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孟奇/文
礼貌作为社会人际交往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是人类交往的基本准则,既能表明对彼此的关心,也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更是保障各个国家和民族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但由于国家和民族间的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观念等存在差异性,各种语言作为其社会化的工具也彼此存异,以至于英汉礼貌用语在表情达意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且若这些问题处理不妥,反而不利于国家间的友好沟通,甚至可能上升为相互间的误解、隔阂甚至冲突,会阻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有效交际,这与礼貌语的初衷南辕北辙。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概念首次由Edward T. Hall在1959年提出,被简要定义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展开的交际。后来被主要分为四种类型(Rich, 1974):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国际间传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种族间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种族/少数民族间传播(Interethnic/Minority Communication)。
据《辞源》解释,“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规范、仪式的总称,有助于形成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消除抵触,促进理解。而语言作为“礼”所传播的最主要形式之一,使得礼貌用语在交互合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的概念是由英国著名语用学家Jenny Thomas(1983)提出,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Cross-Culture Pragmatic Failure)”一文中给语用失误下的定义是“the inability to understand what is meant by what is said” 即无法通过听到的话语来理解其含意。她大体将语用失误分为两大类:(1)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即将本族语对某一词语或结构的语用意义套用在外语上或特定语言环境下,以致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用意而造成的语用失误;(2)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即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犯的语用错误,往往涉及到哪些话该讲,哪些话不该讲,说话双方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的相对权利和义务等,与人们的价值观念有关。
语用失误出现的过程与“施拉姆环形模型(Wilbur Schramm's Ring Model)” 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环形模型强调信息的传播过程,尤其是反馈环节(Feeding-back Process),收发信息的双方同时作为编码者(Encoder)与解码者(Decoder)来实现交流。但受到文化背景、个体思维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轮转在多方编码、传译、解码过程中则很容易出现语用失误。
通常来说,汉英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主要存在于称谓语、问候语以及委婉语等情况之中,具体如下。
问候语作为人们碰面时一种简短而重要的语言交流形式,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反映出会话者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1]。例如,中国朋友或邻居们偶遇时多会问“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去哪儿呀?”(Where are you going?),但这种问候语若真的用于与外国友人的对话则会令他们感到怪异费解甚至有些被冒犯,亦或者他们会将其理解为一种一起用餐的邀请。因为外国人在问候时多提及时间、天气或交通等不涉及个人隐私的话题,如说“Hello!” “Good morning!” “How is it going?” 或“How do you like the weather?”[2]等。所以若忽视文化习惯,生搬硬套进行挪用,则会造成典型的社交语用失误。
称谓语主要用在交际场合,更多用于介绍人。中国人在称呼时多强调职务名称,如张总、李经理、陈校长等等,而在英语中,则用“Mr./ Mrs./ Ms.+姓氏”即可[3],或关系亲密者可以直呼其名,这也是为什么新学期第一节课外教会主要跟学生们纠正彼此称呼的方式。再例如,某翻译在复述领导致辞时,不断用“General Manager Wang(王总)、the Dean Huang(黄院长)”时,令外宾十分混乱。因为本来外宾刚与他人相结识,勉强记住姓氏,所以译员只需要用Mr.Geng、Mr.Huang即可,简洁且有助于帮外宾对应人与姓名,属于典型的语用语言失误。另外,按照中国的礼貌习惯,人们大多会用一种“拟亲属称呼”来表达对陌生人的尊敬与礼貌[4]。例如,小孩子会敬称无血缘关系的陌生老人为“爷爷”“奶奶”,称稍年轻长辈为“叔叔”“阿姨”,这也与英文中仅用于称呼有血缘亲人的“Grandpa”“Grandma”“Uncle”“Aunt”大不相同。
委婉语,就是“用温和,婉转的说法来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刘纯豹,2001:2)。Miller曾经指出在交际中,误解的产生很多时候并不是由于听不懂所听到的话,而是没有听出说话者的弦外之音。中西不同的文化习惯促成了双方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中文表达多讲究含蓄委婉,而西方则注重言辞明确、直来直往。例如,中国学生想回绝美国同学对自己的邀请,往往会回复以“I'll try.”(我尽量吧。)而非明确拒绝,但结果大多是美国同学将疑惑为什么中国学生没来赴约。再如,中美双方讨论生意时,中国客人感觉是时候该离开时不会直言,而是会说“You must be tired. I'm sorry to have wasted so much of your time.”(你一定累了,真不好意思浪费了你这么多时间。)但其实这两种情况会令外国友人感到诧异和费解,因为对他们来说,没有明确的拒绝就是答应,谈论生意是工作职责而非浪费时间。中国人习惯性的说话方式若直接使用在与外国友人的交际中,则就会造成类似以上明显的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作为每个国家的历史积淀的结果,特色鲜明又难免彼此存异。中国秉持“中庸”“谦逊”的原则,形成了谈吐含蓄的“高语境文化(High-context Culture)”,而西方强调自由人本,形成了直来直往的“低语境文化(Low-context Culture)”。根据Greet Hofstede 的“文化洋葱理论”可知,价值观(Values)是一个文化的核心(Core),决定着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取向,如仪式(Rituals)、英雄形象(Heroes)、符号(Symbols)及实践方法(Practices)等。语言作为不同文化彼此交际的最直接且高效的手段,很容易在交流中出现因文化价值观不同而导致的语用失误。
处理同一件事时,不同国家的人由于文化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会采取不一样的解决方法。例如,中国人注重综合思维、合二为一、注重大局,西方人则大多强调分析思维、一分为二、注重事实。例如,在接受领导表扬时,中国员工多会回答“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That's the result of joint eあorts.)”,而美国员工则会直接回答“Thanks.”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值得上级的肯定,并会疑惑中国人为什么会将自己的努力成果分享给他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无法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调查被试者中,也以赞同者居多。
母语负迁移是指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语言规则和使用习惯的差异,先习得的语言(或母语)对后来的语言学习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汉语和英语属于不同语系,从语句结构到意思内涵有着诸多差别,因此很多中国人将母语的语用规则运用于英语中,会导致语境和语义的不恰当,令外国友人感到不舒服,以此出现语用失误。例如,一位中国人对多年未见的美国朋友表达礼貌的寒暄:“You haven't changed much.” 以赞美容貌未老,但美国人则会将其理解为自己在领域内没有进步,从而导致误解。
语用失误根源于文化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每一个文化都是经过数百年甚至是几千年所形成的,已经深深地植入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意识中,也是其他文化背景的人难以彻底理解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有意识地了解他国的礼貌文化,加强对相关国家的礼貌语的文化研究,站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跨文化交际是语言推理的过程,需要双方共同参与,交流双方可以学习从不同角度进行交流以获取更多信息,学会处理不同文化的礼貌习惯的差异性问题,从而确保双方交流更加顺利,有效避免出现语用失误问题,该措施也是调查显示获得支持率最高的。
提升语用失误的出现过程与交流双方的语言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息息相关。提升语言素质方面,综合掌握礼貌语在语言与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角度来说,要注重正确文化意识的培养,既要坚守文化自信,又能够正确对待外国文化,形成谦逊有礼、开放包容的对外态度,诚心规避礼貌语的语用失误,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
语用失误作为跨文化交际中并不罕见的情况,虽然可以从其根源和发展过程中进行规避,但当面临已发生的语用失误,既要能避免情况恶化发展为文化交际冲突,也要具备正确处理交际冲突的能力。遇到文化冲突时,可以暂停谈话,通过增加双方身体之间的距离来礼貌地表明退避的态度,以免产生激烈的冲突。也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适当妥协,选择折中的方式来解决文化冲突。中方向来秉持和谐交往的原则和态度,但同时也坚守自身的根本立场。在有关原则性的问题上,坚守立场同样会获得对方的尊重。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进行学习思考和研究,结合不同国家交往的礼仪形式和特点,在交流中选用恰当的礼貌语,提高交际效果。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动下,各国跨文化交际更加频繁,若交流中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则会影响交际的正常开展。因此,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有关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进行深入了解、探究其出现原因并研究其规避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交际者加强对他国有关礼貌语的文化研究,提升语言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而减少与避免礼貌语的语用失误,促进跨文化交际的良好开展。■
引用
[1] 闫文静.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汉英寒暄语语用差异[J].语文建设,2016(27):87-88.
[2] 孙建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高校论坛学周刊,2017(4):10-11.
[3] 肖丽.浅谈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及对策[J].校园英语,2017(35):233.
[4] 秦泽鑫.中西文化中礼貌语的对比研究[J].海外英语,2020(24):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