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峰 张晓薇 孙金权
1.浙江中医药大学组织部 杭州 310053 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健康中国”建设被提上日程,医务工作者的重要地位越发凸显。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势汹汹,全国人民都与病毒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更是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毋庸置疑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医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素养、人文底蕴、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培养与塑造是决定未来医务工作者队伍建设质量高低的重要环节,医学学科辅导员在该培养环节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如何建设好医学学科辅导员队伍,值得重视与深思。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现状,除了受到当今社会形势复杂多变的新挑战、辅导员职业亟待多元化培训的新需求等方面影响外,医学学科辅导员因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还面临着其他困境。笔者通过对10所高校的医学学科辅导员发送问卷的形式,对医学学科辅导员发展现状进行调查。本次发送问卷100份,收回96份,回收率96.0%,现将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1.1 队伍结构情况 调查发现,辅导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不合理,集中在30~40岁年龄段,且医学相关专业的辅导员人才匮乏。见表1。队伍的不稳定性以及专业壁垒的存在,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有效沟通的两大障碍。
表1 辅导员的队伍结构情况
1.2 职业认同感 调查发现,目前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一般,对未来发展前景期望不大。见表2。
表2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
1.3 职业压力 教育部规定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是1∶200,经调查发现,多数辅导员实际管理的学生人数远超此数。同时,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主体,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其主体功能却相对弱化。超额的管辖学生人数、繁琐的学生事务工作让90.6%的被调查者表示职业压力很大。
1.4 职业培训与考核 调查发现,79.2%的辅导员表示工作中面临问题较多,需加强医学基础、心理学、管理学等方面培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60.4%的辅导员认为现行辅导员考核机制不合理,未能体现其工作的特殊性,也未能达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1.5 现状小结 据教育部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高校辅导员分初、中、高三个等级,除学历、能力等方面要求外,还需遵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职业守则,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养、宽广的知识储备,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教育引导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等[2]。
基于10所高校的医学学科辅导员的调研分析,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为基准,医学学科辅导员在符合基本职业能力标准的同时,亟需改善队伍结构、增加职业认同感、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素养。
2.1 中医“辨证施治”的内涵 广泛应用于中医诊疗过程的“辨证施治”理论,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过程。辨证是一个认证识证的复杂过程,即根据诊断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等方式,识别疾病的原因、位置、性质,进而判断证的性质。施治又称论治,是根据前一阶段辨证的结论,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临床诊治疾病时,既需辨病又需辨证,并需要进行“证”的区分,通过辨证而达到进一步认识疾病的目的[3]。其理论认为,即使是相同的疾病,在不同发展阶段也会展现出不同证型以及病理特征,而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同样证型,因此治疗疾病时会采用“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4]。
2.2 中医“辨证施治”对医学学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指导意义 对医学学科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有极强的借鉴意义。教育部最新专业目录将全国高校开设的专业划分为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12个学科大类,每个大类的大学生在知识背景、学习习惯、专业特长、文化环境等方面的个性特征迥然不同,相当于中医之“症”。医学学科辅导员须首先掌握自己所服务管理对象,也就是医学生的“症结”所在,也就是“辨证”,然后才能根据各种“症状”的不同,有目的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服务手段,也就是“施治”,既能“同病异治”,也能“异病同治”,即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教育方式,在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医务工作接班人。
医学是与人民健康密切相关的基础行业,医学生是健康事业的未来支柱。然而,经济社会转型使传统医德教育受到巨大冲击,而且与其他专业比较,医学专业本身在学制学年、所学内容、学生总体个性等方面有着明显差异,这些都要求医学学科辅导员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采取更有针对性与时效性的管理服务手段。因此,医学院校应采取相应措施,构建独具特色的医学学科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助力实现培养政治合格、医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医学接班人的目标。
3.1 大医精诚,精诚仁和,提升医学职业道德 调查发现的医学学科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不强的现象,或与其职业道德的相对欠缺有关。高校辅导员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热爱学生[5]、耐心细致。此外,医学学科辅导员还需深刻领会“大医精诚”的精髓,并率先垂范。
《大医精诚》作为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重要文献,是所有习医者必读的篇章,其中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不能马虎了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二是诚,即要求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具备“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大慈恻隐之心”的同理心、共情意,要有肩负百姓性命之托的责任感,发愿立誓“普救含灵之苦”[6]。作为医学学科辅导员,需要深刻领会“大医精诚”的精髓,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处处以“精”“诚”为准则,业务求“精”,待人以“诚”,并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向“精”向“诚”,以培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
3.2 大医精勤,精勤不倦,提高职业业务能力 交流沟通能力、教育引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调查研究能力是高校辅导员应主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对于医学学科辅导员来说,还需一定的医学业务能力。
第一,高校学生来源不同、背景不同、习惯不同,日常生活学习中难免出现分歧和摩擦,辅导员需要充分发挥交流沟通能力,与学生建立紧密联系[7]。第二,高校辅导员需要较强的教育引导能力,大学生具有矛盾性、阶段性的心理特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需要辅导员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特征,对症下药[8]。第三,辅导员需要提高组织管理能力,以便有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9]。第四,辅导员需要提高调查研究能力。信息时代,辅导员需要挣脱繁琐工作的束缚,改变学生“保姆”、学校职能部门“勤务兵”的传统形象,勤于学习新事物,善于掌握新方法,长于开拓新阵地,提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群体特征和个性特征的调查研究能力[10]。第五,医学学科辅导员需要提高医学业务能力。经调查发现,仅12.5%的医学学科辅导员毕业于医学相关专业,这使得医学学科辅导员在指导学生专业学习方面有天然缺陷。高校在进行人事招聘或岗位调动时,应考虑人尽其才,安排较大比例的医学相关专业人员从事医学学科辅导员工作;其他非医学专业背景的医学学科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也应注意加强与医院运行相关的业务学习,可采用课余自学、随堂听课等方式,有条件的还可以通过到学校附属医院短期挂职等渠道,有目的地掌握基本的医学业务能力。
3.3 大医修身,修身养性,增强多元职业素质 与其他学科辅导员相同,医学学科辅导员也应具备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外在素质;同时,医学学科辅导员还需结合职业素质和专业特色,展现其独特风采。
第一,增强思想政治素质。医学学科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与医学生的成长休戚相关,一方面,辅导员自身须坚持政治上的高标准、高要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树牢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把握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辅导员应积极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良性发展[11]。
第二,增强文化素质。首先,辅导员应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思想,掌握党和国家关于大学生培养、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文件的要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便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12];其次,多涉猎学习所辖学生的专业知识,方便开展相关工作,例如掌握一些医学基本理论,才能在学生咨询专业问题时给予可行性建议;最后,适当掌握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知识,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外的各类问题[13]。
第三,增强外在素质。外在素质是指辅导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等外在的精神面貌,实际上是辅导员的德、才、体、貌等各种素质在工作中的综合表现,具有比其他职业更显著的示范性。若辅导员穿着得体、仪表端庄、举止大方、谈吐不俗,学生就会对其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将其看作是道德的楷模、知识的化身、做人的表率,便于辅导员树立威信、获得学生认可,有助于开展工作时事半功倍。
3.4 大医博极,博采群长,积极参与专业培训 加强培训,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在相关文件中明确表示,要以增强培训能力为重点,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建立一个完善的培训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有力的思想政治支持和人才支持。从现状看,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高校辅导员培训,已形成形式多样、层次明晰、功能多样的培训体系,开展了一系列有效、丰富的培训活动,如入职岗前培训和全国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等。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积极参与职业培训,锻炼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高校也应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努力建立一个多层次、分类别、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帮助辅导员适应社会变化,了解学生诉求,提高业务水平与专业素质。
对于医学学科的辅导员,高校还应有目的地安排一些医学专业知识、医院日常运行管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流程解读等方面的培训,有助于帮助医学学科辅导员更好地融入医学生群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答疑解惑等作用,避免在面对医学生提出专业诉求时手足无措,甚至出现“瞎指挥”“帮倒忙”等情况。
3.5 大医慎独,外察内省,深化落实职业考核 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考核辅导员工作,相当于公司管理中的绩效考核。绩效是一个复合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业绩与效率的组合。在管理学中,企业业绩好意味着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了市场的某种需求,同理对高校辅导员开展科学的职业考核对提升高校育人水平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4]。
除普适性、综合性的考核之外,高校还应根据学科的不同,建立各具特色、功能丰富的分学科辅导员考核体系。对于医学学科辅导员,可以增加与学生参加医学学科竞赛获奖率、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医学论文抽检优秀率、就业质量、升学质量等相关的一系列具有医学学科特色的考核条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奖优罚劣、以奖为主的精神物质双重激励制度,以充分调动医学学科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更大的活力和创造力[15]。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理论对现代临床工作仍有极高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将中医“辨证施治”的相关理念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独特方法论灵活运用到医学学科辅导员职业发展标准构建之中,对于医学学科辅导员个人能力素质提升与行业发展意义重大。针对目前医学学科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职业认同度不高、职业压力过大、职业培训缺失等发展壁垒,可以通过提升医学职业道德、提高职业业务能力、增强多元职业素质、积极参与专业培训、深化落实职业考核等具体措施,进一步提升医学学科辅导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为更好地助力培养祖国未来的医学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希冀通过继续发掘中医理论之精华,并有效运用到各项教育管理实践中,助力医学院校进一步提升育人能力,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软实力,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