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献廷
2022年1月,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在一个充满书香的大家庭里,身居象牙之塔的老师们,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没有退缩。一声令下,他们便走进社会最需要的地方,开始了太阳底下又一种神圣的职业。他们用勇敢和坚定感动着同事与社会,也时刻被同事与社会感动着。整个教师群体就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释放出无限的热情、温暖与光芒,驱散寒冬、照亮生命。在那段日子里,“加油安阳”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从每个老师心中发出的怦怦的心跳声。
一、旦辞爷娘去,逆行赴“戎机”
(自古以来,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英雄情结。这群以女性为主体的人民教师也不例外。他们在奔赴“疫线”之际,悄悄把日夜奔忙在最前线的白衣天使作为自己的偶像,正暗暗完成一次神圣的心灵塑造。)
1月12日7點38分,家住华强城的教师徐文书突然接到安阳高新区第三小学副校长苏进海的电话通知,要求马上到校。7点43分,她又接到校长燕飞的电话,要求立即通知三年级组全体27名教师8点到校集合。她以最快的速度发出群公告,随即又召开视频会议。当时儿女们还没醒,她简单向丈夫交代两句,便骑车赶往1.3公里外的学校。
徐文书只是闻令而动者之一,第一个接到电话通知的是吉学彬,在7点38分左右同时接到校方通知的还有一大批老师:汤艳萌家住中所屯小区,离学校10分钟车程,她接到通知时刚在小区做完核酸,她赶紧跑上楼拿起车钥匙就直奔学校。一路上想着快点再快点、千万不能迟到,7点52分到达学校。王书杰家住圣龙家园,离学校5分钟路程,接到组长视频电话,想着终于要上“战场”了,还有点小激动。只是前一天大儿子玩耍时被磕掉一块门牙,情绪不好。她边换衣服边安慰儿子:“听话啊,妈妈忙完就回家了。”然后便出了门,8点前赶到学校。
疫情就是命令!在这样一个连空气都要凝固的早晨,一辆辆汽车、一辆辆自行车、一双双奔跑的脚步,赵海娟、焦丽萍、杜鑫、刘娟英、李瑾……一批批老师像一串串流星急匆匆从四面八方向高新区第三小学集结。
“三小”是一所美丽如画的现代化学校,坐落在七朝古都安阳的东南隅,西邻安阳师范学院,东依中华路。学校成立于1950年,2003年9月搬至现址。200余名教师在这里播撒知识、教书育人,来自周边22个小区和5个自然村的3700名学生在这里学习生活,聆听琅琅书声,分享四季花香。
1月7日是个周五,全校师生像往常一样愉快地结束一周的教学生活,纷纷回家欢度周末。谁知一夜之间风云变幻。8日清晨,与校园一路之隔的和园一期报出安阳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本土确诊病例。紧接着,仅仅一墙之隔的许吴村新村又报出一例确诊病例。这两个小区不仅住有本校老师,还住有很多本校学生,特殊的位置一下把“三小”推到抗疫的风口浪尖。
1月8日3例、1月9日15例、1月10日2例、1月11日65例……“奥密克戎”病毒疯狂地攻城略地,使安阳这座熙攘繁荣的豫北门户立刻按下了“暂停键”。为迅速有效阻断疫情的疯狂传播,1月8日当天文峰区便启动全员核酸检测。时间紧、任务重,高新区迅速动员全区干部职工组建志愿服务队,投身疫情防控第一线。11日12点35分,正在筹划“学生劳动实践基地”方案的“三小”校长燕飞突然接到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命令,要求学校教职工转身志愿者投入到防疫一线。两小时后,“三小”召开防疫动员会,全校教职工除家在全市封控区被隔离,个人在孕期、哺乳期、体弱生病外,123名教师踊跃报名。随即学校将所有志愿者分为防疫1、2、3组,和园物资服务组、防疫物资组、学校后勤组、应急小组等七个小组,各由一名校领导带队,同时开始运行。而在所有教师中,10个人里9个都是柔弱女子。至此,放下粉笔的教师们箭在弦上、准备出征。
许吴村新村是最早出现疫情的小区,是全市最危险的地方。1月12日早7点25分,学校接到上级通知:“8点钟安排40人、分成2个志愿者小组,分派到许吴村新村和许吴村三期!”
这便有了开头晨风中的紧急集结。
二、寒冬里,那一群跃动的身影
(萤火虽小,汇聚成河便是光。点点火光,让希望不再渺茫。像走在人群里的一个普通身影,“三小”不是什么省市名校,可建校70多年来,几代教师一直在默默书写着他们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心中理想。然而,就是这所平淡无奇的学校、这些平淡无奇的人,在这次全民抗疫战斗中,却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1月12日8点前,先到的老师凑够10人,便在校长燕飞的带领下,从学校南门直抵许吴村新村小区。到小区要干什么?老师们紧张大于激动,谁也不知道即将面临的是什么局面。这时一位男子大声问道:“你们怎么没任何防护就进来了?”“赶紧穿防护服!”老师们一听心里“咯噔”一声,立即紧张起来,意识到这次任务的危险性。有的手在发抖,但大家很快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相互帮助穿上了防护服,戴好了N95口罩和医用手套,转眼变成了一群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的“大白”,一股神圣感油然而生。接着,医护人员紧急培训,然后便开始了工作:现场维持核酸采集秩序、指导社区居民扫码、录入核酸采集信息、接听电话、站岗执勤、当好医护人员的助手。
不过是些简单的重复。然而简单的工作要做精谈何容易?何况这里还潜伏着看不见的危险?大家都在紧张地忙碌。一些老师为了不浪费防护服、减少被感染机会,半天不喝水、不上厕所;遇到老人要登记信息,她们不得不一遍一遍地喊着和老人家对话;遇到租房人员登记,她们要反复与户主联系、核对信息。
徐文书第一次穿上防护服,跟着医生拿试管、装试管,面罩上的水雾起了一层又一层,只能用手套一遍又一遍地擦。医生告诉她手一旦接触到棉棒和试管,就不能触碰任何地方了。她听后马上执行,尽管眼前雾蒙蒙一片,但丝毫没影响工作进度。第一天全小区做完核酸采样已是下午两点多,这时她才想起早上出门时还在睡梦中的两个孩子,拿出手机发过去几张“大白”老师的合影,女儿一眼就认出了“大白”妈妈,连忙在手机上把图片放大。小儿子也跟着姐姐欢呼,骄傲地说:“姐姐,咱妈是不是变成医生啦?你快让爸爸看看……”眼神中现出了光芒,他马上拿起画笔,看着“大白”妈妈的样子画了起来,一边画还一边说:“妈妈是老师也是英雄!她手里有魔法宝剑,可以把病毒打败……”
在许吴村新村核酸采集点有一个最瘦弱的“小白”,她叫杜鑫,因为抗疫事情重大,上个月刚刚小产的她第一时间就报名走进志愿者行列,这几天又逢生理期,但她依然坚守岗位。旁边的赵海娟老师正埋头录入信息,可班上两个学生透过严严实实的防护服一眼就认出了她,亲切地喊了一声“赵老师”。孩子们眼里亮晶晶的,一时间一种成就感在赵老师心底油然生起。从12号投身疫情防控以来,赵海娟连续多天没有休息,她怕父母担心干脆瞒着父母,始终坚守在许吴村新村。每当完成一天的采集任务摘下手套,双手都被泡成了白萝卜,浑身早已失去了知觉。孙雨从1月12日起,每天爬30层高楼协助医生入户为居民采样。有一天系统发生故障,她和另外两位老师王书杰、李芳芳在楼道间静等,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系統还没有恢复,为节约时间、早点完成取样,三人一致决定手抄取样管码和居民身份证号。由于长时间的站立和爬楼梯,每个人的腿都变得僵直、手脚冰凉。正当精疲力尽时,六楼一扇房门打开,住户将自家的小板凳搬出让她们坐下休息。
第一组10名教师志愿者走出校园5分钟后,第二组10人在副校长晋战英带领下走进许吴村三期,她们和社区人员对接后,马上全副武装进入了工作状态。王燕燕已怀孕三个月,为了在关键时候不掉队,她硬是瞒着学校没说。杜慧慧负责给居民测体温,天冷怕额温枪测得不准,她就用手一直捂着,手冻僵了,额温枪却一直是温的。张莉家住宝莲寺镇黎元村,距支援点15公里。她在家一看到学校通知,一边拿背包口罩手机充电器,一边跟家人道别直奔许吴村三期。走到半路却发现路被堵死了,她调转方向绕道中华路,一边走一边给自己打气,心里告诉小电驴“加油兄弟”。赶到支援点后,她提前去厕所穿了个成人尿不湿,决心不给工作找麻烦。
天寒地冻,手脚冰凉的“大白”们心里却热乎乎的,在他们身后,有一位贴心“小姐姐”徐文书。上岗初期,她穿上防护服,与医护人员一起上门采集信息、分装试管;阵地转换后,她成了“大白”们的勤务员,帮大家穿脱“战袍”,蹲下身子穿鞋套、擦面罩,接待从“战场”下来的志愿者。连续工作了8天仍不肯休息。
陶丹丹老师协助医护人员负责小区7号楼8号楼四个单元居民的核酸采集工作。没有电梯,她每天从一楼到六楼、从六楼到一楼,上上下下,从不懈怠。由于家离学校较远,爱人也在参加抗疫战斗,便每天开车送她到工作岗位、再每天把她从工作岗位接走,家里的两个孩子连续五天都没跟父母见上一面。同样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李小云和乔红英,她们的爱人也都是志愿者,家里只剩下两个孩子时,只能让老大照顾老二,饿了吃泡面,渴了喝点水。刚拔下输液针头的李靖老师,家没回就踏上了志愿者岗位。把鞋走破的郭旗老师,拖着低烧与腰间盘突出的病体,从仓巷街出发绕道抵达许吴村新村。在那些特殊的日夜里,一句句“没问题,我们随时待命,保证按时到岗”就是所有老师志愿者最美的语言。
奥密克戎仍在发飙。从最初的每天早8点集合,到7点30分,再到6点50分,“三小”的“大白”们精神状态越来越高涨。1月16日全市防控升级,要求所有工作人员必须在7点前出门,早7点到晚7点所有小区和村全部闭门不准进出。早上6点18分群里一通知,杜慧慧、魏彩霞、王蕾、张莉、陈甜甜、许振等人纷纷赶在落锁前走出小区大门,提前赶到了工作地点。学校本来安排刘艳飞休息,她看到消息后怕有人出不去,直接开车赶到许吴村三期。路艳玲看微信群里一位老师说可能出不去小区门了,没给领导打招呼就骑车赶到学校。她们的不请自来,解决了当天因为政策突然收紧造成人手不够的燃眉之急。
三、唯有奉献血肉之躯,
方能怒放铿锵玫瑰
(不接近事件的中心,你永远不会知道事情的复杂和艰难;只有接近事件的中心,你才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感动。连日来,她们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从恐惧、担心、无所适从的台阶上踩过去,最后收获的是一份份勇敢、一份份成长和从容。)
——“此时已是凌晨零点,方舱志愿服务队的姑娘们还在实验室里埋头工作。一箱接着一箱,一个接着一个,分拣试管、录入数据、核对信息……动作越来越熟练,速度越来越快。冻僵的手连着炽热的心,没有交谈声,只有扫描仪的‘叮叮’声,与急促的心跳和呼吸相呼应……”
出高新区第三小学大门向东1000米,穿过车水马龙的中华路,就是刚刚落成的安阳地标性建筑——安阳市文体中心。不成想,容纳5000人的现代化体育馆还没承办一场赛事,却首先被征来建设日检测能力10万份的五舱连体方舱实验室,以迎接全市全员核酸采集如山的化验工作。
1月12日11点半,学校接到安阳高新区指挥部通知,要求提前筛选一批精干老师,准备随时到方舱实验室做志愿者。学校马上与方舱实验室负责人联系,负责人介绍,所选志愿者直接进入方舱工作,每班要连续工作12小时,下班住宾馆闭环管理,到疫情结束才可以回家。一提起方舱实验室,人们马上想到之前的北京小汤山、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知道这里离病毒最近。考虑到工作的特殊性和一定的危险性,学校迅速商定选人标准。当天下午针对教师报名情况,先后进行了三轮选拔:第一轮,选拔没有结婚的年轻老师14名;第二轮,选拔结了婚但没有孩子且没有怀孕的老师4名;第三轮,选拔家中孩子已经长大且没有和老人一块居住的老师4名。随后提醒老师征求家庭意见,最后敲定张宁、艾佳丽、周冰冰、马杰、汤艳萌、浩黎明、高香环、陈清云、贾庆敏、杨梦戈等10名年轻的“花木兰”,组建方舱志愿者小组。这10名志愿者里有3名党员,平均年龄25岁,最小的刚满21岁,在父母眼中一个个稚气未脱,但在他们的脸上,却写满了坚定。
14日下午6点,夜幕降临,寒风刺骨。接到通知后,10名“铿锵玫瑰”义无反顾地走向灯火通明的文体中心方舱实验室。一进方舱,姑娘们一下子震住了:平生第一次看见那么多的试管标本,全城的标本都送到了这里。她们颇感震撼,瞬间感受到了当前疫情的严峻,也更加确定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方舱实验室里,有那么多的志愿者,大家都很热情,好像一穿上这身防护服就有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信仰——那就是战胜病毒,还家乡一片安宁。
很快,10名志愿者被分为两组,轮班上岗。当晚8时,经过专业老师指导培训后,第一组5人开始消毒,戴上双层手套与防护镜,穿上厚重的防护服,便投入紧张的核酸检测辅助工作:搬运采集标本、扫码录入数据、核对录入情况……谁知第一个班就来了个下马威。由于白天核酸采集系统出现崩溃,延误了采集时间,很多标本连夜送来,堆积如山,导致晚上工作量几乎翻倍。五个姑娘坐在电脑前,开始生疏地操作,第一次拿到试管,大家都有些害怕,小心翼翼的,觉得离病毒太近了,它可能就在自己手中。熟练之后,发现录入信息不难,但是太熬人,一连12个小时一直要重复同一个动作——左手从筐中拿标本,右手接过扫红外线,然后放入标本架中。一架100孔要放92孔,一晚上要录入五六十架标本……姑娘们把自己变成了机器人。
由于做分拣时紧邻大门口,到了后半夜,安阳的气温非常低,尽管穿着防护服,戴着胶皮手套,但依然寒气逼人,寒困交迫。加上白天一直没顾上休息,一个个的眼睛酸涩、肩颈疼痛难忍、手指僵硬发麻,这一切对她们的体力与耐力形成巨大考验。为不辱使命,姑娘们互相加油、谨防犯困。遇到工间休息,五个人连忙互相给对方揉肩开背、助威鼓劲,拿起笔在防护服上画只小动物,自娱自乐。简简单单几幅简笔画,登时让方舱温馨起来,身心俱疲的姐妹们瞬间充满了力量。
当天工作结束已是第二天早上8点半了,大家累得一动也不想动,但看着一夜的战果,忽然感觉很自豪、很光荣。
24岁的陈清云家住殷都区曲沟镇洪岩村,父母都是残疾人。父亲曾患小儿麻痹症,在她高考那年因寰枢椎半脱位压迫神经做了手术,术后恢复不佳,走路经常摔倒,属二级残疾。为就近照顾父亲,她放弃上郑州大学而选择了安阳师院。母亲腿脚也不方便,属四级残疾,被政府安排做了环卫工。这次支援方舱,她最牵挂的就是父亲。报名后第一时间就给父亲视频通话,抱歉说自己要去方舱做志愿者,可能很长时间回不了家。淳厚的父亲说:“没事儿,既然领导派你去那就去呗,家里不用操心。”她看见父亲脸上贴着胶布,知道父亲又摔伤了。此刻,她多想跑回家去照顾父亲,但安阳疫情形势这么严峻,怎能放弃国家去顾小家?她擦了一把泪:我不能回去!从小家里条件不好,一直都在接受政府帮助,现在政府有难了,我怎么能临阵脱逃?青年人就该有青年人的担当。愿吾辈之青春,守护盛世之中华。
27岁的艾佳丽正患感冒,平时还中度贫血,但当她看到学校通知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她也担心近距离接触病毒会不会因自己免疫力低下更容易感染,但她更想去奉献一份力量。听了她的决定,妈妈有些心疼,爸爸却十分支持:“去!安阳兴亡,匹夫有责!现在我们安阳遭难了,正需要我们把她扶起来……”连续12小时的高强度工作,加上突然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整个人都是蒙蒙的。接踵而来的是身体的劳累与凌晨的寒气逼人。在强烈的自我挑战中她暗下决心:之前我一直在别人呵护下享受着岁月静好,今天我也要出一份力守护我的家乡,……疫情不退我不退。
在方舱的一个个日夜里,来自“三小”的这10朵铿锵玫瑰,每人背后都是一段传奇:26岁的党员马杰为了不让父母牵挂,干脆瞒着他们报了名。由于上夜班和高强度工作,这一次生理期三天就结束了。31岁的党员汤艳萌果断报名后还以为每天都能回家,为减少妈妈担心、防止把可能的风险带给妈妈,就商量让妈妈去哥哥家住,妈妈却说:“孩子,你在最危险的地方都不怕,妈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工作时她一心想着和疫情赛跑,医用手套磨破了也不知道。每干完一班工作,她都暗暗祝贺自己没负韶华,选择方舱是自己送给自己最好的新年礼物。“00后”教师浩黎明报名后一被选中,就开心地把消息告诉家人。录入信息时她清楚地感到自己的手冰凉得没了知觉,甚至连笔也握不住了。由于太冷,她不由自主地向暖气靠近,防护服被暖气弄破了,为此她内心懊悔了很久。后半夜为保证进度,她坐得腰疼了就站起来,头低得脖子疼了就蹲下来。她深刻体会到中国人在困难面前的团结和无畏。她告诉自己疫情当前绝不退缩,不负青春不留遗憾。24岁的贾庆敏虽然不清楚去了方舱困难有几重、危险有几分,但同样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第一次逆行,她内心的不安和坚定仿佛在打架一般。刚开始工作时不熟练,但她心里暗暗憋了一口气:我一定要克服一切紧张和恐慌,让自己变得勇敢起来,确保快速精准,为战胜疫情争取时间。她蹲着拆标本时,拿在手里的那些采样管是那么冰凉。她在想,这一只只小小的采样管经过了多少人的努力,有人贴标签,有人挨家挨户去采集,有人把它们密封好,再有人运输过来……她似乎看到在大家坚定的眼神背后,那一张张早已被口罩勒出印痕的脸。她坚信,爱可以抵御一切,严冬终会过去。22岁的周冰冰是一名党员,报名后曾有一丝犹豫,但转念之间她就否定了之前的想法。她告诉自己,作为一名党员,遇到困难时应该第一个站出来,怎么能想着逃避?尽管第一天工作下来,她感觉像过了一个世纪一样漫长,尽管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酒店连话都不想说,但她心里觉得是那样的充实幸福。当她凌晨3点走在回宾馆的路上,向左扭头是漆黑一片的居民楼,向右扭頭是灯火通明的文体中心,她第一次明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负重前行”。24岁的张宁是家中独女,年过古稀的爷爷奶奶觉得方舱太危险不愿让她参加,党员爸爸却鼓励她:“疫情之下不分你我,能为这个社会做一份贡献是无尚的光荣。如果我可以我也会义无反顾。”连续五天战胜高强度的工作挑战后,爸爸发来微信奖励:“女儿好样的,我为你骄傲!”她也为自己第一次这么果断地做决定、这么勇敢无畏感到自豪。26岁的杨梦戈看到学校通知时有点害怕,觉得离病毒太近了。但转念一想,总要有人到危险的地方去,当我们的家乡处在危险的时候,作为安阳人应该站出来为我们的家乡做点事情。她勇敢地投入了方舱志愿者工作,每天收到妈妈的爱心提醒鼻子也是酸酸的,但更加无所畏惧。期盼安阳走出阴霾,早日重启烟火气息。24岁的高香环的母亲需要住院第五次化疗,当她把去方舱的决定告诉丈夫时,丈夫为她捏了一把汗,几分钟就发微信问一句情况。爸爸知情后却坚定地鼓励她:“现在我们家乡有了困难,我们应该挺身而出,我不希望你以后有遗憾!”走进方舱实验室摸到第一根试管时,她感觉湿漉漉的,以为是试剂外漏了,慌张得一下子放开了,后来才得知那是喷的酒精。为防止后半夜注意力不集中,她和旁边的同事隔段时间就相互拍一拍对方。高强度的工作让她一个班下来就身心疲惫,吃不下去饭。可一回到酒店,爸爸就给她打过来视频,爸爸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给她竖起了大拇指。这时,她第一次感觉自己脱下防护服后蓬头垢面很邋遢,却又是那么莫名的漂亮……
终究是一群年轻人,终究心里燃烧着一团火。再劳累的身体也锁不住姑娘们热情高涨的心。苦过了累过了,姑娘们便忙不迭地晒起了“幸福”——“今天已经进入方舱实验室进行支援,虽然……虽然……但作为‘三小’的一员,能为自己的城市作贡献,我很荣幸,加油!”“容颜轻许,胆识过人。拿起粉笔教书育人,身披大白肩如磐石。相信安阳终将无‘阳’!”“疫情不退我们就不退!加油,安阳!”……学校工作群里回声一片。姑娘们湿漉漉的头发、脸上沟壑纵横的压痕让高新区第三小学的老师们感动着、心疼着,再三叮嘱她们做好防护:“万能的美女老师们,加油!一定要做好防护!”“病毒不可怕,爱和希望永远比病毒传播得更快!”“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天使,只有挺身而出的英雄,为逆行出征的英雄点赞!”“上得了讲台,下得了‘疫’线!为你们骄傲,加油!等着你们凯旋归来。”老师孙玲玲、张静、田利军等纷纷请战:“如果咱们的抗疫战士累了,我们愿意替岗顶上。”
然而,毕竟是长期不下“绣楼”的水嫩“千金”,几天高负荷工作下来,大家明争暗赛,以及为节省时间与防护服忍住不喝水、不上厕所。没几天,姑娘们的身体便出现了各种反应:上火发炎,嗓子疼痛,眼睛干涩,便秘,身体极度不适。开始她们瞒着学校,后来实在忍受不了了,担心因身体不适影响战“疫”,才不好意思地告诉了副校长张新荣。张新荣得知情况后非常心疼,立刻想法给她们筹备消炎去火药,她联系了几家药店,但由于疫情管控,无法从药店购买,随后她决定在校工作群寻求援助。当时已是晚上10点,但消息一发出,群里瞬间就炸了锅——“我家有,明早6点半我带到学校。”“我家有,可小区封控了我出不去,我现在送到北门,哪位老师有时间来拿一下,快给姑娘们送去。”“我可以去送。和园北门对吧?我刚刚支援结束,现在就去拿。”“我家有蜂蜜,从老家带的,去火效果特别好,明早7点前送到学校。”“我家里有菊花茶,泡水喝去火特别快。”“我办公室有决明子、蒲公英,都拿走吧”……第二天一早,学校门房里便堆满了各种药品和食材。7点不到,张新荣就将老师们的一颗颗“爱心”送到宾馆姑娘们手上。她回到学校,又跑到老师们的办公室里收集了许多清热去火的茶饮,又一次送到酒店。校领导班子也到老师入驻的宾馆进行慰问,一碗碗暖粥,一盘盘热菜,融化了方舱志愿者疲惫的心。姑娘们激动地说:“生活在‘三小’这个大家庭里真幸福。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整个‘三小’都在勇往直前!”
四、抗疫有我,疫情不退我不退
(纵观历史,每一次面对大灾大难、突发事件,都是一场人民的战争。特殊时期,方能彰显集体的智慧、团结的力量。在疫情面前,高新区第三小学一群人尽管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但没有一个旁观者。每一天他们都是踏月而来,披星而归,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假如要问人能跑过病毒传播的速度吗?答案也许是不确定的,但是,如果我们以秒计算,就会比以分计算快60倍……)
师秀丽老师家住华豫锦绣园,距支援点4.5公里。从1月11日开始,从防疫物资组到许吴村三期防疫组,从穿上防护服的新奇到护目镜下的冰碴、快被口罩勒掉的耳朵、胶皮手套里失去知觉的手,她日日坚守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15日晚她终于等到校长的一个小恩惠:次日好好休息一天……可次日天不亮,手机里就出现了一条通告:全市管控升级,要求各小区早7:00后不许进出。由于通告在后半夜发布,她发现学校群里有几个换岗的同事已错过出小区时间。“我去,咱小区管得不严”。她忙对爱人说。没想到一贯支持她工作的爱人火了,“去什么去,你不要命了?你以为你还年轻?”她把爱人的埋怨撇在身后,快速来到小区门口,却没想到一向温和的门卫一脸严肃,她被结结实实地挡了回来。
满以为这是轻松快乐的一天,葛优瘫的一天,可一看到群中同事们在岗位上奋战的身影,她心就慌了,就有一种逃兵的感觉——她马上给校领导发了一条短信:明天安排我去许吴村吧。晚上看到次日名单里有她,非常兴奋,命令5岁孩子早点睡,调好自己的闹钟,又调好爱人的闹钟,生怕再错过7点不能出门。晚上12点,她打开手机看是否到点,凌晨1点她看看闹钟是不是坏了,凌晨3点她又看看手机是不是6点了……终于等到了那一声铃响,她三下两下捯饬好便跑出了小区的大门。走在路上,看着寂静的马路、无人的街道、依然亮着的路灯、婆娑的树影,听着呼呼的风声,她突然体会到昔日的车水马龙才是真正的国泰民安。她想起了一段歌词:这个冬天,你是不是感觉她变了,她没有生病,她只是轻轻地打了个喷嚏,再等几日,她依旧春光满面……她心里对自己说,再等等,有我们,安阳一定会安然无恙。
作为娘子军中少有的一位男同志,每天忙完工作,许振都主动要求留在最后,让路远的老师早走一会儿。抗疫的日夜,他用得最多的护肤品是酒精,听到的最贴心的三个字是“辛苦了”。和许振一样,疫情暴发20多天来,高新区第三小学一百多位老师、几位校领导一直都在连轴轉,许多人都是一天也没有休息,没日没夜地在学校和各抗疫点奔波。
疫情爆发以来,在副校长阴娟娟的组织下,居家隔离的老师们及时成立宣传组,用文字记录美好,留住感动。将“三小”志愿者大爱无疆的正能量,传递给所有正处在疫情困境中的安阳人。20多天来发表20多篇抗疫报道,十余家新闻单位宣传了学校的抗疫先进事迹。
从1月18日开始,学校除安排连续战斗的部分老师进行休整外,仍保留督导组、方舱服务组、许吴村三期核酸检测组、物资保障组、校后勤保障组等组70余人,继续坚守在抗疫的方方面面,疫情不退,老师不退。从1月12日学校成为高新区抗疫物资基地以来,副校长李长青带领校防疫物资组、后勤保障组24小时坚守阵地,当一辆辆满载希望的大货车驶入校园,不管早晚大家都及时卸货、清点数量、登记入库。数九寒天,他们脱掉了厚衣服,竟还累得满头大汗。基地成了他们的家,一张简易床、一箱方便面便是他们的日常。
在安阳高新区第三小学采访,一说起老师们就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可一问到自己,就闭口不言。文章写到最后,依然绕不过“三小”的几个幕后默默无闻的校领导。校长燕飞,兼“三小”党支部书记,一个壮实的中年汉子,走在人群中稳重得像一座山,大家看他一眼,立刻就有了信心、有了依靠。燕飞家与学校一墙之隔,可一年365天,他却像长在学校一样。拥有近4000名师生的一所学校,每天有不少事,他不仅要亲力亲为,更要运筹帷幄。
1月8日,与学校仅一路之隔的和园一期出现安阳市首例确诊病例,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次疫情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立即打电话让工作人员统计家住和园一期的学生。主任李宜刚打开学籍系统,从3700多名学生信息里大海捞针,副校长苏进海也安排各班主任进行统计。3小时后,各年级组长把在和园一期居住的学生详细信息汇聚到苏进海手机上,苏进海和晋战英连忙分工汇总,再和李宜刚查出的名单一一对照,最终统计出和园学生202人,其中在出现疫情的4号楼上有学生52人。燕飞的前瞻之举很快派上了用场。10日,高新区根据国家防控专家指示,要对和园一期4号楼10-12层进行集中隔离,让学校协助做思想工作。区管委会领导问:学校有和园一期学生的名单吗?燕飞立即回答:“有,统计好了。”“马上查一下xxx,xxx,给家长打电话,请他们配合政府的安排。”几位副校长立即一人一户,打起了电话。
1月15日下午,燕飞接到通知,高新区防疫指挥部要在“三小”设立,他马上组织教师为指挥部腾好办公区、安排休息区、筹划就餐事宜。17日下午6点,他又接到通知,要迅速成立高新区疫情防控“六必做”小组。他马上进行人员组建、培训启动。晚上8点30分开始,小组连夜作战,赶出由十余份文件和表格组成的高新区疫情防控“六必做”资料汇编。燕飞身体不太好,每天要吃降压药和降尿酸的药。由于事务繁忙,他时常把药带在身上,用手机订好提醒吃药的铃声,可许多时候铃声响了也顾不上吃。
在二十多天紧张而又惊心动魄的抗疫日子里,整体协调、人员调度、查漏补缺、场地安排、装卸物资、配合区指挥部工作,燕飞和副校长苏进海、晋战英、张新荣、李长青等作为全校神经中枢与工作骨干,几乎是天天24小时在校值守忙碌。不管困难再大,不论时间再紧,他们都是一句话:“领导放心!马上安排!”每次下发通知也都是严格要求:10分钟到岗!20分钟到位!“三小”的领导们就是这样,大事小事谋在前、做在前。他们清楚:现在安阳在迎接一场大考,我们学校在打一场硬仗。疫情紧张,情况瞬息万变,抗疫是头等大事。心劲儿必须提上来,节奏必须跟得上。
经过20多天的鏖战搏击,在人民的汪洋大海中,奥密克戎终于缴械投降。2月3日,安阳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宣布,包括汤阴县、文峰区(高新区)在内的安阳市封控区、管控区、防范区全部解除,全市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安阳人民用众志成城迎来抗疫的全面胜利。
谈起这次终身难忘的特殊经历,高新区第三小学的老师们收获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第一次放下书本,第一次穿上防护服,第一次不是面对学生而是面对看不见却张牙舞爪的病毒,第一次感悟生命的重要,第一次深深感到病毒离我们很近、英雄离我们也很近,第一次一遍遍为自己加油,第一次为自己的勇敢无畏叫好,第一次知道“终末消毒”的定义,第一次学会分辨医疗用品种类及知识,第一次搬运那么多的抗疫物资,第一次连续上班半个月,第一次每天工作超过16小时,第一次后半夜走夜路回家、心里不是害怕而是完成使命后的兴奋,第一次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第一次撇下襁褓中的孩子义无反顾,第一次把同事们的拼搏精神告诉肚里的宝宝、希望他以后也做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第一次穿这么轻的防护服却感到肩上责任无比的沉重,第一次和自己的同事出生入死、建立深厚的革命友谊,第一次感受到“三小”这个团队的凝聚力、组织力和应变能力令人惊叹,第一次真切体会到安阳人民面对困难时的万众一心,第一次看到全国人民在疫情面前对安阳的无私援助和大爱,第一次看到那么多陌生又熟悉的身影不顾个人安危负重前行,第一次感到此生不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
2022年的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古都安阳又恢复了车水马龙的往日繁华。新学期就要开始了,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们又开始备课,又在渴望与可爱的孩子们早日见面。他们知道,他们不想放下書本,三尺讲台才是他们永远的战场。他们更清楚,宁静的校园是多么的美丽,琅琅的读书声是多么的动听,平平安安的日子是多么的美好。他们不想放下粉笔,离开讲台;他们愿意一辈子心无旁骛,教书育人。
责任编辑/董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