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历史地位

2022-04-07 16:17:42任晓伟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二十大中华民族

任晓伟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根本性要求。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舞台上的一切开展探索国家民族出路的阶级、政党、集团,都必须要面对民族伟大复兴的这一要求,并根据他们对实现这一要求的历史贡献来衡量自己的历史作用并确立自己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为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先进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成立百余年来在领导人民历史奋进中,“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经过百余年领导人民群众不断斗争,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奠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基础、理论基础、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并在党的十八大后迎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党的二十大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的全局高度,在新的起点上把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认识、战略部署、实践创新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水平和新的境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开辟出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的新道路。历史已经开始证明并将不断证明党的二十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一、在对新时代伟大成就新的科学总结中进一步坚定了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和坚定信念,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向新高度。

先进的阶级及其政党带领人民在历史前进中需要不断回头去总结历史,在对来时路的反思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实现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不断在总结历史中动员力量和凝聚信念,并从中锻造精神伟力。党的二十大在对新时代以来十年伟大成就的新的总结中进一步坚定了全面推进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自信和坚定信念,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党的十八大来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在世界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深刻结合中指出:“十年来,我们经历了对党和人民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赢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2]这三件事情放在整个世界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确实可以称之为“大事”和“历史性胜利”。

第一件事情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国家范围的工人阶级政党是1869年成立的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经合并后更名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1年再次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从成立时算起的45年后,到1914年以支持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为标志,德国社会民主党放弃马克思主义,转向社会民主主义,从一个马克思主义革命党转向体制内的资产阶级政党。苏联共产党从1898年创立到1991年宣告解散,也只存在了93年的时间,执政74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时间里开创的历史成就已经远超此前的社会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取得的历史成就,而且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雄辩地向世界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能够长期执政的,而且是能够在长期执政中不断创造善治的,能够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点一点地变成现实的。因此,“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是一件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大事情,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第二件事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一个特定阶段,客观上是由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后出现的,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总体量变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具有质变意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以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主要发展目标,全面提升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水平。自从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是迄今社会主义建设走得最远、发展成就最大、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和发展形态呈现影响最深远的一个新阶段,对世界社会主义驶出低谷后走向时代重塑具有重大意义,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第三件事情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诗经》中最早提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经儒家把小康理想社会目标化,与大同一起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社会目标追求,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并不断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斗,中华民族历史上近3000年这个社会发展理想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3]拥有14亿多人口的中华民族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状态,这是彪炳史册的人类发展成就,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党的二十大在进一步全面、系统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性变革、开创性成就的基础上豪迈地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4]党的二十大从党的革命性锻造更加坚强有力、中国人民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更为强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蓬勃生机等方面深入阐述了新时代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的丰富内涵。这些内容既有血又有肉,既有可体验性和可感知性,又有理论反思性和发展前瞻性,既是在以史为鉴中对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取得的新的伟大成就的科学总结,又是在继往开来中对不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和信念的强烈彰显,是对中华民族复兴史上伟大精神力量的一次再构筑。

二、在不断升华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认识中进一步加强对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理论指引,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以什么样的科学力量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向新高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伟大事业每前进一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就跟进一步,科学理论的力量对民族复兴伟业的引领力也就发展一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取得的一切成就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党的二十大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起点上和新征程中,必须要不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引领,以更强烈的理论自觉加强伟大理论对伟大事业的科学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人们不断对这一思想学习、研究并感悟这一思想强大实践真理性的过程,是对这一思想不断做出新的概括、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从整体性上升华了全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认识,并形成了具有重大创新意义的新概括和新论断。党的二十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整体性认识升华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进行了再次升华。党的二十大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这一创造性的论断,深刻揭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所蕴含的理论生成逻辑。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产生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时代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则形成了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党的二十大的这一重要论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历史决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理论大逻辑中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方位。

第二,在对“两个结合”的系统阐述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进行了再次升华。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6]“两个结合”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路径。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系统、深刻、精准地阐述了“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主要是指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从中概括出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新认识,形成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主要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的过程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一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文化的形态,另一方面使中华文化奠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血脉中,构筑起新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是包含在“中国实际”之中的,但相对地把它从“中国实际”中独立了出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性认识之深化和发展,又体现了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新时代党的理论事业的意义。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性进行了再次升华。党的二十大一个重大的理论贡献就是创造性提出并科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内涵。党的二十大从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等六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蕴含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精髓,这在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高度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历史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以实践为中心运用马克思主义形成的科学方法论,[7]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实现了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的理论,从而为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并精准把握其实践指导作用提供了科学遵循。党的二十大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性升华中展现出来的强大思想力量,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科学指导力量的一次再创造。

三、在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新认识中进一步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再布局,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以什么样的战略发展能力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历史任务,着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视野、大战略,全面系统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本质要求、总体战略安排和基本原则等重大问题,并且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发展主线,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行了再布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新的阶段。

党的二十大在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现代化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人类现代化的共性和不同国家现代化的特色相统一的角度,系统概括和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基本特征及其具体发展内涵,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特征论”引向了“本质论”,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8]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的明确提出,进一步提升了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发展目标、中国现代化与人类现代化关系的认识,就如同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特征论”向“本质论”的飞跃所具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一样,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从“特征论”向“本质论”的飞跃也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视角下对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深刻思考。

关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大继承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第一步的发展总体目标,在这个要求上,党的二十大进一步丰富了对到2035年我国发展总体目标的认识。与党的十九大时的认识和要求相比,党的二十大在总体目标上强调了四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实现高水平自强自立;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形成新发展格局、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平安中国;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行进到2035年发展总体目标的擘画,既有对以往认识的一脉相承,同时也提出了具有创造性的新内容,体现了新发展理念的新要求,进一步丰富了党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内容的认识。“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9]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正是这种从客观实际中抽出来又在客观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是用来指导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因此,必须要在推进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相统一中,把党的中国现代化观所反映的真理性认识不断转化为推动发展的成果。为此,党的二十大郑重地提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原则,指出:“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10]这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科学回答了如何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实践的重大课题,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运用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实践自觉和历史主动。

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论述,以强大的战略发展力量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更深刻的规律性认识和规律性把握。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沿着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要求和实践要求,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进行了再布局,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高度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线和本质。党的二十大关于高质量发展、教育兴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全面依法治国、文化自信自强、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祖国统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等重大问题的论述,体现的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并且都是在不同的角度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聚焦,从而以强大的实践理性逻辑科学回答了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课题。二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思想。把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安全工作从以往的社会建设中相对独立了出来,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从以往的政治建设中相对独立了出来,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这两个问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布局中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意义。因此,《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特别强调要深刻领会教育科技人才、法治建设、国家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部署,指出:“党的二十大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布局中突出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法治保障、国家安全工作。”[11]三是高度凸显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这一全新特点,深层次上反映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12]这一战略性认识的战略性部署。党的二十大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事业再布局所展现出来的战略谋划力,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国家战略发展能力的一次再提升。

四、在开辟全面从严治党新境界中进一步加强全面推进民族复兴领导力量的建设水平,在新的起点上回答了党以什么样的自我革命能力把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推向新阶段。

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的百余年历史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人民事业的主心骨,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终是人民事业发展的基础工程。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总结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这是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握的基本规律。”[13]这一基本规律客观上表明了党的建设在党领导人民事业发展中的“绝对性”。在领导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党带领人民每往前走一步,党的建设就跟着加强一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发展到新时代的新起点上,必然要对党的建设提出新的历史性要求。因此,党的二十大一方面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另一方面则强调党的建设的关键作用。这是两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重大论断。正是在适应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的历史要求过程中,党的二十大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以全新的视野和全新的思考把全面从严治党推向新的水平,开辟出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把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推进到新的阶段。

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使我们党坚守初心使命,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4]这表明,基于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一般性和规律性的客观要求,党的二十大与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但又突出了实践中的新要求,体现了认识上的新特点。党的二十大立足全面从严治党体系的建构来布局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战略的重点内容,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具体布局内容上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紧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基本点来认识和深化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容,在贯通伟大工程与伟大事业中对新时代党的建设进行再布局。第二,在跳出历史周期率第二次回答的大历史视阈中彰显并科学把握了自我革命能力的建设在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中的根本要求,特别是提出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强调打赢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这就在党的建设重点内容布局的高度体现出深化自我革命的新要求。第三,党的十九大强调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与此要求相比,党的二十大把制度建设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凸显党的制度建设既是贯穿党的建设其他领域中一条主线,同时又成为新时代党的建设工程中具有布局意义的一个重点建设领域。第四,在干部队伍建设,一个突出的创新就是把干部队伍建设的目标从以往强调的“高素质专业化”转向强调“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党的二十大指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加强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带头担当作为,做到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15]党的二十大在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问题上更加重视对干部政治能力、斗争精神、斗争本领的培养和锻炼,从而也就更加自觉地适应了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是中国式现代化内在支撑这一规律性的客观的实践要求。

总起来看,党的二十大站在新的起点上既提出和部署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任务,又提出和部署了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任务,实现了这两大任务在认识上的同一性建构、战略上的同步性部署和实践上的同向性性推动,标志着在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规律性认识,又进一步升华了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中成功实践这一规律的实践自觉,使以自我革命推动和引领社会革命具有更加丰富的新的实践内涵和时代意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所具有的自我革命能力的一次再淬炼。

猜你喜欢
中国式二十大中华民族
二十大颂
工会博览(2022年33期)2023-01-23 04:19:07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品牌研究(2022年29期)2022-10-15 08:00:58
喜迎二十大
区域治理(2022年35期)2022-09-30 02:12:58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