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湖
立德树人理念下福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①
许晓湖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资助育人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方式,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应进一步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深入分析目前高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创新和完善高校资质育人体系,促进高校“立德树人”与“资助育人”深入融合,丰富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立德树人;福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问题;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资助工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贫困生求学困难的问题。目前,福建高职院校在资助育人体系中还存在着“重资助、轻育人”现象,“物质帮扶”与 “精神帮扶”未能协同发展,在解决了学生经济困难,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上面较为薄弱,特别在学生成才过程中励志教育、感恩教育、品格塑造、技能提升等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上缺少完善体系建设。在立德树人理念下,对新形势下的资助育人提出了更多的办法、更新的举措、更深的内涵、更强的保障。福建高职院校将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重要途径,应围绕提升资助育人质量、效果,全方位、多层次地推进资助育人建设,创新资助育人方式,形成“扶贫——成才——强志——回馈”资助育人模式,拓展和延伸资助育人内涵,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党的十九大强调“立德树人”发展任务,明确了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任务,“立德”是方式,“树人”是目标,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为资助育人工作要“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明确的方向和要求。同时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资助育人工作的内涵,对资助育人工作的提出新思路、新目标。在新形势下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在资助育人工作全过程中,在对贫困学生帮扶过程中,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在解决学生“经济困难”同时,也达到“育人育才”目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环,立德树人作为资助育人首要的目标和要求,资助育人工作体系完善,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资助育人工作中的精神帮扶的基石,对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起着关键作用。积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资助育人作用,以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增进学生对党和国家制度优越性的认同,激发学生感恩崇德之心,树立自立自强之志,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发愤图强,励志成才,报效国家。资助育人工作在解决贫困生实际问题和思想问题同时,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走深走实,入心入脑。
大学生涯是学生“拔节孕穗”关键时期,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的个性需要不一样,贫困生在成才过程中,成长环境较为恶劣,综合素质能力上较为薄弱,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遵循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强化育人工作的精准性,推动资助育人工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安全诈骗防范、心理健康教育等精神帮扶和价值引领,丰富育人方式,帮助学生克服自卑、自闭等心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建立感恩和奉献意识、树立崇高个人理想、在勤工助学岗位中淬炼干事创业本领,着力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资助育人体系建设,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实、落细、落小,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一是资助育人队伍建设不足。资质队伍构成主要以学工部资质负责人和二级院系辅导员组成,缺少资助专干,人员配比不足,主要由辅导员兼任,二级院系辅导员对接任务繁重,又工作调整因素,对接资助工作的辅导员也频繁更换,辅导员对资助工作总体把握不够,流程不熟悉,再加上资助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材料审核复杂,导致资助工作效率低。二是缺乏系统性的资助工作培训,辅导员对接工作繁杂,除了负责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还要对接院系其他相关行政工作,学校定期开展资助工作培训相对较少,工作人员对资助工作政策、流程、审核等方面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到位,仅停留在完成资助工作,资助育人质量不高,资助育人方式和方法创新内生驱动力减弱,未能形成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资助工作团队。
一是资助育人过程中重资助轻育人。目前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帮学助困体系,通过资金补助,解决了物质贫困问题,却未能结合受助学生成长成才需要,针对性地提供人文关怀,给予精神解困。例如因家庭经济条件影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人际交往能力差,专业技能差,缺乏积极追求,过度依赖他人等个人性化因素,在这些生活、学习、就业等精神贫困影响下,未能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无法形成艰苦奋斗、勇于担当良好品格,育人效果不理想。二是辅助资助育人的职能老师不够。在资助育人中,思政教育、技能培养、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专任老师参与较少,对受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无法满足,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价值引导,特别是学生的爱国情怀、感恩意识、理想信念、防范诈骗、艰苦奋斗等教育融合不够,育人核心不够凸显,尚未形成资助育人良性循环体系,资助水平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一是勤工助学岗位形式不够丰富,大部分的勤工助学岗位与学生所学专业无关,存在着脱节现象,多为简单重复劳动,专业技能锻炼少,无法在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得到有效锻炼。锻炼能力有限,个人综合能力无法提升,对未来求职就业方向帮助不大,导致部分受助的学生参加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性不够。二是勤工助学岗位缺乏创造性,管理不够严谨规范,无法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岗位,多为被动安排工作,用工部门和单位性质不同,管理方式也不够规范,没有统一标准,用工上不明确、不透明,导致学生对勤工助学岗位认同感低,归属感弱,创造性不强,参与的热情极大削弱。
一是资助宣传不够有力,学校在资助育人宣传上资助政策上传下达多、信息公布为主,资助政策专题解读少,缺少各项资助政策宣传和解读,资助宣传方式单一,资助成效报道少,未能结合各项资助政策进行分类重点宣传,资助育人工作宣传与学生未能形成同频共振效果。二是在全校开展以励志教育、典型事迹、感恩教育等体验式教育的价值引导不足,志愿服务活动不够新颖、内容不够创新,辐射范围窄,在引导学生树典型,立大志、求卓越、勇筑梦上未能达到同频共振育人的效果,宣传方式和方法在推动资助工作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园资助育人环境氛围不够。
一是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学工部牵头,联合各二级院系,挑选业务精、能力强、高素质的骨干力量,配齐、配强资助队,形成一支稳定性强的专业资助育人队伍。二是开展专题培训,强化技能素养,通过集体培训更新和掌握资助政策最新动态,统一理念,凝聚共识,提升资助育人的思想认同水平,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畅通反馈渠道,保障各项资助政策效落实。三是加强资助育人理论研究,通过参与资助理论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兄弟院校调研考察等形式,探索资助育人规律,积极拓展资助育人新路径和新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资助工作科学化和标准化水平,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资助育人,不断激发队伍创新意识,在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中,形成业务素质过硬、优质服务能力、高效务实担当的高校资助育人队伍。
一是资助育人要解决“经济资助”和“精神扶志”两者并重,在物质资助之外,要加强学生在爱国爱党、励志成才、诚信感恩、防范诈骗等方面的精神世界塑造。借助谈心谈话、入户家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党史学习等形式,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深厚家国情怀,胸怀远大抱负,形成自强不息,勇于拼搏的良好品格。二是多部门协调联动,形成资助育人向心力,学校学工部、团委、宣传部、保卫处、图书馆、马克思主义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就业与创业部等相关职能处室强化资助育人联动,共同形成资助育人合力,从学生的实际成才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神引导,例如在理想信念、专业知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个性化人文关怀,针对性的解决个性需求,加强人文关怀,循循善诱、开导启发,不断为他们“充电”,补足精神之“钙”,补齐学生成才短板,夯实学生的精神世界,让“精神扶志”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促进学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心逐渐从“经济解困”向“成长成才”转变。
一是完善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管理和监督机制,构建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勤工助学体系。制定相关的勤工助学制度,完善考核与激励机制,增强学生的职业感和获得感。强化岗位契合度,针对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学校开拓岗位资源,按需设岗位。根据各岗位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在适当的范围内对工作的时长和薪酬进行调整。鼓励在岗位上发挥作用、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积极发挥勤工助学育人实效。二是开展岗位培训工作,提高服务能力,学校结合勤工助学岗位特点分门别类开展培训,在文字表达、资料整理、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集中培训,增强学生职业能力。还可以设置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岗位,激发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在具体实践中,锻炼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一是加强宣传载体矩阵建设,增强资助宣传工作效果,学校要利用校园官网、公众号、抖音等线上新媒体平台和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横幅标语等线下载体共同搭建宣传矩阵,线上线下共同联动,利用视频宣传、政策科普、互动解答等形式开展政策宣传、育人宣传、励志教育,推送资助内容和有关信息政策解读,同时加强学生安全教育、防范诈骗、不良网贷等电信诈骗宣传教育,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全方位的宣传格局。二是在校园内对资助成果、自强之星、励志典范、学生先进事迹宣讲会等进行正面宣传。通过树立标杆、学习榜样的方式,大力宣传先进事迹、励志典例,在校园内营造学习先进典型、努力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让更多自强不息的励志典型得到关注,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形成朋辈示范效应,起到“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作用。
资助育人工作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环节。在立德树人理念指导下,福建高职院校在创新推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仅仅是物质的帮扶,更重要的是精神和心灵上激励与引导,资助育人工作要贴近大学生实际个性需要,依托学校和社会力量,强化队伍建设,完善相关制度,典例示范引领,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环境等多项措施并举,将物质疏困、道德浸润、能力提升以及精神鼓励相融合,构建“扶贫——成才——强志——回馈”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要通过资助育人工作引导每位受助学生能够树立信心,克服暂时困难、敢于拼搏进取,不断突破自我,鼓励在人生成才关键时期,敢于逐梦,勇于担当,努力追寻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武卫兵,周士权.中医药院校发展型社会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以李时珍中医药教育基金为例[J].时珍国医国药,2022,33(02).
[2]陈博旺,晋家洪,冯力.高校学生贫困资助的政策逻辑、实践困境及其突破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
[3]欧阳远丛,史鑫波.立德树人视域下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以陕西中医药大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1,29(04).
[4]马浚锋,罗志敏.历史追溯与时代转换:高校学生资助问题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20(1).
[5]易桂姣.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路径探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
[6]李晓兰,李爽.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思想内涵及其实践路径研究[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9(6).
[7]张志勇.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1):84-86.
[8]王娜.将“立德树人”融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7).
①本文系基金项目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青年科研项目“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析——以福建高校为例”(编号:2020-1-9)的研究成果。
许晓湖(1990—),男,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718.5
A
1673-4564(2022)06-0039-03
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