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丽琼
长期以来,如何对文章进行评论,一直困扰着我。毛姆有一本文集叫《随性而至》,我常被这个书名感动。但是,评论不可随性而至。评论是什么?评论是二次创作,是对所评作品的全面的、整体的把握。在看清作品的全局与重点后,再抽取其中的某个或几个侧重点,着重挖掘作品的特点和亮点,逐一分析,以专业的理论作为基调,构建框架,脉络明晰,不可无中生有。规划、挖掘、专业、克制,我想这是写评论的基本要素。最终,评论是对所评对象起到宣传作用。但在“捧”的过程中,切忌情绪泛滥,让人生腻。在编辑的过程中,每当我读到一篇好评论,总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好评论,让人开悟。我一边编辑,一边学习。有时候,某些文章让我觉得,文字,真是了不起。
应该如此或不能如此,谈和晓梅小说《落地生花的银》制造的精神困境。矛盾,带着不同方向的歧义。首先这个标题就跟其他评论文章不一样。第一段末尾,著名评论家李浩就指出:《落地生花的银》提供着复杂性,拥有着多重回绕并设有延宕开去的歧义。跟着这句提示,读完整篇文章,思路顿时开朗起来。文中不乏学术论断,但我并不觉得生硬,反而有一种普及大众的美感。
纵观全文,李浩在推崇小说的复杂性。也就是这篇评论的核心。小说的精神就是复杂的精神。在《落地生花的银》这篇小说中,复杂的枝条蔓延至整个故事。这个故事因而挺立起来。在连锁的事件中,人们穿越绵密的时间,会看见一种崩塌下的坚持,复杂里透出的可贵的信义。试想,将小说中的“外公”替换成我们中的每一个人,会进行如何选择?有隐形的东西在拉扯、撕咬、遗忘。不被选择的另一种可能是什么呢?当然,这是一篇正能量的小说。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站在选择的风口,没有人能告诉他怎么选择。但是,他每次都靠自己的良知和人性做出了智慧的选择。做出选择的过程就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剔除一切干扰因素,层层抽丝剥茧,进行取与舍,辨别细微之处,凝练出最真的东西。经过辩证、思考、矛盾和痛苦,得到的结果并非尽善尽美。一切都得而不易。不是复杂可贵,而是复杂后的真善美可贵。
跟随李浩凝练的文字,我们对《落地生花的银》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不仅仅针对这篇小说。它是一种思维。
师立新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云南青年评论写作者。作者分别评论了张永权的《滇云漫记》、吕翼的《马嘶》。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师立新的文章,给我的感觉是周到、平易近人。在第一篇中,作者分别从语言、结构、内容、作品所透出的价值进行了评价,理论严谨,逻辑清晰,语言规范,全方位对《滇云漫记》进行了透视性的分析,显示出作者一定的写作经验和水平。篇幅不长,却仍然把张永权先生的《滇云漫记》介绍齐整,囊括了张永权的生活经历、生命体验。我最赞同的是这样一句话,“作家与空间、境况、人物和风物,完成了生命共同体意义上的人性写实”。张先生的这本散文集是他的生命体验,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是因为这些文字段落具有生命的一种共性,使人产生共情。师立新视角锐利,点评周到。
第二篇,《流淌在血脉里的根性写作——读彝族作家吕翼小说集〈马嘶〉》。作者对《马嘶》的评论焦点在于根性创作。作者指出吕翼的作品中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觉,他的彝族身份强化出了独有的民族眼光和民族意识,在写作中一直保持着深扎的状态,所以,他的文字行走是有根的行走。在文学创作中,根性是不可回避的。写作是向内的,回流向自己。要去寻找最初的喜悦和伤痛。根在哪呢?寻找和确认的过程,也许一路刀光剑影,但最终会破茧成蝶。师立新在高度赞扬彝族作家吕翼的寻根之举,寻找自己母族的根。在抒写母族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根,那就是自己的立足之地,属于自己的气场。最后,文章末尾也点出了《马嘶》有些细节存在着瑕疵。评论就是要对作品的优秀之处进行推介、宣传,指出不好的细节以警醒。无疑,师立新做到了。
付晓祺之前写诗歌。这篇评论让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黄立康是丽江本土很有实力的散文青年作家,近几年屡有成绩。但这是丽江作家第一篇写黄立康的评论。该篇对黄立康的《房间》做了细致的评析。文章中指出,《房间》里有着丰富的概念隐喻,自我认同的精神空间以及身体写作空间;意象和生命的写作,散文表现的性灵化,诗化的语言,在青年作家黄立康的文章中运用得恰如其分。的确,隐喻、意象是《房间》最重要的解读工具。通过这些工具,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感情和情绪以优雅的姿态传送给读者。可以说,在《房间》里,那些带着忧愁的文字下面包裹着的是一颗羞涩且坦诚的心。他想要表达。他在房间里,他想走出房间。他要找自己。在这篇评论中,作者提出,“黄立康在作品中关注外部世界的同时,以私语的方式建构生命体验和主体意识,探寻自我实现的道路。”阅读黄立康的文章,早期作品“私语”特点明显,就像是他的悄悄话,一字一句,娓娓道来。形容词将句子美化,气氛渲染到极致,但其实是在剖白自己,想要直白,却有一点矛盾在里头。“房间”这个词用得好。谁不是在房间里呢?
许存仁老师是一个认真的人,执着的人,这可以从近几年他整理挖掘民族文化作品、著述不断上看出来,因此也赢得了很多丽江文化人的尊重。本文从与许老的为人、行为、谦和,以及独树一帜等方面结合他的《岁月留痕》《八旬拾花》两个集子进行了认真分析和评论,充分肯定了多年来他在民族文化著述上的贡献。语言流畅,评价客观。不仅对肯定丽江本土作家作品有一定借鉴作用;与此同时,从弘扬民族文化角度来看,本文也有一定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作者与许老认识多年,却仍然在阅读其著作后,有了新的感受而抒发出来。许老活到老,学到老。在步履蹒跚之时,将学习当成使命,一直到生命的尽头,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如今,许老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但透过这篇文章,在歌颂许老的生平及高贵品质之余,又多了一丝丝缅怀的韵味。
岁月会留痕,我们该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小凉山诗人群的研究是丽江文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很多名家也因为关注了他们而写出了很好的评论性研究文章。但是,越是受众度大,越说明其中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与诗歌价值。本文作者从小凉山诗人群诗歌作品的风物、民族文化等方面重点阐述了他们作品中所包含的极大价值,既是研究,又是评论,多方面概括分析了这群诗人与地方、民族等的多种关系,并揭示出他们创作过程中所得到的重要滋养,即作家的地域、空间是他们重要的创作来源和母土。因此本文无论从民族文化角度还是出版的社会意义等方面来讲,都具有重要价值。
从全文可以看出曹晓剑的理论水平是有一定基础的,有学院派的影子,理论严谨,行文规整。他本身就与小凉山诗人群关系密切,日常的接触,对小凉山诗人群的诗歌有着耳濡目染的优势,所以理解力和感受力就更深一层。可以看出,曹晓剑对小凉山诗人群诗歌的高度欣赏,并有自己的见解。他善于抓住诗歌的关键词,抽取重点,从而解读整首诗歌。对诗歌的意境、主题把握准确到位。在民族文化书写的诗歌中,曹晓剑通过结合讲解神话故事、图腾印记等,增加了趣味性,化解了内容单调,使读者更易理解诗歌,从而更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民族。
一个民族,一个世界。他们的文字,他们的诗歌,就是通往他们世界的捷径。
这是一个剧本。丽江师专的蔡晓龄老师是一位著名的女作家,出过好多著作,在业界成绩斐然。这几年她把专注力放在了剧本创作上。《戎肯》剧本已经改编成电影。《杜鹃谷奇恋》讲述的是一个摩梭女孩寻找曾祖母遗骸的故事,在寻找过程中,遇到了都市青年江浩。随着故事的进展,线索的枝条蔓延至曾祖母的时代,那是一个马帮的时代,驼铃在山林间叮当响。人们的脚步匆忙,目标明确,没有太多的迷茫,在信义的支撑下远走他乡。曾祖母是马帮的首领,与马为伍,在马路上踏碎了她的整个青春,最后也命丧于此。骨骸流落他乡,未归祖地,凄惨兮兮。百年后,曾孙女才将她带回家乡。
整个故事线索明晰,人物也不复杂。一条线索是曾祖母央金的,一条是曾孙女明珠的。最后明珠接回曾祖母的遗骸,并与江浩冲破世俗,勇敢牵手,写出了一个圆满的大结局。故事线索稍显单调、苍白。作为一个戏剧,它的矛盾、冲击力还显得弱一些,致使其在打动读者的关键情节稍有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向上的,是结合了时代背景的,也融合了当地丰厚民族文化的。因此,从文本的文学性角度讲,它是一部值得打造的电影文学剧本,但愿蔡老师的这部新作能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影视界人士的关注,从而体现出它最大的价值,进而起到宣传丽江的作用。
该篇作者评论了史效轩的《狼嗥滇藏川》,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论点清楚,论证充足,能够自圆其说。作者评到,该作品展现了民域文化,填补了历史空白,深刻诠释了党的民族政策。高度评价了小说作者在各种景观描写中思考着人与空间、人与景观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真实的描写和记录了滇、藏、川交界的广袤地区,那半个世纪各个民族头人、僧侣大师代表人物的精彩表现,指出在这本书里,史效轩不仅表达了一种共识存在的生命观,还蕴含一种超越地域特色和民族经验的人生观。
我觉得,这是一本纪念过去的著作。那个过去的时代出现了太多的英雄,洒下了太多的热血,仿佛在弹指间,万马奔腾而来,要打下一片江山。中国东部藏区的康巴人具有狼性,他们的热血融进新中国的事业里,立下了赫赫功劳。这样的红色故事如今在年轻一代人眼里已经越来越缥缈如烟,纪念、宣传、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对于像《狼嗥滇藏川》这样具有写实精神的作品,应该鼓励评论家多多关注。
该篇评《追风筝的人》的文章,作者是丽江师专的青年教师。文章语言简洁,在不长的篇幅中简明扼要地指出小说中存在的“身份差异”造成的友谊并不平等,并且准确的找准了一个关键词:救赎。这是一个在文学创作中常见的词。救赎,是一个主动性很强的词。要主动伸出手去抚慰那个受伤的、困住的人。
谁来主动救赎?自己。救赎谁?自己。
《追风筝的人》是从一段美好的友谊开始的。在看似平和的少年友谊下,掩盖着暗流。这暗流来源于等级,来源于父辈,也来源于自己。最后,当时间流逝,物是人非,那个懊悔的人站在原来的地方,迷茫着寻求获得内心平静的秘方。作者在文末指出,救赎是一个人的事,只能自己完成。用“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结尾,与题目呼应,并给出良方,点亮文章。
这篇评论学术性较强。文章中夹杂了许多专业术语,给评论的专业性加了分。文章对于坚的散文语言进行了探究,在文章中举了诸多典型的例子,用来佐证于坚的“元写作”,重新建构和还原语言的最原始含义,达到能指和所指的重新结合。这篇文章对于了解、研究于坚的散文语言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于坚说:“写作是对词的伤害和治疗。”他坚持“回到语言的原初意义”。
作者详细、耐心地说明了“元写作”是什么意思。“元写作”,即直接面对语言本身的写作。于坚对文学创作的探索永无止境,“元写作”是他在散文语言上做出的开拓性的创举。李发荣高度赞扬“元写作”。有一些作家,喜欢故弄玄虚,总是添加各式各样的修饰词,甚至自创用法,非但没有让人觉得增加文学艺术修养,反而有矫揉造作之嫌。这里说的“元写作”,就是一种去除多余的,让语言变得清晰、干净的理念。去弊,还原,直指源头,让语言变回它本身。我赞同这样的观点。
这就像如今流行的“断舍离”“极简风”。它是什么样子,就让它是什么样子。写作是一种文字游戏,用不同的文字去编织一个故事。我们或许应该停止对文字本身的入侵。让动词是动词,名词是名词。让更多的技巧用在故事的线索、结构编排上。文字,就让它保持自然、纯真。
文章对鲁迅小说中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进行了分析,以《明天》中的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庸医何小仙、可怜人单四嫂子、好心人王九妈为例子,向读者道出了这些人物形象是如何被当时的封建社会所迫害,给人以警醒,加深读者对《明天》这篇小说的理解。
文章虽理论尚显不深,但举例到位,分析有理,逻辑清晰,语义明确。
麦芒是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呈现出一种蓬勃的生命力。
此篇评析麦芒的诗歌。作者举例的诗歌都具有代表性,与文章中的论点相契合,文笔流畅。作者高度赞扬了麦芒诗歌里呈现的人道主义情怀,指出麦芒的目光即向上,关注名人、权力、地位,也向下,关注身边的普通人,不乏温暖的俗世烟尘。某些代表作直指人性的深处。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却并不极端、不矛盾。上,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圈子;下,也有自己的尘世烟火。存在即合理。存在的一切生命,在诗人的笔下,旺盛、饱满。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激情。
就像文章的标题那样,“让生命在诗歌里沉醉”,诗歌的确可以为生命增色,诗歌也一直在写生命,以及我们的生活。
和凌霞是本土作者,近几年连续每年都在《壹读》杂志上发过评论。她的评论就像跟人聊天,浅显易懂,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她所评的对象。
第一则:《勇敢的爱——电影剧本〈杜鹃谷奇恋〉赏析》。蔡晓龄老师的作品一向都有质量保证,这部《杜鹃谷奇恋》也不例外。和凌霞高度赞扬了蔡老师这部作品的主题及语言魅力。重在“勇敢”二字。曾祖母勇敢,为国牺牲;曾孙女勇敢,冲破禁锢,与江浩在一起。这些勇敢,都是因为爱。
其他几则分别从对电视剧《你是一道光》、《牡丹亭》、越剧《唐伯虎落第》、《孔乙己》进行了分析。每篇的评论都从题材、主题、语言、细节等方面入手,面面俱到,有理有据,论点有代表性,论据充足。特别是在评论《孔乙己》时,抓住了原文编剧作者真正想表达的内涵,题目取为“醒”,恰到好处,一针见血。
作为丽江少见的写评论的写作者,我认为和凌霞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况且她有热爱作为支撑,如若再从理论方面下功夫,以后
肯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
该篇文章评论小说《反求》。从思想主题的广度、语言运用的精妙、细节的出众、人物的形象生动程度、逻辑的合理性五个方面深刻的评析了小说。引用名人名言契合了主题,点亮了论点。语言干脆流畅,逻辑线路清晰,使读者对小说《反求》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反求》是曲靖作家朱华胜的作品,讲述了一个劝学的故事。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文学创作的魅力。我并没有读过这篇小说,但是通过作者的介绍和评论,故事的画面感出现在脑海中,人物一个个立体起来,活跃起来。我在跟着这个故事走。这是不容易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篇合格的评论。一篇评论带动读者进入到小说情景里去,语言、情绪、细节到位。那么,评论的目的就达到了。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云南一些事件和历史是值得大书特书的,比如1936年中央红军在曲靖三元宫召开的军事会议决定抢渡金沙江;比如曾经指引刘志丹、刘澜涛走上革命道路的陕北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我党优秀的革命家——云南人王德三等,以及在蒙自的“查皮尼”(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一次党代会召开地)那个小山村发生的故事,第一个云南女共产党员、曾担任过云南特别书记的吴澄,他们的事迹和对中国革命的贡献在我省著名作家张永权老师深情赞扬下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应该是我们编辑部对建党100 周年最好的策划和一种献礼,它也是我们开展党史教育的一种具体实践。这样的作品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更有历史价值和出版价值。
作为时代楷模,张桂梅的事迹已经在祖国大地广泛传颂,而在本文中,木祥老师用朴实的笔法展示了张桂梅老师的高大形象和真实生活,这是她为丽江脱贫攻坚交出的最好答案。这样的典型在我们身边、在丽江,作为丽江人民和读者更应该全面详细了解她的胸怀、为人,从她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与汲取力量,为建设美丽丽江发挥作用。张老师用她的教育实践说明,知识能够改变命运,能够改变山区面貌。本文无论是社会意义还是出版价值上看都有其特殊作用,它也是我们弘扬正能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种体现!
担任过丽江、华坪县委书记的和学武,他一生勤政为民、简朴务实的作风曾经在很多丽江干部群众中享有很好的口碑与威望。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这在弘扬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展现丽江精神的今天和建党100 周年之际,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位纳西族优秀县委书记的事迹。而作者和若群是他的儿子,和若群的文笔朴实,在娓娓道来的叙述中忠实地记录与回忆了他父亲的一生,具有催人奋进的一种力量。记住历史和一些优秀干部的成长历程,或许能够让我们更加明白丽江能有今天的发展,其实是凝聚了一代代纳西族优秀精英的许多无私奉献和努力的,因此,本文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小凉山地区的解放是当时丽江地区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拉他咪王勇这篇文章通过为小凉山的和平解放事业做出了特殊贡献的黑彝头人——余海清二三事的记述,充分肯定了他在特殊历史时期所作的贡献。作为过去的一个彝族干部,余海清他本人的成长过程和向革命靠拢、最终成为一名革命干部,既有历史依据与真实记述,又很让人感到可敬,这样的人物有值得宣传的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小凉山地区的历史。文章有较好的积极意义。
哥布老师的长诗《醒来的西隆山》曾在《壹读》“名家有约”上刊发,在本文中,于坚老师通过对他这部作品的认真解读,概括了“这部史诗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苦聪人的历史,它提出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这既是《醒来的西隆山》的艺术价值之一,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种追问,这样的追问发人深思,说明了作家要怎样创作才可以出好作品的问题。文章虽短,但很有力度,语言如诗一样的具有张力,充分体现了于坚老师的文风和特点。
诗歌题为《醒来的西隆山》。顺着理解,西隆山是一直沉睡着的,现在醒过来了。它为何沉睡?因为被忽略,被遗忘。于坚在文章里说,厄莎女神把苦聪人遗忘在大森里里,他们被隐形了。他们被圈在森林深处,两眼只望天。厄莎犯的这个错误被哥布说出来,他替苦聪人说话,告诉世人:我们也是有尊严的人,不容忽视的人。
这就是《醒来的西隆山》存在的意义。于坚对此高度赞扬。
张运贵老师曾经是《丽江》杂志的阅评员,过去对丽江文联的工作一直很支持,并在省委宣传部《云南文艺阅评》阅评上几次推荐和介绍了《丽江》杂志的办刊特色和亮点。当然,张老师他最大的成就也在于他的文艺评论。对此,本文作者何世进对张运贵老师新近出版的《集妙集》从理论建树、真知灼见和对高校改革的探索与创见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解读,说得也十分到位,同时文字也做到了简洁流畅。
从全文可以看出作者平时喜欢阅读理论书籍,有一定的评论理论基础。将理论知识巧妙的运用到评论文章中,让文章既具有评论的专业性,又不至拗口、生涩,这就要看评论家的水平。显然,何世进在向这个目标迈进。
作为中国作协会员,纳西族本土作家和振华近几年来仍不断坚持创作,其执着精神非常可贵!而作者的这两篇文章又是评论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的散文作品,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用心用情,进行了认真研讨之后作出了自己的解读,对名家作品的分析值得探索,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本地文艺评论的发展。所以,类似这样的评论,我们认为应进行鼓励!
白庚胜的《灯火记忆》和《屋后海棠》都是回忆性散文,主题是自己的童年经历,对故乡的回望,对母亲的敬佩。这些常见的主题加上质朴的语言、感人的细节,让人读后感受到了一种深情。童年已远去,故乡在远方,母亲的教诲犹在耳边,这都是岁月带来的故事。和振华被散文的情绪感染,对此作出了自己的见解。时光的玫瑰在招手,村庄的烟雾在风中袅袅,有些记忆就如图案雕刻在心中,永远定格。深情埋心中。
木琴香女士的《清香原野》在木府召开了出版首发暨研讨会。纳西族女性作家在云南省历来都是有一席之地的。纳西族不缺优秀的女性,也不缺女作家。早些的以赵银棠先生为代表的优秀作家,之后有蔡晓龄、和晓梅等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纳西族女性给人的印象是能干,终日料理家务,匆匆忙忙。敢于做自己,在事业上取得成绩的并不多。她们的精力大多分散给了别人,留给自己的时间却很少。如今,女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她们悄悄积蓄力量。她们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越来越多的她们勇于表达自己。希望出现更多的纳西族女性文学作品。
正如晓雪老师在文中所引用著名评论家何西来所说的那样,“邵燕祥是当代中国文坛少数几个继承了鲁迅和巴金精神的作家之一,是少数几个敢于把自己的灵魂摆在案上,严格解剖自己的文人之一”,因此,他所创作并留下的许多作品也确立了他“在中国人位置,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位置”。这样伟大的诗人令人尊敬!加之晓雪老师对他的了解,十分中肯地评价了他的诗歌成就,既有理论高度,也有深情细腻的回忆和品读,无论从艺术价值上来说还是从出版的社会意义上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邵燕祥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才华横溢、激情澎湃地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放声歌唱而成就卓越、影响广泛的著名诗人之一。他歌唱“金黄的太阳”,他歌唱“人民的春天”。他的第一本诗集就叫《歌唱北京城》。他的人生就像他所写的诗歌一样充满蓬勃的激情,即使遭遇暴风雨,那也是充满希望,从不气馁。他的人格精神嵌封在文字中,给人以鼓舞。著名评论家晓雪从多个方面对邵燕祥进行了深情的介绍、评论,带我们重新认识了邵燕祥这位伟大的诗人。
该篇评论了窦红宇小说《牛美丽的手脚》,认为小说写出了搬迁农户进城后的种种不适,既有无处安放的乡愁,也有手足无措的茫然。认为小说中搬迁户由村民向市民过渡、适应这个阶段的心理、心灵状态,在语言上富有特色,尤其是那些民间的歇后语,增添了乡村生活的现场感。评论有见地,逻辑清晰。《牛美丽的手脚》发表在《人民文学》。窦红宇的小说大多写现实题材,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群体的困扰。在这篇小说里小说作者直指搬迁户的心里忧伤,让读者如临其境。乡愁一直都在,关键是“无处安放”。一直以来,中国人讲究的是“得其所”“得以安放”。追求的是一种安全感。生活在农村的人,他们的安全感来自于脚下的土地。如今土地被征用,他们被安置在城里的搬迁房里。透过窗户,全是陌生。心里的脆弱,蠢蠢欲动。崩溃,避无所避。
该篇评论的是何永飞《神性滇西》诗集。作者认为此诗集唤起了我们对滇西的向往和热爱,激起我们对自己故乡的联想和省察。我们的故乡,是否也面临着转型嬗变的阵痛和亟待破解的现代文化困境?这个问题击中了每个读者的心。作者在这本诗集中看到辩证性,既有哲学性,又有诗学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章言之有理,带领着读者对《神性滇西》进行了一次深度的解读。
何永飞是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获得者。他的创作一直关注着他所生活的这片土地。作为一个自由写作者,何永飞的精神可以快意抒写。他想为故乡立传,为万物命名。他说,“神是另一个自己”。可贵的是,赞美之余,他对这片具有神性的土地也做了深刻的理性批评和批判,这种精神也体现了诗人自己的理想追求。
这篇评论总共三则。作者评价《暂坐》,认为贾平凹在平凡的日常生活琐事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故事人物平淡却形象立体,只有艺术功底深厚的作家才能驾驭。作者评价《额尔古纳河右岸》,认为小说以散文的手法展示人物命运,展现“我”眼中美丽与忧伤的过往,诠释的是鄂温克人的告别大自然走出森林的过程。作者认为《芙蓉镇》秦书田这一人物的戏份少了,应该扩充,对人物的心理世界开掘不够,忽略了人物的心灵层次的描写。评论有不一样的视角,读起来有新的感受。
丁志平是华坪革命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也是丽江党史上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早年就曾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曾参加八路军、新四军,后来又受组织委派回到家乡华坪开展革命工作,所有这些事实都证明他对革命的贡献是很大的。
为此,作者围绕他个人的历史与革命历程等重要一些党史资料对丁志平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作了忠实记述和表现。文笔流畅,资料较为全面,在建党100 周年的今天,本文无论从思想意义或者资料价值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和一名云南文化专家,余嘉华教授不仅主编参与过《云南丛书》《云南丛书续编》《云南风物志》《木氏土司与丽江》《闻一多在昆明》《古滇文化思辨录》等众多重要的云南文化工程,对云南文化建设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还为培养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即使现在年逾80 仍孜孜不倦致力于丽江文化的研究,其精神值得丽江文化人学习!这是丽江人的骄傲。本文作者通过对余嘉华教授五十年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写出了他对云南文化的热爱和贡献,更突出了他一生的努力。
优秀人物的事迹,优秀人物的精神,需要宣传,使之成为一种社会导向。榜样的力量,应该注入我们的日常。
作为关注小凉山诗人群的第一个评论家,多年来他对小凉山诗人群的热情关注已经使丽江的小凉山诗人群走出大山,走出云南并受到文坛的积极关注,对此,马绍玺教授功不可没。由于他对小凉山诗人的深入了解,本文以小凉山诗人群的代表性人物——鲁若迪基诗歌为例进行了评论。其文字优美飘逸,观点独特,尤其是文中他所提出“在何种意义上民族作家才是作品才具有民族性的”等问题,正是当前文学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学中需要引起注意和思考的问题,作者为此对诗人鲁若迪基所做的有益尝试作了充分肯定。
是什么,不是什么。判断的语气,不容拒绝。就像鲁若迪基的诗歌《选择》,“河流太多了,我只选择故乡无名的那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是一种气魄。在鲁若迪基的诗歌,总能在不经意间觉察出一种坚决的态度。他只要他拥有的。他只想赞美他经历过的一切。他就是经历着世间一切人所经历的事情。悲悯的气韵,就像家乡的那条河流,汩汩流淌。
陈凯是云南青年评论家。陈凯评论青年作家黄立康和祝立根。陈凯的评论,有自己的风格和思考,表述方式年轻,不代表内容肤浅,相反他的文章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他并没有采取“仰视”和“俯视”的角度来评论,而是采用了一种靠近式、亲近式的方式来进行评述。一般评论是由“文本”到“作者”,而陈凯确实先由对人的印象出发,从而有整体判断,再由文本进行细节的解析。陈凯的评论,有自己的核心,评论结构完整,分论点清晰。
老君山是丽江代表性生物多样性景点,加之2021年国际生物性多样会议在昆明召开并在丽江设分会场,为倡导这种环保理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配合此次国际会议召开,丽江师专几个青年教师编写了一本《丽江老君山森林学校》。作者认为,本书它不仅仅是科普读物,而是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体现环保理念,呈现的方式很独特,对这本书籍进行了多方面的述评。文字简洁流畅,观点明确。
何永飞是一个经常见到的名字,但很少见到他写的评论。这是一组鲜活并具有极强现场感的阅读笔记,同时也是作者阅读书的一种真实体验。对晓雪作品《我的文学人生》,更多的是一种敬仰的态度。“文学人生”,金光灿灿。那是多少的文字和心血铸成的作品,时间的发酵,人格魅力的加持。一切都要到位。在读祁萍诗集《颜本丽江》中,作者的态度是一种对同龄人的欣赏,赞赏诗人对丽江家乡的热爱,对微小动物的怜悯之心,对商业发展造成的民族文化的受伤,对万事万物的温柔的态度。读张学芬散文集《那时花开花不语》,作者感慨于张学芬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坚强。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和心智的启迪。读莫艳萍儿童诗集《花开的声音》指出,发乎于心的文字可以帮我们找回生命中丢失的色彩和声音。《花开的声音》可以扶平心灵上的皱纹。徜徉在童心世界,我们就会变回孩童。读羊瑞林文集《孟岭脚下的心语》,作者说他读到了大爱精神和春天明丽的色彩。如果一个人心有狭隘,断然写不出有大格局的作品。作者高度肯定了羊瑞林的文学精神。
作者在本文中对五位不同地区作者诗集、散文集的阅读,中肯评论了他自己对作品的阅读体会,有一说一,重点突出,观点正确;加之文字活跃,短小精悍,是评论类别中较有积极和现实意义的一种随笔式、自由体评论。
夏天敏是云南著名作家,其作品特色明显,具有极强的现实主义色彩。本文作者围绕作家夏天敏作品中从《好大一对羊》的德山老汉说到《歇云小区》德恒老汉的跨越和对比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作家笔下人物顺应时代发展的从官风到民风的艰难转变过程,并由此得出结论经得住耐看的小说主要依靠人物的成功塑造来实现。本文短小精悍,简洁流畅,重点突出,观点正确,有较好的积极意义。
人物塑造对于一篇小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夏天敏的小说里,人物形象是成功的,具有极强的代表性。小说好看,是因为人物好看,主角好看,值得看。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设计,最为考验作家的功力。夏天敏在这方面,得心应手。
阅读经典是人类文明的动力源之一,特别是那些文学经典,它们不仅具有精神引领的作用,还有很多艺术手法和创作上的实际意义。对此,本文作者结合自己阅读《百年孤独》《红楼梦》的体会既评论、又畅谈了自己对阅读这两部经典的真实感受。这对推动经典阅读和借鉴经典文学作品的艺术精髓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经典,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经典,可以永流传。现如今科技发达,年轻民众可选择的东西实在是目不暇接。各种质量良莠不齐的信息瞬间涌入人们的眼眸,霸占着我们的大脑。这时候,经典的力量,是具有导向性作用的。
小说《北上》是著名作家徐则臣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这充分说明该作品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也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因此,对它的解读也是一种学习、借鉴的过程。本文作者围绕她自己的认识和阅读体会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自己的解读,观点正确,表达流畅。通过本文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小说《北上》的理解有一定深度。
《北上》讲的是京杭大运河的故事。小说就如这条大河,气势恢宏,绵延千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许多的评论家已经对《北上》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但个人有个人的侧重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也从自己的角度,梳理线索,找准关键词,加以佐证,理论分析,自圆其说,成为了一篇完整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