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改玲 朱春山 孙有平 董翠香
摘 要:運用内容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归纳法,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及体育学类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对运动训练学课程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进行分析,挖掘提取“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创新发展、顽强拼搏、责任担当、协同配合、以人为本和与时俱进”8个思政元素,并对其融入运动训练学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构建了以课堂教学开展为主线,通过课前设计“融合”、课中落实“融入”和课后实践“融化”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路径,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运动训练学课程育人功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 键 词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22)01-0111-07
HAN GailingZHU ChunshanSUN YoupingDONG Cuixiang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7,China)
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literature and logical induction, based on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e construction outline of sports power, the guidance outline of construction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 of higher school, and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objects and specifications of sports majors to analyze the ideological value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of sports training courses, and extract the eigh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scientific spirit, dialectical thinking, innovative development, tenacious struggle, responsibility, coordinated cooperation, people-oriented and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then to practically explore these integrated in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sports training science. This study constructs the main line based o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hrough the design "convergence" before class, to carry out the "integration" in the class and after-class practice "melt", by this path with class inside and outside for teaching integration, and to bring the value guidance into the course of imparting knowledge and cultivating abilit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with ideological elements and profess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for sports training courses and carry out the basic task of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to cultivate peop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sports training scienc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educ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classroom teaching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将竞技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体育强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和国际地位最直接体现于该国竞技水平的高低。运动训练学课程作为研究和揭示运动训练规律和现象的一门学科,是服务于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理论,其目标主要是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教练员,通过提升教练员政治水平和执教能力来推动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然而,长期以来,运动训练学课程同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存在重视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正确价值观培养的现象,致使学生普遍存在专业技能素质突出但文化素质薄弱、终身学习精神缺乏、自主发展意识淡薄、合作性发展能力偏弱、责任与担当意识不足等问题。因此,如何在传授运动训练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价值观教育,如何引导体育专业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实现“体育强国”和“中国梦”的具体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当前运动训练学课程改革亟需解决的问题。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出了明确指向和要求。《纲要》指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因此,以《纲要》为政策依据,深入挖掘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和深层次的“育人”价值,自觉将“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融合在每一节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实现运动训练学课程的育人功能。
1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的确立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力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思政的发展深度,同时挖掘过程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再度开发。基于此,選择田麦久教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运动训练学(第二版)》教材为蓝本,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深度挖掘“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能够“如盐入水”般地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1.1 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简单、明了、有效的语言勾勒出和谐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精神文化理念,彰显了中华文明精髓,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也从顶层设计视角对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时代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国家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为国争光、站稳立场、崇尚科学、健康第一;“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社会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全面发展、健全人格、维护正义、遵纪守法;“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个人层面要求体育人才要爱国爱党、顽强拼搏、守正笃实、团结友爱。为此,高校运动训练学课程教学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训练和生活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勇于担当时代责任、肩负实现体育强国使命感的新时代体育人。
2)以《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为目标导向。
2019年国务院颁布《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弘扬体育道德风尚,坚定自信,奋力拼搏”。习近平有关体育强国系列讲话精神对当代体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既要始终践行体育强国与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使命担当,又要努力成为体育强国建设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体育专业大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找到自身位置与“岗位”,提升自身的责任使命感。同时引导学生为当下学习生活确立目标,为今后服务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打下良好的专业能力基础。
3)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实施指南。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指出要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每门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强调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重要的是,《纲要》也为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指明方向。第一,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确定课程育人目标;第三,要结合课程内容,深度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第四,通过案例教学、小组学习、项目驱动等多种教学方式,将课程思政内涵和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实现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第五,将思政考核融入知识点考核,采用线上与线下、笔试与口头回答、开卷与闭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模式,全方位、多角度考核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
4)以体育学类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专业取向。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关于体育学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中提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具备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有创业意识,具备一定的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能够从事群众体育事业、竞技体育事业、体育产业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中强调要“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人文情怀、科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具有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的自觉意识”。培养目标和规格中“牢固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敬业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精神”等具体内容,为培养未来优秀教练员和体育教师提出了方向与要求。因此,应将其作为确定课程思政元素的专业取向。
1.2 思政元素的内涵
基于上述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结合运动训练学课程特征、课程目标以及运动训练过程的本质规律,挖掘并提炼以下8个思政元素。
第一,科学精神。运动训练学是研究和揭示运动训练活动规律的科学,运动训练内容和方法的选择、训练负荷的安排和训练计划的制定与实施,都需要遵循运动训练规律,以便科学高效地组织训练。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训练理论指导,而科学的训练理论来源于科学工作者对训练理论的不断追求、批判和创新。引导学生科学认识和把握运动训练规律,才能养成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
第二,辩证思维。随着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运动训练理论中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理论、周期训练理论和板块分期训练理论、“超量恢复学说”、运动适应理论、核心训练与功能性训练理论以及基于辩证协同的4大运动训练原则体系均处于辩证发展过程之中。科学辩证地理解不同时期训练理论的内涵,明晰理论中蕴含的辩证关系和协同关系,有效组织和推进矛盾双方的协同效应,高效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进而养成辩证思维能力。
第三,责任担当。训练活动本质上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长期的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改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练员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除了精通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外,还要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未来的体育教练员,不仅要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体育人才,还应牢固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始终践行体育强国与中国特色体育发展道路的使命担当。作为未来的体育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职责,还要担当起“育人”之重任,引领青少年学生在知识技能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此外,作为运动员或青年学生,同样要刻苦训练、努力学习,深刻认识体育强国的时代意义,积极参与到体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去。
第四,创新发展。在竞技实践创新中,技术创新是推动运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能使运动技能在较短时期里得到长足发展,并使得率先创新者在运动成绩的“争夺”过程中得到巨大利益,具有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通过对运动技术创新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敢于打破传统、追求创新,培养其创造性意识和创新性思维。
第五,顽强拼搏。要想在体育竞赛中取得优胜,就需要竞技者不断克服各种风险、坚持长年系统的刻苦训练和承受巨大的生理、心理负荷,才得以形成超常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心理机能。学生通过对运动员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及其训练的学习和体会,养成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锲而不舍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第六,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新时代体育观不仅反映在运动训练学内容中的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原则、积极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原则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等运动训练理论体系中,还体现在运动训练实践中。未来体育教师或教练员在训练过程中要强化和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培养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素养全面综合发展的青少年学生或运动员,为未来建设社会主义人力资源强国奠定基础。
第七,协同配合。运动训练过程是一个协同配合的过程,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协作(队员与队员、队员与教练、教练与后勤保障团队人员),也包括人与物的配合(运动员与训练、康复、科研等器械);既包括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之间的配合,也包括训练方案和训练实施的协调配合。比如,集体项目的战术训练就较多强调队员个人技术和全体集体战术的协同配合,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队员的特长和队员之间的协同配合能力。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习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协同配合意识。
第八,与时俱进。运动训练过程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本身具有其动态性和发展性。而要保持其动态性并快速向前发展,離不开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的先进性,更离不开训练理念的时代性和超前性。训练理念作为训练过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教练员的执教行为,进而影响比赛中运动成绩的获得。广大教练员要敢于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
2 运动训练学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实施路径
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深化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而深化课程思政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学。具体可以通过课前设计“融合”、课中“融入”和课后“融化”的三阶段模式(见图1),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有机融合,提升育人功效。
2.1 课前设计:将思政元素与知识点相融合,完善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是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环节。因此,遵循课堂规律、聚焦专业课程体系、探寻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的融入点是实施专业课程思政的关键。“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具有极强的科学性、思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每一章都含有思政元素,然而这些思政元素是零散的,需要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提炼出一些核心的、易于呈现的思政元素,以便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思政和教学过程自然、有机地融合,达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一个教学模块有多个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重点,结合学科和专业特点将核心的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和学生道德素养培育的同频共振。
2.2 课中落实: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效果
课程思政融入的要领在于将思政元素领悟透彻,也就是从思政元素中提炼出一个理念、一个信念或者一种理想,将其用之于课堂案例讲解之中,将思政元素完全融入课程体系中,将传递的思政理念内化为学生所感知到的心灵之中,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以下面4个案例来说明。
1)体现“科学精神”元素的案例——项群训练理论之争。
理论模块中的第一章“运动训练学导言”,依据理论覆盖领域大小的不同将运动训练学理论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面。其中,项群训练理论是我国学者田麦久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并创建的,随后2000年出版《运动训练学》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列为重要一章预示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和建立,体现项群训练理论在训练理论体系和训练实践中的重要性。项群训练理论架起了一般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桥梁,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揭示和探讨同群项目训练规律、促进选材和竞技人才流动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然而,随着人们对项群训练理论的深入研究及其在实践中的局限性,学界对原有的项群分类提出了不同意见。张洪潭教授认为不该忽略体能性和技能性的两大主导因素之外的战能性主导因素,提出要另立一个战能类项群。也有学者将运动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技能主导、战术能力主导和三者复合主导4大类。此外,茅鹏的“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体能”和“技能”本就是“一元”的,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田麦久教授在吸取其他学者对项群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运动训练实践,对原有项群类属进行修订,将所有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技战能主导类,来消解此前把所有项目划分为体能主导和技能主导两大类的弊端,并在《运动训练学》第2版(2017版)教材中把项群训练理论作为某一节中的一个内容进行论述,也是对项群训练理论的批判性和辩证性思考的体现。时至今日,项群训练理论之争仍在持续,而正是科研工作者和运动训练实践者对项群训练理论的批判和反思,推动了项群训练理论得以更好地发展和完善。
2)体现“辩证思维”元素的案例——“三从一大”训练原则的过去与现在。
理论模块中的第二章“运动训练的辩证协同原则”,本章在概述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化基础上,详细阐释了基于辩证协同思想的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及其特点。
20世纪60年代,我国体育界提出了运动训练实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即在解放军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的基础上,加上了大运动量训练。基于跃进思维和军队练兵实践的“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在我国竞技队伍中树立了苦练严管的作风和传统,有力促进了我国竞技水平的提高。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少教练员对“大运动量训练”的理解存在严重偏差,将“大运动量训练”等同于增加训练时间,由此导致每天安排6~7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训练的情况屡见不鲜。但是,训练效果并未显著提高,甚至造成运动员出现损伤,运动寿命缩短。对此问题,当时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在全国竞技体育工作会议上呼吁,“重新认识并坚持和完善‘三从一大’已是当前训练工作的当务之急”。“三从一大”训练原则从过去“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到基于辩证协同训练原则对运动过程进行科学训练、监测和调控,体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和训练实践者对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辩证思考,引导学生将辩证思维与训练实践相结合,继而推动训练理论的创新发展。
3)体现“创新发展”思政元素的案例——苏炳添百米破10的秘诀。
理论模块第三章“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上)”中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主要阐述运动技术创新对运动技术发展的重大实践价值,旨在说明优化与创新运动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核心所在。其主要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理解运动技术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积极寻求应变对策和不断开拓创新的思维模式。
苏炳添在2021年8月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以9.83秒、小组第一的成绩成功晋级决赛,并打破了百米亚洲纪录。苏炳添职业生涯里9次打破“10秒大关”,成为中国百米短跑历史上的标志性人物。了解苏炳添的人都知道,苏炳添身高只有1.72米,强项是起跑和前30米、爆发力强、跑步频率快,但百米比赛的胜者是看谁先冲过终点线,而不是前30米领先,所以苏炳添在2014年之前成绩一直没有突破10秒大关。为寻求突破,苏炳添和他的外籍教练在训练中一遍遍去改进技术动作,经过数次尝试和努力,终于在一次对他的主力腿测试后发现,可以将起跑脚由右脚改为左脚,步数由原来47步增加到48步。苏炳添改进起跑技术,使之与途中跑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衔接,提高保持速度的能力,并在2015年5月底尤金站跑出9.99秒的亚洲本土选手最好成绩,第一次实现百米成绩破10。
4)体现“责任担当”思政元素的案例——敢于为失利买单的姚明。
理论模块第八章“教练员职责与教练行为”,借助教练员执教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解读教练员的有效执教及其执教理念,梳理教练员执教理念与执教行为对运动员的影响。引导青年学生要敢于担当建设体育强国、为国家争取荣誉的时代使命,坚定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强国而砥砺奋斗的决心。
2019籃球世界杯17~32名排位赛,中国队73︰86不敌尼日利亚,导致中国队在未来只能通过参加奥运落选赛获得东京奥运会的参赛资格。赛后,有记者采访姚明,“比赛失利如果一定要有人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的话,那么这个人是谁?”姚明回答:“我。我们、我辜负了全国人民的期待,大家对篮球世界杯的期待很大,包括我自己,但是我们没有达到预期的成绩,不管是16强,还是奥运会资格。但是后面还有2月份亚洲杯的窗口期和6月份奥运会落选赛,我们有任何一丝希望都要去争取,到目前为止我要承担所有责任”。通过此案例,启发青年学生要时刻以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事业为己任,敢于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庄严使命,不断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新境界,助力我国竞技体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上述案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既可以通过讨论式、启发式和知识延展等不同方式来展开,也可以在教学不同阶段引入,例如可以在课的导入阶段自然引入,也可以在讲解技术时顺势引入,或是在课的结束部分适时引入。总之,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并非简单将思政案例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之中,而是需要经过教师细心设计、精心准备和有策略讲解才能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提升育人效果。
2.3 课后实践:通过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融化思政元素,巩固教学实效
任何一门课程都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但教师的育人工作应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阶段。因此,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应从课内充分延伸至课后,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知识传授与观念养成等统一起来,通过有目的的对象化实践,彰显教学内容对现实的解释力和引导力。同时,通过课后实践可以强化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志,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具体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成作业等实践形式,将思政元素进一步融化,形成“课上教与论、课下读与思”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育,巩固教学实效。此外,可以借助互联网新兴媒体平台,建设出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传播基地。比如利用微博来推动博文,利用微信公众号发布相关知识点或者是录制微视频来讲学校故事和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激发出自豪感、提升自信心。从而增强育人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代性,真正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所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需要各学科领域为之付出努力,探索寓价值观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的有效路径,构建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运动训练学作为运动训练专业的核心课程、体育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肩负着为竞技体育培养优秀教练员和为学校体育培养优秀体育教师的双重任务,也承担着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和“健康中国”的时代使命。在此形势下,将科学精神、辩证思维、创新发展、责任担当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到课堂教学中,一方面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和思想政治素养,加强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深度与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将我国科研工作者追求科学的精神品格、运动员成长故事以及优秀教练员敢于担当的精神等内容以案例形式输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形成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在推进“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 冯刚,王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时代新人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与时代特征[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5(1):1-7.
[2] 赵富学,李壮壮. 习近平总书记体育重要论述融入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3):12-19.
[3] 郑继超,董翠香,董国永. 习近平教师重要论述引领新时代体育教师发展的策略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135(6):1-10.
[4] 教育部. 關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 (2020-06-01)[2021-10-12]. http://www.
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5] 赵富学,焦家阳,赵鹏.“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理要义与践行向度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3):72-81.
[6] 谢乾. 高校体育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管见[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5):80-82.
[7] 王静仪,刘建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体育的逻辑、价值和路径[J]. 体育学刊,2021,28(1):14-19.
[8] 董翠香,樊三明,高艳丽.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确立的理论依据与结构体系建构[J]. 体育学刊,2021,28(1):7-13.
[9]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 (2020-09-22)
[2021-10-12]. 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2/content_
5546100.htm
[10] 李在军,刘美,赵野田. 课程育人:高校体育类专业课程思政特征、难点及应对策略[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1,40(3):18-24+32.
[11]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 (2018-01-30)[2021-10-12]. http://www.moe.gov.cn/
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801/t20180130_325920.html
[12]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13] 孙喜庆,杜平. 探寻课程思政的接入点与触发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0):76.
[14] 田麦久. 项群训练理论向项群理论的拓展[J]. 中国体育教练员,2019,27(1):3-7.
[15] 张洪潭. 运动训练理论的基本构成及价值所系[J].体育与科学,2010,31(3):1-8.
[16] 茅鹏,严政,程志理. 一元训练理论[J]. 体育与科学,2003(4):5-10+18.
[17] 谢伟,张矛矛,曹洪军. 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 体育学刊,2021,28(4):86-93.
[18] 钟秉枢,李少丹.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三从一大”训练原则[J]. 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69-73.
[19] 马杰,王泽峰,代强. 我国男子百米运动员苏炳添起跑加速技术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2):92-97.
[20] 范仲毅. 勇于承担责任[J]. 成才与就业,2019(11):
22-23.
[21] 孟宪生.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探究[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89-93.
[22] 董翠香,樊三明,季浏,等. 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解决的问题及实施路径[J]. 体育学刊,2021,28(2):65-71.
[23] 石丽娜,吴菁. 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探索[J]. 高教学刊,2021,7(27):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