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多维解析

2022-04-07 10:18:00赵昌旭
大庆社会科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赵昌旭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特质

在全球现代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模式不尽相同,但大都以“西式模式”为样板进行演化扩散,呈现出诸如:“欧美模式”“日本模式”“新加坡模式”“拉丁模式”等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式。但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实践,积极借鉴全球现代化的经验教训,走出了一条内具鲜明中国特质的现代化道路。

(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主探索与国际合作相统一

在世界现代化大潮中,如何选择一条符合国情实际以达至赶超目的的现代化道路,事关一国现代化的长远发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自主探索与国际合作综合作用的结果呈现,向世界彰显了现代化道路开辟发展的基本性原则,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特质。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坚持自主探索与国际合作相统一,其实质是立足于国内与国际两个视域下所开展的探索过程。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坚持以国情实际为本根、以自主探索为原则的发展路向。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便明确提及到“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1]163“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主基调。此后,在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发展中,党中央着眼于国情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发展步骤以及现实表述等,从经济“翻番”到“三位一体”建设、从“中国式现代化”到“小康之家”、从“两步走”设想到“三步走”战略,一系列符合国情实际的新概念映衬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创新推进历程。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国情实际的新变化,从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体系、目标层级、战略举措等多个层面上展开全新布局研判,有效提升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质量。其次,正确认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特征是中国共产党人研判制定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依据。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等中央领导人的系列“外交之行”使党中央充分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差距,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国际合作,积极引进外资、技术等以补缺中国现代化的后发短板,借力发力不断夯实和拓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洞察世界发展局势,直面“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背景,积极回应世界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治理难题,在世界现代化建设出现种种“顽瘴痼疾”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依旧成功开辟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境界。

(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践行着循序渐进与超越发展相统一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不同步性必然会造成现代化的“先行国”与“后起国”之别,而这又必然产生出一个后者向前者转变的现代化赶超过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是现代化的建设之路,更是现代化的赶超之路,这一进程呈现出循序渐进与超越发展相统一的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践行着渐进推进与超越发展相统一,其实质是遵循现代化发展一般规律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相结合的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制度性的有机结合。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渐进前行中遵循着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存在着不断摆脱传统走向现代的发展进程。一般认为,现代化发展是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2]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基本沿革了现代化发展的一般性进程,实现着从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向现代工业发展模式的过渡、从封建专权模式向政治民主模式的转变、从资本强权模式向人民至上模式的发展。纵览这一现代化的转变进程,其开端于近代以来先进知识分子的“西学东渐”进程、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建设、推进于改革开放后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实践、创新于新时代以来全面建设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进程中,诸如:现代化经济体系、全过程人民民主、人类文明新形态、法治中国建设等一系列的新概念、新范式纷纷出现,映衬着中国正在逐渐向现代社会的革新与转变。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超越发展中依托着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表现着阶段性跃迁的发展速度与成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使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3]中国式现代化充分依托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仅实现了超越式发展,而且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显著彰显,党的坚强领导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不偏离、全国一盘棋的举措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支撑强有力、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障现代化建设的根基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个显著优势所塑成的综合优势,有力保障着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朝着优于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效果发展演变。

(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着整体布局与阶段部署相统一

现代化发展要实现稳步推进理应存在着战略选择与规划布局的基本问题,这也与现代社会发展的科学性相适应。然而,以西式现代化为例,“西方是凭借工业化和科学技术的先发优势,以殖民掠夺、帝国征服、政治奴役以及残酷剥削的方式实现现代化”[4],在一定意义上并不存在着对现代化建设具有科学性与规划性的宏观布局,不具备一般性的指导意义。作为“后起国”,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建设的失衡无序性,以整体的布局安排和阶段的规划部署实现了对现代化建设的谋篇布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着整体布局与阶段部署相统一,其实质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现代化建设长远目标与阶段规划的一致性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卓越执政能力与非凡政治智慧的彰显。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整体性的布局安排,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长期性、恒定性。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就明确了“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5]的奋斗目标。此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便成为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追求。改革开放后,邓小平也始终将强国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予以推进,并在众多重要讲话中,不断发出“为实现中国工人阶级新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努力奋斗”[1]139的号召。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现代化强国目标置于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重新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使命任务、清晰规划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线路规划,使得现代化强国的百年目标离我们越来越近。其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着阶段性的规划部署,鲜明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具体性、可操作性。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具备宏观规划的长期目标,更是有着现实可控的具体阶段实施计划。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的代际更替不仅不会架空现代化的长期规划,反而会以更为具体的科学部署使长远的现代化强国目标化为可操作的阶段性安排,并以多阶段的步骤安排保障宏观规划的步步落实。改革开放后,我国现代化的阶段性规划部署大致经历了如下演进:从“两步走”战略部署、大“三步走”战略规划,到新世纪小“三步走”战略指导,再到新时代强国建设“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不同时期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各有差异,但是指向性始终一致,也正是基于系列详细具体的规划安排,才使强国目标不断在更高层级的基础上接续推进,延续成可期实现的现实目标。

二、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方法启示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现代化的“后起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实践取得成效的路径显现。在全球现代化大潮中,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现代化的其他“后起国”成功地示范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实现向现代化的稳步与快速跃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系统性的方法启示。

(一) 现代化建设应坚持服务最大多数人,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

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便是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与“服务谁”。是否有着明确而具体的现代化发展导向,将直接关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效性与价值性。在长期的现代化摸索实践中,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一条以人民为发展中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全面回答了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基本问题,并愈益转变成为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共识性价值路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实践是创造社会存在与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前提条件。人民群众扮演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性角色,这不仅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更应呈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享受主体上,即社会发展要坚持“取之于民而又回馈于民”的发展导向。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从而使得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沿着“为人民”而非“为资本”的发展逻辑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放眼全球,世界各国纷纷涌入现代化发展大潮之中,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系列发展成就吸引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目光。当前,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模式虽呈现多种类型,但实质上主要存在着两种发展模式,即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在这两种现代化发展模式中最显著的不同之处便是现代化发展的价值导向不一。实践表明,“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在物质分配、民主建设、精神文明、社会公平等层面,赢得了“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优势,并越发向世界展现出只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够真正实现“现代化建设服务最大多数人”的价值目标。我国应积极向世界传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尤其是现代化建设的“人民性”主张。这一主张使现代化建设回归到社会发展的“最大多数人”上,是提升现代化建设成效、扩升现代化价值的基本要求,理应成为人类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共识。

(二) 现代化建设应彰显政府的积极作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发展形式

在现代化建设中,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是最不容忽视的基本对应关系。二者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两大机制,关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与长远性。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充分发挥政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为牵引,以系统性谋划、长远性考量为原则,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为路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谐稳固、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现代化建设中,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全面性”和“政府执行的强度性”上。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级政府作为治理国家和地方的权威机关,所具备的协调各方、统率全局的自然优势,使之能够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力保障与支撑。而市场在现代化进程中作用的发挥,是以其营造的自由贸易环境与资本优先的导向为基础的,并借助于市场规律加以维持。虽然市场在国家现代化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市场机制在运行中常常陷入无序甚至危机状态,不加调控势必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政府的强大宏观调控能力与有效行政干预措施便成为稳定全局的关键性保障举措。在积极发挥市场机制重要作用的同时,政府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才能保障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对待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具备了更加清晰的认知,特别是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认识到放任市场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单一作用的弊端,而逐步以政府的行政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手段融入到现代化的实践中。作为现代化的“后发赶超者”的中国及其他广大发展中国家,无论是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亦或是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赶超的进程中都应该重新建构起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知。要摒弃资本主义只要“市场自由”不要“政府规划”、社会主义只要“政府规划”不要“市场自由”的狭隘认识,充分认识到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完善政府职能、强化政府威力、提升政府信度,将政府打造成为现代化进程中敢于带头、善于谋划、致于长远的主导力量。同时要准确认知政府与市场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定位属性,发挥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科学合力和重要作用,促进现代化的稳步前行。

(三) 现代化建设应倡导赶超式发展战略,构建以并联为特征的发展方式

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汇入到现代化发展的大潮之中,少数发达国家已经完成现代化进程并进入到后现代化阶段。然而,对于众多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来说,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态势促使其必然选择一种“赶超型发展战略”,形成现代化建设诸要素的“并联式”发展局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所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便提供了一种以“赶超式”发展为战略基点、以“并联式”发展为特征的新型现代化发展方式。

依据走向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先后顺序进行划分,可将世界各国区分成为两大类型即“早发先导型现代化国家”与“后发赶超型现代化国家”,前者以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为主,而后者则以中、印等发展中国家为主。“后发国家”要实现向现代化的迈进,就必然要求实行“赶超式发展”战略,而“赶超式发展”的实质便是以压缩现代化发展时间、叠加现代化发展任务、增强现代化发展动力,进而以并联现代化发展的诸系统要素实现现代化的飞跃式发展为目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并联式特征主要呈现在三大方面。首先,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叠加式确认。无论是从“先四化”到“后四化”的现代化发展目标,还是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发展任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始终主张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建设同步开展、逐次渐进,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内部的有机促进与协调发展。其次,现代化的发展时间实现了压缩式凝聚。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力争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也意味着中国将在100年左右的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数百年走过的现代化发展进程、达到其数百年所达成的现代化水平。这必然要求中国在承受巨大发展压力的同时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最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实现了全方位集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仅借助于“先行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作为外在动力,同时将发展动力的集结置于国内,充分调动各方面、各群体、各领域的优势,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动力源,夯实长久发展的动力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主张的“并联式”发展方式不仅是“后发赶超”的必然要求,更是谋求破除资本主义现代化弊端的现实需要。作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后发赶超型国家”,要紧跟现代化发展大潮,积极调动、并联现代化进程中的诸要素,努力达成系统发展、超越发展。

(四) 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本国发展实际,恪守以自主为根本的发展原则

立足本国实际、坚持独立自主是一国现代化建设应遵循的根本原则。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化大潮中,世界各国竞相比拼现代化道路、抢夺现代化先机、占据现代化优势,逐渐形成大国现代化比拼的局面,对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如何走现代化之路,走什么样的现代化之路营造了重重迷雾。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立足中国实际谋划发展,牢牢恪守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存在着“先发国家”与“后发国家”之别,便随之产生“先发国家”树立模式、“后发国家”探求模式的问题。对于后者而言,能否实现独立自主地确立模式不仅关乎其现代化模式的有效性问题,更甚者关乎其国家发展道路的独立性问题。放眼全球,在众多“后发国家”选择现代化发展模式的进程中,主要存在两种现象,即“自主选择型”与“被动接受型”。之所以出现这两种类型的差异则是由于是否立足国情实际所导致。特别是二战以来,一些新兴的独立国家在踏上现代化之路的进程中,将视线纷纷投向以美国为首的“先发国家”,采取“照搬照抄式”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先发国家”凭借现代化的优势地位,采取对外输出模式剥削欺凌“后发国家”的霸权行径,导致这些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陷入东施效颦、举步维艰的地步。长期以来,趋同西方式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不仅没能将“后发国家”引上现代化之路,实现富强发展,反而越发陷入发展陷阱,遭致霸权束缚。

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独立自主、根据国情实际选择发展道路是事关长远的发展大计,更是确立发展战略的根本原则。中国素来坚持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牢牢立足国情实际探求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战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然面临着众多外在压力与内在挑战,而要彻底打破困境就必须将发展的立足点扭转到正视国情实际上、落实到自主谋划出路上。只有立足国情实际,才能够拥有独立自主的魄力与勇气;只有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才能够作出最符合、最利于本国实际的决策。

(五) 现代化建设应实现国内外互通联动,遵循以平等为本质的发展规范

一国现代化发展要结合国内外两个发展大局。各国要实现内外互通、平等协作式的发展,尤其要遵守以平等为本质的发展规范。现代化建设中的平等发展,不仅指参与国主权地位的平等,更包含发展机遇与享有权益的平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外互动实践中,中国始终将平等作为原则与底线,对任何霸权挑衅、侵权干涉都予以坚决回应,在全球化的环境下,牢牢维护好本国利益的同时,也不干损害他国权益的勾当。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往来愈发紧密、频繁,世界各国愈发成为一个命运与共、利益互通的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身处全球化的共同体时代下,各国所开展的现代化建设必然需要紧密关联时代、回应时代,积极融入到国家之间的互动交往中。同时,现代化本来便属于世界性的发展进程,一国的现代化要有本国特性但必然也包含有现代化的一般属性和规律。只有把本国特性和现代化的一般属性结合起来,不断地加强内外互动才能不被现代化的发展大潮抛在后面。然而,一般现代化的互动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会产生种种消极现象,诸如“小国附属于大国”“后发国家依附于先发国家”等,这使国与国的互动发展成为了不平等的发展,演变成了现代化互动发展的“伪命题”。反观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与主张,尤其是“一带一路”的发展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让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的作为与担当。

对于广大“后发国家”而言,现代化的赶超发展要坚持顺应时势、融入时代,同时要积极争取平等环境、维护核心权益,不做“先发国家”的附庸与从属。对于广大“先发国家”而言,现代化的引领发展不仅要维护自身利益,同时要积极维护他国正当利益、合法地位,不做现代化的剥削者、霸权者。只有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将平等观、合作观作为前提性的原则主张,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方能取得平稳发展、高效发展。

三、全球化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意义

在全球现代化大潮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避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弊端,成功书写了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方案、宣告了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主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新发展成就不仅为现代化建设的后发国家展现了新图景、新范式,同时实现了对先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超越和突破,为人类社会呈现了文明发展的多样形态。

(一) 对后发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新图景、新范式

马克思主义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开辟出一条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新路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创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的科学性、真理性与可行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世界上最大的现代化后发国所开创出的新路径,成功打破了西式现代化一统天下的发展局面,拓宽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给后发国家现代化发展带来的重大价值贡献,不仅在于其展现了现代化可以通过赶超达至规范水平的新图景,更重要的是向众多后发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建设可资借鉴的新范式。长期以来,一些现代化的后发国家深受西式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影响,在政治体制、经济模式、思想意识、民主法治等方面纷纷效仿西方先行国,在一定程度上为其现代化建设带来了短暂成就,但却在仿效中失去了对国情实际的准确认知,甚至以丧失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代价,忽视了建立现代化长远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发展保障的必要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展现出的发展新范式,不只是提供具体的路径参考,更多的是思想意识的引导;不只是现代化建设多样模式的展现,更多的是独立自主和国际合作的有效说明,这些都为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导。

(二) 对先行国家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超越、新突破

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通过产业革命实现了现代化的高速发展,并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以各种霸权手段维持着其先行国家的经济垄断地位。同时,“在西方兴起过程中,他们不仅按自己的面貌创造出一个世界,而且掌握了解释历史的权利。在西方话语体系中,历史的真实图景被‘合理’地遮蔽了。”[6]西式现代化模式一度被奉为现代化发展的圭臬,成为世界现代化的标准图式。但是,西式现代化的发展坚持资产阶级利益优先的原则、遵循着资本逻辑主导的方向、秉承着工具理性为首的主张,导致其在现代化建设中树立起了“唯我独尊”的心态、发展起了“唯利是图”的实践、固守着“殖民主义”的思想,使其现代化发展出现剥削性、失衡性与不稳定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在西式现代化出现种种弊病而又无法“自愈”的现实状况中所探索出的现代化新模式,以“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平等包容”的发展原则、“共同繁荣”的发展目标,实现了对西式现代化的新超越与新突破。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展现出的价值理念、实践主张、发展目标,对广大先发国家重新审视全球现代化的主流趋势、调整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具有反思借鉴的积极意义。

(三) 对人类社会而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向世界呈现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的世界意义,不仅在于向后发国家提供新图景、新范式或者实现对先行国家的新突破、新超越,更为重要的是其以独特性的发展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全新贡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7]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创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的当代表征,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基本特征、价值理念、前进目标的集成体现,是当今世界现代化发展先进性与价值性的最新文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文明,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世界现代化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前进图景和未来样貌。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与接续推进,不仅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也必将为人类社会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性推进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可资借鉴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工业设计(2016年5期)2016-05-04 04:00:35
中国式失败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上海金属(2014年4期)2014-12-15 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