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401122)
主题词:新能源汽车 国际化 战略 品牌培育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换道发展的战略性、历史性重大决策,该战略从萌芽到确定为国家战略,总体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成果较为显著、目前处于国际领跑地位,被全球广泛认为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汽车产业国家战略行动。以2020年为时间线和分水岭,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成为深度影响全球国际关系和产业发展的重大因素,全球汽车产业芯片出现供应短缺,汽车产业发展模式和国际贸易也因此深受影响。2020年10月,国办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新能源汽车2035规划”),这是我国汽车产业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之后,为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重要的国家汽车产业顶层设计。
作为承载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到强重要突破口和重大使命的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破局的关键性力量,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自身特性、特殊国情和历史性机遇因素。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是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汽车产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约束下,我国传统汽车投资收紧后,新能源汽车是近年来投融资、国际化最为活跃的领域之一,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产业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作为世界大国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长期徘徊在100 万辆以下,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长期以来缺位上下一体的汽车产业国际化顶层战略设计。鉴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国家战略推动下获得的繁荣发展,其在我国汽车产业新一轮汽车强国建设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承担着极其特殊的角色和作用,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也因此具有更加宏大和重要的内涵。我国能源汽车国际化和传统汽车产业国际化有重大区别,核心重点在于实现国内国际双向国际化,而不是国内市场国际化,终极目标是在于培育起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2035 规划开局之年,我国汽车出口首次从长期百万辆级别实现超过100%增幅,达到突破200 万辆规模,其中新能源汽车达31 万辆,研究判断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态势、机遇及风险,研究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总体战略构想,提出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中国品牌的思路、路径和措施建议,其重要性、紧迫性尤为凸显。
我国汽车产业由于长期以来依靠国内市场,海外发展成分较弱,特别是有别于欧美日韩汽车强国外向型汽车产业经济特征,我国在汽车产业国际化方面系统性深入研究较少,因此开展新能源汽车以及整个产业国际化研究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2.1.1 多个周期叠加作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复杂化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周期、政治经贸关系进入新阶段。全球汽车产业也正经历深度变革,产品正在被重新定义,如软件定义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新“四化”正引领全面改写汽车产业价值链,汽车与能源、交通和信息与通信(ICT)技术融合发展成为基本共识,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汽车国际化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汽车市场已深度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国内市场国际化;新能源汽车海外国际化得益于我国新能源汽车规模引领全球、先行先试系统化推广应用的比较优势,总体局面相对于我国传统车国际化要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更多体现在研发设计、投融资、供应链方面,但受疫情影响我国新能源汽车需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国际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和产业环境,需要克服国外新能源汽车规模化市场培育及相关消费支撑体系尚不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
2.1.2 赢得战略主动权,换道发展积累新能源汽车比较优势
2005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开辟了纯电驱动优先发展的新路线,并持续、坚定地朝着既定路线发展。在国家政策引导、地方推动的多种要素作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规模已连续多年引领全球,具有高起点、规模化、先行先试先发的优势,堪称我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首次在汽车领域获得产业战略主动地位,同时营造出未来3~5年我国汽车产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战略机遇窗口期,对新能源汽车而言其重大意义在于在汽车产业变革时期,把这种国家战略主动优势转化为以新能源汽车为助力,实现产业全球新分工价值链跃迁,以及综合利用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多种比较优势,来实现国际化“多维一体”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价值塑造。
2.1.3 顺应产业变革大势,中国逐步崛起带来融合发展比较优势
全球产业变革推动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和共享化演进,汽车及相关产业生态和价值链体系正在重塑,汽车与能源、交通与ICT产业融合发展,跨界融合创新、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汽车制造业环节利润不断下降,汽车企业纷纷由制造商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业务领域由以汽车产品研发制造为主,向汽车租赁、出行服务、数据支持和回收利用领域拓展、延伸,自动驾驶、移动出行和数字化成为了产业新风向标。新能源汽车作为智能化、网联化的绝佳载体,其国际化需要综合考虑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总成产业纵向能力的全球产业体系,以及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充电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通信基础设施、材料能源供应的全球体系。近年来,我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建设稳步推进,以华为等企业代表的ICT产业发展成为全球重要力量。中国体制赋能,为我国实现汽车与能源、交通、ICT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中国新能源汽车具有融合发展、系统性能力的比较优势。
2.1.4 开放竞合势不可挡,我国新能源汽车两线作战迎全新挑战
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属于后发追赶角色,长期以来主要依靠庞大国内市场支撑,内向型产业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和美国有一定相似度;德国、日本、韩国等汽车强国属于典型的外向型产业经济,其汽车品牌过半销量依赖海外市场。相对已完成整合的国际大型整车及零部件企业而言,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实力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海外发达国家汽车市场进入壁垒高,我国汽车海外国际化发展程度总体不高,主要原因:
(1)长期以来我国汽车海外市场总量未能越过100万辆门槛;
(2)多次进入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但屡受挫折(历史经验表明,在汽车领域中国汽车产业实施“从低到高的仰攻作战”,成功率较低)。
研判区域汽车市场、企业格局态势,未来总体都将朝着更加开放、全面竞合、竞争为主的方向发展。目前,主流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处于新阶段,从相对单一的实物贸易向现地生产组合模式转变,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超常规发展在时空节点上多有重合,这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是有利的条件。从新能源汽车开始中国市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未来中国汽车国际化课题面临国内国际化和海外国际化两个市场的竞争主体。
中国在传统汽车领域长期处于追赶角色,全球汽车产业话语权主要掌握在欧美日汽车强国手中,中国汽车全球化突破特别是品牌向上突破屡受挫折。但随着新科技革命及新能源汽车发展时代机遇的到来,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汽车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世界各个汽车企业近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新技术、新理念、新场景、新模式等关键要素最为活跃,这给予了中国品牌实现全球化的信心和历史性机遇。
2.2.1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全新内涵
展望2035,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至少应包含国内市场国际化和海外市场国际化双重意义。一方面,国内市场全面开放,关税、贸易壁垒(合资股比等)逐步取消,国内汽车市场的定位早已不再是市场换技术的筹码,而是开放合作的基本盘,产业融合发展的试验田,消费升级、技术升级、标准升级的国际制高点,是夯实中国基础科技、商品研发、智能制造、信息服务、创新人才储备国际比较优势的源泉和载体,国内新能源汽车近年来表现最为突出的5 大特征如下:
(1)国际头部新能源汽车特斯拉进入中国后发展成效及由此带来的巨大鲶鱼效应;
(2)以“蔚小理”为代表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和ICT跨界造车对中国传统汽车造成的巨大冲击,传统OEM积极拥抱国内外造车新势力;
(3)以Z 时代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汽车消费主体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全新品牌印象,不断反向重新定义新能源汽车;
(4)我国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国际化包含了对汽车工业国从科技交流、研发合作、供应链整合、标准体系协调到市场开发的本地合作,对其传统汽车市场及模式的新能源化输出;
(5)也包含中国能否以产业融合的形态输出中国模式、中国标准以及中国方案,向汽车工业国之外的市场尤其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从基础设施、交通体系到产业能力、先进产品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分别从智能制造、工程建设和基础资源(能源)、基础数据上保障国际产业分工和产业价值链的攀升。相比之下,走出去比国内市场国际化更为重要。
2.2.2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动力与机遇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动力主要有3大来源:
中国汽车产业自身的内外部资源积累、持续的消费市场需求和庞大的产能供给对汽车产业升级的驱动力。驱动力主要来自于我国汽车产业体系内部,无论是传统汽车还是我国新能源汽车都基本进入产能过剩的存量时代,新能源汽车走出去是必然的战略选择。
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ICT产业体系和基础设施体系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发展的推动力。和传统汽车产业显著区别在于,由于新能源汽车全新的产业特性,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除了以往产业内部动力之外,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我国ICT产业、动力电池等供应链体系、充电等基础设施体系在国际上具有比较竞争优势,业界普遍认为支撑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以上体系较传统汽车零部件体系具有国际竞争力,增强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竞争力。此外,我国新能源汽车体系背后全新的股权投资是国内外各类资本体系,其必然要求我国新能源汽车实施国际化发展进而获得最佳投资回报,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性推动力。
中国实施全面高质量发展转型国家战略,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决心和执行力对产业价值链跃迁、扩大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的牵引力。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国家自信不断增强,近年来我国更加积极主动全面地参与国际事务,这种态势同样传导到新能源汽车产业,汽车产业走出去的呼声高涨、共识日益增强。
以上3大动力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重大利好,更为关键的是3大动力形成了历史交汇,进而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3点:
全球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竞争中电动化曾3次对抗燃油路线失败,得益于电动化支撑技术体系进步和中国汽车产业战略决策力,全球第四次新能源汽车浪潮主要由我国全面推动,进而造就了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中首次获得战略先机,进而逐步构建了全体系先发优势。
当前,尽管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一定先发优势,但近年来全球汽车强国和车企纷纷加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凭借企业底蕴、资本、品牌、管理优势不断追赶。全球气候保护、能源体系、交通体系、汽车标准体系驱动各国重新站队“汽车朋友圈”,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进步和扩散带来能源净输入国在产业升级和能源安全保障上有了新选项,叠加世界传统能源安全保障日益不稳定,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赢得了若干产业(市场)窗口期。
历史经验表明,国际化战略相对于本土作战具有更大的挑战性,需要营造在企业、产品和品牌竞争力之外的其它必要条件,比如货币结算体系、经贸关系、国际关系等,否则没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实施国际化即便短期实现市场突破,但从长期看守不住。全球新兴工业国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正在有力改变世界汽车保有量不均衡和汽车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的现象,各具特色的汽车市场需求和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将是长期释放的过程,需要既有敏锐活力抓住市场机会,又有较高组织度瞄准长期目标不动摇的中国新能源汽车集团军协同走出去。
2.2.3 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问题挑战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首先需面对和传统汽车国际化同样的共性问题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这个问题主要是历史遗留问题,我国是汽车产业后发工业国家,由于起步晚、基础差、长期依赖合资的原因导致我国汽车产业长期汽车产业在国际化战略方面是缺位的、模糊的,没有在政策、法规、金融、产能、市场这些超越企业和行业组织之外的关键资源投入,和沟通协调机制方面形成一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而导致中国车企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没有较好的关键性外部支撑环境,在行业自治方面也缺乏统一、有力的协调协作和交流机制。
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在战略、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能力不足,自身体系能力无法支撑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发展的战略要求。
①大部分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目前大部分企业的视野关注点都在国内,对国际市场的重视与培育还没有提上议程;
②产品、技术力、品牌力还无法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提并论,特别是在国外汽车发达国家或跨文化目标国对中国汽车品牌基本是无感的,品牌打造能力与品牌影响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③国际化供应链资源整合能力与资源配置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特别是缺乏国际化人才和跨文化管理能力;
④海外项目风险管控能力尚需进一步加强。
中国品牌传统汽车海外发展的目标国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出口往往受当地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法规不健全、金融体系不完整、政府部门职责不清、相关政策变化较快、汽车产业配套体系能力较差的制约,造成诸多中国车企在海外的投资设厂步履维艰。此外,海外市场小批量、多品种的需求方式与国内市场大批量、少品种的供应方式存在错位,需要中国车企建立一套适应海外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敏捷高效的产品体系。
经过多方调研和访谈知悉,中国品牌汽车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常常因为多个品牌同时进入相同目标市场而出现过度竞争的现象,甚至被外商利用;再加上其产品性能和质量同质化较为明显,缺乏差异化竞争手段,难以形成中国品牌合力,导致过去中国品牌在海外普遍被视作低价低质产品;也出现过个别企业为抢占市场采取降价策略,不仅导致了中国品牌间的恶性竞争,更严重损害了中国品牌的整体形象。
此外,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还需要面临以下特性问题:
中国汽车企业以往经营的国际市场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市场,正在或即将开发的汽车市场如伊朗、埃及、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右舵)、印度尼西亚(右舵)、越南、比利时、沙特、阿联酋、泰国(右舵)、马来西亚(右舵)、伊拉克、巴西、南非(右舵)、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其中多数国家能源供给结构与中国迥异,低油价、低法规要求导致这些市场以传统燃油车需求为主,我国传统整车企业国际化人力、资源、经验形成的市场路径依赖与新能源汽车需求场景不适配。
当前,全球优先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除了中国均是实现工业化、完成大规模通讯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和企业需要内外两个市场的稳定发展,或采用由点到面形成城市、国家、联盟的出海策略路径,构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朋友圈”以实现中国方案输出。
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产业规划、城市规划、电网规划、配售电建设、建筑标准、交通管理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种国家级的配套体系升级不是自由市场短期竞争出来的,全球基础设施分布极其不均衡,短期需求的发达国家市场和长期需求的发展中国家市场都需要长期投资升级基础设施,这个矛盾为中国的系统优势、制度优势提供了机会背景。
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发展将对锂钴镍锰等稀有金属的需求提升了若干个数量级,如果叠加下游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大规模普及,将再次引发全球基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争夺;
另一方面,汽车新“四化”概念的广泛接受带来车辆数据价值重估,伴随新能源汽车成为大国产业竞争重要赛道,由此可能引发对数据资源的争夺。
鉴于本文主要出发点是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国家竞争战略,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其它国家可供参考的成熟模式经验,因此需要对全球汽车及相关产业国家竞争历史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和启示性意义。通过对全球典型国家、典型车企、典型模式在国际化方面的成败经验,发现德、日、韩等利用全球汽车重心转移机遇,把握发展机遇,扶持本国车企外向发展,实现出口占比50%,最终发展成为汽车强国,其发展经验放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新趋势下仍具有变通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图1)。
图1 美德日韩等汽车强国国际化经验及对中国的借鉴及启示
历史经验表明,德国、日本、韩国等具有一定体量和实力的区域性国家,可以通过实施“国家-产业-企业”三位一体的汽车国际化战略跃迁发展成为汽车强国。德国是汽车发源地,但历史上德国被美国凭借“流水线”的新技术、新模式而超越;日、韩汽车工业依靠美国同盟关系,通过抓住产业机遇培育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汽车品牌,如丰田、现代等。德日韩等本土车市容量有限的汽车强国崛起高度依赖国际市场,这些国家都采取了“产业+资本+政治”捆绑向外的外向型产业战略,大力推行国际化战略,美国、中国等大容量、开放性、新兴汽车市场在为其崛起提供了重要的市场要素。
全球汽车产业重心在德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等国家间变化迁移,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变革与产品创新、经济发展及车市容量,历史上每一个汽车强国的崛起都是本国汽车产业界与本国政府推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汽车产业的国家竞争离不开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综观历次全球汽车产业重心转移及新旧势力更迭,核心原因在于技术和市场变革,而且每次变革期都有一个10年左右的时间窗口,其中发生拐点前后的3~5年是最为关键的战略机遇期。例如日本产业追赶美国抓住了美国婴儿潮时代战略窗口期,日系经济型车系抢占美国婴儿潮时代新生的车市需求,成功向上突围;美国特斯拉和中国蔚小理等互联网基因新造车力量借助产业变革战略机遇,重新定义汽车细分领域产品、品牌、生活方式、商业模式,以颠覆式思维破解传统格局。全球汽车中心转移时间表及主要诱因见图2。
图2 美德日韩及中国等在全球汽车中心转移时间表的主要历程及机遇对比分析
历史经验表明,德国、日本、韩国等区域性国家的国内汽车市场容量有限,汽车产业发展必须依靠海外市场进行产能布局、开拓海外市场,即便是美国其汽车工业最辉煌的时期海外出口比重也非常大。德日韩等国汽车产业崛起高度依赖国际市场,美国市场和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为其提供了重要机遇。通过对全球汽车强国和排名前10 的汽车企业海外市场份额分析数据,总结了海外市场占比是评价汽车国际化成败的关键指标(表1)。
表1 美德日韩及中国汽车海外市场占比对比分析表
汽车企业是市场竞争主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企业和品牌是汽车强国的重要标志。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还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汽车品牌和企业,尽管规模总量方面我国目前有部分汽车集团挤进全球Top10,但其中很大部分依靠合资公司贡献,其国际地位并没有得到真正认可,以中国汽车品牌的维度看中国汽车集团的销量却长期排在全球Top10 以外。在零部件领域,也只有上海华域、潍柴、宁德时代、福耀玻璃等为数不多的企业才在近年来挤进全球主要零部件供应商。全球500强排行版、汽车企业市值、全球最有价值汽车品牌排行榜等是衡量全球汽车企业和品牌竞争力的重要参考。在国际权威机构发布的全球汽车品牌综合排名中,中国汽车品牌长期缺席全球前15。其中英国品牌评估机构Brand Finance 发布“2021全球最有价值的100个汽车品牌”排行榜中,前50 名中中国只有3 席,即吉利品牌(第21 位)、长城哈弗品牌(第25位)、比亚迪(第30位),这已经是近年来中国品牌的最好排位,可喜的是中国汽车品牌排位逐年呈上升态势;全球和中国品牌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特斯拉、蔚来分别位居第6 位、第56 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尽管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依靠国内市场在市占率方面获得全球Top10 席位中的3 席,但品牌价值距离特斯拉、日产、宝马等还有相当差距。
以包含电动化的“新四化”、科技革命及融合创新为基础的新一轮汽车变革正演绎出新一轮汽车产业重心转移战略机遇,综合看中美具有综合的比较优势,美国、德国、日本、韩国技术储备各有特长,但当前阶段全球主战场和重心在中国,中国阶段引领、美国次之、欧洲崛起中,中国的阶段性比较优势存在被老牌汽车强国赶超风险,2020~2021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开始提速发展。研究认为,全球汽车电动化浪潮孕育出全球汽车产业重心转移的战略性机遇,未来3~5年是留给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时间窗口,中国必须把握住未来5年战略机遇窗口期,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实现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对于5年的战略机遇期的研判,主要来自于对全球政治经济周期、产业历史经验、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周期的综合考量。
鉴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是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最为重要的规划指引,本文提出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规划目标节点保持与其对齐,分为总体目标以及产业、市场、技术、企业4项主要指标分解目标。
总体目标:力争到2035年,构建由中国引领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产业生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品牌。
情景假设:由于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国家战略,对于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目标预期存在因战略、机制、要素差异而出现不同的情景假设。经过梳理,认为主要存在3种主要情景,暨激进乐观情景、适度发力情景和自由发展情景,3 种情景对应3 种不同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结果。
(1)激进乐观情景是较为理想的场景,实现的必要条件要素需要形成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和协同推进机制,中国品牌新能源汽车形成内外兼顾、以外为主的产业经济型态,整个产业可实现高效协同,尽全力可能配置资源和措施来促进新能源汽车国际化;
(2)适度发力情景指的概率较大的中间选择,该情景的边界条件或特征是没有形成系统战略措施,从国家到产业逐渐凝聚起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共识,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汽车行业组织等在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有效促进作用,比如降低走出去的交易成本和产业信用问题等;
(3)自由发展情景指的是国家不单独给予重要扶持,主要依靠企业自身以自由市场竞争的策略走出去,海外国际化方面可能适度发展、有所突破。
通过分析研判,3 种情景中最理想的是激进乐观情景,最大概率是适度发力情景模式。
以激进乐观情景为例,研提了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目标,如表2所示。
表2 激进乐观情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目标/愿景
综上分析,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从国家战略、协调机制、技术创新、市场潜力、产能售服、企业动能以及外部竞争等多维度进行梳理,研提出4种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主要的思路和模式可能性。4种思路如下:
思路1:实施全球视野、开放合作战略,利用两种资源扩大中国新能源汽车在科技创新、研发、产能布局与制造供应、信息服务和ICT产业基地的比较优势,预期效果如表3所示。
表3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在思路1作用下的预期效果
思路2:实施中国经验价值链整合战略,采取产品(车辆)、服务、数据多链条驱动战略,通过中国市场积累的“智能制造+落地服务+数据应用”方案模块重组后,匹配不同特征的新能源汽车国际目标市场需求,优先探索研究城市级的样本和解决方案,预期效果如表4所示。
表4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在思路2作用下的预期效果
思路3:探索品牌先行、纵向集成战略,打造中国品牌整车集团+中国品牌零部件集团+中国品牌数据服务集团等“多维一体”的国际化模式,预期效果见表5。
表5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在思路3作用下的预期效果
思路4:实施国家背书的产业协同战略,发挥中国规模化工程应用优势,“能源+基础设施+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汽车产业协同”多元素复合推进落地,预期效果见表6。
表6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在思路4作用下的预期效果
以上4 种思路需要匹配4 类不同体系的战略设计、资源投入、行动方案和保障措施,才可能取得相应的预期效果,每一种思路模式有其特定的前置条件和场景要求,在此不逐一展开。
结合前文所述,综合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2021-2035年)总体战略构想,如图3所示。
图3 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2021-2035年)总体战略构想
在关键路径方面,主要规划了4类模式路径:
在缺少顶层设计情况下的单一制造业企业突破,对各方资源需求少,目标设定低,主要以来企业自身海外发展资源能力。
主要瞄准城市级解决方案,适合中等规模企业集团提供城市级整体电动化解决方案,对资金、技术、产品、运营的资源要求较高,目标设定较高,需要有城市层面的顶层设计,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较多的城市样本可供参考,在海外推广时需要积极吸纳本地化合作方来共同赋能、共担风险。
“多维一体”的品牌国际化模式,需要展开大规模的重组并购,对资金、技术、运营的资源要求高,目标设定高,需要国家层面顶层设计和推动,目前吉利、长城等企业在传统汽车领域采取了这种模式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有国家背书和大力推动的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需要大规模实施中国规模化工程应用,对资金、技术、能源、外交、运营的资源要求最高,目标设定最高,需要国务院或更高层面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和执行。
在具体实施方面,建议采取分阶段实施,其中将2021~2025年定义为探索发展阶段,将2026~2035年定义为中长期发展阶段。对于探索发展阶段(2021~2025年),在基本脱离政策扶持(补贴等)、依靠商业模式支撑可以实现与传统汽车在某些应用场景形成替代关系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机制尚未形成的情况下,短期内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化还是以国内为主,通过逐步探索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之后再大规模实现海外国际化;海外国际化,将在某些特定区域市场、特定场景、特定模式(技术、标准等走出去)进行重点类型化突破,比如特定城市、城市群借鉴中国推广模式经验以城市整体解决方案先行先试的方式进行推广,要善于打组合拳,提早进行全球化产能布局,在产品、服务、技术、标准、资本、管理等多要素协同“走出去”。
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战略,特别是上面提到的规划目标、思路模式、发展路径,笔者认为要取得我国新能源汽车全新的国际化发展成效,需要国家政府、行业组织、产业链相关企业等共同努力,在凝聚共识、顶层设计、战略制定、行业自治、产业协调、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周密安排,笔者建议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1)系统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确立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框架原则,创新性应用相关国际通行规则,形成中国特殊的正负面清单制度;用好国内国际化政策,积极开展国家高层次对话,以国内市场促进国际市场的开拓,实现国内国际化和海外国际化协同发展;梳理出国际化发展政策工具箱及组合应对策略。
(2)成立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行业协同推进组织,建立多方联合、多位一体、强化支撑、务实推进的产业协调机制和交流机制,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构建国际化发展专家智库,形成对国际化发展事务敏捷高效应对机制,能够及时敏捷应对各项国际化发展复杂局面;通过组建海外区域的产业联盟,提升对海外区域的协调和服务能力。
(3)建立政府牵头或有政府背景的海外发展支持政策和资金,建立海外投融资平台。加强对外投资立法,强化海外发展法律保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规范企业境外经营行为,建立对外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出口产品技术性贸易服务平台,完善应对贸易摩擦和境外投资等重大事项预警协调机制。
(4)由政府牵头,协调相关部委出台相关的支持政策,推动汽车产业海外产业园(含新能源汽车)的建设,获取当地优惠政策的支持并实现部分零部件的本土化生产。对涉及“一带一路一洲”沿线国家等国家战略相关的海外投资项目,进行政策倾斜或寻求特殊通道。
(5)借鉴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经验,大力在海外重点市场,以城市/城市群/特殊区域推广中国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针对目标区域需求设计针对性整体解决方案。
(6)协调政府相关部门,推动新能源汽车标准国际化发展,实施国内外标准互认、人民币结算,进一步完善出口车型认定、出口许可证申领制度环节,方便企业开展出口业务。
(7)建立规范的海外国际化经营准则和协同出海行业自治协调机制,讲好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故事特别是创新发展内涵,塑造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良好形象。
(8)组织编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重点工程和近期战略行动计划。
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是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迫切需求,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参与国际汽车价值链重构、打造中国汽车品牌、实现汽车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需要引起我国汽车产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和相关产业链企业的高度重视,形成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专项国家战略十分重要,从战略高度、发展路径上改变发展思路,再通过国家推动多边经贸合作、结算交易基础设施的重大举措,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交易成本。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所在单位及行业关于汽车国际化发展的丰富文献,也广泛调研了相关企业、专家,力求提出的发展战略在系统高度、前瞻引领、实操落地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起到较好的参考作用,但当前国际关系特别复杂以及存在的不确定性,相关组织和企业在参考本文进行新能源汽车国际化业务时请务必审慎理解我国新能源汽车国际化发展的构想,充分理解相关观点的出发点、前置条件以及适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