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机遇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又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中华民族踏上了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国人民开启了伟大的中国梦。
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2021年,《求是》杂志刊发了以中国作协党组署名的文章《新时代文学要牢记“国之大者”》,进一步阐述了新时代文学必须高举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成果。“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必须感国之变化、立时代潮头、发时代之先声,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大时代必然产生大思想家和大作品。这是人文思想领域对一个大时代的积极呼应,也是文艺工作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而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同样包含了文学的自信,文学史的自信。这是我们这一代文学工作者的时代荣耀和必须确立的坚定信仰。而诗歌作为文学运动的先行者,必将以它超验的审美直觉找到诗歌与这个大时代的契合点,从而达到对审美对象正确的感知、判断和把握。
一个大时代需要与它互相辉映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诗歌不仅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而且还要积极地弘扬时代精神,彰显我们这个新时代的本质。
时代感是对当下正在发生的社会变革的真实反映。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民族复兴和中国梦;两个一百年的奋斗征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都是我们新时代正在发生的大事件,也必然成为我们诗歌创作中应有的元素。而正在发生的和真实的反映是时代感的两个基本点,只要把握好,我们的诗歌创作就不会偏离新时代的要求。说到时代感就离不开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内涵有它的科学性、实践性和特定性。时代精神集中表现于社会的意识形态中,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共同的集体意识。包含但不限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对自由的向往、悲悯的情怀和人文关怀,这只是人类的普遍意志,而不是新时代的主体精神。
具体到诗歌创作上来说,一个大时代应该有这个大时代特殊的语境和意境。语境和意境都是我们新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比如“高铁”“互联网”“5G”“一带一路”“量子”“北斗”“中国芯”“中国梦”“民族复兴”等等,都是这个新时代产生的新的语言要素。不是说我們的诗歌中必须要出现这样的词语,只是我们要去发掘与这些语境相对应的诗歌意境。而“一切景语皆情语”“意象也是心象”,我们内心想什么便会忠诚于什么,我们有什么样的情感,便会有什么样的情景。在这个大时代的舞台上应该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道具和新的表现形式。这既涉及到新时代诗歌意象的建设,也关系到具体作品的生命力和审美意义。
大时代呼唤大诗歌,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诗歌呢?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张华的诗作“虽名高曩代,而疏亮之士,犹恨其儿女情长,风云气少”。在这里,钟嵘强调张华的诗歌是“儿女情长,风云气少”,所谓风云气,我想,应是大诗歌之气。同样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不有屈原,岂有《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山川无极,情理实劳。金相玉式,艳溢锱毫。”这里的“壮志烟高”同样也是大诗歌应该具有的某种气魄。而大江东去和晓风残月、金戈铁马与小桥流水除了是诗人自身的审美取向外,也是诗人人格和境界的体现。你可以写个人情感、个体经验、小众情怀、内心独白。你也可以写大众视域、民族复兴、集体主义、时代精神、国家意志。但最终都必须统一在新时代的新使命和新任务中。
究竟什么样的诗歌才称得上“大诗歌”呢?
首先,境界和格局要大,格调要高,视野要开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像杜甫的《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便具有大诗歌的审美气势和审美特性。其次,诗心悲悯,充满了巨大的人文关怀。比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和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些诗歌集中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倾向和审美态度。然后,有足够的政治觉悟与道德良知。比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倾注了诗人全部的创作热情和高度的审美智慧。再者,还应有严肃的创作态度,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最后,便 是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岳飞的《满江红》都深刻地体现了诗人浓厚的民族情义。这些都是大诗歌必不可少的要素。
从艺术形式上看,大诗歌一般要求选题光明,结构稳重,意境大开大合。用词和造句符合大众审美习惯。而真正的大诗歌一定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包括政治觉悟、人民生活、时代精神、民族伟业甚至国家意志。但大诗歌容易走空,看似冠冕堂皇,义正辞严,而内容单薄,思想肤浅。这要求诗人必须真正地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和时代。从生活中找题材,从生活中发现诗美,用心去体会大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的真实愿望,不滥情,亦不高声喧哗。
大诗歌不一定非得大题材。当代诗人雷抒雁的《小草在歌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都体现了小爱中的大情怀。同样的道理,大题材也不一定就能写出大诗歌。这要看,大题材本身是否符合现时代的命题要求,是否体现了它的人民性、社会性、积极性和新时代性。
长诗、史诗、大诗都有本质的区别。长诗的重点在篇幅、结构,史诗的重点在主题和社会影响力。而大诗歌则更多地强调境界、格调和所表现的新时代精神。比如南北朝的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李白的《蜀道难》、当代诗人赵晓梦的《钓鱼城》,它们都是长诗,但绝不是大诗歌。因为它们反映的时代精神、提供的人文价值不符合大诗歌的标准。而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虽短,但是大诗歌。因为它不仅仅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爱国情怀,更包含了诗人内心的万千悲悯。郭沫若的《凤凰涅槃》、闻一多的《死水》、田间的《给战斗者》、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都称得上当时代的大诗歌。大诗歌不仅是新时代的号角,还是匕首和林中的响箭……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继春秋之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经历着君主专制社会取代分封制社会的划时代变革,同时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在这个思想大跃进的时代,诸子百家代表各自的阶级、阶层、各种政治力量和政治派别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与此相对应的文学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都是那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大诗歌,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上升到爱国情怀的文艺作品。
而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凭一首《大风歌》便奠定了大汉帝国的开国气象。“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个封建时代的统治者虽然是为了皇权巩固、江山安稳而呼唤“大风”和“猛士”,但作品本身同样掩饰不了它作为一首大诗歌的磅礴气度。与之辉映的还有班固、苏武、司马相如等一大批充满了民族气节和家国情怀的文学大家,他们同样留下了许多有大诗歌气象的作品。
唐代虽然诗家辈出,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但在数以十万计的诗歌总量中,与这个大时代相得益彰的大诗歌却只占了极少的份额。这和唐代综合国力强盛,生活富足,诗人难免吟花弄月、儿女情长有很大的关系。尽管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李白的《侠客行》、杜甫的《三吏三别》、王维的《使至塞上》等都有那个大时代诗歌的影子,但字里行间依然浸透着浓郁的个人情怀。
尽管宋代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时代,但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诗人,作品中依然洋溢着满满的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宋代以后也出现了许多心有家国的杰出诗人,但因时代的局限,他们的作品在艺术表现力还是相对弱了一些。
每一个时代都会产生与那个时代一脉相承的文学作品,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學艺术自主化进程的必然结果。但中国当代诗歌自朦胧诗以降,却鲜少看到与我们这个时代紧密结合的诗歌作品。究其原因,改革开放四十年,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尘埃尚未最后落定,中国诗歌缺乏正确的稳固的诗歌导向。而西诗东渐,也导致了中国诗歌传统的不断丢失。当然,中国当代诗人中也有充满良知和正义感的,他们在诗歌创作和诗学建设上积极开拓,励精图治,为中国诗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当下诗歌积弊已深,我们的诗人必须要有釜底抽薪的勇气,如果只是一味地小修小补,不深刻反省,不认真梳理中国的诗歌和诗学传统,不充分领会新时代的总体要求和国家繁荣发展的大思路,我们的诗歌将会被人民和新时代所抛弃。
当下的中国诗歌存在着许多问题。
一,大量使用隐喻、暗喻,一味追求陌生化和泛意象化,导致意象之间和语词之间缺乏基本的逻辑关联,许多意象呈现无意义化的趋向。
二,扭曲汉语语法,不正常说话,不说正常话,不说人话,不尊重母语的传统表达习惯。
三,诗歌缺乏建设性和创造性。大量的诗歌互相复制、抄袭、模仿、粘贴,同质化趋向非常严重。
四,对时政题材讳莫如深。诗人不愿意扎根新时代,不能完整和准确地领会新时代精神,不敢触碰时政题材。
五,主题弱化,缺乏新时代的在场感。每首诗很难说出具体写了什么。主题分散、偏执,亲历感又不强,刻意回避真实生活,羞于呈现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
六,表达方式趋于复杂化。复杂的结构,复杂的叙述,复杂的语言,同时也掺杂着复杂的思想渣滓。
七,普遍缺乏诗学修养和审美判断力。导致很多非诗挑衅和污染大众视听。
八,缺乏主旋律,缺乏主流诗歌和主流诗人的时代担当和艺术自觉。
国运昌则文运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我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和方向。而突出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特色,把文艺创作纳入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在民族复兴的大时代背景下,诗歌也要复兴,也有要新的突破和发展。
唐政,当代诗人,诗评家。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后辞职经商,有诗作入选各种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