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冠军之城

2022-04-06 09:46齐志
时代报告 2022年2期
关键词:七台河市张杰世界冠军

齐志

在广袤的东北大地上,完达山麓和三江平原交会的一个平缓闪光的点位上,坐落一座新兴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七台河市,这是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山水园林城。这里出产的焦煤在全国都属于稀缺资源,在冶炼好钢时相当于美味中添加的味精一样,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更令世人惊奇的是,一个不足百万人口的地方,让国人乃至世人引以为荣。七台河市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冬奥冠军之城,被人们称作“手握秒表的城市”“冬奥冠军的摇篮”“冬奥冠军之城”。

杨扬、王濛、范可新、张杰、孙琳琳、刘秋宏、王伟、孟晓雪、李红爽、于威等这些闪耀在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世界赛场上的名字,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七台河市。从1991年到现在,共产生冬奥会冠军3名、特奥会冠军3名、世界冠军7名,获得冬奥会金牌7枚、特奥会金牌7枚、世界级金牌176枚,打破世界紀录16次。这座有着“中国冬奥冠军之乡”美誉的城市,拥有的冬奥基因和冠军文化让人惊奇不已。

一、“冬奥冠军之乡”冰雪棋局让世人惊奇

2022年2月13日,夜幕降临,飘落的雪温柔地躺在煤城的土地上。北京冬奥赛场上又传来佳绩,七台河市范可新和队友韩雨桐、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等人在3000米接力比赛中一举获得铜牌,中国姑娘们稳步发挥,她们绝地反击,特别是范可新那个顽强的美丽超越,红色火焰留下闪光耀眼足迹。这是中国姑娘传递冬奥激情和梦想的时刻,昭示冰雪健儿勇气和力量的时刻,更是她们抒发豪情和收获的时刻。赛后,范可新虔诚地匍匐在冰场上,亲吻着冰面,微笑着离开冰场,这是她对祖国的热爱,对体育事业的挚爱,也是对家乡黑土地的眷恋。

4000多个日日夜夜,12年的执着奋斗,多少次的冰场操练,多少次的艰难前行,多少次的永不言败,多少次的失败和较量,多少回攻坚克难,终于换回了一金一铜滚烫发光的荣誉。

七台河市城市名片又一次地被擦亮,又一次地大放光彩,完整弹奏出一曲波澜壮阔的冰雪交响曲。

2022年2月5日,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2000米混合接力比赛中,中国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队员范可新、曲春雨、武大靖、任子威取得开门红,范可新与队友精诚合作、顽强拼搏,为祖国赢得了第一金,为中国队迎来首金。

范可新终于圆梦冬奥赛场,这是北京冬奥会的中国首金,这是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收获的第7枚冬奥金牌。在赛场上人们欢呼雀跃,激情振奋,这是中国奥运力量的充分展示。

在范可新家乡七台河市,人们沉浸在新春喜庆气氛中奔走相告,看到电视上壮观无比的画面,情不自禁流下激动幸福和自豪的泪水。

2月5日当晚的赛后第一时间,七台河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文力,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兵共同前往范可新家中,看望慰问范可新的家属,向全家人表示热烈祝贺,感谢他们为国家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

在范可新家中,处处是喜庆的气氛,大家笼罩在欣喜之中,书记、市长同范可新的家属亲切交谈,共同收看颁发纪念品仪式直播,分享夺冠喜悦。王文力动情地说:“范可新是七台河的骄傲,为七台河争了光!为龙江争了光!为国家争了光!”王文力表示,我们要大力弘扬七台河冠军文化,向冬奥冠军学习,扛起使命和责任,为推动七台河高质量转型发展凝聚磅礴动力。市长李兵说:“范可新为中国代表团夺得本届冬奥会的首金,再次擦亮了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的名片,家乡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李兵表示,期待范可新在后续比赛中再接再厉,再创佳绩,为国家、为家乡增光添彩。市委决定一块金牌奖励范可新100万元,召开隆重的表彰奖励大会。

2022年2月13日晚,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发去贺信表示祝贺。七台河市委、市政府代表全市人民,向国家体育总局发去贺电表示祝贺,向范可新及队友表示诚挚敬意,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作为范可新家乡的七台河人民欣喜万分、备受鼓舞,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七台河是一座年轻富有活力的城市,发展冰雪体育的历史与城市发展一直相伴。从1983年建市以来,先后培育出10位冬奥会和世界短道速滑冠军,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

新年飘雪的季节,七台河可谓好消息不断:先是七台河籍运动员徐爱丽在2020-2021中国短道速滑冠军赛中斩获两金,接着是以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为代表的中国队在国际滑联短道速滑世界杯匈牙利站比赛上夺得2000米混合团体接力冠军。

教练员一直走在“创造冰雪传奇”的长征路上。七台河40多年滑冰史,孟庆余、董延海、张杰、赵小兵等四代教练员都曾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张杰等10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16次打破世界纪录,获得世界级金牌176枚、国家级金牌535枚,16次打破世界纪录,累计向国家和黑龙江省输送优秀运动员326人次。全国冬季运动项目共获得的冬奥会金牌中黑龙江籍运动员荣获9枚,而七台河籍短道速滑运动员就获得7枚,占全国冬奥会金牌总数的“半壁江山”。

“作为教练员,未来我希望有更多的七台河籍运动员登上世界最高领奖台。”赵小兵说。为了这一梦想,教练员和小队员们时刻努力着。

“双基地”谱写冰雪竞技体育崭新华丽篇章。发挥“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国家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的优势,竞技体育事业有声有色。2017年以来,共获世界级金牌4枚、国家级金牌100余枚、省级金牌150余枚,1人1次破全国纪录,1人1次破世界纪录。产生了李红爽、于威两位世界冠军,于威实现了七台河市男子世界级金牌零的突破。冬季项目由单一的短道速滑项目拓展为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跳台滑雪、单板滑雪、花样队列滑和冰球六个大项,冬奥会夺金点显著增加;夏季项目拓展为武术、田径、跆拳道、足球、围棋、拳击等11个项目。

七台河市凭借后备人才储备全国、全省最多最充裕这一优势,积极向上输送人才。共向国家和省输送67名优秀运动员,其中,入选国家队19人,创历史新高。入选省队48人,是有史以来最多的时期。

开通了地市级队伍直接向国家队输送优秀运动员的通道,叩开了直通国际赛场的大门。“省队市办”的新模式影响深远。举办“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未来之星”系列挑战赛等赛事活动,打牢后备人才培养基础,为冰雪体育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群众参与体育事业不断绽放异彩。推动“三亿人上冰雪”走深走实。全市先后举办了冬季户外徒步大会、“七台河全民冰雪活动日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启动仪式、“未来之星”短道速滑系列赛、冰上趣味运动会等40余项赛事活动,参赛代表队3000余支,参加人数达72万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冰雪体育氛围。这些,不难看出煤城人热爱冰雪体育事业,有着广泛的兴趣和坚实基础。

2021年11月21日,黑龙江省委书记许勤来到短道速滑冠军馆参观并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这都让七台河对“如何加强冰雪体育人才队伍建设和大力发展群众性冰雪运动”“怎样服务和保障北京冬奥,为祖国争光、为龙江添彩”等一系列命题陷入深入思考。归根到底,七台河的答案就是坚持“布好棋局、落好棋子”,以冠军精神、冠军文化为引领,把“冰雪体育”做到更好,做到极致,提升城市知名度,为城市转型发展积蓄能量。

二、冬奥冠军们的拼搏人生令人敬佩

时光镌刻着追梦人的脚步,煤城人改写冬奥辉煌历史。

“冬奥冠军之乡”的城市名片享誉全球,这座“手握秒表”的城市在冬奥赛场上从七台河出发,滑向世界之巅,创造一个个新的奇迹。

名副其实短道速滑世界冠军,2002年2月,在第十九届冬奥会上,名不见经传的七台河产生中国冬奥会首金获得者、短道速滑500米冠军杨扬,她的名字和七台河一起,在美国盐湖城被叫响;2006年2月,在第二十届冬奥会上,七台河又与王濛、杨扬一起,在意大利都灵声名鹊起;2010年2月,在第二十一届冬奥会上,七台河与短道速滑三冠王王濛、新秀孙琳琳一道,在加拿大温哥华被广泛传扬;2011年3月,七臺河再一次与世锦赛短道速滑新星范可新一同在英国谢菲尔德闪耀;2012-2013、2013-2014赛季世锦赛、世界杯各站比赛中,王濛、范可新等依然霸气十足,风光无限地展示个人魅力。

七台河,令短道速滑界人士称奇;七台河,让无数的冰迷好奇;七台河,令国内外媒体惊奇。

短道速滑“含金量”特别高,而在短道速滑比赛上的突破,也成了中国冰雪运动的时代之音。让我们看看奥运冠军的心路历程,运动员的艰辛付出和对祖国的热爱,骨子里流淌着爱国的壮丽情怀。

七台河的冰雪冠军之路,要从张杰开始。在1985年12月全国少年速滑比赛中,张杰获得女子单项、全能等5枚金牌,成为七台河市第一位全国体育竞赛冠军。在1993年短道速滑世锦赛上,和队友一起获得3000米接力冠军,这是七台河市第一位世界冠军,也是中国首次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纪录。

杨扬,有着世界冬奥会女皇之称。2002年2月16日,注定是载入中国奥运史册的一天。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米上,杨扬获得冠军。七台河姑娘杨扬创造了历史,实现了中国冬奥会冠军零的突破。她曾连续七届夺得世界冠军,而且至今保持着短道速滑女子1000米的世界纪录。杨扬几乎拿遍了所有短道速滑世界重要赛事的冠军,是目前我国获得世界冠军最多的运动员之一,无愧短道速滑“女皇”之称。9岁时,杨扬开始学习滑冰,深深地爱上了这项运动,心中的梦想也在一天天生根发芽。10岁时,她正式成为董延海的弟子。

“作为一名运动员,就应该不怕苦不怕累,爱动脑筋,长大后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运动员。每当我看到那些获得金牌的运动员站在领奖台上激动地哭了,我是多么羡慕啊!我想如果我也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用苦与累换来的闪着金光的金牌时,别人也会用羡慕的目光来看我。那时我会非常自豪,我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12岁的杨扬在训练日记中写道,并为之不懈奋斗追求着。

王濛,新时期“濛时代”开创者。中国短道速滑队的领军人物。2006年,在都灵冬奥会上,王濛夺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冠军后,法新社将她称为“速度女皇”。而4年后的温哥华冬奥会上,王濛更是创造了奇迹,她成功卫冕女子500米金牌,成为中国卫冕冬奥会冠军第一人。不止如此,王濛在温哥华冬奥会上,一共获得短道速滑500米、1000米、3000米接力三个冠军,三次打破奥运会纪录,一次打破世界纪录,成为我国第一位冬奥会“三冠王”。10岁的王濛被教练马庆忠重点发掘,通过刻苦训练快速显露出出色的运动天赋和冰感。

“时代”就是让世界见证中国速度的时代,一个让世界称为奇迹的时代。

“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短道队!我的眼睛就是尺!”这简直成为经典语言,人们自然想到王濛在比赛时候如同老大爷跟随对手背手遛弯的场景,不慌不忙在最后自由前行,好像比赛和她没有关系,在场的人们都感到惊奇,仅仅一个弯道起速就超过所有对手,顺畅地获得冠军。上演了“遛弯式”滑冰,绝对的实力下她自如拿捏全场,成为焦点。

进入发育期,王濛身体忽然发胖。无论马教练怎么给她加大运动量,她就是瘦不下来。“当时,我特意给她买了一套连体减肥服,每天陪着她跑完30圈。严格控制她的饮食,让她一天吃两顿饭,一顿就吃一两半,饿了就吃黄瓜充饥。王濛眼睛都饿绿了,但体重就是降不下来。”王濛的父亲王春江说。

14岁时,怀揣冠军梦的王濛不但减肥成功,还主动报考了省体校。18岁的王濛开始崭露头角,在2002年世界青少年短道速滑锦标赛上夺得500米冠军,实现了中国青少年在此项赛事上金牌“0”的突破。

因为梦想的力量,中国短道速滑史上第一个冬奥“三冠王”引领了时代的潮流。孙琳琳,也在温哥华冬奥会上,和王濛一起获得3000米接力冠军,这也是中国冬奥会历史上第一个团体冠军。

范可新,2010年,17岁参加加拿大蒙特利尔短道速滑世界杯,和队友周洋、刘秋宏、张会夺得女子3000米接力金牌,成为世界冠军。在英国谢菲尔德短道速滑世锦赛上,范可新一鸣惊人,第一次参加世锦赛就夺得短道速滑500米冠军,并助中国队实现了世锦赛该项目的五连冠,成为中国短道军团女队领军人物。4年前的平昌冬奥会,范可新留下巨大遗憾,未能实现个人冬奥会金牌突破。4年磨一剑,在获得北京冬奥会参赛资格后,范可新曾说:“我希望等到我站在奥运会赛场那一刻,全部能量都爆发出来,然后得冠军。”2022年,范可新携梦想再出发,不负众望为国出征北京冬奥会,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范可新出生在农村,家境贫寒,小时候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活动板房里,吃饭用的是茶缸。因无力承担舞蹈学费,9岁时范可新被母亲聂桂玲送去学滑冰。“我当时就发誓要刻苦训练,夺得冠军,改变现状,改写人生。”范可新说。

心怀梦想,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因为持之以恒追逐冠军梦,成就了张杰、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冬奥冠军和世界冠军。梦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速滑队员的执着追求中,未来,“冠军之乡”七台河必将走出更多短道速滑世界名将。

如今,“短道速滑”已成为七台河金灿灿的城市名片,“世界冠军摇篮”“冬奥冠军之乡”,更是七台河人民发自心底的骄傲,这里浸透了多少人的辛勤和汗水。

从1985年成立短道速滑训练队至今,七台河市共为省和国家培养输送短道速滑优秀人才100多名,其中有8人获女子短道速滑世界冠军;七台河培养输送的短道速滑运动员共获得世界级金牌100多枚。

1998年至今,黑龙江省体育局一直将七台河市作为全省“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基地”。2005年、2009年,七台河市先后两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05—2008;2009—2012)。七台河市多次获得国家和黑龙江省“竞技体育突出贡献奖”,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奥运人才输送奖”“国家冬季项目后备人才贡献单位”“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

2014年6月27日,时任国家体育总局冬运中心主任赵英刚检查七台河市后备人才培养工作。2016年9月8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正伟到七台河市体育中心调研体育工作。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令世界瞩目;一串串亮晶晶的数字,让七台河人倍感自豪!

三、金牌背后教练们的欢乐与艰辛

七台河,一座只有几十万人口的年轻城市,怎么能培养输送这么多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完达山山脉西端的年轻煤城,倭肯河和撓力河一条向西一条向东蜿蜒而过,处于东北平原的腹地,七台河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开展各种冰雪运动,这是“地利”之便。七台河人对冰雪运动天生有一种亲近感,也让人们从小就对冰雪产生了浓厚兴趣,煤矿工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着孩子们,特有的文化底蕴成为在七台河推广冰雪运动的坚实基础。

起到决定性因素的是历届市领导重视,众多教练人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

七台河人不会忘记一个名字——孟庆余,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项目的拓荒人。30多年前,一个视滑冰如生命、在合江地区冰上运动会连夺三冠的小伙子,20多岁就被调到市体校当女队速滑教练。孟庆余培养了七台河市第一个全国冠军、第一个世界冠军、第一个奥运冠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和基层教练员;就是他,1987年提出七台河市应该专攻短道速滑这个新项目;就是他,把老黄牛一样的品格在一代又一代教练和队员中传承。

1969年,18岁的知识青年孟庆余,“上山下乡”来到七台河矿务局新建煤矿,当上了一名采煤工人。五年的采煤生涯,让孟庆余把对速滑的爱好升华为所钟爱的事业,自己找冰场进行训练。在任教练、体工队队长的22年间,孟庆余发明了世界独一无二的训练器具,创新了训练方法,作为“总教头”培养出了奥运冠军杨扬、王濛、孙琳琳,世界冠军张杰、王伟。他的弟子董延海、马庆忠、赵小兵等也培养出了刘秋宏、范可新等世界冠军和一大批短道速滑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由孟庆余带出的队员共获得各级别金牌300多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

运动员去孟庆余教练家时,用“家徒四壁”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的家最贴切不过了,没有现代化的电视、音响、洗衣机啥的,一个破旧的桌子面目老旧,几把七十年代的折叠椅,一台训练用过的破旧自行车,几块大小不一的秒表,表带接了一次又一次。

南方城市高薪聘请他却丝毫不动,北方发达城市给他优厚待遇不走。孟庆余就是一顶旧滑冰帽子,一身陈旧的运动服,皮鞋是几元钱从旧货摊上买的,袜子是几层补丁,最值钱的是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戴在胳膊上的上海牌老手表,这个是他当知青时候的产物。

对事业的热爱不是一个境界高尚就可以形容得了的,那是矿工精神的浓缩,更是大爱无疆的体现。

大家还清楚记得,孟庆余结婚不久,就把别人赠送的一块大镜子拿到运动员宿舍,让运动员在训练前照一照自己形象,整整衣冠,进行警示。他把每一分钱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不足的时候,他经常用个人的工资、奖金贴补。每逢秋季,为了解决队员的伙食问题,他主动和边远乡镇的农户沟通,自己花钱雇车购买土豆,把价格压得不能再低了,农民们知道了这个买土豆的人是那个带领孩子打刺溜滑的著名教练时,深深地受到感动,就不自觉地再打折扣,年年供应优质实惠的农产品,后来孟庆余还和他们成为朋友,有时还带些物品给他们。

当年,有人建议老孟在体工队推行市场化运作创收营利。他说:“不能拿孩子当商品,市场化运作会坑了孩子啊!”有的地市对他开出了年薪50万、别墅和高级轿车的优越条件。孟庆余不为所动,他说:“离开这些矿工的后代,再优厚的条件我也培养不出世界冠军。”

在孟庆余从事短道速滑运动近30年的时间里,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等世界冠军,张长红、杨美贞、韩梅、王伟、康展佳、赵敏等数十名优秀速滑运动员。现役国家短道速滑队有9名运动员是他培养的。

从1986年七台河市体工队组建到现在,由他亲自带出的队员共获得各级别金牌267枚,7次打破世界纪录。随着弟子们在国际赛事中不断取得辉煌的成绩,孟庆余仍在挑选好苗子,爱护好苗子,把他们输送到上一级体校去深造。至于自己会不会沾什么光,这些他从来没有想过。

“选材是基础,更是关键,没有队员,我们教谁,没有好苗子,何谈培养输送世界冠军。”为了选拔好苗子,教练孟庆余有过常人难以想象的奔波,有一套特殊的训练方法,培养了一大批冰上之花,他和他的弟子们为国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录与辉煌。2006年,孟庆余在赶往哈尔滨上训练课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离开了他钟爱一生的滑冰事业,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七台河市体工队,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孟庆余精神还在。市里建立了以孟庆余为主题的庆余公园,人们幸福地在公园里散步、学习;建立冠军馆,弘扬冠军的这种拼搏精神,向世人展示多姿多彩的冠军梦。

教练马庆忠、张杰、董延海、王晓凤、赵小兵、姜海、张长红等人都有说不尽的辛苦。“选材就是荒漠里刨金子,因为身体形态、身体素质、接受模仿能力、头脑反应、意志品质一样都不能少。”作为市体工队队长的马庆忠一直这样要求。

作为奥运冠军孙琳琳、世界冠军王伟的启蒙教练,赵小兵在选拔队员上可没少费脑筋。“将近30年了,七台河市所有小学校我都去过多次,尤其是老区、厂矿和农村学校,去的频率更高,因为那里的孩子能跑善跳,吃苦耐劳。记得有一次只身去偏远农村,还没找到学校,就被突然从农家院里窜出来的大狗咬伤。”这么远不能白来,她忍痛走到学校,当两个身材匀称、健步如飞的孩子出现在眼前时,她高兴得早把疼痛丢到脑后。

回忆起自己东奔西走选拔队员的一幕幕,赵小兵感慨良多:“不仅被狗咬过,还被歹徒劫过,但最令我伤心的是,有些孩子很有发展前途,可家长却死活不同意。”拿起赵小兵厚厚的“选材日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听着她娓娓道来的故事,我们着实惊呆了:一次海选100多人,挨个和家长电话“游说”,重点的还要三番五次恳谈或去家访,尽管这样有时还是会落空。

作为世界冠军刘秋宏的启蒙教练,从业25年的姜海选材时碰的钉子更多。有时乘公共汽车,看到身材好的七八岁小女孩,就赶紧凑上去和家长搭讪,人家到站了还紧跟在后面。看着他圆圆的光头和彪悍的长相,家长往往很警惕,他也因此常常白费口舌。

“选队员时我们这些教练脸皮可厚了,家长态度不好我们心平气和,人家说声谢谢我们简直就心花怒放了。”谈到选材难,当了16年教练的张长红也有同样的感受。

“为了给从偏远地区选来的小队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也为了便于统一管理,我们负责给他们办理转学。这些年,我往市六小转的孩子少说也有100多个,教育部门和学校给了我们不少支持和帮助。”作为基础班教练,赵小兵心存感激地说。

刚选来的都是八九岁的孩子,生活难自理,细心的小兵和长红就像妈妈一样给他们从里洗到外。小队员生病了,她们赶紧买来药品喂孩子服下。8岁的徐寅彬过马路被车剐伤了,赵小兵连忙把他带到医院拍片检查。这些费用,工资并不高的她们多数都默默承担了,先解决眼前问题。

训练上却不能有一丝松懈,每年几次外地学习归来,赵小兵都会反复琢磨,致力于把学来的技术用在队员训练上。每次高强度的单项体能训练后,都加上放松跑,这样既增强了腿部力量,还保持了美观腿形;原来高难度动作要等队员大些再接触,现在刚一入门就高起点科学有序展开。

“短道速滑技术迅速发展,我们必须与世界接轨。”原来七台河市没有室内冰场,冬天在校园的操场上,伴着呼啸的北风,赵小兵一遍遍地喊着,纠正队员的滑冰动作,一会儿工夫嗓子就喊哑了。寒冬使她得了严重的关节炎,小毛病是家常便饭。在全体队员看来,没有人查问,也无须督促,每天清晨5点、下午4点,他们都会准时来到训练场,风雨无阻,成了铁律。

基础班教练如此,作为驻扎在哈尔滨的重点班教练,马庆忠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和队员早晨4点起床,不论冬夏;每天6小时训练,雷打不动。“全省、全国各队都没有我们起得早,每天多训练40分钟,一周多出280分钟,那一年的时间就很可观了。没有时间作保证,想出成绩谈何容易。”

训练时,马庆忠总是头戴鸭舌帽,身穿蓝色旧羽绒服、旧运动裤,手里拿着一个冰刀套,在冰场不停地走着、呼喊着,一会儿蹲下,一会儿站起,不时地挥动着手臂。队员们按要求滑行完一种动作后,马教练都要深思一会儿,集中总结一下,再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训练。“一直以来,我都是根据每名队员的情况因材施教,加大技术训练密度,苦练加巧练。”

“有了一个新的训练计划,觉都睡不好,就盼天亮。”“看到队员进步,再辛苦也不觉得累。多年来,我们每年都给省一线队、二线队输送数量可观的队员。在国家队的主力阵容中,七台河籍运动员一直占有重要位置。”说这话时,老马满脸幸福。

作为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教练,为了给黑龙江省队和国家队选拔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他们就这样坚守着,10年、20年……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这样一座城就是一个魂,一个挺起奥运精神的民族之魂。敢为人先,勇争一流在这里不是一句空话,得到了完美的诠释。多少年来,几代煤矿工人在地层深处挖煤,这里的煤层不高,基本上跪着采煤、站着做人,这种负重争先的精神力量和坚韧品格,在幼小矿工子女身上发扬光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小运动员们在任何赛场上都毫不畏惧,总是在奋勇争先,为煤城人民争光添彩,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四、永远都要种植一颗冠军的心

张杰也从短道速滑世界冠军成了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她执教的七台河市特奥短道速滑队,在第11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摘得4金2银的好成绩。今天看来,七台河这方冰雪热土上,“冬梦”涌动,令人们为之惊奇叫绝。

“你要记住教练的话,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你都要一直朝前走,别回头!离开了,就不要再回来。”张杰带领孩子们正在训练,在体育中心滑冰馆里,墙上张贴的“七台河冬奥冠军之乡”的字样异常醒目。一道道轻盈优美的身姿,如燕子般在这行字下呼啸而过,快到看不清脸。场地边,教练张杰正认真地对一名运动员反复叮嘱着。

张杰站在冰场中圈,在给孩子们做示范。她像往常一样,早晨5点天没亮就走进冰场,领着第一批队员上冰。整个训练过程,她专注于孩子们滑行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并不时地发出指令,拍手催促:“腿用力啊,往下压,后面的跟上!快快快!”

这天,短道速滑小将任泓林、宁海权、王颖超等人入选黑龙江省青年队,他们即将告别眼前这支队伍,踏上新的征程。拉着任泓林的双手,张杰眼里噙着泪花,她语气坚定地说:“任何时候,你都要有一颗冠军的心,不要犹豫和徘徊,七台河的孩子就是为滑冰而生、为冠军而练的!”

2021年4月,这支刚刚组建两年零三個月的队伍,在黑龙江省短道速滑锦标赛上闪闪发光。在那次比赛中,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队员们收获了2金2银1铜的骄人战绩。年仅14周岁的任泓林更是一人独得县区组男子1000米冠军、2000米接力冠军、1500米全能亚军;在1000米比赛中,取得了1分33秒的优异成绩。

每天三场冰,每周末训练,满负荷地工作。张杰说,自己像一根上满了劲儿的发条。第一场冰早晨5点到6点半,第二场冰11点半到下午5点半。最不容易的是第一场冰,5点多钟从家里出发,那时候天还没亮,张杰从被窝里爬出来,洗把脸就赶紧到冰场里等候了。训练之余,她除了要帮每个孩子分析技术,还要制定训练计划,几乎每天都要熬到很晚。

“如何利用冰上训练培养更多新人?怎样做才更有益于短道速滑的长远发展?”张杰给自己定了几个目标:为省市和国家做好人才储备,让更多孩子实现滑冰梦想,给特殊孩子最长久的陪伴。

张杰回国不久,2014年10月,七台河短道速滑特奥队成立;2017年9月,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冰上运动学院成立;2019年1月,七台河职业技师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成立。她还找来世界冠军季雪、全国冠军殷慧文加入训练队,组成了一支“冠军教练”团队,现有学员224人。7年来,特奥队在两届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收获7枚金牌3枚银牌,冰上运动学院的大学生获得国内、国际比赛金牌20枚,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中小学生获得各项比赛奖牌243枚。

“我感觉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给七台河和国家储备更多好苗子,为了七台河冰雪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我需要加倍努力和付出。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既然确定了要做的事,就一件一件去落实,一个一个目标去实现。”

努力攻坚克难,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没有过不去的高山险阻。40多年前,七台河短道速滑运动刚刚起步。“中国短道速滑之父”孟庆余是这条路的奠基人,张杰跟着孟庆余不断地探索尝试。

张杰是孟庆余的弟子,跟着孟教练学滑冰时,她每天都要从凌晨4时开始练,夏天在陆地上练习滑冰基本功,冬天冒着零下30℃的严寒在室外冰场滑冰。

“为了增强大家的耐力,孟教练骑车带着我们长途拉练,最长的一次是七台河—牡丹江—哈尔滨—依兰—七台河,绕一圈长达上千公里。”张杰回忆道。虽然训练很苦很累,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杰一步步实现着自己的冠军梦。

1986年1月,14岁的张杰在全国第一届少儿速度滑冰锦标赛中夺得女子组500米、1000米、1500米等五项冠军,为七台河打响第一炮。1993年,张杰在短道速滑世界锦标赛获得3000米接力冠军,成为从七台河市走出去的第一个短道速滑世界冠军。

张杰8岁入选少年体校,13岁获全国少年速滑比赛5枚金牌,16岁夺得全国短道速滑500米冠军,打破全国纪录。获得过第15届、16届世界大学生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冠军,获得1993年世界锦标赛亚军并打破世界纪录。她是全省、全国、亚洲、世界短道速滑首枚金牌获得者,也是中国第一个打破短道速滑世界纪录的冠军队主力队员。1995年,22岁的张杰因伤含泪退役。1999年,她和丈夫董延海留学日本。

2014年,七台河市体育局一个“选材训练急需人才”的短信成了张杰续梦圆梦冰场的“催化剂”。张杰回到家乡创建了特奥速滑队,并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公益教练员,她从140多名残障孩子中选出有活动能力、健康状况较好的26人作为第一批试训队员。8年来,“特奥宝贝”们在第11届世界冬季特奥会上获得4枚金牌、2枚银牌,在第15届特奥会上获得3金1银1铜的好成绩。

翻开教练员张杰的“追梦日记”,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的,张杰用文字、数字、公式、线段图、滑冰模拟示意图等多种表现方式记录着小队员们每日的训练情况,极具观赏性和可读性。“我们每一天训练、生活,都有许多有趣可爱的小故事发生,记录下来不仅是美好的回忆,还有爱和关怀,有朝一日他们看到这些照片和文字时会兴奋地喊:‘瞧!那是糖糖、小豆包、阿民哥哥在东张西望呢!’”这是教练张杰写在训练日记前的序语。

这一本本堪比教科书式的日记本,详细记载着每一名小队员的日常滑冰信息,也成为张杰忙碌一天后,睡前的心灵漫步。不知不觉间,7年时间10多本训练日记记录下张杰这些年的经历和经验、幸福和甜蜜同时也有辛酸苦辣。

“我会经常在课堂上跟小队员们分享我写的日记,让他们更全面了解自己,在速滑训练中发扬优势、改进劣势,不断进步。”张杰说。“这不是普普通通的日记,承载的是教练妈妈对我们全部的爱。”小队员聂佰琦说,“每次看看教练妈妈的训练日记后,都会激励着我不断用心滑冰的动力。”

上冰前,小队员们围着冰场周围慢跑、四肢拉伸运动、速滑陆地训练,经过一系列的上冰热身后,他们穿上冰鞋和护膝、戴好头盔和护目镜,直奔冰场滑去。

“前面的坚持住,后面的跟上,加油!”张杰和其他两名教练一遍遍地喊着,“注意摆臂,加速!”教练员不厌其烦地为小队员们指导着,他们的滑冰动作越来越娴熟,自信心越来越强,向冠军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拿到名次的队员继续保持,其他队员不要灰心。”张杰说,“只要跟着教练的节奏走,平时多注意总结经验,相信你们都能滑得更快更远。”

小队员们会牢记教练的谆谆教诲,为了可以像王濛、范可新姐姐一样为国争光、为家乡七台河争光,他们会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在日本留学的张杰萌生了为残障孩子做运动康复的想法,为此她考取了“智障者介护资格证”“高龄者介护资格证”“调理师资格证”。她率领的特奥队用两年多时间走完了国内其他特奥队5年甚至10年的路,她用2500多个日夜让26个残障儿童从无法直立行走、表达困难、性格孤僻变成了如今冰面飞翔、如健全儿童一样运动、欢笑的孩子,还把唐春雷、高萌、聂双月三个孩子送上了特奥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冰场上,教练赵小兵正在为小队员们讲解弯道滑行的動作要领。这些小队员中年龄最大的也只有8周岁,孩子们眼睛瞪得圆圆的、小耳朵竖得直直的,默默地在心里记住动作。随后,小队员们开始了冰上训练,4岁的高睿含显然有些吃力,小小的身影落在队伍后面,赵小兵看到了,滑到她身边为她鼓劲。在教练的鼓励下,高睿含标准地完成了每一个动作。

1984年赵小兵因意外受伤抱着遗憾退役,她自己曾经偷偷哭了好多次,自己一生的美好梦想破灭了,自己为之奋斗的前景灰暗了,自己的前途渺茫了。这时候被孟庆余教练发现,这是一个可塑造的人才,不可多得的好钢。

1989年开始短道速滑执教生涯。如今,她已成为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高级教练员。“感谢孟教练的知遇之恩,是他引领我继续为短道速滑事业发光发热。因为伤病让我曾经的冠军梦破灭了,我要拼尽全力让我的小队员替我实现短道速滑冠军梦。”

作为教练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选材,要想培养出金牌运动员就必须从选苗开始。为了选好苗子,夏顶烈日、冬冒风雪,走乡镇、访村屯是常有的事儿。赵小兵不仅要跑遍全市大大小小的学校,更要到偏远的农村去选那些能吃苦耐劳、有潜质的孩子。为了选苗,她搭乘过拖拉机、马车、货车,也独自骑过摩托车、自行车,甚至步行十几里山路。“我市是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从选材到训练,始终以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人才为目标,训练孩子们从小打好基础,只有基础打好了,技术规范了,才能一步一步从‘冬奥冠军之乡’滑向世界赛场,为祖国争光。”赵小兵说。

几十年里,冰上训练课都是在室外完成,训练条件特别艰苦。作为一名女教练员,赵小兵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起床,拉着一吨重的浇冰车,一圈一圈地浇冰场。到了三九天,她冒着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几乎被冻成了冰人,但她依然忍着冻伤,继续带队员训练。“那时候在室外训练,孩子们被冻哭是常有的事,我也很冷,但我告诉孩子们,只要心中有梦想,有不变的追求,无论再苦再难都要坚持下去。”

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事业中付出艰辛,播种希望,托举起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和冬奥冠军。她培养的队员王伟、孙琳琳、李红爽、徐爱丽等50余人先后进入国家队、国家青年队和省队,这些优秀的运动员在国内外赛场上摘金夺银,共获得奖牌300多枚,为国家短道速滑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赵小兵说:“我们也会继续选好材、育好苗,为国家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后备人才。”

董延海和张杰夫妻牵手,共铸七台河残健体育辉煌,这又是一段令世人感动的佳话。董延海是孟庆余的弟子,第二代教练员。1984年任教练,现任七台河短道速滑特色校总教练,他是杨扬的启蒙教练。

1999年,董延海和爱人张杰旅居日本,在异国他乡学习深造,一颗惦念祖国冰雪事业的心总是梦回故里,常常内心念念不忘孟庆余为国争光的教诲,他们放弃轻松自在的生活,2010年,毅然归国担当短道速滑基础训练重任。

2014年金秋9月,大地一片金黄,远处的矸石山被秋初美景掩映得层次分明。张杰与爱人董延海共同创建七台河市特奥短道速滑队,作为公益教练员,她一直为智障孩子坚持系统康复训练,被队员亲切地称为“教练妈妈”。2017年3月,在奥地利格拉茨举行的第十一届世界冬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速滑比赛中,她的三名队员夺得4块金牌、2块银牌,实现了七台河短道速滑“残健共荣”。

马庆忠和赵小兵继承恩师事业,续写短道速滑华章。马庆忠和赵小兵是孟庆余的弟子,第三代教练员,马庆忠是七台河市体工队队长、七台河市少儿体校校长、七台河市短道速滑队驻哈尔滨市重点班教练员。他先后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了王濛、范可新等30余名优秀短道速滑运动员。

为了让王濛入队,先后三顾王濛家,做她爸爸的思想工作。在训练技术指导上,他付出的辛劳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性格中有豪放也有细腻。为孩子们巡夜盖被子,挑脚上的泡、上药,磨冰刀,修冰鞋,他樣样在行,样样上心。为了留住孩子们,马庆忠的工资几乎每月都有亏空,他常常捡孩子们碗里剩下来的汤和饭对付一顿。

孟庆余、董延海、马庆忠、赵小兵、张利增是七台河短道速滑四代教练员群体中的代表,还有张长红、姜海、韩梅等10余名默默奉献的教练员,他们常年活跃在七台河近百所中小学校、社区、农村中,更有二十几人奋斗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十几个城市的冰场上,为“北冰南展”和群众性冰雪运动的普及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国短道速滑项目注册运动员中的五分之一是七台河籍,七台河已成为全国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储备较多的城市,目前在训运动员300多人。七台河市也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短道速滑七台河体育训练基地。先后荣获“国家冬季项目后备人才贡献单位”“奥运人才输送奖”“建国六十年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小城永远会创造奇迹,地处东北边陲的七台河,用杰出的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诠释着矿区人那种跪着挖煤,站着做人的品行,光芒四射地昂首登上世界短道速滑的历史巅峰,让银色跑道无限延伸,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个奇迹。

五、站在新时代起跑线上

七台河市委、市政府已经把短道速滑项目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致力于打造“国家短道速滑人才基地”的城市定位。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人们在翘首期盼着。

2013年12月,投资两个多亿的市体育会展中心综合馆投入使用,设有短道速滑训练和比赛两块场地。去年,市里在财政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拿出220多万元,对驻哈重点班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让孩子们从阴暗潮湿的半地下室彻底搬出来,住进装修一新的一楼宿舍,短道速滑驻哈重点班的学习、生活条件大大改善。

全市共有5个省级短道速滑传统学校,结合黑龙江省开展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每年参加上冰训练的人数在5000人以上,至今已举办了13届,为基础训练选拔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坚守世界冠军摇篮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做出不懈努力。

“有困难就不干了吗?‘小米加步枪’的年代我们都能取得成绩,现在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要有勇气战胜困难。”马庆忠掷地有声,“为荣誉而战!”

“孟庆余老师走了,我们一定得守住‘世界冠军摇篮’这个光荣称号,再难也得挺过去,决不能让孟老师树起的大旗倒在我们这代教练脚下!”这是几位基础班教练发自肺腑的心声。

在基点校第十五小学、基础班和重点班采访时,分别问了多个小队员同样的问题,答案是一样的——“你喜欢短道速滑吗?”“喜欢!”“训练苦不苦?”“苦!”“你想当世界冠军吗?”“想!”声音不是很响亮,但都很干脆。

“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索取,而是无私的奉献,体育教练们正是如此践行着这个梦想。以博大的爱为体育事业浇灌、滋润运动员们的心田;以广博的学识在知识的田园中播种,让鲜花怒放、春色满园。用新的道德观塑造孩子们的灵魂,让幼小的心灵里埋下自强、自立、向上的精神,塑造充满生机和活力有理想追求的栋梁。以忘我的精神为体育事业工作着、奉献着,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

当世界冠军是运动员的梦想,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运动员是教练员的梦想,坚守世界冠军摇篮,让七台河市在全省、全国、全世界更具影响力,是七台河人一个伟大的共同梦想。

在黑龙江省有一个普遍现象,每一任省委领导来七台河,都必须到冠军馆或体育局参观或调研。在黑龙江工作过的栗战书、陆昊、王文涛等领导人,都对七台河的冬奥现象感兴趣,大家都会赞不绝口。2017年9月,时任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在七台河调研时,专程来到七台河体育中心冰上运动基地,看望正在训练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他说,作为短道速滑冠军的摇篮,七台河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在发展冰雪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上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他勉励教练员和运动员,自强不息、奮发图强、刻苦训练,为黑龙江争光、为祖国争光。

作为国家唯一的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小城的四代教练员不忘初心,用坚守和拼搏接力,创造了奇迹,他们是推动中国短道速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他们让七台河成为“三亿人上冰雪”的先驱和领跑者。

运动员们赢得冠军时接受着鲜花、掌声,在那光辉灿烂的一刻,很少有人看到背后教练员付出的艰苦努力,教练员为他们高兴、庆祝,默默地作着奉献。而更加了不起的是像孟庆余这样的基层教练,永远是在做基石,光辉灿烂与他没关系,运动员被培养得稍微成熟一点儿就被上级体育部门挑走了,他没有想自己会不会沾什么光,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已经闪现更多的黑龙江、七台河健将的壮丽身影。小城永远会创造奇迹,用杰出的奉献精神和拼搏精神,诠释矿区人那种跪着挖煤,站着做人的品行,光芒四射地昂首登上世界短道速滑的历史巅峰,让银色跑道无限延伸,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一个个不朽奇迹。

责任编辑/董海燕

猜你喜欢
七台河市张杰世界冠军
玉泉冬奥文化节:短道速滑世界冠军开讲“第一课”
乐享冰幸福童年
张杰艺术作品
谜语两则
冬天是个淘气的家伙
书法等
我的团长我的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