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楠
近期,民进党当局遏制两岸融合发展再出新动作。据台媒报道,仅3月就有至少10家陆企约百人遭到台调查部门搜查约谈。台相关部门行为极为激进,不仅直接进办公室搜查,甚至扣押设备与人员,还未审先判发布消息称“陆企利用台湾当地人非法从事半导体设计”,相关官员直言不讳要“以震撼性行为为'经济间谍法'造势”。
所谓“经济间谍罪”是民进党当局向民意机构提出增修的犯罪行为与罚则,对所谓“经济间谍窃密、泄露给中国大陆或境外敌对势力”可判处5-12年有期徒刑、罚款最高可达1亿元新台币。值得注意的是,该法案仍处于审议阶段,并未成法。岛内以此痛批民进党当局对部分陆企的打压行为没有正当性,属于“绿色恐怖”。
事实上,这是民进党当局掀起的新一波钳制两岸产业合作特别是高科技产业合作的逆流。自2016年蔡英文当局上台后,推动台经济与大陆“脱钩”便是其“渐进式台独”路线的重婆一环。在过去几年中,民进党当局为实现台经济“脱陆入美”可谓绞尽脑汁,比如花费巨额代价强推“新南向政策”、鼓励台企积极赴美投资,利用中美贸易战大力吸引台商回流岛内投资发展,但两岸经济关系并未疏离反而更趋紧密。大陆海关统计显示,2021年两岸贸易金额相比2011年翻了一番,增长至3283.4亿美元,大陆稳居台湾地区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相关统计也显示,2021年台对大陆出口依赖度高达42.3%,两岸贸易额占台湾外贸比重从2011年的28.6%增长至2021年的33%,增长4.4个百分点。
民进党当局也意识到与大陆“全面脱钩”既做不到且只会让台商台企蒙受巨额损失,便逐步将钳制重点放在高科技领域,意图追随美对我实施“小院高墙”式遏制策略,强力限制两岸在以半导体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深入合作。此次遭民进党当局打压的在台陆企便主要集中在半导体领域。更恶劣的是,民进党当局难以明令禁止台高科技人才赴陆资企业工作,便采取袭扰手段,意图制造寒蝉效应。
客观而言,当前台半导体产业(特莉是芯片设计与代工制造)技术水平相较大陆仍有一定优势,这与台起步较早、产业体系发展较为完备、较易获得国际技术转移密切相关。但近些年大陆半导体产业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尤其在充沛科技人才储备、巨额资本投入与庞大市场规模支持下,前景可期,需要的只是时间。
民进党当局强力限制两岸高科技产业合作极不明智。这无法改变岛内人才西进大陆发展势头,据岛内最新公布的针对80后就业调查显示,56%的人想离开台湾工作,有33%的人首选大陆。与大陆更高的薪酬待遇和更宽广的发展空间相比,民进党当局的遏阻举措难有实藤效果。这还可能激化两岸产业竞争甚至内耗,面对大陆产业升级,台湾高科技产业如能找准相应位置、积极嵌入大陆产业链,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相反,民进党当局如果死抱防范甚至敌对思维,当前台湾为数不多的优势产业就可能重蹈被替代的覆辙。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民进党当局积极配合美战略需要、促成台半导体赴美投资实属与虎谋皮,近期美政府为半导体产业提供巨额补助,但只有美本土企业才能获得。岛内有识之士已发出警告,台积电可能变成美同行业竞争者的职业训练所。
由此可见,抛弃“台独”意识形态,在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经济视野下,按照市场规律推动两岸产业深度融合,才是台产业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