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红
摘 要道德辨析是低段道德与法治重要的学习方式,其教学关键以问题设计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教学通过系列“问题链”,立足日常生活事件深入追问,引导学生反思日常行为;整合拓展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其生活意义;以整体视角把握单元主旨和意图,引导学生深化价值理解与认同,引领其道德践行。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道德辨析;问题链;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22)01-0034-04
人的道德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人自身的道德学习。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注重以多样的生活事件和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面对的道德问题,学会反思其无意识接受的道德观念”[1],进而展开道德辨析和判断,最终指导其道德践行。这启示我们应将辨析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其中,问题设计无疑是教学的关键。我们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尝试以“问题链”设计引领学生展开辨析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為其学习储备高品质的思维。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事件”建构教材内容,注重以儿童生活经验的范例唤醒其生活经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童年的生活经验,这些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起点。[2]在辨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儿童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深入追问“情节”,引导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剖析、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感悟生活的道德意义。
1.对比辨析行为“因果”,感悟规则意义
低段学生尚未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专门设置了辨析栏,注重引导学生展开道德辨析,着力培育其道德敏感性,从而为学生的道德理性发展奠定基础。这启示教学要注重将学生真实的生活事件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生动的事件情节中辨析是与非,知道对与错,初步学会理性反思自身的行为。
例如,“校园的号令”(一年级上册)一课教材使用了保健节拍绘本“眼保健操开始了……”,提示教师以绘本为原点,现场模拟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的日常眼保健操情景引入活动,设计了对比性的问题链,以此激发学生理性反思。
第一组问题链:当听到眼保健操音乐响起,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从“规则思维”视角引导学生反思日常行为,从而树立规则意识。之后,模拟出现铃声响有同学依然在玩耍的情景,设计问题链:你喜欢这些不做眼保健操的行为吗?你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不做眼保健操会有什么影响?从“后果责任”的视角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从而明白不遵守规则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此,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辨析、反思日常生活行为的因果联系,学会换位思考,从而感悟规则的意义和价值,这将有利于规则意识的养成。
2.驱动游戏“问题”解决,丰富规则体验
对于低段学生来说,看绘本玩游戏,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判断,发展学生思维。[3]绘本、游戏等通常都在一定场景下,为学生设置道德“问题”,从而形成了事件或故事的连续体验与思考过程。教学要注重精心设计驱动问题,鼓励学生关注其中的“情节问题”,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展开自主思考和探究,从而丰富情感体验,促进其自主辨析意识的养成。
例如,在“大家一起来”(一年级下册)一课教学中,“贴鼻子”是常见的教学活动,其将教材绘本转化为体验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自主辨析,游戏中的问题设计引导便非常关键。教师为此设计了两次游戏体验活动:第一次游戏时学生往往难以成功,由此设计问题链:为什么大家都失败了?你们发现了什么?怎样做才能取得成功呢?三个问题从现象到原因层层追问,驱动学生积极寻找解决游戏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次游戏,并设计问题链:游戏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为什么?你们明白了什么?三个问题从结果到本质再次追问,引导学生辨析思考游戏成功的原因,由此深化其体验和感悟,从而得出“大家一起遵守规则、沟通协商、努力合作才好玩”。
低段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问题链”随游戏情节的推动而生发,用简单的问题链引发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积极思考。如此,引导学生在玩中辨,在辨中玩,自主思考、解决游戏问题,从而生动领悟游戏背后的道德意义。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以“一个经验”[4]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课文通常以典型的生活情境引入。这提示教师要用好教材提供的情境,结合学生的真实生活,拓展情境素材及其内涵,引导学生在问题探究中深化对生活意义的理解。
1.拓展教材情境内涵,领悟生活意义
问题是帮助学生自我攀登的脚手架,也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动力。而教学内容问题化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教师要基于教材提示的生活情境,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将其与学生自身的真实生活建立联系,引导学生深入辨析探究,领悟生活的道德意义。
例如,“我认识您了”(一年级上册)一课教材设计了绘本辨析栏“这样做对吗?”呈现师生交往的日常生活情境,意在引导学生明白与师长交往的文明礼仪,指导其日常生活,其蕴含着公共规则意识的启蒙。围绕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组递进式问题链:
A.你喜欢哪幅图的小朋友?为什么?(设计意图:驱动学生表象认知的呈现,了解其认知起点,激发初步反思)
B.课间追追跑跑会发生什么?随意摘花又会造成什么?(设计意图:从表象认知转向后果责任思维,启发学生思考行为的后果、意义)
C.我们应该怎样做才是好的?(设计意图:从后果责任思维转向程序性思维,启蒙公共规则意识。)
三个“问题链”立足教材情境,将其拓展至学生相关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反思与老师交往的日常行为。由此,意识到自身忽视规则的行为与个体未能做到自立、自律,不懂得尊重老师安静办公的权利有着内在联系。这将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尊重公共规则的重要性,形成“公共场合要维护大家的利益”的意识,为其养成公共空间意识奠定基础。
2.整合创设生活情境,感悟公民责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在阅读故事时,若带着问题走进绘本,与绘本人物对话,有利于促进其将自己的情感与人物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从而发生“移情”,使学生从故事情感走向自己的情感世界。在此过程中,无疑闪耀着思维的火花。
例如,“我们不乱扔”(二年级上册)一课教材由“我喜欢哪种情景”与“不只是为了干净”两个板块组成,旨在引导学生意识到“不乱扔不仅是美化环境,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和公民责任”。在这一总体目标引领下,教师整合教材情境和学生生活,设计了三组问题。第一组:看绘本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环境?为什么?(教学环节:对比不同环境谈感受,寻找生活中美的地方)第二组:说说优美环境让你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教学环节:欣赏收集的美的环境,谈感受)第三组:不乱扔行为仅仅是为了干净吗?(教学环节:重现绘本故事《春游》,剖析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思考不乱扔行为仅仅是为了干净吗?)
三大问题组成的“问题链”,串起了生活“大情境”,带领学生从教材世界到生活世界,聚焦自身的真实生活情境,对环境和行为的关系展开层层深入的反思和探究,从而体悟到“不乱扔不仅是美化环境,更是一种文明行为和公民责任”。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教材以单元建构主题内容,单元主题本身便昭示了德育意义。这要求教学具有整体意识,以单元视角准确把握主题的育人宗旨和内容。通过整体性“问题链”设计,提升学习“意境”,引导学生沟通自身生活,在深度辨析探究中深化对生活意义的体悟。
1.围绕主旨系列设问,提升思维“格局”
道德与法治按照主题设计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清晰的道德价值引导主线。“问题链”设计应以单元视角,紧扣单元主旨,通过系列问题驱动引领学生展开层层深入的探究。
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旨在幫助学生养成公共场所需要的文明行为习惯,并在其中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蕴含着公共规则意识的培育。我们在具体的课时教学中,要注意在这一单元主旨引领下准确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引导问题。以“大家排好队”一课“还是排队好”为例,教师立足学生的日常班级生活,制作并播放“排队领本子”和“不排队领本子”两段视频,引导学生开展辨析。
第一辨:你喜欢哪种领书方式?为什么?(指向“要排队”的引导)
第二辨:不排队领书会发生什么情况?(指向人身安全、作业本破损、耗时间等后果)
第三辨:在教室这样的公共场所,不排队领书还有什么不好?(感悟不文明、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休息等)
第四辨:如果发生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培养综合运用能力,学会尊重公共场所的规则,树立规则意识)
四个问题围绕单元主线“我们在公共场所”层层深入,从“我”拓展至“他”到“我们大家”的班级空间,引发学生展开系列辨析探究。以此引导学生深度反思日常班级生活,走出自我中心的思维,以整体格局看待班级生活。学生自然感悟到,个体不遵守规则会影响班级其他同伴的权益,大家都遵守规则,班级才会更有秩序,生活才更美好。
2.细化意图剖析追问,建构“共生”观念
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追求知与行统一,引领学生的道德生活。教材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知、情、行的关系,凸显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这要求教学要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单元意图细化在课时目标中。“问题链”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剖析生活现象或问题,提升道德认知和情感,实现生活经验的丰富与提升,从而真正引领其道德践行。
例如,“大家一起来合作”是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在一起”的第四个内容。本单元共5课,通过前面4课聚焦“乐群、互助、分享、合作”,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自我中心问题而设计,重在引导学生养成同伴共生的观念与习惯。这一单元主旨必然贯穿各课时教学,有教师在教学“大家一起来合作”之“寻找身边的合作”环节时,结合年级组织的项目学习“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制作视频,让学生“回到”当时的场景,并抛出问题:活动中班级是怎么分工的?分成了几组?之后,深入每个小组追问:你们组有几个小朋友?大家分工又是怎样的?在此基础上,针对小组成员继续追问:你当时做什么?其他小朋友又做了些什么?最后,回到“我与春天有个约会”的具象表现:现在你们的植物怎么样啦?你的心情如何?
这一问题链从班级到小组再到个人,将单元“同伴共生”的意图逐渐细化,引导学生从他人到自己展开反思辨析,逐渐明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认识到一盆盆花儿正是因为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在春天绽放。这一辨析过程伴随着学生对道理的体悟和情感的表达,“共生”的意义自在其中。
“问题链”是道德辨析教学的重要学习支架,支架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质量。在当下“双减”时代,教师更需要深入探索“问题链”的优化设计及合理使用,从而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学习价值和意义,引领儿童道德成长。
参考文献:
[1]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德育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4.
[2]高德胜."接童气"与儿童经验[J].课程.教材.教法,2018(08):11-20.
[3]郭雯霞.道德与法治:要培养什么样的人[J].中小学德育,2018(02):19-22.
[4]高德胜,章乐,唐燕."接上童气"——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7-42.
责任编辑 毛伟娜