校思政课、宣讲会、新媒体等向青年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生成逻辑、基本原理和科学真理性,让广大青年切实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其次,必须强化对青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尤其是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抓好思政课堂、用好红色教育资源,引导青年从百年党史中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最后,必须加强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火热的青春,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3]3,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坚定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青年正处于思想塑造成型的关键阶段,一定要借助多方资源进行正确引导,必须用正确的思想灌溉正在成长的青年,从而坚定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广大青年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在近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不管处于哪一阶段,青年的作用都不容忽视。青年作为有生命力的群体、有独立思想的群体,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和创新意识,这有助于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推动我国社会全面发展。在新形势新背景下,青年又有新的使命和目标,那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人能力和素质,发挥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科技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完成伟大使命,靠单个或某些青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广大青年都参与进来。首先,我们要多组织并鼓励青年积极参加以提高青年思想素质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激发其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必须推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合理改革。只有深化共青团改革,才能破解共青团发展难题,使共青团工作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继续发挥共青团引领青年的作用,凝聚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年学生、青年公务员、青年农民等广大青年群体,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注入青年力量。
时代不同,青年被赋予的使命也不同,青年呈现的时代特点亦不同。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正确、客观地认识青年群体,准确把握新时代青年的特点,结合实际培养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献身的青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特点做出了客观分析。首先,“青年是常为新的,最具创新热情,最具创新动力”[3]4;其次,“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3]4;最后,“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3]4。由此可见,青年群体是积极向上的,孕育着无限希望。然而,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受各种思潮影响,也存在不少“佛系青年”“躺平青年”。为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青年群体的发展,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4]这一教育理念,为新时代青年发展铺路架桥,引导教育青年为新时代建设添砖加瓦,坚定为党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注:本文系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