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日语翻译文本中的问题探析

2022-04-07 02:37黄圆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手册译文文物

黄圆圆

(上海市经济管理学校,上海 200060)

博物馆是历史的见证,是对外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名片,上海博物馆(以下简称“上博”)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体系之完整、藏品之丰富、质量之精湛,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根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9年入境旅游人数14 531 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2.9%,其中,从人数上看,日本占据中国主要国际客源市场;同时,2019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14 732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总数的85.5%[1]。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博物馆也获得发展的机会, 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对中国的博物馆产生了兴趣,这对博物馆外文翻译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来馆的外国观众提供准确、恰当的导览服务,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博物馆外文翻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1 博物馆日译的前期研究

博物馆的外文翻译服务于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是文化外宣的重要途径。关于博物馆的外文翻译研究,学界目前主要集中在英译研究上。

邱大平认为,英译中国博物馆解说词时,译者应关注目标语读者,重视目标语语言规范,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信息需求、阅读期待和习惯,使译本获得他们的认同,从而实现译文的文化交流目的[2]。朱安博指出,文物翻译作为一种信息型文本翻译,首先要保证译文的专业性与准确性,其次应当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传播的有效性[3]。郦青强调,文物英译主要应遵循以下4 个原则:信息明确、行文简练、语法规范、译名统一[4]。

博物馆的日译研究与英译相比,起步晚、研究成果薄弱。根据中国知网收录文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发表于刊物的博物馆日译相关研究成果仅有5 篇左右,无论是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不够丰富,尚未形成完整和系统的体系。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博物馆的建议方面[5-7],且缺乏对博物馆日译文本的深入考察和分析,以及对博物馆英译研究成果的借鉴。

2 上海博物馆日译文本的现状调查

上博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浩瀚馆藏中珍贵文物达14 万件,文物收藏包括青铜、陶瓷、书画、雕塑、甲骨、符印、货币、玉器、家具等21 个门类。

笔者在对上博的实地走访中,发现在每一件展品的对应展板上,文物解说词只有中文和英文版,而无其他语种。在一楼大厅的中心咨询台,有免费的导览手册可供观众自取。导览手册除中文版外,只有英文、日文、法文这3 种外文版。在主要常设展厅的入口处,有简要介绍该门类文物的有关常识和该厅展陈内容的小册页可供自取,但是只提供中文版、英文版和日文版。而不定期举办的特展提供的相应小册子仅限于中文版。

可以说,上博中的日译文本材料目前仅限于导览介绍手册和常设展厅入口处的文物相关资料,覆盖面不足。和其他小语种相比,日语情况还算乐观,但是今后仍有不断完善的必要。特别是文物的解说展板上,仅仅有中文和英文两种版本,其他语种的译文缺失,对于来自母语非英语国家的观众来说,不利于博物馆达到对外文化交流的目的。

3 上海博物馆日译实例分析

笔者在实地考察上博时发现,其导览介绍手册和文物相关资料的日文翻译质量有待提高,漏译、硬译、误译等情况的出现有悖于博物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初衷。馆内日译问题不少,现择其要点分析如下。

3.1 词汇问题

在上博的导览介绍手册中,有介绍博物馆所提供的“陈列与展览的定时导览”服务,在日文版手册中相应译为“列品解説”。“列品”一词虽然日本游客大致能够看懂意思,但是这个词语在日语中的实际使用频率并不高。笔者搜索日本的各大博物馆网站,“列品”一词大都用在“列品番号”的固定搭配中,是展品的陈列序号的意思。而要表达“由工作人员或志愿者提供的导览”,日本博物馆界有相应的词语“ガイドツアー”。根据东京博物馆官网的介绍“ガイドツアー”是指:東京国立博物館ボランティアや研究員による、展示や構内の建物、植物などに関するご案内です”[8]。所以,“陈列与展览的定时导览”在日译中不妨实行拿来主义,直接借用日语“ガイドツアー”一词。

同样,在馆内地图导览中,有一个如图1 的标识,在日文版中译为“身障者専用設備”。看图标,观众就能明白这属于无障碍设施。但是在日语中,“身障者”是“身体障害者”的简称,这个词语如用在公众场合会给人一种歧视、不尊重的语感。在实际生活的使用中,要表达无障碍设施,日本通常会用“バリアフリー”一词替代,所以这个图标的日译,笔者建议可以遵循日本的社会习惯。

图1 馆内无障碍设施日译图

日本版导览手册在对上博的总体介绍中,写道:“上海博物館は世界に誇る膨大かつ質の高い中国古美術のコレクションを主とする博物館です”,以表达上海博物馆的收藏以中国古代的艺术品为重点,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世界闻名的。在这个日译中,用了“膨大”一词。笔者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查询“膨大”一词,可以发现它有两个意思:大きくふくれあがることがって大きくなるさま。形や内容などが非常に大きいさま。数量がきわめて多いさま。考えの及ばないほど、またはむやみに大きい、 という感じを込めて用いることもある[9]。根据字典的释意,这个词本义是“膨胀、鼓起”,在语感上是明显的贬义词,常用的词例有“国家予算が膨大する”“膨大な費用”。所以在对博物馆的宣传中,译文应该避免用这种感情色彩负面的词语。要表达原义,笔者不避浅薄,试译为:上海博物館のコレクションは中国古代美術を中心とし、まさに質·量ともに世界に誇るのです。

3.2 年代标注问题

导览手册在每一楼层的介绍中,提到了相应展厅展品所对应的朝代。如一楼的中国古代雕塑馆中,提到了“120 余件雕塑作品展现了战国至明代中国雕塑艺术的变化、发展”,日文版为“120 点余りの彫刻は戦国時代 (前403—221) から明時代(1368—1644) まで中国の彫刻史の変遷を物語っています”。明显看出,日文版为游客补充说明了朝代对应的年代信息,采用括号来补译历史背景知识的这一翻译策略,使日本游客在阅读文本时,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接收信息。尤其是在日本的历史中也有“戦国時代”一词,用括号标注年代,可以避免歧义的产生。

但是,日本版手册在三楼的中国历代绘画馆中提到清朝,“唐時代(618—907)から清朝までの名作100 点あまりを選びました”;在四楼的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再次提到明清两朝“展示している百点余りの家具は明時代の清雅と清時代の華麗さを物語ります”。不难发现,清朝和明朝都没有标注年代信息。因此,日译中的年代标注缺乏统一规范,前后不一致的问题值得改进。

3.3 语义不对等及信息缺失问题

导览手册中在对上博的藏品介绍时,写道“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4 万件”,日译为“百万点近くに達した当館の所蔵品のうち重要文化財は十四万点におよびます”。其中,“珍贵文物”一词,在日文版中译成“重要文化財”,这是值得商榷的。

因为在日语中,“重要文化財” 一词根据日本博物馆界的定义为“建造物·絵画·彫刻·工芸品·書跡·典籍·古文書·考古資料·歴史資料など有形の文化財のうち、日本の歴史上または芸術上価値の高いもの、きわめて重要なものが、重要文化財に指定されます。さらに重要文化財のなかでも世界文化の見地からきわめて価値の高いものが国宝に指定されます。この制度は1950年に制定された、文化財保護法によって定められたものです。”简而言之,日本根据1950年制定的文物保护法,规定了一批艺术和史料价值特别高的文物,它们属于“重要文化財”,其中的佼佼者更被指定为“国宝”。可以说“重要文化財”一词是日本特有的制度产物。

在我国,文物等级分为一般文物和珍贵文物,其中珍贵文物又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另外,国家文物局在2002年、2012年、2013年先后公布了3 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这些文物都堪称国家宝藏。所以,上博的14 万件“珍贵文物”和日语中的“重要文化財”语义上是否对等,值得进一步研究。

在中国古代青铜馆入口处,可供自取的关于青铜器小常识的册页上,介绍了青铜器的常见种类、名称和用途。其中,卣(音you)是一种专用于盛放秬鬯(音ju chang)香酒的盛酒器。而在日译中,“卣”只简单地解释为“酒をいれる専用器”。这是译文信息缺失的表现,卣是专门盛放名为“秬鬯”的特定香酒的容器。如果按照日译的说法,缺少了对酒的种类的指定,那么其他类型的青铜酒器,如尊、壶、觥、斝也符合这个特征。

3.4 语法问题

在上博的日译文本中,出现最频繁的就是语法问题。因篇幅所限,此处仅举出几例。

“美術に 関する書籍や全国の博物館で開催した展覧会のカタログも販壳しています”(专营艺术书刊及全国各博物馆所举办展览的文物图录),这里可以将画线处改为“開催された”。

“展示している300 点余りの作品は紅山、良渚文化期の素朴なものから明、清時代の精美、多〕な玉器までが揃います”(馆内陈列300 余件精美的玉器,从红山、良渚的质朴神秘,到明、清的铭心绝品),这里建议将画线处改为“揃えてあります”。

“これらの作品もまた伝来した仏教と中国の伝統文化が融合する過程を反映しています”(这些作品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此处建议将画线处改为“融合した”。

可以看出,日译中语法错误的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错误虽然细小,看似不会影响日本游客对文本整体意思的把握,但是在译文的通顺性和翻译的交际有效性方面却是大打折扣。

3.5 语体问题

在中国历代绘画馆介绍中国绘画小常识的册页日文版中,开篇写道“中国 絵画は‘国画’と略称され、 悠久な歴史と優良な伝統がある中国民族 絵画です…ここで、 中国 絵画史上の常識と陳列館の内容を簡単に紹介する”(中国画简称“国画”,具有悠久历史及优良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在此,我们就中国绘画史的一些有关常识和陈列馆内容,为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此处的日译存在语体前后不统一的问题,前面是敬体句,用“です”结尾,而后面又出现简体句“紹介する”。这里应该前后语体保持一致,参照其他种类文物册页的介绍,语体统一用简体句。

3.6 翻译策略问题

在中国古代陶瓷馆的册页资料中,出现了关于珐琅彩的介绍。现将中文和日译抄录如下。

珐琅彩瓷器是一种极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它的制造过程,一般是先在景德镇用高温烧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以珐琅料施彩,由造办处珐琅作在彩炉中以低温烧成。(原文)

琺瑯彩磁は貴重な宮廷の御用磁である。製作過程は、先ず景徳鎮で高温で白磁に焼成してから北京清朝内務府造弁処に運び、琺瑯料で施彩して、造弁処琺瑯作が低温の彩炉の中で焼成する。(日译)

由这段译文可以看出,该处采取的翻译策略是直译,基本上接近于逐字翻译,词汇及句式都拘泥于原文,缺乏灵活性,导致译文的日语不自然、生硬。

这里有很多专有名词,比如,“内務府造弁処琺瑯作”“宫廷の御用磁”“琺瑯料”,日本游客对于这些负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词汇肯定是陌生的,理解起来有难度。此处,不妨采取意译和增译的翻译策略,适当改变原文句式,并补充相关解释性的历史背景信息,笔者试译如下。

清時代の康熙年間(1662~1722年)の末より乾隆年間(1735—96年)にかけて、宮中に置かれた工房である内務府造弁処の琺瑯作において、 精巧な絵付けが施された陶磁器がつくられた。これらは琺瑯彩とよばれる。主に景徳鎮窯產の上質の白磁が用いられ、これを北京に運び、ヨーロッパの無線七宝を応用して新たに開発された技法で 絵付けが行われた。

3.7 印刷书写类问题

在上博的日译文本中,出现了文物的年份印刷错误。作为中国古代陶瓷馆中的珍贵文物,“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经常出现在上博的宣传视频和海报中。这是清代雍正时期的器物,可是在日文版的导览介绍手册中,它的年份如图2 所示,印成了明朝。

图2 导览手册中文物日译图片

还有一些日语文字书写方面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如“陶器の主な制作方法”中的“制作”一词的写法应改为“製作”;介绍扬州八怪时“徐亮,陳淳,朱耷、石涛たちを師法し”,这里用了两个逗号,有悖于日语标点符号的使用规范。

这类印刷书写类问题,其正确规范与否,直接影响日译文的呈现效果。为避免文化信息因印刷或书写问题误传,应切实将正确规范原则贯彻在博物馆的翻译中。

4 对博物馆翻译中的日译研究的启示

博物馆翻译不仅是翻译问题,更关系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对其历史史实的尊重,涉及文化交流、城市形象及汉语的地位等,因此博物馆翻译中的日译研究亟待引起重视。

从考察到的上博的日译实例中可以看出,如果译者在翻译时多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诸如印刷书写类错误、语法错误、年代标注信息不全、语体前后不一致等现象都可避免; 译者还需拥有扎实的翻译素养和汉日语言对比研究的基础知识,如汉日同形异义词、汉日句法的对比研究等,从而能在翻译时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实现原文本和目标文本的信息对等不缺失,使译文更加准确和自然。另外,博物馆翻译具有极强的跨学科性,译者应加强不同学科(如文博类专业和语言类专业)之间的联通,最大限度实现文化信息有效传递,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功能,实现文化的“走出去”。

5 结语

该文以上海博物馆为切入点,在参考前期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就上博的日语翻译文本情况展开分析,结合具体实例并提出译文改进及对博物馆日译的建议。该研究旨在丰富博物馆日译相关研究,同时给从事博物馆日译的译者提供有益借鉴。

猜你喜欢
手册译文文物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我给文物当“医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弟子规
弟子规
文物失窃
文物掉包案
School Admission择校
兔兔自杀手册
School Admission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