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直播变局

2022-04-07 01:21杨祯一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受众

杨祯一

(辽宁广播电视台,辽宁沈阳 110082)

新闻直播是传统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重要新闻传播方式之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直播已经不再是电视媒体的专利。随着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人们不仅可以第一时间接收信息,而且可以第一时间传播信息。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新闻事件的见证者与传播者,都可以参与直播新闻事件。

传统媒体的新闻直播给受众的感觉通常是时间较长、内容严肃、形式单一、缺乏互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聚在一起观看电视新闻直播的场景已经越来越少;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快速浏览新闻、参与直播,逐渐成为常态。因此,传统媒体须用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新闻直播,适应融媒体时代受众的欣赏需求,以全新的方式、内容和技术重新打造新闻直播,积极投身新媒体时代新闻直播的全面变革。

一、5G时代的新闻网络直播

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每一轮技术革命都会给新闻业带来冲击,媒体介质和形态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 具有更快捷高效、更大带宽容量等特性。5G 技术将传统的以文字、图片、视频为主的传输,转变为以三维立体信息为主的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传输,对传媒的影响广泛而深入[1]。

目前,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向4K(超高清分辨率)、8K 甚至16K 的超高清视频方向加快探索与布局。2019年10 月1 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阅兵式新闻直播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搭建了新中国电视史上规模最大、投入最多、设备最先进、技术最复杂的直播系统,在电视端、新媒体端和线下影院实现同步播放。5G 技术为这场立体化、超高清视觉盛宴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满足了4K 直播对网络带宽的苛刻要求[2]。

直播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在长安街两侧设置VR 机位,全程直播分列式,力求实现沉浸式大屏观看效果。此次阅兵活动最终呈现出震撼人心的视听效果,4K 超高清直播的分辨率达到3840×2160,是常见的1080P 的4 倍,辅以宽色域、高色深和三维全景声技术,真实还原了宏大壮观的阅兵式全貌。

除了传统电视端直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移动端携手微博、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播出,创下数十小时直播时长和过亿量级观看人次的纪录。央视专门引入AI(人工智能)剪辑师,依靠人工智能算法自动编辑,仅需90 秒就能完成从剪辑到成片的制作过程,最终生产出近百条AI微视频,在移动端顺利发布。

5G 技术使新闻直播的分发和共享更加高效、更加智慧。5G 来袭,势头正劲。传媒行业迎来了一次自我突破的机遇,更面临着一场充满未知的“大考”。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利用蓬勃发展的5G高新技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次在CCTV-16 频道实现了4K 超高清24 小时上星直播。北京冬奥会的所有赛事画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均采用UHD(超高清)4K+HDR(高动态范围成像)标准制作,且第一次向国际转播商提供8K 公共信号。人眼主观摄像机、3D 回放技术、全景声音采集、运动场馆仿真、8K 无人机拍摄、仿真生物数据、高精确度仲裁信号……众多依托于5G的技术创新,都应用于北京冬奥会电视转播中,令观众大饱眼福。

依托5G技术,虚拟主持人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电视新闻制作中。2021 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了特别节目“C+真探”,数字虚拟小编“小C”闪亮登场。她是一个利用3D技术打造的超写实数字人,成为两会现场的“小红人”。在多分身跨场景技术支持下,她完成了很多场对全国人大代表的采访直播。近年来,地方电视台的虚拟主持人也越来越多。广西台的“小晴”、湖南台的“小漾”、北京台的“时间小妮”、黑龙江台的“小光”……众多AI虚拟主播的出现,让电视新闻直播变得更加精彩。

5G 时代,在AR、VR 等虚拟技术加持下,VR 直播、全景直播、全息成像等都能成为现实。虚拟技术营造的超强现场感,会使受众对新闻现场产生不同于以往的直观感受。新闻事件如在眼前,受众会获得与现有新闻直播全然不同的感官体验[3]。

最新技术应用,媒体生态建设,均属于叩开5G未来赛场的敲门砖。大门开启后,我们还要面临更多的挑战和困境。传统广电媒体要充分挖掘长期以来在技术、内容、资源方面积累的先进经验,巩固主流媒体传播优势,以充足的准备迎接5G时代传媒行业的柳暗花明。

二、“沉浸技术+新闻直播”:新技术带给新闻直播运营新逻辑

(一)沉浸式新闻直播实现双向交流互动

在融媒体时代,新闻直播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权威性传播中心不复存在,普通大众也能在新闻直播中掌握主流话语权,受众由“媒介外”浸入“媒介内”。

传统新闻直播大多严肃而专业,往往是遇有重大新闻事件才直播,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受众在新闻直播过程中只是单纯的信息接收者。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直播提供的是一种“沉浸式”直播模式,信息不再单方向传播,而是双向传播。除了主播的阐述,观看直播的受众也可以在直播中表达观点,提供内容。这种互动方式,改变了原来直播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情况,受众可以主动要求或参与信息内容制作,直播成为一种“沉浸式”信息交流过程[4]。

(二)沉浸式技术在新闻事件直播中的应用

2021 年9 月25 日,孟晚舟回国一事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当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策划了一场多角度、沉浸式、全矩阵直播。

直播从下午孟晚舟搭乘的中国政府包机进入中国领空开始。在演播室内,主持人与嘉宾展开深度分析和解读,满足大屏观众的信息需求;而在直播间里,画面上是略显单调的航线图,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网友热络的交流、评论互动和位置刷屏。飞机临近抵达时,央视新闻视频号逐渐将直播镜头转向机场塔台、跑道、停机坪、候机楼等场景。跟随直播镜头,全国网友看到了机场塔台上忙碌的调度员、停机坪上紧锣密鼓布置迎接仪式的工作人员、接机口焦急等待的普通百姓……直播间热度不断攀升。直至孟晚舟走下舷梯,央视新闻独家呈现她的归国感言,直播间迎来点赞、评论高潮。直播中,摄影记者不时出现在镜头中拍摄接机的人群。有网友感慨:“这种接近原始的直播画面,反而让人有一种‘沉浸式接机’的体验,零距离,很亲切。”

在这场沉浸式直播中,直播间的即时评论、不断上涨的点赞数和观看数,使观众清晰地感受到自己正与成千上万人做着相同的事情,体验着相同的情感。这种氛围感、剧场感,是以前的新闻直播无法提供的。更值得关注的是,直播真实反馈了用户的实时关注、评论、互动和分享,而用户和他们发出的每一条评论、每一个位置,都成了新闻直播的一部分。

“沉浸式技术+新闻直播”的呈现方式,使人们的感官在时空上实现了更大范围的延伸,构建起一种涵盖现实空间和心理行为的环境氛围,给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交体验。这种信息获取的参与感,极大地增强了媒体平台用户的使用黏性。

三、慢直播:融媒体时代的全新直播感受

(一)慢直播:陪伴式直播进程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直播通常是将新闻事件第一时间、实时地传递给受众,基本上都带有解说和主持人旁白,受众可以在直播过程中看到后期特效、镜头切换等编辑处理痕迹。

慢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直播形式。一般情况下,慢直播不设主持人,仅通过监控摄像镜头,同步传播新闻事件,基本上看不到后期编辑处理痕迹。慢直播是一种原生态、陪伴式直播,受众身处其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和陪同感,能够更真实地融入新闻直播过程,以积极的姿态、全情的投入参与新闻事件进程[5]。

在慢直播成长过程中,最成功并且直接促成当前慢直播热潮的,当数挪威广播公司2009年开播至今的“慢电视”。在制作卑尔根铁路100 周年节目时,挪威广播公司特别推出了《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大胆地将广播公司前期拍摄的7 个多小时的新闻素材无剪辑全盘播出。这些素材全景记录了火车行进306 公里、160 次进出隧道的过程。让挪威广播公司没有想到的是,这个马拉松式的直播节目意外爆红,吸引了全国五分之一的受众收看。后来,这家电视台又推出通宵织毛衣直播,还进行过七天七夜驯鹿迁徙直播和19天邮轮巡航直播。

2020 年初,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进行了慢直播,一天24 小时连续直播施工现场实时画面。在整个慢直播过程中,央视主持人没有出镜,画面上也没有解说词。以一个机位拍摄工人在建筑现场忙碌的场景,如此单调的直播竟然成为当时现象级的新闻直播事件。大量受众涌入直播间观看直播。大家争当“云监工”,在评论区里对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细节展开热烈讨论,交流对这种新鲜的直播形式的感受,更多的人则表达了对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关心与敬佩之情。

而2020 年底“双十一”的快递发货直播,与年初的疫情一线慢直播遥相呼应,让“云监工”再次得到全网热议。不到3 天,直播观看人数已达8000 万。流量高峰来自11 月11 日凌晨,超过800 万“尾款人”熬夜在线观看包裹在流水线上匆匆“赶路”。

(二)慢直播让受众成为直播主体

在漫长的新闻直播中,受众成为表演主体,他们的互动成为消费内容的主要视听语言。在建设雷神山医院慢直播中,“摇摇你的小红旗”“大家吃饭了没”……种种通俗易懂的短句弹幕就像入门暗号,帮助观众快速找到归属感和共鸣;而评论区的接力互动,更强化了受众对观看慢直播行为和自我表演的认同。到了半夜,评论区陆续出现“打卡撤退”,同时不断有人“接班”。熬到凌晨4 点,一些观众甚至开始在评论区“叫卖早餐”,其他观众纷纷“点单”。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评论区游戏,则是进阶玩法。

“云监工”这一称呼,激发和凝聚了受众慢直播中的情感和身份共鸣。网友给施工现场的机器起了各种拟人化的名字,如“叉酱”“呕泥酱”“送高宗”等。在线取名成为受众观看新闻直播时的一种互动娱乐方式,网友甚至为“挖掘机天团”在微博超级话题设立粉丝后援会,为不同的挖掘机创作了各种不同的表情包、漫画、应援口号和歌曲等。

慢直播的特点是自然、交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为受众提供一种陪伴式社交体验。慢直播没有现场主持人,直播画面上也没有解说字幕,更没有镜头切换以及后期制作,只是单纯地用固定机位真实展现新闻事件,让观看者的参与感和沉浸感变得更加真实。使受众感觉到自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事件,是慢直播引人入胜的主要原因。

慢直播带来的参与体验,是以往传统媒体单向的、选择性的新闻直播不能比拟的,它通过各种细节使新闻真实仿佛触手可及。慢直播看似乏味,其实内涵特别丰富。实时、长时间的慢直播,消除了新闻直播中信息的模糊性;通过网络上的共同参与和情感互动,观看慢直播的受众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影响了新闻事件,并成为新闻事件的一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受众的体验感远远超过传统的新闻直播,受众在新闻事件中的自主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6]。

结束语

2019 年1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竞争格局、传播方式等,都已发生极大变化,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传统媒体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融媒体对传统新闻直播方式的影响极为深远。在新媒体不断冲击下,传统媒体应积极促进新闻直播转型发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形式和技术,不断创新传统媒体新闻直播方式,全力满足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新闻传播的个性化需求,增强新闻直播的吸引力,实现媒体自身可持续发展[7]。

新闻直播只是一种传播方式,内容才是真正吸引受众的核心竞争力。只有那些能够不断输出优质内容的新闻媒体,才能在激烈的时代竞争中生存下来。在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应积极推进资源整合与共享,推动传统直播向融媒体直播转型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电视新闻直播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当下,融媒体电视新闻直播尚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电视新闻融媒体直播的高质量发展,仍然需要媒体人进行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