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三)

2022-04-06 02:42戴晓勇杨成华黄江华袁丛军余永富
贵州农业科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长约杜鹃花大田

戴晓勇,杨成华,郝 磊,黄江华,杨 冰,李 鹤,袁丛军,余永富

(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6000;3.望谟县林业局,贵州 望谟 522326;4.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 雷山 557100)

0 引言

【研究意义】杜鹃花科植物资源丰富,用途较为广泛,特别是杜鹃花属植物,被誉为中国十大名花,素有花中西施的美誉,作为园林观赏用途具有广阔的前景。其中越桔属一些种类具有较好的食用价值而被开发为水果。杜鹃花科植物通常分布于陡坡或岩石一类特殊的环境地段,对生态景观和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前人研究进展】《中国植物志》记载贵州有杜鹃花科植物98种(含亚种、变种,下同)[1-3],《FLORA OF CHINA》记载贵州有杜鹃花科植物91种[4-5];《贵州植物志》记载贵州有杜鹃花科植物108种[6]。随着调查研究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一些未记载的贵州分布新纪录种不断被发现[7-12],一些杜鹃的新种也时有发现[13-18]。张长芹等[19]对贵州百里杜鹃自然保护区的杜鹃花种类进行考证,对原来有关文献记载百里杜鹃的一些种类提出质疑,但仅限于百里杜鹃保护区范围。【研究切入点】杜鹃花科植物种类越来越多,但时有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的现象出现,限制了杜鹃花科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弄清贵州杜鹃花科植物种类分布及其资源现状,为保护贵州杜鹃花科植物多样性和开展引种保育研究提供参考,对贵州杜鹃花科植物资源现状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查阅大量标本资料,参考对照杜鹃花科植物的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1-6,20-24],继之前发表的一些新分布种类[25-26]之后,又发现6个贵州杜鹃花科植物新纪录。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植物标本分别于2017—2021年在贞丰龙头大山山顶、雷公山仙女塘、麻将老蛇冲、江口黄姑山、望谟县罗旺镇猫寨村打豪及望谟县桑郎镇新河村木夜等地采集,全部保存在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树木标本室(GF)。

1.2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中国植物志》《贵州植物志》《Flora of China》《中国杜鹃花属植物》和《贵州维管束植物编目》等相关书籍以及文献检索,对采集标本进行鉴别判断,并查阅比对北京植物所、昆明植物所等10余所标本馆标本,最终确定是否为贵州杜鹃花科新纪录植物。

2 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种的产地及形态与分布特征

2.1 毛果缺顶杜鹃

毛果缺顶杜鹃(RhododendronpoilaneiDopinLecomte,Fl.Indo-Chine 3:739.1930.封二图1)为杜鹃属杜鹃亚属越桔组类越桔亚组植物,《中国植物志》把本种作为缺顶杜鹃的变种收录,但早在1930年就被作为独立的种发表。二者区别在于本种叶较小,厚革质,倒卵形或倒卵状匙形,长1.2~2.0 cm,宽0.8~1.3 cm,侧脉在两面均不显;叶柄长2~4 mm;花萼裂片较大,长1~2 mm;子房被绒毛和鳞片。

产于广西、云南,越南北部。生于海拔400~1 450 m的杂木林内。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广南。

贵州首次记录。2017年7月31日戴晓勇、杨成华采集,标本编号6956号(fr.);2019年5月21日,戴晓勇、杨成华采集,标本编号19052103号(fl.);分布于贞丰县龙场镇龙头大山(海拔1 800 m)。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砂页岩,成土母岩砂页岩,土壤黄壤。生长于岩石壁缝隙或崖边岩石上枯落物与苔癣形成的垫层上,与红苞树萝卜(Agapetesrubrobracteata)、灯笼吊钟花(Enkianthuschinensis)等植物伴生。

2.2 黔阳杜鹃

黔阳杜鹃(RhododendronqianyangenseM.Y.He,Bull.Bot.Res.,Harbin 5(4):115.1985.封二图2)为杜鹃花属映山红亚属映山红组植物,落叶灌木,幼枝纤细,圆柱形,密被淡黄色绢状糙伏毛;叶柄、花梗密被淡黄色绢状糙伏毛;花冠漏斗状钟形,淡紫色,长1~1.3 cm,花冠管圆筒状,内面被微柔毛,裂片5个,具紫色斑点,雄蕊5枚,不等长,花丝扁平,无毛;子房、花柱中部以下被糙伏毛。该种近似于阳明山杜鹃,但后者花冠较小,花冠管内外皆无毛,花丝中部以下被微柔毛;也相近于毛果杜鹃,但后者叶背糙伏毛长且密,花冠管外面仅有毛而无腺毛。

产于湖南西部。生于海拔1 120 m的灌丛或山地密林中。模式标本采自湖南黔阳(罗翁八面山下平口)。

贵州首次记录。2017年5月22日,杨成华采集,标本编号606号(fl),分布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雷公山半坡(海拔1 750 m);2020年5月2日,戴晓勇采集,标本编号20050202号(fl),雷公山自然保护区仙女塘(海拔1 400 m)。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砂页岩,成土母岩砂页岩,土壤黄壤。生长于以银木荷(Schimaargentea)、水青冈(Faguslongipetiolata)和毛棉杜鹃花(Rhododendronmoulmainense)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疏林下。

2.3 大田顶杜鹃

大田顶杜鹃(RhododendrondatiandingenseZ.J.Feng,J.S.China Agric.Univ.17(1):59.1996.封二图3)为杜鹃花属杜鹃花亚属越桔组类越桔亚组植物,贵州分布地种类较模式标本地的叶较大,且花序的花朵数较多。常绿丛生灌木,高30~80 cm。叶厚革质,假轮生,聚生枝顶,叶长2~5 cm,宽0.8~3.0 cm,椭圆形、倒披针形,叶缘微反卷,有半透明骨质边,先端急尖,基部楔形下延,上面灰绿色,下面黄绿色,疏被褐色鳞片,间距为其直径的3~4倍;中脉在上面下凹,下面凸起,侧脉3~6对,上面微下陷,下面微显;叶柄暗绿色,无毛,上面有沟,下面近圆形,长1~1.5 cm。花叶同期,伞形花序,有花4~10朵;花梗疏被鳞片,长1.5~2.0 cm;花萼5裂,长约1 mm,外侧和边缘疏被鳞片;花冠钟状,长约1 cm,直径约0.8 cm,金黄色,裂片5个,半圆形,长约5 mm,花冠外面有稀疏鳞片,内面喉部被白色柔毛;雄蕊10枚,不等长,长约5 mm,花丝长约3 mm,中部被白色柔毛,子房圆柱形,长约4 mm,密被鳞片;花柱粗壮,弯曲或微弯曲,绿色,长约4 mm,光滑;果长圆柱形,长约1.5 cm,直径约3 mm。花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果期11月。

产于广东,模式标本采集于广东信宜大田顶。

贵州新记录。该种分布于麻江县老蛇冲,都匀市斗蓬山,雷山县,海拔1 550~1 640 m。2019年11月19日郝磊采集,标本编号1151号(fr);同地2020年3月16日,戴晓勇、郝磊采集,标本编号20032903号;同地,2020年7月2日,戴晓勇、李鹤采集,标本编号20070202号(fl);同地,2020年7月20日,杨成华采集,标本编号1176号(fr)。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石灰岩,成土母岩石灰岩,土壤黄壤。生长于崩塌的白云质石灰岩岩石缝隙枯落物与苔癣形成的垫层上,处于十齿花(Dipentodonsinicus)、扇叶槭(Acerflabellatum)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的林窗地段,与珍珠花(Lyoniaovalifolia)、三叶地锦(Parthenocissussemicordata)、石苇(Pyrrosialingua)等伴生在一起。

2.4 长圆团叶杜鹃

长圆团叶杜鹃(RhododendronorbiculareDecne.subsp.oblongumW.K.Hu in Bull.Bot.Res.8 (3)58.Pl.11 .1988.封二图4)为杜鹃花属常绿杜鹃亚属常绿杜鹃组云锦杜鹃亚组植物团叶杜鹃的一个亚种,本亚种与原亚种的区别在于叶为长圆形,基部浅至深心形,下面有微柔毛,后脱净;花冠管状钟形,裂片6~7个,花柱密被短柄腺体;雄蕊11~14枚。本种与亮叶杜鹃和睡莲叶杜鹃的区别是子房被白色有柄腺体而非红色或红褐色,花柱光滑无腺体。

产于广西东北部林中。模式标本采自广西兴安唐洞乡。

贵州首次记录。2021年4月28日,戴晓勇、杨成华采集,标本编号21042801号,分布于江口黄姑山(海拔1 000 m)。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石灰岩,成土母岩石灰岩,土壤黄色石灰土,生长于疏林或灌木林中岩石上。

2.5 毛序红花越桔

毛序红花越桔(Vacciniumurceolatumvar.pubescensC.Y.Wu &R.C.FanginAct.Bot.Yunnan.9:384.1987.封二图5)为越桔属大叶越桔组红花越橘的变种,常绿灌木,总状花序腋生,花冠淡红色或淡黄绿色微带红色,坛状或钟状。与原变种不同在于序轴、果梗以至浆果外面密被短柔毛;序轴长5~9 cm。

产于云南东北部。生于海拔1 650~1 800 m的山谷阔叶林中或林中岩石上,有时附生树上。模式标本采自大关。

贵州首次记录。2019年8月13日,杨成华、黄江华采集,标本编号249号(fr),分布于望谟县桑郎镇新合村木夜(海拔1 000 m)。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石灰岩,成土母岩石灰岩,土壤黄色石灰土。生长于常绿落叶阔叶林疏林下或灌丛的石灰岩的岩石上,与巴东栎(Quercusengleriana)等植物伴生。

2.6 凸尖越桔

凸尖越桔(VacciniumcuspidifoliumC.Y.Wu &R.C.Fang,ActaBot.Yunnan.9:390.1987.封二图6)为越桔属贝叶组植物,常绿灌木,分枝细瘦,幼时淡褐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褐色,无毛。与三花越桔(V.triflorumRehd.)亲缘相近,但叶形完全不同,本种叶片较大,顶端骤然凸尖,尖凸部分长2~7 mm;萼筒部完全无毛。

产于广西西北部。生于山地。模式标本采自乐业甘田乡。

贵州首次记录。2020年4月7日,杨成华、黄江华采集,标本编号1004号(fr),分布于望谟县乐旺镇猫寨村打豪(海拔1 260 m)。分布地环境特征:基岩石灰岩,成土母岩石灰岩,土壤黑色石灰土。生长于常绿落叶阔叶林疏林下或灌丛的岩石上,与普定杜鹃(Rhododendronpudingense)等植物伴生。

3 讨论

毛果缺顶杜鹃、黔阳杜鹃、大田顶杜鹃、长圆团叶杜鹃、毛序红花越桔和凸尖越桔为贵州杜鹃花科植物新纪录,拓展了其原来记载分布的范围,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利用、地理分布与演化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除黔阳杜鹃外,此次发现的新分布种类均生长于石灰岩或砂页岩岩石上,是其他植物难以生存的困难立地空间,在水土保持、植被恢复与景观改造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发现的贵州杜鹃花科新分布植物原分布地范围窄,黔阳杜鹃分布于湖南黔阳,大田顶杜鹃分布于广东信宜大田顶,长圆团叶杜鹃分布于广西东北,毛序红花越桔分布于云南东北部的大关,凸尖越桔分布于广西东北部乐业甘田乡,未见其他分布地的报道。毛果缺顶杜鹃分布地虽然在云南、广西均有分布,但分布区不广,资源量少。由于本身资源量少,分布区域狭窄,体现了几个物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价值。特别是大田顶杜鹃花,为杜鹃花属杜鹃花亚属越桔杜鹃花组植物,该组全世界共299种,其中287种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各主要岛屿,1种产于澳大利亚,中国仅产8种,我国作为杜鹃花分布中心,分布的越桔杜鹃组仅占世界总数的2.6%[1-5,23],故该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种于1996年发表后[27],《中国植物志》并未收录,而后被《Flora of china》收录,笔者在贵州发现时曾一度认为是未发现的新物种,后根据查阅资料并到广东信宜大田顶实地调查确认,其与冯志坚等[27]发表的大田顶杜鹃为同一物种,该种资源量极其稀少,亟待保护。

4 结论

毛果缺顶杜鹃(Rhododendronpoilanei)、黔阳杜鹃(Rhododendronqianyangense)、大田顶杜鹃(Rhododendrondatiandingense)、长圆团叶杜鹃(RhododendronorbiculareDecne.subsp.Oblongum)、毛序红花越桔(Vacciniumurceolatumvar.pubescens)和凸尖越桔(Vacciniumcuspidifolium)为贵州杜鹃花科植物新记录,大田顶杜鹃资源量极其稀少,亟待保护。该研究可为贵州杜鹃花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和引种保育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长约杜鹃花大田
大田百余名留守儿童有了“爱心家长”
一瓶水的微笑
“大田后生仔”歌唱家乡
边走边看
树枝变虫虫
厘米和米的争吵
井冈山十里杜鹃
杜鹃花的药用验方
圣堂山的杜鹃花海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