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中心幼儿园 陈佳瑶
探究性主题活动贴近幼儿生活,具有探究性和连续性,能促进幼儿的发展与满足幼儿的需求。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自主参加、主动学习、自由表达,在自身获得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很多人认为小班幼儿受其年龄特征的制约,多以自我为中心、较少主动提出问题,同伴之间一起讨论的现象也不多,所以无法自主、积极地探索问题。同时,小班幼儿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更无法自觉地对某一事物进长时间地深入探究,因此有些教师会质疑在小班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的适宜性。
但我认为,每个幼儿都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即使是小班幼儿,只要教师在探究性主题活动开展前帮助幼儿做足准备、顺学而导,小班幼儿也会是一个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主动学习者。
小班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观察的目的性较差,对某一事物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仅仅能维持3~5分钟。因此,在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之前,教师要利用角色转换,提高幼儿探究的专注力,帮助幼儿做好探究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增加探究活动的游戏性。
例如,在小班探究性主题活动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在谈话活动中告诉幼儿:“你们将变成一名科学家。”小班幼儿认知经验不足,“科学家”这个名词对于他们来说很新奇,所以他们就会很想知道什么是科学家、怎么样才能变成一名科学家。随后,教师向幼儿解释说:“科学家就是一个会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能通过做实验来发现某些东西的人。”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找相关视频来让幼儿了解到作为一名科学家要做什么,引导幼儿萌生想成为一名科学家的愿望。
观察是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幼儿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在经过谈话活动后,教师能很快引导幼儿进入科学家的角色中,主题探究活动因此变成了有趣的科学家游戏,从而促进幼儿观察力、专注力的提高,幼儿主动探究的时间也随之变长。
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探究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会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为幼儿提供必要的探究工具(放大镜、照相机、记录单、笔等),帮助幼儿熟练地掌握基础探究工具的使用可以促进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究。
在“寻找蚂蚁”主题活动中,教师把幼儿园的户外环境作为幼儿探究蚂蚁的场所。由于蚂蚁身形较小,很难用肉眼仔细观察,因此在带领幼儿到户外寻找蚂蚁之前,教师要让幼儿提前接触、了解和使用必要的探究工具——放大镜。于是,在活动展开前,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放大镜,并与幼儿一起讨论放大镜的用途以及使用方法。小班幼儿的认知活动大多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进行的,因此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引导幼儿操作放大镜,并提供了图片、报纸、杂志等让幼儿练习使用放大镜稳定地观察图片。充足的前期准备,使得幼儿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等探究工具,促进了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体验是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蒙台梭利说过:“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小班幼儿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认知经验不足,因此教师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前必须先让幼儿对探究的事物有具体的、充分的接触体验。
教师发现小班幼儿经常找不到自己的鞋,也经常出现穿错鞋子的情况。于是,教师根据幼儿的需求在班级创设了“鞋店”,并向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鞋子。通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活动后,幼儿在买鞋、卖鞋、试鞋的过程中,自然地了解到鞋子有不同大小、不同款式、不同种类,鞋底还有不同的花纹,有关“鞋子”的主题活动也自然生成。教师通过对幼儿体验阶段的观察,了解到幼儿关于鞋子的已有经验以及幼儿关于鞋子的疑惑,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了关于“鞋子”的探究性主题活动。
好玩、好动是小班幼儿的典型特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提到:幼儿是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进行学习的。传统的室内集中教学活动无法满足小班幼儿的探索需求,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学习特点,为探究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支持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边玩边探究;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究时间,激发幼儿在主题活动中深入探究的兴趣。
在“有用的鞋子”主题活动中,针对“我们为什么要穿鞋”这个问题,幼儿提出“不穿鞋脚会着凉”“不穿鞋脚会被石子扎到”“穿鞋可以保暖”等观点。那么没穿鞋到底是什么体验呢?孩子们需要走出班级,到相应的环境中去感知、体验。于是,教师带领着幼儿光着脚丫到户外,让幼儿到草地上、沙池里、鹅卵石小路上、水池里走一走,给予幼儿合适的空间和充分的时间进行体验探究。不同的感受体验,让幼儿深刻地了解到穿鞋的好处,也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究的兴趣。
小班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多以应和为主,缺少互动、较少会主动提出疑问。因此,教师在探究性主题活动中应鼓励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认真倾听幼儿的内心想法,对其进行分析、总结,并巧妙地提出相关问题,进而推动幼儿对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在主题活动“鞋子”中,幼儿已经了解到鞋底有很多不一样的花纹,这些花纹具有防滑的作用。而在“花纹大搜索”主题活动中,幼儿在班级里、幼儿园户外环境、家里也发现了许多物品上都有花纹。
彦彦:“我发现一些轮胎上的花纹很深。”
雯雯:“墙壁上也有花纹耶,白色的、一格一格的,真好看!”
安安:“大树的树干上也有花纹,摸起来粗粗的,不光滑。”
齐齐:“平衡板上有一横一横的花纹,像楼梯一样。”
馨馨:“小鱼的身上也有漂亮的花纹。”
教师:“这些花纹都可以防滑吗?”
案例中,教师基于幼儿的探究发现,了解到幼儿虽然找到了很多花纹,但这些花纹不全具有防滑的作用,可见幼儿对于“可防滑的花纹”存在着认知不清。于是,教师提出问题:“这些花纹都可以防滑吗?”由此引发幼儿的深度思考“什么样的花纹才是可防滑花纹”,从而推动幼儿对可防滑花纹的深入探究。
小班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教师设置贴近幼儿发现和感兴趣的悬念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从而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拓展新的探究问题。
在“探究蜗牛”主题活动中,教师发现幼儿对刚刚“乔迁”到班级的蜗牛爱不释手,并议论纷纷——“蜗牛爬到上面来了。”“它的头伸出来了。”“蜗牛想找东西吃吗?”“它是不是饿了?”于是,教师顺着幼儿感兴趣的话题,设置了悬念:“你们觉得蜗牛喜欢吃什么呢?”幼儿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蜗牛喜欢吃青菜,有的说蜗牛喜欢吃树叶,还有的说蜗牛喜欢吃面包和米饭……于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将“食物”放进了蜗牛的“家”里,并仔细观察蜗牛是不是喜欢吃,从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案例中,教师在幼儿探究蜗牛的活动中适时地设置悬念,引发幼儿猜想“蜗牛喜欢吃的食物”,进而引起了幼儿的好奇心和迫不及待想要解密的兴趣。在教师的悬念下,幼儿迫切地想要知道“蜗牛到底喜欢吃什么食物”,由此调动了幼儿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幼儿对“蜗牛喜欢的食物”这一问题的探究。
教师在组织小班幼儿开展探究性主题活动时要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帮助幼儿做好主题活动探究前的心理准备,创设适宜环境,了解幼儿对主题探究内容的已有经验。在不断深化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小班幼儿的学习方式,顺势引导——只有幼儿和教师双向进击,才能有效推动探究性主题活动的开展,让小班幼儿也能主动学习,积极地参与到主题活动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