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①

2022-04-07 06:33张天喜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思政理念

张天喜

新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①

张天喜

(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上海 201514)

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发展关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从现有情况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发展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切入点,提出了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协调培养机制、培植绿色教育生态、拓展开放融合渠道和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

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发展路径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教师队伍能否建设好,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但是,相比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这种流失导致的结果就是高职院校每年都有大批的应届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队伍普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青年教师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了无限活力,未来也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中坚力量。但是,从现有的情况看,这些青年教师因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师专业教育与训练,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在其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因此,在补齐数量短板的同时,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升教学质量、推进持续发展将是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定位不准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首先要定位准确,即定位好培养学生的层次,方法以及未来职业面向。从现有情况看,特别是2019年高职院校扩招后,高职院校的学生层次更加丰富,来自社会各个阶层,有的甚至从未接受过系统的教育。那么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刚刚实现角色转换的青年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教学理念,如何从思想到行动上使思政教育工作做到入脑入心,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已有情况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囿于学历背景以及教学经验等因素,教学理念仍处于传统模式,即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的输出,没有结合职业特色,也没有突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及优越性。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的教育理念足以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但这种认识能力还不足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并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这一点上看,传统的教学理念有悖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行为导向功能。因此,面对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发展,如果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育理念不能准确定位,仍然单纯地停滞在“育人”层面,而没有考虑到“育才”层面,缺乏创新性,就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也无法满足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能力有待提高

职业能力是从业者遵守相应的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熟练转化专业知识与运用相应职业技能的综合素质。[3]从现有情况看,思政课青年教师总体的职业能力偏弱。一方面高职院校在迅速补齐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放宽了新进教师的专业背景,很多青年教师并不是思政专业出身,只是政治学、法学等相关专业出身。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不过关,无法将课程融会贯通;另一方面,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普遍较大。在疲于应付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思政课青年教师很难静心思考自己的发展,也没有制定长期的规划,职业能力也就很难有所提升。

(三)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

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而言,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是内因。同时,健全的培养机制也尤为重要,是教师发展的外部推动力量。但是从现实情况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机制并不健全。大多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仍处于传统的办学思维方式,即大规模的投入硬件设施,在软实力上投入的较少,尤其在青年教师的师资培养上,重视程度不够,仍然停留在以往对“内”的一种机制。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大多依靠自学或者老教师带教。虽然这种机制也培养出很多优秀的青年教师,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即青年教师始终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没有机会接触外界的新理念以及新的教学模式,很难有所创新。尽管教育主管部门也积极推进各种培训,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大,课程协调难度大,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很低。如此反复,思政课青年教师就始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学习和交流,很难有长足的发展。

(四)教育生态系统尚未实现良性运行

思政教育工作本身是一个多维的有机整体,包括教育的主体、客体、环境等多种要素。因此,思政教育本身具有系统性,其有效运转是建立在各要素分工协作的基础上的。从现有情况看,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生态系统尚未实现良性运行。一是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激增,但是发展资源不足。按照国家对于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各高校需要严格按照1∶350的比例配备思政课教师。因此,各高职院校为了补齐师资力量,在短时间内通过引进以及转聘等方式配齐了思政课教师队伍。但是,这种短时间内的迅速补齐,带来的影响就是加剧了教师在科研、评聘、薪资等资源的紧张。特别在科研方面,在资源紧缺的情形下,思政课青年教师由于学历、资历等因素很难获得资源。而且,在职称晋升上,由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很多高职院校将有限的资源倾斜到了专业学科上,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晋升压力很大;二是学校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不够,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偏低。从现有情况看,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待遇和地位较低,职业诉求一般很难得到回应。而这些将直接导致思政课青年教师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感强。如此反复,思政教育的生态系统也很难良性运行。

二、新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路径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4]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专注专业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不仅是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由之路,也是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1.守正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学与行为引领的有效性

守正即恪守正道,坚持按事物内部发展规律办事。从思政课教学看,守正即遵循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根本属性,包括教学育人、学科发展的规律以及政治属性、理论属性和价值属性等。可见,守正是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到守正。同时,在守正的基础上要进行创新,即在深刻分析思政课根本属性及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基础,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分配,开展行为导向教学,从而有效地实现思政课教学与行为引领的结合。

2.融合创新,提升思政课教学与职业特色的契合性

融合创新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作为一种创新理念,融合创新是指各种创新要素之间通过创造性地融合以及互补匹配,从而提升创新系统的整体功能。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种融合就是思政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因此,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育人”和“育才”的双融理念。一方面,教学中应始终贯穿“育人”理念,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综合素养;另一方面,教学中应结合职业特色,以“育才”为理念,融入职业道德及工匠精神。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突破“育人”与“育才”两张皮的现象,并真正实现传道授业。

(二)构建协调培育机制

1.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协同推进机制

从系统论讲,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是思政教育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协同推进的一个过程。欲使这一过程顺利进行,必须做好顶层设计。这一设计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一是宏观层面,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学校力量,应是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力量的联合。只有三者联合起来,并真正地形成协同机制,才能真正地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二是中观层面,即思政教育系统内部的协同。应加强学科建设、政策制定、科学研究等方面地融合交叉,整合政策制定者及理论专家的力量,为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做好基础;三是微观层面,即学校内部的协调推进。一方面,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并集合学校各方的力量配合思政课教学,使得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学习和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积极制定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从长远的角度为教师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2.遵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多元共育机制

思政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及时代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扩宽和加深。因此,以往思政课青年教师单兵作战式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要求。在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中,应协同各方力量,构建多元共育机制。一方面,对“内”,学校和学院可以进一步完善系统化多层次的培育体系。例如建立老中青教学梯队,青年骨干教师团队等,通过这些带学共学模式,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对“外”,学校可以积极联合其他院校、科研及企事业单位,共同探索培育思政课青年教师的领域及项目,从而真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三)培植绿色教育生态

1.培植绿色人文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

在教育生态学视域下,高职院校就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师则是这个生态系统里的主要因子。[5]生态系统的提升需要主要因子的良性发展,同时生态系统的稳健发展又为主要因子的发展提供了稳定有序的生态环境。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从培植绿色人文环境入手,即重视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人文关怀,积极回应教师在发展中的诉求,寻找绿色通道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思政课青年教师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地融入到思政教师这个职业,融入学校,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提升职业认同感,激发教师内在潜力

职业认同是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等所持有的看法。职业认同感的提升能够从内部激发教师发展的源动力。因此,提高高职院校思修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尤为重要,可以从几方面入手:一是加强青年教师的职业理想的引领。可以通过理论的学习,身边榜样的力量等,使思政课青年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责任感;二是切实提高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可以通过调节工资,增加福利等方式,使青年教师真正从内心觉得做思政课教师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三是提高社会对于思政课教师的认可。可以通过政府、学校及社会各方力量的宣传,使社会人士对思政课教师的工作认可,从而切实增强思政课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拓展开放融合渠道

1.加大政策倾斜,开放筹集渠道

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学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而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重中之重。但是,限于思政课青年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及科研经验的不足,很多教师望而止步。因此,在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中,应加大这方面的政策倾斜及奖励。同时,应积极拓展培育教师所需的资金、设备、资源等筹集渠道。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应积极发挥区域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一方面,提升政府对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的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补贴、科研服务等方式,激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而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发展能力。

2.拓展融合层次,提高教学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不仅要求与时俱进,还要贴近生活。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青年教师应从三个方面拓展融合的层次:一是融合传统与现实。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应把握好传统与现实之间的传承与创新,着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二是融合理论与实践。一方面,在思政课教学中要避免一味地灌输,应以问题为导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鼓励学生思考,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从而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应主动与学校其他思政工作进行融合。例如思政课可以与学生社团、比赛以及专业课程融合,达到彼此促进、增强思政课效果的目标。三是融合中国与世界。在思政课教学中,应将眼界置于更广阔的世界舞台。在教学中,不仅有中国特色的内容,又有国际比较的视野。

(五)搭建资源共享平台

1.提升教师共享理念,形成合作格局

从发展的角度看,思政课整体水平的提升是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因此,共享成为思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而言,一方面,青年教师应主动提升自身的共享理念,不仅要积极学习他人的经验,也要主动将自身的经验分享给他人。另一方面,学校要形成合作格局。这种合作不仅是理念上的共享,更要实现行动上的共享。例如,学校可以通过集体备课,合作科研、实践研修等方式实现互助合作,从而给思政课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渠道。

2.构建共享平台,实现发展全过程共享

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是促进思政课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共享平台尤为重要,可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课堂实现学习和交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组织“公开课”“观摩课”等形式,以课堂为桥梁,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二是搭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合作,可以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合作也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在科研领域的知名度,从而为青年教师的科研之路打下良好基础;三是拓宽区域合作平台,形成区域化优势,打造学习共同体。例如,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可以依据自身的优势,建立教学和科研基地,为其他院校的思政课青年教师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从而使得思政课青年教师队伍整体得到发展。

[1][2]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李敏.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J].思想理论教育,2020(6):86-90.

[4]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

[5]罗雯怡.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的高职教师发展:现状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7):69-72.

①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发展理念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发展研究”(编号:21SZZX0033)的阶段性成果。

张天喜(1979—),女,朝鲜族,吉林白山人,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地方政府治理。

G718.5

A

1673-4564(2022)06-0045-03

2022—05—10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