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调查研究

2022-04-07 01:21蔡玲霞朱丽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蔡玲霞 朱丽

(1.新疆开放大学,新疆乌鲁木齐 830001;2.塔城开放大学,新疆塔城 834700)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价值和独特作用,并要求我们积极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院校学生年龄一般在16~21 岁,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心理活动往往比较微妙,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大学生责无旁贷。从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出发,笔者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情况、传承态度和传承行为三个维度设计调查问卷,以阿克苏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阿教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共收到有效问卷1117份。其中,男生195人、女生922人,占比分别为17.46%、82.54%;中专生601 人、三年高职生442 人、五年高职生74 人,占比分别为53.80%、39.57%和6.63%。被调查对象来自学前教育(63%)、小学教育(15%)、现代教育技术(6%)、美术(1%)、体育(3%)、计算机(1%)、幼儿保育(11%)等专业,涵盖2018、2019和2020级学生。调查样本具有代表性,保证了调查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经检验,问卷KMO(Kaiser-Meyer-Olkin 检验统计量)系数为0.834,大于0.8,效度良好,可用于本次调查研究[1]。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

1.个体特征方面。通过交叉分析可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与性别、专业有关。从性别来看,女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范围更广,了解程度更深。其中女生对传统节日了解较多,但对传统技艺了解较少,男生对传统技艺的了解略高于女生。从专业来看,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更深入、深刻。

2.兴趣爱好方面。调查发现,22.02%的学生对于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66.52%的学生感兴趣,只有11.46%的学生不感兴趣。整体来说,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浓厚。21.85%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65.4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学习,认为无所谓或没必要学习的学生分别占10.65%和2.06%。此外,71.71%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到古人智慧、提高道德修养,认为有助于知识储备和提高语文成绩的分别占42.61%和42.52%,其他占比10.65%。

3.学习价值方面。调查发现,80.60%的学生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13.61%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更实用,还有5.79%的学生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对社会进步没有什么实效。

总之,绝大部分职校生喜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能够提升自身道德修养,还有助于提高自身技能和学习成绩。这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态度

1.个体学习动机方面。调查发现,68.58%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兴趣,喜欢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3.33%的学生是为应付考试或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学习;25.78%的学生是受朋友、同学影响而学习;其他情况占比21.31%。分析数据可知,大部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感兴趣的,具备主动学习的态度。

2.学校宣传方面。关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了解程度,问卷分为非常了解、了解、一般了解、不了解四个层次,占比分别为14.41%、41.81%、39.03%和4.75%,说明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大。此外,84.24%的学生认为有必要且支持学校开展有关传统文化活动(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赛等),15.76%的学生持中立态度。以上统计说明,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持积极主动的态度。

3.教学改革方面。调查结果显示,30.1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很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53.27%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了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其余的学生不清楚是否开设。而且58.71%的学生认为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中经常涉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41.29%的学生认为很少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等课程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说明超过四成的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有所缺失。

(三)职校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学校增设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51.56%的学生表示一定会参加,44.23%的学生看情况而定,4.21%的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多数学生愿意积极参加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与社会实践活动,62.22%的学生参加过学校举办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37.78%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有关活动。同时,笔者通过访谈得知,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除了学习学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会在业余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书籍。

四、对阿教院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调查结果的思考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活动收效不佳,缺乏有效的传承载体。阿教院虽然通过线上讲座、线下示范课、书法绘画展示、文艺会演等形式,长期致力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从问卷调查结果可知,学生对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非常了解的仅占14.41%,大部分学生不了解学校开展的相关活动。说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频次低,缺乏有效的载体,宣传力度不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教学方式单一,缺乏系统的课程资源。调查结果显示,41.29%的学生很少在课程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阿教院还未形成完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程开设不足,学生无法全面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次,一些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素养不够深厚,无法在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授课方式,单一的表现手法,缺乏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刻阐述,割断了课程内容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联系,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听觉疲劳,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3.教学设计空洞,缺乏传统文化氛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出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具有高度的精神内涵,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学生虽然对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但受社会阅历、家庭环境等影响,无论男生女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均比较肤浅。其一,学校对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不够,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更好的整理,一些学生的传承意识淡薄,并没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其二,一些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深刻,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一定要时时事事向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应把握时机,借助多种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其三,一些学生缺乏有效的获取渠道,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无法落地生根。如果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学科教学脱节,教师找不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教学相契合的内容,抓不住连接学生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找不到明确的文化主题,就无法引领学生关注优秀传统文化、亲近学科,无法让他们在立体、多维的学科学习中,沐浴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辉。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体验与熏陶、理解与扬弃、鉴赏与反思,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从而为其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奠基。

(二)改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1.营造良好风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立足实际进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知识,开展一系列活动。如针对中秋节,可以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针对其他节日搜集传统节日习俗或文化等,既丰富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述古代名人逸事,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大校园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广播、贴吧、宣传海报等方式,保证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校各个角落,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巨大魅力。依托学生社团开展各类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书法、朗诵、剪纸、捏糖人等),助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积极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培育学生文化自觉意识,激发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2]。

2.开展文化教育。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社会和国家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因此,必须增强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形成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3]。阿教院2020 级普通中专、成人大专、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在籍学生共3832 人。根据调查结果,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文化底蕴等,分层次、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夯实学生人文素养。如组织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等优秀传统文化类电视节目,开设国画、民族舞蹈等特色选修课程,开展庆中秋、猜灯谜等传统文化活动,推出茶艺、中华武术等优秀传统文化项目,举办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4]。

3.提高教师能力。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源,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5]。如何传承、弘扬并赋予其新时代内涵,是广大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参与者,应当自觉承担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践行初心,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找准切入点,深入挖掘每门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与课程知识有机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阵地[6]。

阿教院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素养、能力素养、人格素养,提高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内涵为目的,帮助学生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肩负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时代使命。

4.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学来的,而是修来的,在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强调务实重行的实践精神。广大教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上的践行者。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使优秀传统文化正己化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7]。因此,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道德意识,成为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怎样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呢?教师要结合教科书中的典型观点、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学生也要认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路上的践行者。学生要积极参加公益或志愿活动,积极开展主题节日活动。大学生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严”植于心,“实”见于行。要在实践活动中认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义,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思想基础和精神保障。职业院校要切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为大学生培根铸魂。坚持守正创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文化支撑,为世界文明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