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鸿英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 制药工程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归纳了百年奋斗中的主要成就与成功经验,对全党认清过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1]将红色资源应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等院校落实立德树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索淮安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政教育创新模式,让青年大学生在丰富的载体中完成思政教育,进一步将大学生的青春梦想融入中国梦。
淮安红色资源的类型主要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革命文学文艺、革命人物英雄事迹等。
淮安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拥有着非常多的红色资源。这里不仅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的故乡,更是抗日英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长眠地,在淮海战役之中,亦是核心地区。据统计,在淮安共有红色文化场所107处,分布在全市各县区最核心的部分,是淮安区。这里不仅有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还有新安旅行团历史陈列馆、中共中央华中分局旧址等。
淮安红色资源在全国红色资源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建好还要用好,才能发挥好红色资源润心铸魂的作用。淮安市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注重网络平台联动。如2021年清明节前夕在周恩来纪念馆、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车桥战役纪念广场、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铭记光辉党史传承红色精神——把周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云直播接力活动,1 200万网民在线观看,《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国家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二是注重打造实境课堂。如2021年“七一”期间市四套班子领导走进淮安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淮安县特别支部旧址,抚今追昔,牢记初心使命。举办市委书记主题党课、“刘老庄连精神”研讨会,推出“周恩来的精神境界与人格风范”“新旅:中华小号手”“淮安党史概述”等一批独具特色的党史学习教育精品课程。三是注重节目、栏目互补。精心打磨推出有关革命旧址和场馆的节目及书目,如纪录片《红色苏皖边》在央视四套《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电影《童年周恩来》获上海电影节“迎建党百年”重点影片推介;打造了全市首台大型原创舞剧《我的刘老庄》,创作编排了电视诗歌《黄花塘》、情景剧《杰出楷模周恩来》、专题片《车桥战役》、小说《大胡庄》等一批文艺作品。
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资源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中周恩来纪念馆是全国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党校教育基地网上展馆;刘老庄连纪念园园区先后被命名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周恩来故居入选全国“我最向往的党史纪念地”,新安旅行团被誉为“中国少年儿童的一面旗帜”。恩来干部学院被中组部全国组织干部学院、江苏省委党校、江苏省行政学院确定为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
红色资源不但包括历史遗址和文物,还包括文艺作品以及精神传承。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采访、查阅文献等方式,了解到淮安各大中专院校目前运用红色资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主要包括:红色主题比赛,如征文、演讲、红歌、短视频赛等;到红色景区实地参观献花、宣誓、开展情景党课、主题讲座等;部分学校建有相关教育基地。总的来说,当前淮安红色资源整体运用率较低,在创新手段上较为匮乏,与红色资源相关负责单位联系还不够紧密。但也有部分经验值得借鉴,以下为两所学校思政教育经验分析。
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楷模。弘扬与传承周恩来精神风范,能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培养健全的人格。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本着这样的目标,通过创建“恩来班”弘扬周恩来精神风范。一是明确理念,注重思想引领。学校制定总体布局,将周恩来精神与社会主流文化相结合[2],促使学生们把周恩来总理的精神贯穿始终,融入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二是把握方法,注重工作实效。在各学院内开展考核评比活动。首先文件公开,确保大家知情。其次,创建合理的申报比例。确定考核标准,针对内容并量化考核。最后,评比结果要有理有据。三是着力引导,强化宣传效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积极宣传,从校内进发,通过对活动的介绍、团日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进社区活动、专业实习等方式将申报活动的影响力覆盖、辐射到各二级学院领导、老师、班主任和每一个同学中。还可以通过校内“廉洁园”教育基地开展周恩来家风教育,让学生自觉成为周恩来精神传播者和实践者。
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回信,嘱咐少先队员要好好学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明白党的初心与使命,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3]习总书记的回信,体现出党中央对党史学习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对“新旅精神”的高度肯定。传承“新旅精神”实践经验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参观纪念馆。新生入校时,都要走进“新安旅行团历史纪念馆”,在小小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新旅老团员们留下的照片、实物、影音等。新安旅行团从成立到结束历经17年,行程5万里,途经22个省市区,成员总计约600余人,影响了无数人奉献到革命战争中去。成员来自祖国各地,年龄是12岁到17岁之间。他们为什么有如此强的意志力和凝聚力?因为他们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内心深受触动。二是传承育人核心精髓。在长途跋涉中,“小好汉们”充分实行民主,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了主动性与创造力。良好的品德与习惯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源于社会、学校等不同领域的熏陶、培育。新安小学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成长,充分发挥智慧,提高能力,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中队的学习园地自己画,“红领巾”电视台自己播,《小好汉报》自己办。同学们在活动中,实现了自我成就。三是形成“新旅精神”课程体系。党的历史就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讲好党史故事,引导学生认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来源于党的正确领导。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用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学校已形成包含团队建设、社会实践、游学访问等方面的“新旅精神”课程体系。还包括设计“参观体验卡”,让学生们带着任务和思考去参观,还能和父母、同伴分享红色知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政治本色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源泉。[4]淮安地区高校应该充分借助地域内的红色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创新思维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5]将红色资源与院校思政理论课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高度与层次,更加全面地提升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教育作用。并且,便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文史及思辨水平,稳步提高政治思想高度,培养健全人格。想要提升教学实效性,思政教师应当全面搜索、查阅适合的红色资源,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对标新时代育人标准,探索红色资源内涵,将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如“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教学设计除了以书本上的代表性事件为轴心,还可以融入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的故事、周恩来的故事等,从而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努力增强理论课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尽力将红色资源融入教材既定内容,巧妙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升高校思政理论课针对性与实效性。利用教师讲解、视频学习、专题探讨、成果展示、问题总结等不同形式,适时适当地让红色资源与院校思政教学有机结合,提升红色资源的育人实效。
思政教育从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为当前的思政教育体系提供了新的方向。将淮安红色资源与淮安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学科建设相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方向,将红色资源科学安排到教学规划、教学大纲中,高质量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建设和打造地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嵌入地方特色,充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丰富理论范畴。
教师应基于专业与地区实际情况,挖掘适合的红色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思政学习路途,形成“三全”育人教育体系。总而言之,教师应当将红色资源中的英雄事迹、革命遗址融入课程思政课程体系中去。唯有如此,才可以让高校思政教育依托于课堂教学的单一局势有所改善,有效用好红色资源,提升思政教学的实效。
陶行知指出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即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提到,若无实践活动来承载教学,教师与学生就无法切身体验,只能凭借脑袋空想,而无法获得真正的学习效果。高校思政教育应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切入。思政教师应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锤炼本领、磨炼意志、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同时,高校应该同本地红色教育单位或部门联动建设红色育人教学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2021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媒体以其巨量的新闻信息、滚动的报道形态对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心理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校应充分挖掘新媒体的独特优势,创新和发展网络媒体环境下的思政教育。
如通过网络资源整合,打造“空中课堂”。教师可以把由于时间或者展现方式受限的教学素材,整合为图片、音频、视频,通过多媒体平台放到网上,如此,即人性化地顺应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丰富了教学内容。还可以开设校园红色主题的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学生喜爱的信息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学生关注度高的红色内容,有规划、有准备地推送学习内容。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蚀。
红色资源多为历史资源,大学生很难理解有关历史事件、英烈所处的时代环境。思政教师应与时俱进,紧紧围绕教学任务,挖掘适合当下时代要求的红色历史资源,并将其通过更易被大学生所喜爱的模式,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构建红色文化生态环境,要充分考虑到图书馆、体育馆等大场馆的规划,同时要考虑到由学生食堂到宿舍、由教室到操场、由地面到墙面等不同方面,全面构建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立体化环境,使校园区内的建筑、宣传栏、校报、杂志等红色文化的宣传载体。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红色书籍交流、党史故事演讲、红色歌曲竞猜、书画临摹与文艺演出等活动,持续丰富红色文化构建。同时定期播放红色电影,邀请老党员讲述红色历史,聘请红色文化领域专业人士开展红色主题报告及座谈会,全面构建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氛。
历史是过往的见证,而红色资源本就属于我党奋斗过往的教科书。高校思政教师要积极推进红色资源与党建目标有机结合,让党建工作同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提升思政育人的功效。如创新推进“四史”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见证红色历史,提倡并带动大学生党员全面了解红色文化、明确党内章程,全面了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争做新时代杰出青年。
红色资源与大学生党建工作有机结合,可以有效提升“三会一课”的功效。如支部可组织开展学生党员建设红色宿舍、学生党员联系宿舍、党史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实现党建工作中学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教育。支部还可组织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及正式党员深入红色基地,深入革命老区、城乡社区等红色基地开展情景党课、志愿者活动。让大学生感受革命志士、先锋模范对党忠诚、无畏艰辛、顽强拼搏的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向先烈看齐,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常怀感恩之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