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硕,王传玲,张明聪
(1.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2.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2021年12月5日世界土壤日的主题被确立为“防止土壤盐渍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土壤盐渍化问题和盐碱地生态治理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世界性生态问题。大庆市地处我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区,土壤生产能力亟待提高,生态环境需进一步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文明思想,为盐碱地生态治理与研究提供了新视域,对大庆市盐碱地生态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盐碱地的生态治理实质上是在尊重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力的开发与利用,而自然力所富含的经济价值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价值不容小觑。所以,研究盐碱地的生态治理,对于加强大庆市生态治理、打造绿色宜居典范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土地是十分重要的自然力,马克思认为“土地本身,无论它的耕作、它的实际占有会有多大障碍,也并不妨碍把它当作活的个体的无机自然,当做他的工作场所,当做主体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活资料。”[1]126土地作为自然力,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在生产力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自然力还会直接影响产品的价值,土壤的肥沃程度将直接影响农产品的质量。所以,我们应当在尊重生态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盐碱土面积世界第三,“占世界盐碱土面积的10%左右,与我国18亿亩的耕地红线面积相近。”[2]虽然我国拥有丰富的盐碱土资源,但是盐碱地的利用率不高。而大庆市本就处于盐碱地分布区,由于油田开采的缘故,挤占、破坏了部分农业用地,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土地盐渍化,所以对自然力的挖掘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将待开发的自然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盐碱地的土壤肥力和利用效率。
对自然力的利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马克思认为“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向科学过程的转化,也就是向驱使自然力为自己服务并使它为人类的需要服务的过程的转化。”[1]191自然力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将提高我们对自然力这一潜在生产力的认识水平和利用能力,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同自然力相结合,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我们应该将科学技术同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土壤改良技术,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盐碱地治理经验,将潜藏在盐碱地中的自然力挖掘出来,实现盐碱地的多重价值。
1.盐碱地治理的生态价值。一方面,有利于遏制盐碱地荒漠化。大庆市降水量少且蒸发量较大,部分盐碱地地区植被较为稀疏,不能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若不加以人工干预,该地很容易恶化成荒漠化土地,对生态系统带来更严重的破坏。治理盐碱地,将有利于避免盐碱地进一步恶化,提高林草覆盖面积,修复盐碱脆弱区生态环境,优化区域生态系统,探索新的生态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有利于预防次生盐渍化。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人为措施而造成的土地盐碱化,通过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技术成果和经验教训的积累来预防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减少因人为因素形成盐碱地的可能,对于大庆市推进盐碱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2.盐碱地治理的经济价值。盐碱地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发展起着负面的制约作用,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质量和水平。通过盐碱地的生态治理,充分挖掘盐碱地的经济价值。对于大庆市农业生产来说,盐碱地就是一批沉睡的耕地资源,治理盐碱地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地利用效率,激发盐碱地产量潜能,提高农业粮食生产能力;有利于筛选、选育耐盐碱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品种,发展盐碱地特色农业和特色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赋能大庆市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3.盐碱地治理的社会价值。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人地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对耕地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资源供给出现瓶颈,加之土地盐碱化、次生盐碱化等土地安全问题,对粮食安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开发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盘活土地存量;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拓宽农民收入渠道,改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盐碱地粮食产量的提升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对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盐碱地治理技术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建立盐碱地生态治理示范区,有利于大庆市在盐碱地生态治理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指土壤中所含可溶性盐分离子浓度较高的土地,过高的盐分会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这里也是我国最大的苏打盐碱地分布区。大庆市辖区面积2.12×104km2,“规划范围内耕地面积71.33万hm2(不含油田管理范围内耕地),其中盐碱地10.73万hm2”[3]。大庆市不仅盐碱地占规划范围内耕地面积比例较大,而且以中重度盐碱地为主,盐碱化程度较高。
大庆市盐碱地形成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自然因素的角度看,大庆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降水多集中于夏季,此时土壤中的可溶性盐随水流失或向下渗透,但全年降水量小,而且春季蒸发量较大,使得土壤及地下水中可溶盐随蒸发而留在地表,加剧了土壤的盐碱化;大庆市虽地处松嫩平原,但部分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可溶性盐随水由高处流向低洼处,加剧了盐分的累积,在平原低洼处形成大片盐碱地;大庆市每年11月至次年3月为冰冻期,季节性冻土融化也能造成可溶性盐的累积。
从人为因素的角度看,松嫩平原曾大面积开垦耕地和过度放牧,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土壤结构改变,沙化、盐渍化程度加深;在耕种时为提高土壤肥力,大量且不当地施用化肥,使土壤固结,大量盐类在土壤中积累,加重了土壤中盐类的含量;粗放简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中大水漫灌使得耕地中多余的积水无法及时排除,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于地表。工业上石油开采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草原植被,大量地使用水资源使得湖泊面积减小,干涸部分出现积盐现象。
大庆市盐碱地生态治理已在稳步推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盐碱地生态治理专题研究,积极组织相关课题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验研究,例如,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和国家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建立的黑龙江省盐碱地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大庆油田公司采油六厂盐碱荒地上的改良初见成效,得到当地广泛认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大庆市肇源县历时10余年,研制出“脱碱3号”盐碱土调理制剂,水稻增产效果明显,也得到了当地县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大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提到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生态优先战略,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考核机制、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机制等。
大庆市的盐碱地生态治理虽已稳步推进,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盐碱地生态治理缺乏专项制度保障,盐碱地生态治理体系亟待建立,盐碱地亟待有序开发和利用;其次,农户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配套农业合作社尚未建立,改良风险犹在;再次,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仍在探索期,筹措资金渠道单一,金融机构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最后,盐碱地生态治理重改良轻利用,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指导农民生态治理的能力有待提高,已有经验和技术成果未得到有效推广,未形成具有大庆特色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方案。
1.设立盐碱地专项管理机制。首先,要严格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统筹治理的理念,从思想上加强对盐碱地生态治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市委的领导下由市政府的主管领导牵头成立盐碱地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制定“盐碱地生态治理与开发”规划,统一谋划、科学部署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步骤,因地制宜地确定盐碱地开发项目,避免多头管多头治的盲目开发乱象。其次,涉及盐碱地治理的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压实责任,安排对接领导和工作人员,确保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顺利推进。最后,执行最严格的盐碱地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成立督查组,督查各级各部门落实情况,并将盐碱地生态治理情况作为主管领导任期考核项目之一。
2.创新盐碱地土地制度改革。一方面,对于未纳入农村土地承包范围的盐碱地,政府在治理前应做好土地用途的规划,拓展盐碱地开发利用途径,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将治理后的盐碱地合理规划成耕地、草地、林地、旅游用地等,吸引不同经营主体参与盐碱地开发项目,做好盐碱地生态治理后土地权属的调整变更工作,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利用后备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对于已纳入农村土地承包范围的盐碱地,要依照国家的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盐碱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创新激发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内生动力,使农户参与到盐碱地的生态治理当中,与政府形成合力,加快耕地净增步伐,提高盐碱地农业生产能力。
3.完善盐碱地补贴政策体系。盐碱地的生态治理与开发需要大量的经费作为支撑,政府应从不同主体需求的角度完善盐碱地补贴政策体系,并保证补贴政策的执行力和长效性。从科研角度看,盐碱地生态治理是土壤改良领域的一大难题,前期科研阶段需要较多的经费支持,除正常课题、项目等经费外,政府应考虑给予盐碱地生态治理团队专项科研补贴支持,从而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从农户的角度看,盐碱地生态治理科技含量高,而农户自身治理盐碱地能力普遍较低,且投入土地改良的能力有限,政府应考虑给予农户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的学习补贴并提高土地改良的农业补贴标准,提高农户接受盐碱地改良技术的能力,引导农民有序改良盐碱地。从企业的角度看,盐碱地生态治理投入大、周期长,政府可以考虑财政贴息等补贴政策来吸引企业投入到盐碱地生态治理当中,促进盐碱地生态治理投资多元化,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1.设立治理专项资金,保证财政投入。政府应加大对盐碱地生态治理资金的投入,设立盐碱地生态治理专项资金。一方面,抓住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政府积极申报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资金,合理规划和利用国家和省级批复划拨的项目资金,设立盐碱地生态治理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转变“等、靠、要”的思想,强化各级财政负担盐碱地生态治理的能力和担当,划分各级财政的责任和支付比例,确保有足够的财政资金支持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与此同时,还需要保证财政投入的长效性,避免因财政资金不足或中断,而导致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搁置,甚至由于缺少维护资金导致已治理盐碱地退化。
2.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政府引导放贷。除财政资金支持外,各级政府还应充分挖掘金融支持潜力,通过各类金融机构多种渠道筹措资金,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市人民银行可以出台针对盐碱地生态治理的专项信贷指导意见,引导本地商业银行根据自己的业务范围和负担能力,增加发放用于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的专项信用贷款额度,同时政府要及时跟进资金使用状况并做必要的指导,以提高商业银行对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信贷资金的管理能力,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农业发展银行是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银行,政府要力促将盐碱地生态治理贷款纳入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范围,积极争取低息长期贷款,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盐碱地生态治理中金融支持的作用。
3.引进商业运作机制,吸引长效资金。盐碱地生态治理和改造历来公益性突出,更注重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考察,而忽视了其经济价值的挖掘与利用。政府可以考虑引进商业运作机制,吸引长效资金来共同参与盐碱地生态治理。一方面,可以参照大庆市城市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组建模式,由市国资委主导成立大庆市农村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承担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投资,可以将盐碱地生态治理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扶持并推进,为盐碱地生态治理提供新的融资平台;另一方面,积极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新型经济主体等共同参与盐碱地生态治理,除给予政策性补贴外,创新土地治理模式,促成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指标跨区域交易的实现,既满足了城市建设的需要,又守住了耕地的红线。
1.推动政用产学研协同创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形态的演变,政府在创新平台的搭建和政策引导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动盐碱地生态治理,应在强有力的政策和资金保证下,围绕应用转化和创新价值实现得到快速落实;“用”是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盐碱地生态治理还必须对接不同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以用户为中心,减少技术创新的盲目性,降低技术创新的风险和成本;企业要把握市场动态,推广盐碱地改良作物,拓宽销售渠道,力争形成产业效应,获得更大的利益,承担社会责任;驻庆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在政府的统筹下,积极与企业共同搭建关键技术研发平台,组建盐碱地生态治理科研创新团队,持续创新耐盐碱作物的挖掘和培育,并重视后续人才的培养和技术的推广,向盐碱地试验区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务,推动智慧型农业发展。
2.吸收国内外先进改良技术。世界三大盐碱地分别位于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盐碱地和土壤盐渍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为此世界各国围绕盐碱地治理与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实施了多套改良方案。我国盐碱地生态治理在继承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融合了欧美等国生物治理的理念,并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在探索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方案。大庆市的科研团队应广泛搜集世界各国和我国各地盐碱地生态治理方案,并根据大庆市盐碱地特点和生态、经济、社会等实际发展需要,汲取其中有益成果,集成适合大庆市盐碱地生态治理的综合技术体系,创新盐碱地生态产业发展模式,为东北地区盐碱地生态治理提供一种科学范式。
3.加强技术推广和技能培训。一方面,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盐碱地生态治理方案的落实,离不开基层技术人员的推广,基层技术人员与农民联系更紧密,更便于进行盐碱地生态治理的宣传,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同时还能监管盐碱地生态治理配套设施的建设,确保盐碱地生态治理的效果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的质量。另一方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基层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专业的盐碱地生态治理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改良盐碱地的参与能力,降低农民在土壤改良过程中的风险,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并根据农户不同需要,提供个性化的方案和选育品种,以提高农民参与盐碱地生态治理的热情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