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菁菁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音乐这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艺术形式,以有组织的声音来为人们构建听觉意象,从而达到传递思想情感、描绘社会现实的作用。音乐自诞生起,便深深地根植于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不断孕育、积累、发展,最终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传播便是推动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原动力,早在我国唐朝时期,传播这一古老的概念便已出现,并且有着广泛宣布、传扬之义,与当今“传播”一词的含义十分相近。在传播学研究领域中,由于视角和领域的差异化影响,不同的传播学者就“传播”一词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赋予“传播”一词的含义就有所不同。著名学者郭庆光先生将传播定义为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由此可见,传播就是在时空中传递社会信息,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手段。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在分享交流活动中,相互交流信息、发布信息,最终使信息得以传播开来。自人类社会发展至今,人们创造了无比辉煌的人类文明,其中,音乐艺术便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人类千百年的发展史,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从远古时代发展至今,被人们所感知与欣赏的基础便是传播。从古至今,无数优秀的音乐作品之所以能够让人们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熟知传唱,正是因为音乐的传播活动才得以传承。
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的宣传工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的那样,党的宣传工作作为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在东北抗联时期也如同一支抗联军队一样,为东北乃至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由东北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一支军队,自东北抗联前身武装部队建立开始,中国共产党就积极开展宣传工作,不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为团结东北其他武装队伍齐心抗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东北抗联军队建立后,在异常艰苦的战斗条件下,面对敌伪军的疯狂进攻,东北抗联党组织通过创作抗联歌曲、印发报刊、发放传单宣言书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抗战宣传工作,极大地鼓舞了抗日联军的士气,坚定了抗联军队高度的革命精神,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1.东北抗联歌曲的革命精神。东北抗联歌曲在中华民族的呐喊下,紧扣时代的步伐。一方面,号召民众全力抵抗外来侵略;另一方面,也激发着抗联战士民族斗志,坚定战争必胜的信念。东北抗联歌曲承载着东北抗日联军不可磨灭的伟大民族精神,每首抗联歌曲都传递着抗联战士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以杨靖宇将军、李兆麟将军、赵尚志将军为首的抗联领袖们,自抗战初期便将抗战的热忱投入到了抗联歌曲的创作之中,在 《露营之歌》 《四季游击歌》 《民族革命歌》 等饱含民族精神的战歌旋律中,号召中华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奋斗,为中华民族的自由而不懈斗争[3]。除此之外,东北抗联战场上还回响着战士们自创的激昂旋律,像 《民族解放歌》 《民族反日歌》 《为民族自强》等作品,无时无刻不在坚定着战士抗日救国救民族的决心和信念,抒发爱国热情,谱写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新乐章[4]。一首首激昂的抗联歌曲在鼓舞战场上不畏牺牲、浴血奋战官兵的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了英勇抗敌、万众一心的抗日信念,对革命的胜利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2.东北抗联歌曲的群众性。抗联歌曲旋律便于传唱,歌词通俗易懂,同时还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坚定的斗争决心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5]。抗联歌曲这些显著的特征优势,既为东北抗联斗争发挥了重要思想宣传作用,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抗联歌曲大多为分节歌的形式,曲调简单、音域较窄,大都在一个8度左右,较为简单易唱。加之抗联歌曲多以白话文为歌词,更便于群众对歌词含义的理解,传唱度也更高。例如,《十大要义歌》 《要斗争》 《坚决去抗战》 等抗联歌曲多为单乐段作品,一般由两到三句组成,结构简单规整,歌词通俗易懂,易于学唱。而杨靖宇将军作词创作的 《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 《四季游击歌》 以及战士们创作的 《游击队歌》 等作品则都是起、承、转、合的一部曲式,有着较强的完整性,四个乐句衔接流畅自然,歌词通顺易记,一经创作便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不可否认的是,只有研究好东北抗联歌曲,才能真正的传承好东北抗联歌曲。对此,我们对东北抗联歌曲的研究应以系统挖掘整理抗联歌曲为基础。一方面,深入调查研究。在组织专家学者搜集东北抗联歌曲资料的同时,积极动员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及专业团体、社团、院校等广泛搜集有关东北抗联歌曲记载的文献资料,探寻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发展脉络,系统分析东北抗联歌曲的内涵实质和精神文化价值。于此同时,扩大研究视角及研究范围,不但立足国内也要对国外有关抗联歌曲的史料文献进行挖掘和拓展,确保研究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另一方面,形成研究合力。政府可以牵头,带领相关部门对东北抗联歌曲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组,在对已经挖掘到的材料进行整理汇编的同时,开展田野调查,更加深入地挖掘新的抗联歌曲材料,组织地方志、社会科学院、文史、档案、党史、大专院校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合力进行研究,就系统性开展东北抗联歌曲的挖掘整理工作进行科学部署,切实提升研究工作的质效。
要进一步明确东北抗联歌曲的精神文化价值。传承东北抗联歌曲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政府相关部门应牢固树立保护东北抗联歌曲的意识,明确抗联歌曲重要的精神文化价值,并牵头组织有关抗联歌曲的梳理工作,详细掌握抗联歌曲的创作历史背景和精神要义,大范围搜集相关内容,进一步掌握抗联歌曲所蕴涵的革命精神和价值,在强化人们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保护东北抗联歌曲这一精神文化遗产的现实紧迫感。经过对东北抗联歌曲的多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将东北抗联歌曲产生的原因分为以下两点:一是社会原因。在东北地区军民对日本侵略者奋勇抵抗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国精神和反抗精神被不断强化,从而造就了一曲曲热血激昂的抗日战歌。二是音乐基础。东北地区在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影响下,有着丰富且充满民族色彩的民间音乐,而这些丰富的音乐资源也成为了东北抗联歌曲创作的重要音乐素材和来源。不难看出,东北抗联歌曲这种特殊的艺术文化形式,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如,社会背景、政治因素、音乐文化发展阶段等等。当下,对抗联歌曲进行系统整理的过程,也是我们认识、保护、传承抗联歌曲的过程。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在建立东北抗联歌曲研究课题的同时,积极鼓励多学科、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到研究活动之中,力求从更多的角度来分析东北抗联歌曲,以发掘出抗联歌曲最大的社会价值。
1.以文化旅游形式为有力依托,将东北抗联歌曲融入到地方特色文化中。在打造东北地区精品红色旅游路线的同时,积极推广东北抗联歌曲。政府部门可以组织相关部门成立红色文化宣传队,将抗联文化作为一个特色板块进行宣传和推广。与此同时,打造抗联文化与红色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如,建设红色风情小镇、红色影视拍摄基地、抗联文化教育基地等等。让游客在领略东北地区壮美河山的同时,切身地体会到白山黑水间的淳朴民风,在重走抗联路时高唱抗联歌曲,以具象化、感知化的形式,将东北抗联文化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参观者的心中。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宣传推广东北抗联歌曲,还可以发挥借助其他省份的宝贵经验和资源力量,以制作有关抗联文化专题片的形式,广泛宣传东北红色资源,进一步扩大东北抗联文化的影响力和文化旅游的推广力,针对东北三省抗联文化资源共同开展项目合作,通过创新整合资源的方式,让具有东北特色的抗联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宣传推广。
2.以新时代红色文化热潮为契机,将东北抗联歌曲融入到相关题材作品的创作之中。充分发挥文艺作品的传播价值,在红色文化逐渐兴起的带动下,人们创作了许多反映东北抗战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将抗联歌曲穿插到影视作品中,以主题曲、插曲、背景音乐的形式来渲染影视剧情,从而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抗联歌曲的有效传播。除此之外,音乐专业团体、院校及编创团队还应以东北抗联武装斗争为背景,编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型歌舞剧,由歌剧专业演员原汁原味的歌唱东北抗联歌曲,通过在全国各地进行公演的方式,不断强化东北抗联歌曲在观众心中的深刻印象,进一步拓宽东北抗联歌曲的传播广度,使东北抗联歌曲能够在岁月的更替中代代传唱、经久不衰。
3.强化抗联歌曲的数字化和新媒体建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和新媒体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要在数字化建设与网络媒体传播的新时期传承好东北抗联歌曲,就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对东北抗联歌曲的数字化和新媒体建设,大力宣传东北抗联歌曲,从而增强其影响力和感知力。首先,要创新新媒体建设。众所周知,新媒体有着传播快、更新快、成本低、信息量大等显著优点,加之其强大的互动性特点,新媒体已然成为了大众首选的应用形式。因此,新媒体也必然成为了东北抗联歌曲推广的重要手段。其次,加强互联网传播建设。在我国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民众的网络普及率和使用率都在与日递增。随着互联网对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渗透,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也日渐明显,而通过“门户网站”的途径对东北抗联歌曲进行推广,已成为了解抗联歌曲的主要方式之一。对此,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加强互联网传播建设。一是积极研发和建设抗联歌曲网站及互动平台。采用商业化包装的方式对东北抗联歌曲进行宣传,让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都能够真正的接受东北抗联歌曲、喜爱东北抗联歌曲。二是探索网络抗联歌曲教学课堂新模式。鉴于我国互联网使用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青少年为主体的优势,将东北抗联歌曲融入到网络课堂教学之中,在青少年人群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三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抗联文化情景式、体验式活动。动员相关部门开发体验式平台,通过模拟当时的环境,配以真实的声音和逼真的画面,让体验者仿佛亲临战争的年代,感受抗联文化的魅力,从而丰富东北抗联歌曲的传播路径。四是加强手机媒体的传播建设[6]。手机作为当下社会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论传播速度,还是传播范围,手机对文化的传播效果都已经达到了最大化。抗联歌曲传播与手机媒体的有机结合,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手机受众范围广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扩大东北抗联歌曲的影响力。例如,我们可以建立能够播放抗联歌曲的红色文化APP,或是在抖音、快手等当前用户参与度较高的媒体平台、微信朋友圈中发布推送东北抗联歌曲,进一步推动东北抗联歌曲与群众生活的融合,使东北的抗联文化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
4.积极推进东北抗联歌曲进校园工作。通过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抗联歌曲在校园中得以承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校内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抗联歌曲,使学生在校园内就接触、学习抗联歌曲。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有关抗联歌曲传承的音乐活动。如,开展抗联歌曲旧曲新唱活动,师生通过对抗联歌曲二度创作的方式,激发对抗联歌曲的学习兴趣;或是开展有关抗联故事的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在比赛的过程中感受抗联时期的感人故事,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抗联歌曲的文化内涵及精神内涵。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东北抗联歌曲校本教材的编撰工作。校本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备品,把东北抗联歌曲编入教材,在丰富现有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东北抗联歌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大题材,一种力量。此外,学校还可以扩充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户外抗联文化学习机会,通过瞻仰抗联文化遗址、遗迹来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并在实践基地向学生传授抗联歌曲,不断强化学生对东北抗联歌曲等革命文化的亲近感和自豪感,切身感受东北抗日联军可歌可泣的战斗事迹,汲取东北抗联的伟大精神力量。总之,东北抗联歌曲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容,具有极高的育人作用。东北抗联歌曲进校园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弘扬正能量;有利于教师丰富教育教学素材、拓展教学方式方法,有利于学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东北抗联歌曲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产物,是落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文化自信”重要思想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抗日军民的思想情感,还体现了东北抗日联军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