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春 纪龙 陈中督 方福平
(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 310006;*通讯作者)
“十二五”以来,我国水稻产量连续稳定在2 亿t以上,对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2021年,我国大部产区水稻生长期间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单产不同程度提高;华南地区干旱、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管控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导致全国水稻面积略减,但由于单产提高,稻谷总产再创历史记录。农业农村部继续实施重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组装推广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提升优良食味稻米生产能力。国内稻米市场偏弱运行,大米进口再创新纪录,出口小幅增长。同时,我国水稻产业发展也面临稳定面积难、稳定种粮积极性难、稳定单产难等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2021年,华南部分地区春播气象条件较差,降水量偏少,影响早稻适时移栽;湖南受污染耕地严格管控区种植结构调整退出水稻种植,导致早稻面积下降;全国早稻播种面积略减,但单产实现恢复增长,总产增加。中晚稻生长期间,东北稻区气候条件好于往年、病虫害较少,水稻单产提高;长江中下游稻区的江苏、安徽、江西和湖南水稻实现恢复性增产,西南和华南稻区水稻生产形势也较好,产量普遍增加。据国家统计局公报,2021年全国水稻种植面积2 992.1 万hm2,比2020年减少15.5 万 hm2,减幅 0.5%,其中早稻面积减少 1.7 万 hm2,中晚稻面积减少13.8 万hm2[1-2]。面积减少,主要是受华南地区干旱、湖南重金属污染耕地管控以及种植结构调整等因素综合影响。水稻每hm2单产7 113.0 kg,比2020年提高69.0 kg,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达21 284.3 万 t,比 2020年增产 98.3 万 t,创历史新高,连续 11年稳定在 2 亿 t 以上水平(图 1)。
图1 2011—2021年我国水稻面积和总产变化
2021年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每50 kg 最低收购价格分别为122 元、128 元和130 元,早籼稻和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格每50 kg 分别比2020年提高1 元,粳稻价格保持不变,有利于稳定农户售粮预期[3]。但受国内稻谷增产、政策性稻谷拍卖以及大米进口持续增加等因素影响,国内稻谷(米)市场价格走势整体偏弱。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监测,2021年12月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平均收购价格分别为2 560.9元/t、2 710.3 元/t 和 2 732.3 元/t,其中早籼稻价格比2020年12月上涨2.4%,中晚籼稻和粳稻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1%和2.5%(图2)。各地调研表明,优质食味稻、专用稻等品种仍然受到市场收购主体欢迎,需求旺、销路好,价格优势明显,如南方稻谷收购中美香占、黄华占等优质稻价格比普通品种每kg 高出0.4~0.6元;广西优质早籼稻(含专用稻)每kg 2.72 元、优质晚籼稻每kg 3.08 元,分别比普通稻高出0.18 元和0.52元。普通稻谷价格低迷,尿素等农资价格上涨,生产用工成本略增,农民种稻效益下滑。
图2 2021年1—12月我国稻谷市场收购价格变化
2012年以来,我国大米进口量不断增长,最高的2017年进口大米402.6 万t,大米出口量也呈增加趋势(图3)。2021年,受世界大米产量创历史新高、国内外大米价差拉大、世界范围疫情持续发生以及我国饲料粮需求快速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我国大米进口量大幅增加。据海关统计,2021年我国进口大米496.6 万t,同比增长68.7%;出口大米244.8 万t,增长6.2%。从进出口国别看,进口大米来源国前五位依次是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缅甸和泰国,分别进口109.1 万t、107.6万 t、96.2 万 t、79.6 万 t 和 64.0 万 t,合计 456.5 万 t,占进口总量的91.9%,其中首次从印度大量进口大米,主要是进口低价碎米用来加工饲料替代玉米或加工米粉食用。出口大米仍以非洲国家为主,出口国家前五位依次是埃及、韩国、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分别出口 25.0 万 t、22.6 万 t、19.0 万 t、16.8 万 t 和14.8 万 t,合计 98.2 万 t,占出口总量的 40.1%[4]。
图3 2012—2021年我国大米进出口数量变化
近年来,我国水稻品种试验渠道更加多元化,品种审定数量快速增加、类型更加丰富;绿色优质专用水稻品种选育和推广步伐加快,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国家审定通过的水稻品种数量677个,比2020年增加103个(表1);其中两系法选育的杂交稻品种302个,占杂交稻品种审定数量的51.3%[5]。国家审定水稻品种的总体优质化率超过50%。“十三五”以来,推广面积排名靠前的常规稻品种绥粳27、绥粳18、黄华占、南粳9108 等品种食味品质优,中嘉早17 品种加工品质优;排名靠前的杂交稻品种晶两优华占、晶两优534、隆两优华占、泰优390、C 两优华占、天优华占等,均表现为产量稳定、米质较优。2021年,我国杂交水稻种子仍然供过于求,其中杂交稻制种量2.7 亿kg,需种量2.4 亿kg,产大于需 0.3 亿 kg;库存量 0.8 亿 kg,为 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表1 2016—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的水稻品种数量与类型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三权分置”制度的确立,农村承包地加速流转,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种植规模化趋势逐步显现。据《中国农村经营管理统计年报》,2020年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36.2%,比2011年提高了21.6个百分点[6]。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情况报告》,截至2021年9月底,全国家庭农场超过380 万个,平均经营规模9.0 hm2。与经营规模扩大同步,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产品和技术、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技术模式等加速推广应用,推动水稻生产绿色化、低碳化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水稻生产领域产生深刻影响,智能化水稻浸种催芽车间、激光平地机、无人插秧机、无人植保飞机、无人收割机以及智能化大米加工生产线等覆盖面逐步扩大,推动我国水稻生产全程智能化发展[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粮食安全,大家都有责任,党政同责要真正见效;要有合理布局,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当前我国水稻面积基本稳定、单产连续提高、品质不断改善,总产已经连续11年稳定在2 亿t 以上,为确保口粮绝对安全作出重要贡献。尽管当前稻谷产需形势较好,但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农户种粮积极性等难度仍然较大,稳定水稻产业发展不能有丝毫放松。一是“水改旱”呈增多趋势,“单改双”很难持续推进,稳定水稻面积难度增大。随着玉米市场缺口增大、比较效益提高,水稻最低收购价较低,近两年黑龙江、吉林“水改旱”现象有所增多;双季稻生产用工多、效益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湖南、江西专家调研表明,政策稍有放松,农户“双改单”将继续发生。二是直播稻、再生稻、优质稻等技术转型加快,稳定水稻单产难度增大。直播稻、再生稻省时省工,近年来面积快速增加,但适宜品种和配套技术仍然短缺,不利于稳产增产。特别是直播稻除草剂用量比机插秧、抛秧等多50%以上,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再生稻的头季稻机收瓶颈仍未解决,影响产量。此外,各地优质食味稻、专用稻等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但优质高产抗逆兼顾的品种较少,不利于水稻稳产增产。三是成本上涨、粮价下跌,稳定农户种粮积极性难度增大。受农资、劳动力价格上涨影响,2021年各地农户种稻成本普遍增加5%~10%。其中,尿素价格从每t 2000 元涨至最高3 200 元左右,涨幅超过60%;各类复合肥平均涨幅在40%~50%。普通稻谷收购价格普遍比2020年低0.2~0.3 元/kg,农户收益处于亏本边缘,利润主要靠各类补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稳定粮食面积,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 亿t 以上。2022年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稻谷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kg 2.48 元、2.58 元和 2.62 元,同比上涨 0.04 元、0.02 元和 0.02 元;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为每kg 2.30 元,同比上涨0.04元;涨幅都高于2021年,释放了中央保口粮安全的决心,提振农户种稻信心。《“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抓早保双,稳定面积”[8]。但随着水稻种植收益下降,2022年北方部分地区“水改旱”现象可能会增多,同时中央明确提出要扩大豆、扩油料,部分地区水稻面积也可能会受到挤占。综合分析,由于2021年我国水稻面积处于“十二五”以来的低位,预计2022年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呈现小幅恢复增长的可能性较大。
2021年全国水稻单产达到7 113.0 kg/hm2,稳定在7 050 kg/hm2以上,创历史最高水平,主要得益于良好的气候条件,以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农业农村部已经明确2022年将再建高标准农田667 万hm2(1 亿亩),水稻高效精准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控、绿色丰产关键技术集成等也将加快发展,一些稻作新技术、新体系将继续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是,优质稻加速发展,南方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直播等轻简化种植趋势发展较快[9],不利于提高水稻单产;同时在国家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增产与温室气体减排两者存在负向关系[10],低碳稻作发展也可能限制水稻单产提高。因此,预计在没有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爆发的情况下,2022年我国水稻单产将稳定在7 050 kg/hm2左右。
国家总体目标是引导粮价保持在合理水平,避免大幅波动。2021年,国内稻米市场供给充足,企业库存较高,终端需求低迷,稻米市场价格整体偏弱运行。2022年,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将继续实施并提高标准,提高农民种粮预期,有利于推动市场价格上行。但是,2021年我国政策性稻谷成交量比2020年有所减少,大米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国内稻谷仍然呈现供需有余、库存充裕的市场格局,限制涨价空间;加上国际市场大米价格进入下行区间,国内稻米市场价格大幅上涨缺乏有效支撑。预计2022年我国稻米市场以平稳运行为主,价格整体略高于2021年水平。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升级,各地陆续高度重视优质稻、功能稻等发展,品种审定中更加突出新品种的口感和绿色生态特性,推动水稻品质结构不断优化;近两年各地优质稻市场价格出现加价收购和供不应求局面,有效引导农民调整品种种植结构。各地陆续加大力度开展优质稻谷订单收购、优质稻米评鉴评比活动等工作,引导全社会形成了优质稻米消费的良好氛围。《“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提出,东北地区要发展优质粳稻、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发展优质食味高产品种、华南地区要发展“丝苗米”等优质特色品种,西南地区要发展“大粒香”“香禾糯”等优质特色水稻,释放了积极信号。预计2022年各地将加快推进优质稻谷和特色稻谷订单收购、评鉴评比活动等工作,推进水稻品种品质不断改良。
《“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绿色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增加绿色产品供给,增强减排固碳能力。预计2022年水稻绿色和低碳技术体系将更加完善,绿色优质高产新品种、缓释肥和水溶肥等高效肥料、生物农药、高效植保机械等绿色投入品继续增加,耕地轮作休耕、科学施肥施药、秸秆综合利用、土壤治理等绿色技术和低碳技术推广面积将进一步扩大,有效支撑我国水稻产业绿色和低碳发展。《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智慧农业技术创新,推进适用各种作业环境的智能农机装备研发,推动农机农艺和信息技术集成研究与系统示范。预计2022年我国水稻生产关键环节的智能化、信息化水平将会继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